忆江南古诗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26 10:54:58

忆江南古诗鉴赏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金奁集》入“南吕宫”。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下面是对这首是的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白居易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常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也常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有《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二卷。今编诗三十九卷。

【注释】

忆江南: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忆江南》共3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曾:曾经。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胜,一作“似”。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此指蓼蓝。《旬子·劝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译诗、诗意】

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拓展阅读

1、的理论与实践

1、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达成目标:

1.掌握几种常见的表达技巧:衬托对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

2.明确组织答案的基本思路。

3.掌握做阅读题的切入点。

课堂演练: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完成下面的题目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谈谈你对这首最突出艺术特色的理解。

(1)这首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2)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3)使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小结:组织答案的一般要素

(1)表现手法 (2)具体分析 (3)表达效果

即时训练1

春行即兴

唐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谈谈你对“花自落”“鸟空啼”的理解。

参***:“花自落”强调了“无人”,写出了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无人来欣,只好任其自开自落。“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倒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但著以“鸟空啼”却成了以乐景写哀情、以闹衬静,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凉。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完成下面的题目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采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参***:(1)这首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通过对石灰的吟咏,(3)表现了人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崇高品格,体现了人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志趣情操。

小结:托物言志 形象

人感情

即时训练2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1.西陆:指秋天。2.冠:指囚徒。3.玄鬓:指蝉。

选准一个角析本在艺术技巧上的突出特色。

参***:(1)本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 通过蝉“露重”“风多”等恶劣生活环境的描写,(3) 表现自己生活环境恶劣,*上不得意,言论上受压制的思想感情。

例三:阅读下面一首,完成下面的题目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题:试从本的表现手法进行析。

1、这首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参***:

(1)这首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2)“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 (3)表达了盼望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小结:虚实相生是指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去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去写它的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歌创作中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即“虚实相生”。

即时训练3

踏莎行

欧阳修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谈谈你对这首表达技巧的理解。

参***:(1)这首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描写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思妻。(3)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的淋漓尽致。

小结:

1、采用了什么手法?

2、对手法作具体解释。

3、表达了某某思想感情或起到了什么作用。

课堂总结:

表达技巧的格式:

(1)这首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2)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3)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1、照顾全面,从整首来考虑,树立小文章观、分点答题的意识。

2、运用一些歌术语。

3、了解歌表达技巧的作用。

2、夜雨寄北翻译及汇编

《夜雨寄北》是晚唐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特别是他晚年的,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即兴写来,写出了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返回目录

3、高中之商山早行

【**--教案】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关于小学生《商山早行》: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杜陵:在长安城,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

[解说]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4、夜雨寄北翻译及汇编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歌主要内容:如20__年高考

春日即事

①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句、眼)

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句和其他一些表明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歌的主题,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这句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1)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

(2)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3)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4)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5)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6)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7)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8)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9)反语,讽刺。

(10)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返回目录

5、夜雨寄北翻译及汇编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注释:

①选自《李义山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生。怀州河内(现在河沁阳)人。唐代人。这首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当时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四川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

却话:回溯。

返回目录

点击查看更多忆江南古诗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3664.html

热门阅读

  1. 日记400字左右
  2. 201年订婚祝福语精选
  3. 女生分手痛苦句子
  4. 关于情感的优美句子
  5. 描写春雨的诗句有哪些
  6. 感恩节给老板的祝福语
  7. 西山龙门石窟漫游小记散文
  8. 网络爱情的唯美经典语句
  9. 数学第一单元位置教学设计
  10. 送给爱人的中秋祝福语
  11. 关于青春的3000字作文
  12. 编写实习报告范文
  13. 亡羊补牢怎么造句
  14. 201年鸡年祝福语集锦
  15.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500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