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早有预谋的故事
人生真不是一条笔直大道,更多的时候如同一条胡同,从这头到那头要经过很多岔口。走着走着再抬头,面前就是一堵墙或者别人家的院子,都不用设八卦阵,自己就能把自己给绕迷糊了。
毕业的5年后,所有昔日的大学同学都已经换了工作地点,甚至换了行业。我们经常为那些大学所浪费的时光感叹不已,所学几乎跟现实是脱节的,我们不得不为了生存一切重新开始。
其实大多数人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干什么、能干什么,所以本着广撒同的原则到处应聘。我一个好朋友的父亲把我介绍到一家IT公司,那会儿,我根本不懂什么叫IT,迷迷瞪瞪就去报到了。后来才知道,那公司就是一个卖电脑的,前台桌子底下还堆放着一堆盗版软件。
公司的经理是一位下海的大学老师,为了在授课和生意之余还能腾出空来追求文化修养,他每天交给我的工作任务就是铰报纸。于是,我每天自掏腰包,买来一大堆杂七杂八的报纸,在公司找个角落一坐,手里举着一把剪子,从早晨剪到天黑。几周下来,剪报贴了好几本,可那位经理却连看都不看一眼。后来,我被这种无用功折磨得百无聊赖,毅然辞了职,走的时候把那几本剪报都扛走了,因为都是按照我个人的喜好剪的。
虽然第一份自谋生路的工作泡了汤,可剪了半个月的报纸,却让我对整个新闻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尤其是副刊。
不久后的一天,一个北京的朋友说有个饭局,让我去凑个数。进了包间,大家谁也不认识谁,自顾自地说着话。我赶紧找了个蹭饭的好位置坐下了。席间,我没话找话地跟旁边的人瞎聊,絮絮叨叨瞎掰了好几个小时。
晚上散伙回到家,手机忽然响了起来,对方居然是那个坐在我旁边的八。他自我介绍说是出版社的,希望我把饭局上聊的选题写成一本小说。当时我喝得有点大,根本就不记得自己吃饭的时候白话了些什么。我稀里糊涂想蒙混过关,但若干月后,那个人又打电话过来,追问我书写得怎么样。我听得心惊肉跳,因为我还一个字也没开始写但对方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他会马上报选题、批书号。于是我只**着头皮说“快写完了。”随后,我用27天的时间写出了第一本长篇小说,并且获得了读者的认同。
这是一个瞎猫碰到死耗子的开始,却开启了我跟出版的渊源。人生就是在胡同里穿梭的过程,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个路口会撞上什么。但人生的起点很多时候是早有预谋的,当我们在不停地寻找一个新的开始的时候,其实它早已经把虚掩的一扇门推开了一条小缝,等待着你注意到那丝透进来的阳光。
拓展阅读
1、关于文明的小故事与名言警句还有其他的
文明的小故事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这只是古代的 还有很多现代的故事 文明礼仪小故事中国是礼仪之邦,父母老师教育我们从小就应该去学习文明礼仪,争做四有新人。此次,在学校的组织下,有幸让我看到了《文明礼仪教育读本》这本书。
以前,我一直是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在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像变了个人似的,在书的海洋里汲取了很多营养,更是让我坚定了信念,让我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奋斗的目标。首先,我要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爱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甚至是路边的花花草草。在家里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我们要牢记孟子的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次,我要尊敬师长。这不仅仅表现在向老师敬个礼,问声“早安”上。
而是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开动脑筋,不做小动作,不开小差。课后更是要认真、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争取做到又快又。
2、听《一个真实的故事》有感
在暑假里,我偶然在电视里听到了我最爱听的歌——《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首歌其实讲了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里,就再也没有上来……听完这首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是啊,谁不渴望美好的生活,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可是,这个女孩却为一只丹顶鹤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比起这个女孩,我惭愧极了。记得小时候,我非常爱小鸟,经常让爸爸给我捉鸟玩,爸爸经不住哀求,只好给我抓。
有一天中午,爸爸下地回来给我捉了一只看似出生不久的小黄鹂,我高兴极了。吃完饭,我抱着它在院子里玩,我开始和它说话,过了一会,我又抚摸它,给它喂食,可我不管怎么讨好它,小黄鹂都一声不发。我生气了,还掐了它几下。逗弄了半天,却耽误了我上学的时间,可小黄鹂咋办啊?我一个360度的扫描,好,有主意了,还是把它放到栓鸡的地方吧。于是,我急急忙忙的把小黄鹂的一只腿绑在了铁丝上。一切安排就绪,我舒了一口气,飞快的奔向了学校。
放学回家后,我去找小黄鹂时,却惊奇的发现:铁丝上扎着一条带着血丝的小细腿,旁边,便是小黄鹂的尸体……看到这一切,我伤心极了,看着看着,眼泪不由的流了下来……傍晚时分,牛羊理直气壮的进圈了,可我家门前杨树上平时活蹦乱跳、载歌载舞的鸟我清晰的看见它们却飞走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由却又惨淡。
又是一个美丽的黄昏啊,我擦干眼泪,抱着小黄鹂来到了我时常爱玩的小树林,慢慢的掏了一个小小的坑,将小黄鹂埋了进去,埋的那一瞬间,泪水再次洗刷了我的脸庞,最后落到了小黄鹂的羽毛上,那时,夕阳正好落到了小黄鹂身上,燃起了耀眼既又不舒服的光芒……是啊,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的幸福与快乐与它们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鸟,我们的大自然将会怎样?想着想着,我仿佛又听到了那首歌:……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
3、早起的鸟儿有食吃的作文50字左右
谚语里讲:”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老师们说:”读书要趁早”;大人们常挂嘴边的更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其实意思全一样,就是无论干什么都要一个字:”早”.
想想也对,早有早的好处.就拿我的学习来说吧.像我的语文,数学.起步早,学得快,对付起来轻轻松松.无论大考,小考,随便怎么考,只要自已不犯粗心的毛病,高分是跑不掉的.大人们好像找到了依据:还是培优好呀,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听了心里有点不服气:也不能太早了呀,天还没亮,小鸟就起来了,什么也看不见,别说吃虫子了,没准自已先被猫头鹰给吃了!当然了,这话也就在自我讨论的范围内想想罢了,说出来是没那胆子啦.
不过,总觉得有点不对.对鸟儿来说,早起有更多的虫子吃没错.可对虫子来说,早起就完蛋了.好像哪位作家也说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
这话说得对极了!就像我的英语学习.我们学校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大人们见我学得不费劲,又拿出他们的法宝:培优,还是那句话,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下可苦了我这只鸟儿了:字母ABC和拼音aoe打架;写起句子来a和an不分.作文才刚起步呢,居然要求用英语写短文?好在鸟儿的父母还算讲理,见鸟儿迷迷糊糊,一副没睡醒的样子,站都站不住,更别说捉虫子了.于是大手一挥,算了算了,回家接着睡!鸟儿也自由自在,学得轻松,学校的英语照样得高分.今年暑假更是主动要求参加英语培优.妈妈也说:”看样子,也不该什么都赶早呀!”.就是,当不了早起的鸟儿,就当一只晚起的毛毛虫也不错.等到暖暖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树叶,照在身上,再伸个懒腰爬起来,吃着绿绿的嫩树叶,将自已养得白白胖胖.吃饱了,吐出丝把自已包起来,美美的睡上一觉.等哪天破蛹出来时,照样是一只美丽的蝴蝶!
光说早起不行,关健得看是什么:是鸟儿就起早点,多捉点虫子吃;是毛毛虫就多睡会儿,等变成了蝴蝶,说不定比鸟儿更美!
4、“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心得体会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致天下之治者才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振兴实施正确方向是实现乡村稳、农业兴的要因素,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目标指向,拥有一支深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高素质“三农”工作保障队伍尤为关键。
留助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好发展。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选拔培优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眼下的本土去挖掘“千里马”,首先,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并完善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而带动产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其次,从教育、就业、*、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本土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通过健全的保障机制的投入,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本土乡村人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培养新时代人才,共建乡村振兴好发展。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人才来点燃,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想乡村提供人才振兴支撑的重要途径,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在工作中,他们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批又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村官为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队伍。要建立引导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年轻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要筑巢引凤,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要多方引导返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等返乡做“创客”,鼓励支持并引导乡村精英群体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不仅仅要靠当地*部门创造便利条件、政策支持,也要同步改善乡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更好解决返乡精英群体的后顾之忧。栽好梧桐树,吸引凤凰来。营造“靠环境引人才,用服务留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升级,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人才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灵魂,乡村振兴必须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支柱,只有人才支柱稳固,才能筑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厦,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
5、“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心得体会
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人才工作,让大学生不断在乡村振兴上助力,往往就能破除很多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因此,破除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因此,真正要破除农村地区人才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这是*国家的战略部署,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10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