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动画片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09 23:00:55

迷人的动画片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了解它的艺术表现特征、分类及制作过程。通过欣赏与表述的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二、学生分析:

小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目前三年级学生对动画片也只处于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画片的喜爱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了解它的艺术特征、分类和制作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教师的引导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仅认识到动画形象的夸张变形,还要用心去体会善与恶、美与丑、勇敢与胆小、正义与邪恶。

1. 指导学生欣赏动画片,使学生了解动画片的不同类型。

2. 在欣赏各种动画片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夸张与变形,是动画片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

3. 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动画片的制作过程。

了解动画片的类型以及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通过了解动画片夸张变形的特点,能用学过的美术知识、技法创作一个动画形象。

教师:教师收集各种动画片的资料,并制成课件。

学生:1、课前收集动画片的资料供上课时讨论。

2、调查爸爸妈妈小时候喜欢看的动画片。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动画梦工厂》,迎接学生。

“欢迎大家到动画梦工厂来做客,看,跳跳龙在招呼我们一起去看‘迷人的动画片’呢!”(板书课题)

(二) 发展阶段

说到动画片,同学们的眼睛都亮了,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动画片是小朋友们的最爱,谁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都看过的、喜欢的哪些动画片。(学生交流)(大屏幕出示动画片图片)同学们大声的说出它们的名字好吗?

现在好看的动画片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老师很羡慕你们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老师小时候也爱看动画片,老师小时候也就是你爸爸妈妈小时候那个年代,那时的动画片虽然没有现在的多,但也有许多经典的。课前老师让大家调查当爸爸妈妈还是小朋友时,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学生交流)(大屏幕出示《猫和老鼠》《聪明的一休》《白雪公主》《花仙子》《巴巴爸爸》《蓝精灵》的图片)。这些都是老师小时候喜欢的动画片,这期中有一部老师最喜欢的也是最经典的动画片,大家可以陪着老师重温一下儿时的旧梦吗?

(播放《米老鼠和唐老鸭》)

(大屏幕出示:《米老鼠和唐老鸭》是美国迪斯尼创造的。迪斯尼可以称为美国早期最有代表性的著名动画艺术家,1928年创造了世界动画史上最有名的卡通明星----米老鼠和让唐老鸭)(课件出示米老鼠、唐老鸭图片)

刚才我们欣赏了老师小时候的动画片,大家比较一下,它们与我们现在的动画片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几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说:老师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多数是用勾线平涂的方法画的,随着绘画材料和技法的进步,动画片中的色彩越来越细腻、富有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使动画片中的造型逐渐向三维立体形象发展。如《功夫熊猫》、《玩具总动员》《果宝特攻》都是3D动画片。(出示图片)(板书:三维立体动画片)

教师总结:“看来动画片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

“这么有趣的动画片,究竟是谁发明的呢?”

(大屏幕:动画片最早诞生于法国。1877年,巴黎的光学家兼画家E. 雷诺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制成一种新的玩具活动视镜。电影发明以后,1906年,美国的J.S.勃拉克顿摄制了第一部拍摄在胶片上的动画电影《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从此动画电影在美国首先发展起来。)(大屏幕播放《面孔》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世界上第一部由美国人拍摄的动画片,那么,中国的动画片又是诞生于什么时间呢?(大屏幕显示)

中国动画开始于1920年。动画先驱万氏三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从中国的走马灯、皮影戏和美国卡通中得到启发,试制动画广告片。1926年完成了他们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简单介绍〈大闹画室〉的故事)

其实,中国的动画片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现在请大家欣赏一部非常经典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你要仔细观察:这部动画片和我们平常看的动画片在技法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课件展示《小蝌蚪找妈妈》片断,学生带着问题静静地观看。

俗话说,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你是只看热闹呢还是看出了什么门道?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这种动画片叫水墨动画片。(板书)这部片子是用国画中水墨画的形式表现的,完全是中国格调的动画片,和美国迪斯尼卡通片中的趣味迥然不同。”《出示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是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1961年由中国摄制的。

“中国动画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还要请大家看一些动画片的片断,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几部动画片分别是运用了那种美术手段表现的?”

教师点击链接放映《神笔马良》、《刺猬背西瓜》、《小鸭呷呷》三部动画片,通过感知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是是哪一种类的动画片。”(板书:木偶片 剪纸片 折纸片)

欣赏了这么多迷人的动画片,同学们的眼睛都亮了,动画片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大家对它这么的着迷?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动画片呢(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动画片中的形象与现实中的不太一样。(出示大屏幕图片,对比现实与动画形象的不同)大家比较一下,动画中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概括、夸张、想象力丰富 教师板书)

正是因为动画形象有着这些特点,所以动画片更添彩,更迷人。

(三) 学生作业阶段

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类型的动画片,也了解了动画形象的特点,我们同学都跃跃欲试了(小组讨论交流。)大家这么喜欢动画片,如果让我们来创作一个动画形象,你想以什么手法来表现?小组讨论,汇报。

小组成员合作,创作一个或一组动画形象。

(四)作业展评阶段

展示优秀学生作业,并谈谈自己的创意,再次强调动画形象的特征。

想不想把自己创作的动画形象变成动画片?同学们知道动画片是怎样绘制成的吗?请看课本第30页和第31页。学生交流:一个动画片的完成至少需要八个步骤。(出示动作分解图)

当我们兴高采烈的看着动画片时,要知道动画片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是工作人员辛勤汗水的结晶。

(五)拓展小结阶段

今天我们在迷人的动画片中度过了美妙的四十分钟,欣赏了一些经典的动画片,大家有一个愿望,是把自己的动画形象制成动画片,但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同学们课后把全班同学上课时创作的动画形象编成一个小故事 ,把这个小故事想像制成一部动画片。同学们要记住,动画片虽然迷人,但我们不能沉迷期中,大家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我们当中也会出现象迪斯尼那样的艺术大师,那么,有一天,我们自己设计的动画形象就真的会走上银幕,变成迷人的动画片了。

三、板书设计

二、艺术表现特征: 夸张、变形

拓展阅读

1、有的

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发现图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一套,铜锣一面。

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作,谁来

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师:这只钟怎么样?

习词汇:又大又重)

4.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作?

16~17页: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师针对每一幅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面的经典,自始至终在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的主题。)

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许多优秀、经典的文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研究的师收集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中国传统文作品,一是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文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有节奏的活环节。整个活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师一起平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有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环节上,我关注活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习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策略策略是艺术以及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时,策略的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在《掩耳盗铃》阅读活中,我只和运用了猜测讨论、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策略,并以生的方式落实这些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中,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念,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中简约而生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2、有的

一、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指导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该涛融情于诗、融理于诗的特点,说一说该诗的情与理。

(三)情感目标

1.生正确认识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生观。

2.在习中培养生美的情操,明白“为民服务的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生”。

二、重难点

(一)重点

对比的手法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二)难点

深刻理解诗歌丰富的思想性。

三、课时按排

1课时

四、用具

录音机、朗读磁带。

五、过程

(一)、以介绍诗歌的一般特点导入本文习。

1.诗歌作为文的一大样式,其特点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感情,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新诗—般分行排列:这是诗歌的一般特点。具体到某一诗歌里,其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2.引导生阅读“预习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绍,要抓住姓名、出生时间、什么地方、评价、作品五个方面去了解作者。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诗的特点、背景。

提示概括本诗特点有四:

(1)富有哲理性。

(2)语言凝练有力。

(3)采用对比手法。

(4)用形象的语言发议论讲道理。

(二)、习正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特点。

1.师范读,要求生边听边注意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缓急、分节、节奏处理及本文思想内容。范渎后,要求生将诗中八处“有的”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种、某类,提醒改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尽量准确。

明确:改换要具体、明确,注意措词,有—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民憎恶的,被民爱戴的,残酷剥削民的,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妄想流芳千古的,处处为他着想的,鱼肉民的,造福民的等。

2.生改后,抽生根据自己所改朗诵全涛,朗诵后生一起评议。然后,再分组齐读,要求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分析对比写法,引导更深入地钻研课文。

(1)提问:文中八处“有的”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明确:两种,对民有利的和对民有害的

(2)提问并引入讨论:

①前四节是从哪四个方面写出了两种的不同?

②后三节与前四节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后三节对全诗起什么作用?

③为了说明两种的不同通篇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对比)

④“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句是什么意思?

⑤最后—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⑥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

①从生死、言行、追求、作用四个方面。

②因果关系,不但呼应前文,形象地反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而且使全诗内涵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生观的高度,诗的内涵容量增大了。

③这里“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指的是像鲁迅这样为民服务的将会得到民广泛的纪念,

④“抬举”表示称赞和提拔的意思。

⑤主题思想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鲁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样的,号召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个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

(三)、总结、扩展。

这首诗虽然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便没有停留于一般的纪念性文章,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念。那么,在今天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生呢?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理解鲁迅的《自嘲》。

2.唐代诗杜甫有—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木三分,同课外查阅这首诗,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板书

——纪念鲁迅有感

虽生犹死 骑 民恨

对比

虽死犹生 俯 民爱

3、有的

目的要求

1、理解诗中对鲁迅先生的热情赞颂,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民的将获得永生,与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道理。

2、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要点难点

1、体会诗歌中带有形象性的哲理。

2、理解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家、思想家和**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这首短诗。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现代诗。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东诸城县一个地主家庭。臧克家自幼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民歌的熏陶。青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农民的苦难引起他的'深切关注和同情。1919年上小时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1923年中时代开始习作新诗。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读书期间正式创作新诗,先后出版了诗集《烙印》(1933)和《罪恶的黑手》(1934)。这两个最初的诗集,集中描写了旧中国的黑暗,突出表现了农民遭受的重压和悲苦,抒发了诗自己深沉的情感,在当时新诗坛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毕业后,臧克家又写下了长诗《自己的写照》和短诗集《运河》等作品。

抗战爆发后,臧克家在前方进行宣传文化工作达5年之久。写下大量颂扬抗战将士,歌咏民族精神,揭露法西斯罪恶的诗歌,出版了《从军行》(1938)、《泥淖行》(1939)、《淮上吟》(1940)等诗集。

抗战后期到达重庆,又创作了《古树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等有影响的诗集,继续为农民的苦难呼喊。抗战胜利后,他又及时写下了很多*讽刺诗,揭露国统区的黑暗、*,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出版。

臧克家的诗作,以纯朴凝重的笔调抒发了真挚深重的感情,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以对农村生活的关注而被称为“农民诗”。中华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继续创作新诗,有《春风集》、《欢呼集》等诗集。臧克家的主要创作分别收在《臧克家诗选》(1978)和《臧克家散文小说集》(1982)之中。

臧克家的代表诗作之一《有的》被选入中语文课本。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它通过两种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无情地鞭挞了骑在民头上的*统治者,启示我们要树立**的生观。

段落大意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并就其生命价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从民对这两种的不同态度,正确地归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有力鞭笞了“骑在民头上”,“他活着别就不能活”的;深刻地揭示了为了民的民中永生,与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道理。

写作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说明,从而给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比如这首诗的开端,第一、三句,从的自然生存现状写不同的两种。至于这里的“活”是怎么个活法儿,这里的“死”又是怎样的一种死,并未标明,潜伏着疑问,

可谓“蓄势待发”。第二、四句,又说那明明活着的却是“*”;这明明*的竟然还“活着”,使上面的疑问又提高到更令注目的程度。这是从的精神因素即*生命力这个角度,来分别喻指他们“生”与“死”的意义的,这是虚写。由这个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开头,引出了下面的连续对比,层层荡开,步步深入,把*统治者的卑劣、丑恶、渺小揭露得淋漓尽致;又以此为反衬,把鲁迅及所有**者的纯朴、善良、高尚的形象刻得十分鲜明,令敬仰。特别应提到的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选用了两两相对的反义词,如:“骑”与“俯”,写出了对待民群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力地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生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到底

诗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最本质的不同摆在读者面前,一种虽生若死,另一种虽死犹生,鲜明地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诗就顺着这对比一直写到底。如果说第一节是极概括的总的对比,那么后六节便是具体的、形象的对比。2-4节对比了他们与民的关系。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是昂头“骑在民头上”;另一种是俯首“给民当牛马”。这后一种是从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衍化而来的。鲁迅原用来表示自己对民与对*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此处发展为对民两种态度的对比。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想扬名传世;另一种想作无知道的小草。这后一种也是从鲁迅《野草·题辞》的意思提炼而成的。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是利己的;另一种是大公无私的。这三节诗客观描述了两种不同的形象,对比鲜明突出。5-7节又与前三节一一对应地对比了他们的不同*。*派是藐小的,名声是短暂的,*是可卑的;给民当牛马的是伟大的,名声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这三节中,诗主观评价了两种生追求所得到的两种生结局。诗中的“有的”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体的一个,而是虚指一类。因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义,给启迪,促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对比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的前列,他的伟*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的现实,同时亦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突出。

点击查看更多迷人的动画片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9ppc.cn/articles/154.html

热门阅读

  1. 读书的快乐关于读书演讲稿
  2. 生活每天都在给你改变命运的机会励志故事
  3. 有关友情的句子
  4.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900字
  5. 高职实践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论文
  6. 我家乡环境的变化四年级作文
  7. 煮元宵小学生日记
  8. 圣诞节发给老师的祝福短信
  9. 形容心情烦躁的诗句
  10. 201年鸡年公司年会祝福语
  11. 四个人与一个箱子的哲理故事
  12. 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优秀范文
  13. 201年鸡年春节祝福语汇总
  14. 家当语文教案
  15. 2016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1500字
  16. qq七夕情人节祝福语201
  17. 学习《忠诚担当干净的铁军战士》心得体会
  18. 人生感悟的说说心情短语
  19. 201年清明节经典搞笑祝福语
  20. 年度总结和教学反思
  21. 席慕蓉的爱情诗句
  22. 《一面》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23. 开学第一课班会教案
  24. 李白将进酒是译文及赏析
  25. 2016年端午节搞笑祝福短信
  26. 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27. 描写课外活动的作文
  28. 2015关于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
  29. 《我的祖国》赞美祖国的诗歌
  30. 关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总结
  31. 帅哥流浪犬散文
  32. 建军节90周年活动总结
  33. 七月微信祝福语大全
  34. 爱到了尽头的情感美文
  35. 历史故事《一统六国》
  36. 一辈子的闺蜜说说
  37. 给朋友的婚礼祝福语精选
  38. 中国童话故事《胆小鼠异想天开》
  39. 关于新春对联
  40. 妈妈的生日祝福语大全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5 09:29:37
本页面最近被 807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重庆,TA在页面停留了 63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