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原文赏析
年代:唐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这一首可看作是另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
句,看仅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
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
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中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
了。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也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
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拓展阅读
1、《回乡偶书》的古诗赏析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参考资料:
曹寅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页 .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xx年12月版 :第56—57页 .
唐代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2、章碣《焚书坑》古诗赏析与原文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咏史事知名度颇高,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并焚毁《诗》、《书》等百家之书一事。焚书坑便是这一文化浩劫的遗迹和见证,相传是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下。诗人当年途经这里,有感而作。
诗句初看平平,除却以帝业代秦、祖龙代始皇稍稍新鲜外,似无炼字炼句之痕,没有比喻,也无什么联想。首句意谓焚书后秦亦随之灭亡。竹帛代书,因竹简素绢是当时书写的材料。次句叹函谷关与黄河之险,乃至秦中其他关河均无救于秦之崩溃。祖龙所居,无疑是代表秦王朝的咸阳了。三、四句则说坑灰犹温,华山以东地区纷纷揭竿而起,而推翻秦朝的刘邦项羽原是不读书之人。仅此而已。
但细细品读,便觉字里行间悖论叠出;焚书原为长治久安,而江山却随之毁掉;祖龙、始皇,原意垂荫万世,为千万世真龙天子之祖,却早已二世而亡,关河空锁;焚书的直接动因是根除*的异端思想,而直接置秦于死地者从陈涉到刘项却不读书……诗人不漏声色,似乎纯客观罗列,却巧妙地组织起种种悖论,唤起兴致并令人思索。这自然是诗人精于炼意,妙于构思的结果。他首先规避了一般诗人在同类咏叹中的常规思路,既没有寸步不离地就事论事,也没有热血鼎沸地直抒胸臆,而是将焚书展示在相当长度的历史背景中,把它和秦朝灭亡的命运并列起来,和秦末起义联系起来,并不断强化这种联系,把它们扭结在一起予以展示。这样焚书的荒谬性可笑性便突出了,以客观的格局说明历史和现实都在无情地嘲弄秦始皇这一残暴而愚蠢的作法。诗人辛辣的讽刺强烈的愤慨贯注其中而浑然无迹,真可谓见意于言外。
3、陆龟蒙《和袭美春夕酒醒》古诗赏析与原文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在皮日休和陆龟蒙酬唱的众多饮酒诗中,这首《和袭美春夕酒醒》是写得情韵深意俱佳的一篇。本诗在表现闲情逸致的同时,也写出了诗人的忧愤伤感,读者细味此诗,定会感受到诗人不甘闲散、**动不已的心脉跳动。
诗以“无事”写起,身处无事,傲啸江湖,转眼已是几度春秋。次句继之以“醉倒”,从意脉上递承“无事”,写其与酒为伴的生活。第三句用“觉后”二字实接“醉倒”,暗承“无事”的潇洒,并起着转换作用,引出醉归之语。末句以倩人扶归作结,诗情画意并足。全诗四句,一句一转,然不离“无事”主旨。首二句泛写闲散无事的情状。心闲、意闲、形闲、神闲,故放浪形骸于江湖之上,淹留时光于杯酒之间,既有散发弄扁舟的高士之风,又具任诞狂放的达者之状,诗行间飘溢着“无事”洒脱之气。末二句以传神之笔写醉态,并点“春夕酒醒”之题,尤以“满身花影倩人扶”一句出语隽永,味之无极。花影、月影、人影,春意、醉意、闲意,浑然一体,天然成趣,构成优美的诗境。
这首小诗极写闲适自得之趣,意境空间中始终飘拂着良辰美景的融和气氛,以及飘逸超脱的情趣。诗的背景是烟波浩淼的江海和朦胧静谧的月夜,前景是江畔垆旁,花前月下醉意陶然的诗人。透过意象,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旷达的生活态度和卓绝的风度韵致,但这种感受还仅停留在表层。本诗的深层情感是隐含在“几年无事”与“黄公旧垆”看似平淡的词语中的。陆龟蒙生活的时代,正值唐王朝万方多难,天下多事之秋,诗中声言自己数年无所事事,以江海为家,杯酒为伴,难道他对艰难时世竟一无所知?其实不然,在《村夜》诗中,有这么几句:“世既贱文章,归来事耕稼……岂无致君术,尧舜不上下。岂无活国方,颇牧齐教化。蛟龙任干死,云雨终不借”,由此可知,“无事”二字中,包含着多少沉痛失意之情。“黄公酒垆”原系竹林七贤聚饮之处,《世说新语·伤逝》说“王浚冲为尚书令,着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七贤以任诞放达、不拘礼法著称后世,陆龟蒙把他们引为异代知音,与其神交心游,可见出他对前贤的钦慕之情与效法之意,然其之醉于“黄公酒垆”(并非确指),其中也不无王戎那种伤逝之感,嵇、阮悲剧的一生,他们所生活的黑暗时代,似乎都在陆龟蒙的心中投上一层阴影。由此,我们可以在那悠然自适、洒脱狂放的表层下,发掘出诗人一股不甘闲散,又不得不闲散的忧愤潜流。
高绝的才华与终身的沉沦、进取的失败与退避的不甘心,个人与社会的冲突,酿成的矛盾苦痛,虽为本诗表面的潇洒所遮掩,但骨子中的忧愤酸楚,仍然可以通过只言片语的暗示得以揭示。
4、《池上》白居易古诗原文翻译和赏析
作品简介
《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描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此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小娃撑小艇⑴,偷采白莲回⑵。
不解藏踪迹⑶,浮萍一道开⑷。
词句注释
⑴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⑵白莲:白色的莲花。
⑶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⑷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作品鉴赏
此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26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