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的教案模板
一、教材简说
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啊。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学习目标
1比鲜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蹦芊纸巧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狈⒒酉胂螅初步理解寓意。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沿、际、信”是要求会认又会写的三个字。教学时,可以通过观察插图一,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通过查字典,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认识“际”;通过分析“信”的字形特点,认识“信”。指导书写时,先让同学们“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特别注意什么?再让同学们“说”: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耳朵”要写得高而窄。
“抬、蛙、错、答、还”是要求会写的字。指导书写时,要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重点指导“还”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辶”。
通过课后的“读读抄抄”巩固所认的字和所写的字。
(二)朗读感悟
1蓖嘉慕岷希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弊远恋诙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
3北热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
4崩鲜χ傅祭识燎嗤芎托∧竦幕啊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5狈纸巧朗读。
(三)实践活动
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看看地球、太阳和月亮谁大。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朗读感悟、扩展活动
(一)朗读感悟
1弊远量挝模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2笨床逋剂范恋谝淮味曰啊
3备形虻诙次对话。
(1)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5)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6)四人小组再读第二次对话。(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朗读提示: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读出劝告的语气)
4备形虻谌次对话。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3)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二)扩展活动
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2、全班交流续编的对话。
拓展阅读
1、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文
镜头1:《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老师说:“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比如第一自然段,就用了很多数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在引导学生探索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进行了分角色之后,一位学生突然质疑:“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老师先是一愣,然后慢慢地说:“这还用问吗?它本来就在井里。”学生们哄堂大笑。那个提问的学生红着脸坐了下去。随后,这位老师就顺着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出示现实生活中“坐井观天”的例子,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主旨。
笔者撷取的这些课堂镜头,大家看来想必似曾相识吧!近些年,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课堂产生了种种新气象,但“教师一统”“学生被动”“烦琐分析”这些沉疴痼疾,也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笔者所在的学校,管理层在学校筹建之初,就开始思考学校的发展定位问题,最终决定以“智圆行方”的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一方面,主动融入园区“圆融、借鉴、自主、发展”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追寻学校发展的个性,逐渐形成学校特色,实现“集方圆之慧,筑幸福之洲”的办学理想。在“智圆行方”的文化背景下,如何改变当前的阅读课“方”有余、“圆”不足的现状?余以为,在教学中,着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方可让课堂“方”“圆”共融。
一、自主定向,带自己的问题上路
爱问是孩子的天性。让我们把“问”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上路,不仅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激活阅读教学的关键,也是还学生主体地位,促其自主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学中,我欣喜地发现,只要你相信学生,孩子们完全能够提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在教学《螳螂捕蝉》时,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初读课文之后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诸如:“为什么少年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等很有深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我们以前上课时需要提出的,需要让他们重点弄懂的问题。现在,让他们自己提出来并以此作为他们读书讨论的切入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自主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成功
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其方式和途径并非“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方法,一个学习活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而且允许在同一个“学步”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程序。可以读一读,再说一说;也可以先圈画批注,再读读议议。能说的就说,能读的就读,会写的就写,能画的就画,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成为学生锻炼能力、体验人生的地方。
三、自主探究,有自己的时间支配
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应该具有支配自己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以使学生能有安静自读、自悟的机会,进而达到自得的效果。
在教学《师恩难忘》时,我特意给学生保留了10多分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勾画、自己完成练习、自己领悟“师恩难忘,作者难以忘怀的到底是什么?”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由于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学习的效果相当不错,在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文学素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对“谈起往事,我深深地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自主运用,有自己的空间发挥
“语文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语言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性的机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结合文章找到恰当的引燃点,有效启动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在交流表达中厚重起来。
五、自主反思,按自己的方式调控
有些学生花费了很长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而其学习效果不佳,造成这种“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静下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反思不仅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同时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反思肯定优点,激励自己;正视不足,鞭策自己;总结经验,促进自己。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运用自比和互比等方式调控自己的语文学习。
张庆老师曾指出:“和谐”“圆融”“自然”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境界。圆融这个词来自佛经。圆是指周到、周遍;融指融通、融合。各个维度的尺寸把握好了还不够,还要善于把各个维度融为一体,使之非常圆满,就像一个浑圆的球。让语文课浑圆如球,这是理想的境界,更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永恒的追求,抹浓自主学习的彩,让孩子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将是我们迈出的实现阅读教学课堂“方”“圆”相融的坚实一步。
2、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79――01
在这节课上,我感觉学生学得主动,读书读得深入。整堂课上下来后,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因此我在这里冒昧的把自己的教学体会记下来与同行们、专家们交流一下。
1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课堂上要给学生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在安排学生读书的时候,每次都要有明确的要求。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读课文,大部分内容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对暂时不懂的问题,既不急于解答也不轻易放过,而是适时地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使朗读、提问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什么要争论天的大小这个问题,然后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就是读书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学生讨论、释疑。
2 以读启思,思后释疑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你们知道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了吗?他们说很大,大得望不到边。我给予了肯定后再问: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无边无际的事物?小朋友们回答:有宇宙,沙漠,大地,草原,原始森林……等等,小朋友们的回答让我明白孩子的思维真的很宽广。然后我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3 品读体会抓重点词句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文字。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认为要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3.1 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坐在井底的电脑课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3.2 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
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正确也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一。
3.3 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并引出“该怎样做”这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得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
3.4 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
我问:小朋友们,青蛙与小鸟到底在争论什么啊?小朋友们没有异议,直截了当地回答在争论天有多大,好,我顺势推船,请小朋友们来回答,到底是谁对呢?小朋友都说是小鸟对,那好,我们来帮小鸟找找原因,再来帮青蛙找找原因。我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该生用左手指卷成圆筒状的洞,再用左眼从洞里看出去,表示被井壁挡住了周围的视线。同学们明白了,青蛙不相信别人说的,因为他每天都坐在井里,被井壁挡住了视线。我因势利导,这位小朋友不仅会想,而且还用自己的小手做了小实验(教师比划刚才那个同学做的动作,很多学生也跟着做)。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他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得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经过我一步步的引导、分析,同学们逐步认识了青蛙的错误,进而深刻理解了“坐井观天”的含义。
4 培养说话写话能力
学完课文后,我问孩子们:“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一下被激发起来,大家议论纷纷。待平静下来,我开始指名回答。魏玲飞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一幢幢的高楼大厦。”彭妍竹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跟着小鸟到处走,看到了美丽的世界。”胥语哲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我又让大家把自己想到的都写下来,效果非常好,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
课是上完了,发现问题是关键。这堂课教学效果虽然很好,也有不尽人意之处,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第一,没有尽量结合课本插图来理解课文。这着实是损失了教材提供的资源。第二,没有让所有的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时候,指名朗读的次数太多。积极的孩子,朗读水平较好的孩子就“走进”角色,朗读水平较弱的就“永远”没有锻炼机会,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之后我在想,我们当老师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尽量创设情景,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
3、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文
1 从文本的矛盾处反思,超越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反思和批判对阅读内容进行审视、分析,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位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时不迷**材和教参,深入研究反思教材后,借助文本的矛盾处引发学生反思课文,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师:课文学完了,你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和课文的内容有没有矛盾?
生1:“有矛盾,禾苗都长在水田里,可课文插图中的田地黄*,像是沙地,没有水。”
生2:“水田里,一株株的禾苗是横成行,竖成列的,十分整齐,不像图上那样乱。”
生3:“我看见到禾苗里劳动的人都是卷起裤腿,挽起袖子的,从没见过穿着布鞋、袜子下田劳动的。”
生4:“我看图上画的不像禾苗,倒像玉米苗。”
生5:“‘一棵一棵’用得不对,禾苗应叫‘一株一株’。”
生6:“既然是禾苗,它一定还很小,即使向上拔,也只能高一点,高不了一大截。”
生7:“如果是水田,拔一下,禾苗是不会枯死的。”
……
师:是啊!书本也是有错误的。既然图文存在这么多矛盾,你们可以给编教材的老师提一提修改建议。
生1:把图中的旱地改为水田。
生2:把“禾苗”改为“麦苗”。
生3:把插图和课文都不改,在课后增加一道思考题:请你找出《揠苗助长》一课插图和课文中几个不合理的地方。
……
上述案例中学生精彩的发现与思辨来自于教师对教材反思后的超越,正因为这种超越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摒弃了教材至上、教参至上的观念,师生在理性的探究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创新来自于怀疑,怀疑来自于反思。“不迷信书本,不迷**师,不迷信专家”的观念也已深深根植于师生的心田。
2 从教学的生成处反思,超越课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会生成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和事件。面对变化的课堂情境,教师要在情境中反思,将反思与教学行为融为一体,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适时改变教学目标,让教学超越课堂,展示未曾预约的精彩。
例如一天上午,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正指导学生做语文练习时,窗外下起了雪,同学们不时向窗外望去。面对这种情境,老师反思后对同学们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操场去观察雪,体验雪。”孩子们走出了课堂,走向了操场。他们或静静地站在雪中,或尽情地奔跑在雪地里,心随雪花飞扬,那分情意,那分愉悦溢于言表。十分钟后,孩子们回到了课堂,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写自已的观察体验与感受。一段段优秀的习作跃然纸上。
附学生习作片断:我情不自禁地走向雪中,去感受、去拥抱那细细的、绵绵的春雪。雪花在天空中飞舞,好像一个个跳伞的小精灵,又好像刚出生的小蜜蜂,还不会飞,跌跌撞撞,雪花飘落在树杈上,光秃秃的树枝变成了银条儿,向我们招手。
春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些白色的小精灵用自已短暂的生命为人们换来了无比新鲜的空气。我深深地呼吸着,五脏六腑像被清洗了一样。我真希望这雪永远留在人间。
“走出课堂,走向操场”,一次精彩的习作指导课结束了,此时留在师生心底的不仅仅是那场雪,而是冷静思考,自我超越的方法与过程。
3 从学生的心语中反思,超越自我
在教师所面临教育教学任务中,了解学生头脑中的想法是最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当我们开始从学生的眼中来看自已的时候,就可以了解“不同世界”的教学的另一方面,知道学生们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经历。针对学生的真实想法、独特体验进行反思,就能够更好地塑造教师的行为,帮助师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例如,一位教师教完《坐井观天》以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做说话和写话训练。很多学生都谈到青蛙跳出井口后觉得井外的世界更宽广,井外好。但有一同学却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向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教师示意这个学生坐下并随口说了一句:“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
课后老师批阅学生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说井里好的学生续写的故事:“老师,我还是认为青蛙呆在井里好。请看我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中浮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杈已刺穿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并不安全,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
面对学生的习作,教师郑重地写下了评语:老师错怪你了,你写得真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我自己。是啊!面对学生的心语,这位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真正实现了自我超越。
4 从陈旧的行为中反思,超越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固有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在过去有它的重要作用,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理念引领下,更应该反思某些陈旧行为习惯的弊端,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变换方法,超越习惯,形成更为科学的教与学策略。
例如批低年级学生的作业时,老师们习惯用“√”和“×”来告诉学生作业的正确与否。结果有的学生看到作业本上有许多“×”后立即把本子盖住,怕被同学看到;有的学生偷偷地把本子藏在桌洞里就出去玩了,好像错题与他无关。面对这一现象,有位教师仔细分析后改变了以往作业批改的方式,用“?”代替了“×”。发现学生作业有错误时,就在错字或错题后边打了个“?”。自从用了“?”后,孩子们看到错字后会立刻皱起眉头,观察思考并及时动笔给予更正,速度很快。改对了,这位老师在下边打上“√”,如果作业中的错误没改对,“?”仍不动,似乎在盼望着学生去思考,去检查,直到改对为止。
由“×”到“?”,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个符号的变换,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纠错机会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位教师反思旧有教学行为后的创举,超越了原来的习惯,唤醒了孩子的潜能,引领他们快乐的学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29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