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小时候的故事 1
少年时代的牛顿不像高斯、维纳那样,从小就显露出引人注目的科学天才;也不像莫扎特那样表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禀赋。他跟普通人一样,轻松愉快地度过了中学时代。
如果说他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的动手能力相当强。他做过会活动的水车;做过能测出准确时间的水钟;还做过一种水车风车联动装置,它使风车可以在无风时借助水力驱动。
1 5岁那年,一场罕见的暴风雨侵袭英格兰。狂风怒吼,牛顿家的房子直晃悠,就像要倒了似的。牛顿为大自然的威力迷住了,不禁想测验飓风的力量。他冒着狂风暴雨来到后院,一会儿逆风跑,一会儿顺风跳。为了接受更多的风力,他索性敞开斗篷向上跳跃,认准起落点,仔细量距离,看狂风把他吹出多远。
1661年牛顿考上了剑桥大学,尽管在中学里是个优等生,可是剑桥大学集中了各地的尖子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赶不上别人,特别是数学的差距更大。但是他并不气馁,就像他少年时代喜欢思考问题一样,踏踏实实地学习,直到透彻地理解为止。
在大学的头两年里,他除学习算术、代数、三角外,还认真学习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弥补了过去的不足。他又钻研笛卡儿的《几何学》,熟练地掌握了坐标法。这些数学知识,为牛顿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后,他从剑桥大学毕业了。1666年的一天,牛顿请母亲和弟妹到自己房间里来。房间里黑洞洞的,只从窗子的一个小孔中透过一线阳光,在墙上照出一个白色的光点。牛顿让他们注意看墙上的光点。他手里拿着自制的三棱镜,放在光线入口处,使光折射到对面墙上,光点附近突然映出一条瑰丽的彩带。这条彩带同雨后晴空中出现的彩虹一样,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组成。牛顿和自己的亲人共同观赏了人工复现的自然景象。后来,牛顿又用第二个三棱镜把七种单色光合成白光。他用白光分解实验宣告了光谱学的诞生。
牛顿在探索光色之谜的同时,还在探索引力之谜。他从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的事实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且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把力学确立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他在概括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运动三定律”。这三条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共同构成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的主要支柱。这座力学大厦是近代天文学和力学发展的基地,是机械、建筑等工程技术发展的基地,也是机械唯物论统治自然科学领域的基地。构造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
牛顿小时候的故事 2
1643年,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小农场主家庭。小时候的牛顿学业平常,与众不同的是他爱冷静思考,还有极强的动手能力,课余时间喜欢制作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和小机械装置。
那时候,人们常利用风力带动风车磨面粉。英国北部的林肯郡乡村的磨坊顶上,就有一架这样的风车。有风的日子,风车就会“咕噜咕噜”转起来。
小牛顿每天上学都要经过这座风车磨坊。他非常喜欢那架风车,觉得只要那么一点儿风,就能推动这么庞大的风车转动起来,还能带动大磨将麦子磨成面粉,真是太神奇了!
这一天,在一条乡间小路上,一群孩子蹦蹦跳跳地走回家去。人群中,一个瘦弱的孩子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的脚步很慢。这个孩子就是12岁的牛顿。此刻,小牛顿正朝风车磨坊走去。他在想:“风车是靠风来带动的,可要是没风,风车还能转动吗?”这时,他发现树上的树叶纹丝不动,真的一丝风也没有了。小牛顿急了,脚步也不由得快了起来。
果然,小牛顿发现那架风车无精打采地立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这回,小牛顿又在想:“有什么办法能不受风的影响,让风车一直转动下去呢?”吃过晚饭,小牛顿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造一架能一直转动的风车。从此一放学,他就飞快地跑回家去,躲在屋里搞他的“发明”。
拓展阅读
1、诗囚孟郊的轶事典故 孟郊小时候巧挫钦差的故事中国历史故事
孟郊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作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闻名海内外。
孟郊被世人称为“诗囚”,他天资聪颖,从小就显露出远超常人的文采。
有一年冬天,一位钦差大人来到孟郊的家乡武康县查访民情,那时候的孟郊只是个几岁的小孩子。
武康县的县太爷听闻钦差大人驾到,就大摆宴席为其接风。在县太爷正要举杯敬钦差大人的时候,小孟郊穿着一身破烂的绿色小衫走了进来。
县太爷见到了,眼珠子一瞪,对着孟郊呵斥道:“去去去,哪里来的小叫花子,扫了爷的雅兴。”
孟郊被骂,并不害怕,他回了县太爷一句:“家贫人不平,离地三尺有*。”
钦差大臣听了,对孟郊这个“语出惊人”的小娃娃产生了几分兴趣,打算出个对联考考他,说:“小娃娃,我给你出个题,若你答得让我满意,我就不追究你,如何?”
孟郊毫不怯场,自信满满的说:“请吧!”
于是,钦差大人就说:“小小青蛙穿绿衣。”
孟郊见钦差大人穿了一身大红蟒袍,钦差大人面前的桌子上还有一道烧螃蟹,便对了一句:“大大螃蟹着红袍。”
钦差大人猛地一听还没反应过来,沉思了一瞬他才知道这个小娃娃竟然骂他是螃蟹。
钦差大人心中气愤,但是自己有言在先,所以就没追击孟郊的责任。
不仅如此,钦差还给县太爷说:“给这小娃娃安排个位置,我们就赏他一口饭吃,看我再考考他。”
于是,钦差喝了两口小酒,又向孟郊出了个上联:“小小猫儿寻食吃。”
孟郊见钦差大人和县太爷面前的这桌山珍海味,再想到老百姓的贫苦生活,脱口而出到:“大大老鼠偷皇粮。”
钦差和县太爷同时一惊,因为他们用的吃的正是救灾的钱粮。
这个故事虽然看起来有点假,但也说明了孟郊从小就非常聪明。
孟郊长大以后,两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上,四十六岁时才终于考上进士。他生性孤僻,很少与人来往。
孟郊是个很出色的诗人,却不是一个很好的父母官。
贞观十七年,孟郊被选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到任以后,孟郊根本不管事,整天只知道吟诗作对。
当地县令将此事报告给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替孟郊做县尉的工作,把孟郊的一半俸禄分给那人。
孟郊俸禄本就不多,减半后就更少了,所以他的生活过得穷困至极。
2、未被扼杀的天才欧洲艺术家罗丹小时候的故事
一个小男孩出生在法国一个贫穷的*教家庭。他从小聪明过人,父母把他送进教会学校上学,但是小男孩对*不感兴趣,因此功课也不好,因为他只喜欢美术。
一次,小男孩和父亲一起去餐厅吃饭,他看到父亲的脚边有一张纸,于是他找了支笔,趴在地上画出了父亲皮鞋的样子。父亲看到儿子趴在地上画画,非常生气,他严厉地斥责儿子:“你不认真读书,就知道画画,画画能让你吃上饭吗?”父亲让儿子保证今后一定好好学习,不再画画了。
此后,小男孩不敢在家里画画了,但他在外面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在墙上或马路上画上几笔。可小男孩的成绩还是不好,父亲只好把他送到乡下自己的弟弟那里读书,小男孩在叔叔那里待了四年。四年后,小男孩的学习仍然没有进步,父亲把他接回家后,决定送他去工作。小男孩不肯,他依然坚持要去学画画。最后小男孩的姐姐为他找到一所免费的美术学校,小男孩以出色的成绩考入了这所学校。
进入美术学校以后要先学素描,素描老师非常喜欢小男孩的作品,认为他很有天赋,还经常指导他。上完素描课以后就要学习油画了,但是买颜料和画布需要很多钱,小男孩的家庭无法支付昂贵的'费用。无奈之下,小男孩只能选择雕塑,因为雕塑的材料不用花钱。
经过一番刻苦学习,小男孩终于成为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欧洲最有成就的雕塑艺术家,他就是罗丹。
每个人都有天赋,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如果我们对某件事特别有兴趣,那就坚持下去,或许那就是隐藏在我们身体里的天赋。
3、冰心奶奶小时候的故事为题目的作文
1991年12月11日,冰心奶奶亲笔为北大附小题词“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小学生作文:冰心奶奶的小时侯。10多年后的2月24日,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迎来了冰心奶奶的女儿吴清教授。全校同学和吴奶奶一起重温冰心奶奶的题词,听吴奶奶讲冰心奶奶的故事。
冰心奶奶很坚强。冰心奶奶在80岁那年,因为脑血栓,右半身不能活动了,连笔也拿不了,接着她的腿又骨折了。但是,冰心。但是,冰心奶奶没有放弃,像小学生一样重新练习拿笔,重新练习写字,终于又可以写东西了。
冰心奶奶很勤奋。冰心奶奶有句座右铭: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小学三年级作文《小学生作文:冰心奶奶的小时侯》。冰心奶奶一辈子几乎没有停止过读书和写作,从19岁一直读写到94岁,就在去世前,她还没有忘记和家人—起背儿歌。
听吴奶奶说,冰心奶奶教给她许多做人的道理。冰心奶奶总是提醒她要学会跟别人分享,学会多关心别人的需求,不能只关心自己。
在最后的提问阶段,聪明的同学们像小记者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向吴奶奶提问。
“吴奶奶,您小时候,太奶奶更看重您的成绩还是别的品质呢?”
“小的时候,我的成绩并不是那么好,可是妈妈更喜欢我是一个善良和正直的孩子。”
“吴奶奶,您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怎么样?”
“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好。那时正赶上抗战,爸爸妈妈都是知识分子,生活很清苦,但是他们教我不跟别人比吃比穿,学会俭朴,有了钱宁可捐出去,也不乱花。”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35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