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李贺赏析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译文
酒杯用的是琉璃钟,酒是琥珀色的,还有珠红的。经过烹、炮的马肉(龙)和雄雉(凤)拿到口中吃的时候,还能听到油脂被烧烤时的油爆声,像是在哭泣。用绫罗锦绣做的帷幕中充满了香气。罗帏之中,除了食品与酒的香气外,还有白齿的歌伎的吟唱和细腰的舞女和着龙笛的吹奏、鼍鼓的敲击在舞蹈。宴饮的时间是一个春天的黄昏,他们已欢乐终日了,他们饮掉了青春,玩去了如花的大好时光。桃花被鼓声震散了,被舞袖拂乱了,落如红雨,他们把如花的青春白白地浪费了。我奉劝你们要像他们那样,终日喝个酩酊大醉吧,由于酒已被你们喝光,酒鬼刘伶坟上已经无酒可洒了!
注释
①琉璃钟:形容酒杯之名贵。
②琥珀:琥珀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是一种有机的似矿物。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或植物碎屑。颜色一般为黄红色,透明到半透明。这里借喻酒色透明香醇。
③真珠红:真珠即珍珠,这里借喻酒色。
④烹龙炮凤:指厨肴珍异。
这首诗将一个宴饮歌舞的场面写的缤纷绚烂,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兴会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钟”、“琥珀浓”、“真珠红”、“烹龙炮风”、“罗帏绣幕”,作者用这样密集的华丽字眼描绘了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简直无以复加。
诸物象之间没有动词连接,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将画面与画面按照内在逻辑顺序一一呈现出来。杯、酒、滴酒的槽床……这些具体意象的相继出现,给读者酒宴进行着的意念。这种省略叙写语言的手法,不但大大增加了形象的密度,同时也能启迪读者活跃的联想,使之主动地去填补、丰富那物象之间的空白。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四句写宴乐的鼓点愈来愈急,连串三字句法衬得歌繁舞急,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不仅让读者目不暇视,甚至耳不暇接。这似乎已不是普通宴饮,而是抵死的狂欢。下面的诗句作者开始解释这炊金馔玉,浩歌狂舞的原因。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春光正美,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青春正美,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曾在繁茂的桃花园中,看花瓣随风如雨而落,那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人们伸出手想挽留残春,但最终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枝头和指间的几片残红。在这凄艳的花雨中,在这渐渐拉长的日影下,愈转愈急的歌弦舞步是想追上时间的脚步,在时间鼓点均匀而无情的敲击声中,入唇的玉液琼浆己变得苦涩。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诗的前一部分是大段关于人间乐事瑰丽夸张的描写:美酒佳肴,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透露出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时光难逗留,诗人遂道,罢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既是壶中日月长,就多喝几杯,终日酩酊吧,无知无觉也就没有困扰了。何况哪怕好酒如刘伶,死后想喝酒亦不可得。可酒并不是真的就能令人忘忧。刘伶“一醉一石,五斗解醒”也未必真的逃避了痛苦。狂呼痛饮,及时行乐固然痛快,但是,即使秉烛夜游,人生又有几何,再回首已百年身,酒闲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独和空虚之感。况且生时的辉煌更加衬托出死后的悲凉,正是前后这种极度的反差和不协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过来表露出生的无聊,这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人生总难免面对差别,在差别面前,庄子喜欢否定它,以求心灵的宽慰和淡泊;作者李贺则喜欢确认它、甚至放大它,以强化主体对生命、生活的敏感和执著。他为此宁愿悲愤伤感,宁愿陷入感性的深渊而不愿自拔。
这首诗以幽遽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给读者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感受。
阅读答案及赏析
拓展阅读
1、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古诗赏析与原文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大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他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也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因以瘦马自况,以鸣其胸臆之不平。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这匹马不是人世间的普遍凡马,它本是天上的星宿——“房星”临世。这两句,除了以“房星”喻其身世不凡,暗指其系出宗室,其他意韵似乎寥寥。然而仔细玩味,便觉得深意渐出。《晋书·天文志》说:“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原来作为房星之精的良骏,其命运与主宰人世的天子有着直接的联系。*清明则天上的房星明亮,*昏暗则天上的房星昏暗。换言之,其引伸之意则为:*清明则世上的良骏逢时,*昏暗则良骏遭弃。那么,这匹本是房星临世的骏马,其遭际如何呢?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诗人不说它遭际好,也不言其遭际坏,更只字不提*昏明,而以“瘦”字出之,让读者自去想象,自去分析。诗人同题其二说:“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以蒺藜衔。”原来这皇家天街的草并非那么易食。良马不仅吃不上肥料鲜草,就是从雪中自觅其食,也只能啃到几颗枯硬刺口的蒺藜。如此遭际,良马焉能不瘦!然而这一“瘦”字却具形具意,它一方面说明主人不识良骏;陋厩破槽,缺草少料,使其困顿不堪,因而骨瘦如柴;透出个这匹良马辛酸不幸的遭遇。另一方面,马“瘦”也更易显现其优劣之本质。你看:尽管它历尽委屈,受尽磨难,致使瘦骨嶙峋,但它却房星的本质犹存,神威不减;如果向前敲打它那“瘦骨”,却仍然有金铜之响呢!“犹自”二字,下得极有分量,诗人的感慨,诗人的不平,诗人的钦羡,无不凝乎其中。“带铜声”三字,更是发思奇崛,具有“不经人道”之妙。房星之精,骨自坚劲;劲骨既是铜铸,敲之必带铜声,这种巧妙奇想和多层曲折的比喻,是典型的李贺笔法,它与《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忆君清泪如铅水”同为李贺诗中名句。
此诗虽仅四句二十字,却有三大劲折:一、二句由“非凡马”转言为“房星”之精,突兀直起,劲折天外,令人惊愕;二至三句,由“房星”突折至其遭际不及“凡马”,更令人惊悲;三至四句写遭际甚惨却神骏之质不减,益令人惊叹。这样,便把一个穷且弥坚、难夺青云之志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了。
2、李觏《读长恨辞》古诗赏析与原文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白居易的《长恨歌》详细描述了唐明皇(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悲剧故事。李隆基宠幸杨妃后,不仅淫欲无度,而且对她的姊妹弟兄皆加官晋爵,其堂兄杨国忠则当上了宰相,炙手可热,祸国殃民。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756年李隆基从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逃成都,杨家兄妹随行。至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西)后,六军(羽林军)哗变,追杀了杨国忠一家,并逼李隆基派人将杨妃勒死。《长恨歌》虽含讽喻,但几为李对杨的刻骨思念所湮没。而李觏的这首小诗,单刀直入,对李隆基作了尖锐有力的讽刺。
起首两句“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化用了李白《蜀道难》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不仅点明地点,切扣诗题,而且渲染了气氛,揭示了讽刺对象内心世界的一个侧面。李隆基在凶多吉少的逃难路上,宠妃一死,心情本已沉重哀痛之极,偏又置身于高险难行的蜀道、幽幽冥冥的黑夜、连绵不绝的凄风苦雨和叮叮的乱铃声中,确如雪上加霜,益发潸然泪下,沾湿了衣襟。虽短短两句,却字字酸楚,层层铺垫,诗笔缘情写景,人物触景生情,内情外物,相生相映,从“夜雨淫”中不难品出李隆基的心中酸苦,在“乱铃声里”更能听出他肝肠寸断、撕心裂魄的悲音。
前两句经过一再渲染和铺垫,已将李隆基的感伤之情写够写足了,将他推上了悲痛的峰巅。这就为后两句的突然转折创造了条件,集蓄了力量。“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一个“更”字将镜头猛然拉开,推出了一幅无限广阔和残酷的战乱图、灾难图:从洛阳到长安,从长安到四川,有多少将士为抵抗叛军而流血牺牲?又有多少人民因战祸而惨遭不幸?这样的“军中死”者何止万计!面对着将士捐躯、百姓遭殃的一国之君李隆基,倒却冷漠麻木,毫不动心。“不动心”三个字,字字千钧,确如一把诛心剑,剥下了多少文人墨客蒙在唐明皇头上的多情面纱,露出了这位荒淫帝王自私残忍的本来面目,将他从神圣的悲痛峰巅拉回了肮脏冷酷的深谷。
诗歌的最后两句,貌是议论,却是写实,在与前两句的对照中不言谴责而谴责之意自出。诗人在绝句中不是故作姿态地以所谓讽喻虚晃一枪,而是实事求是地以道出事物的另一面获得了正中靶心的战果,以同情人民的耀眼光芒透视了李隆基*自私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这首绝句在以李、杨悲剧为题材的诗篇中显露出特有的风采。
3、刘辰翁《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宋词赏析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剪韭,前宵正恁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注释】同年:同榜的进士。少年袅袅天涯恨:意谓自己在风华正茂的少年时代即离开家乡来到杭州求学,如今漂泊天涯,时有远游之恨。袅袅,姿态美好貌。断桥:指杭州西湖白堤上的断桥。“问前度桃花”三句:化用刘禹锡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句。剪韭:剪下新韭款待宾客。顾曲:听歌。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词,抒写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对年华易逝的感慨。当年同榜题名,春风得意,有多少壮志豪情。而今相逢,又如何呢?却已两鬓斑斑,尤其是饱经忧患,国破家亡。故人相逢,忽又言别,情何以堪。
上阕起首劈空而来,“怎知他、春归何处?”以问发端,“春归何处”是全篇主旨所在,并由此生发开来。“相逢且尽尊酒”,写朋友相逢后的惊喜,纵情畅饮,莫管其他,回答不了“春归何处”,只得借酒浇愁。其中的“春”字是实指,还是虚指?耐人寻味,但象征美好事物当无异义。从刘辰翁的许多词作中,我们看他的“春”字,大多是和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故国兴亡,故人相逢,该有多少情意要抒发。“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写自己数年以来,因为求取功名而羁旅天涯,时时都心系故都和朋友。“休回首”三句进一层,于迷离景色中写出人的憔悴归来。“东风似旧”四句,用刘禹锡诗句“前度刘郎今又来”意,追忆往事,但却以“花复认郎否”发问而结束上阕,意境更深一层,为自己这个“前度刘郎”感慨系之。
下阕起句写对友人的苦苦挽留:“君且住,草草留君剪韭,前宵正恁时候。”韭虽菲薄,情却深厚。接着回忆前番聚首时的情景:“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那时候两人正雄姿英发,狂歌豪饮。“空眉皱”三句,由转眼间两人都已白了头发而生叹息。“临分把手”后,一“叹”字直贯而下,回顾往昔论文、听歌之兴,感慨今日一别到下次相逢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以问句结尾,使人不知如何解答。
这首词在风格上和刘辰翁的其他词有所不同,它以疏快取胜,直抒情怀,大开大合,一气呵成,确如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所说:“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写作时,作者有意把前次相聚的回忆与眼前的挽留错杂于篇中,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5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