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唐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5 09:40:35

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唐诗赏析

《春晚山庄率题》是唐代诗人卢照邻所写的一首经典的诗词,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其一

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

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

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

唯馀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诗的头两句“顾步三春晚”,点明正是暮春三月,诗人不正面刻划春天的美丽,而用“顾步”两字,似乎春亦有灵性,顾影自怜,不忍离去,两个字将春天刻划得栩栩如生,新颖逼真。次句“田园四望通”,放眼四望,通达辽阔。这质朴的诗句,简洁地勾勒出一个平坦、畅达的山村背景。这种幽远宁静的小山村,最是为诗人们向往的。

“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写的是昆虫活动的状态:那浮游的丝缕悬挂在树间,吐丝的蚕儿自由自在地爬行。那飞舞嬉戏的蝴蝶逍遥地停歇在草丛间,无拘无束。一个“惹”字、一个“乱”字,拟人化地表现出那些小动物的活跃、繁忙,而又各得其所的自在场面。这几句具体描写山村风光。“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写的是植物的绚丽多彩的姿态。那慵懒的修竹在绿水旁舒展,那狂放的花心如痴如醉。“懒”

字、“ 狂”字,生动地表现了竹、花的繁茂与恣肆。这里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而只是山村常见的虫蝶竹花。诗人却将它们刻划得精灵可爱。

这四句诗紧扣“春晚”,将山村生机勃勃、恣态万千、逍遥自在的田园风光美。

面对自然美景,多愁善感的诗人却发出了迟暮的感慨:“唯余诗酒意,当了一生中。”诗人赋诗离不开酒,“当了”二字抒发心中愤懑之情。诗人在《释疾文·序》里曾说:“先朝(高宗)好吏,予方学于孔、墨;今上(武则天)好法,予晚受乎老、庄。彼圆凿而方枘,吾知龃龉而无当。..故吾甘栖栖以赴蜀,分默默以从梁。”万物都逍遥自在各得其所,诗人却怀才不遇,未能展其志,这当然令人感伤与失落了。

【作者介绍】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乾封间任益州新都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由于*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自投颍水而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今存《卢升之集》和《幽忧子集》。

拓展阅读

1、《宋词·陈师道·怀示里》词原文 配图

陈师道于宋元符三年(1100)写下了这首,当时他因受元祐*争的牵连,已罢职归居彭城。人此时落魄失意,困顿潦倒,这些在中都有所表现,同时,此反映了人的生活性格和“闭门觅句”的文学性格。

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注释

①蜗成字:蜗牛爬行留下的粘液如同文字。 ②剩欲:颇想。 ③网开三面:《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乃去其三面。”此处指蛛网被风吹破。趁:追逐。两衙:蜜蜂簇拥蜂王,称蜂衙。又,蜂群有早两次聚剿的习性,故称两衙。宋·陆佃《埤雅·释虫》:“蜂有两衙应朝。” ④容:或许。

开头两句写出人住处的残败凄凉,冷落寂寞“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断墙”又经“著雨”,已够破落,蜗牛又在上面留下零乱的痕迹,是一副不堪入目的景象。“老屋无僧燕作家”承上“断墙”,是说这房屋连僧人都不在此居住,只有燕子飞来做巢。这一联,介绍了人的贫困处境,为下文的心理描写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悲苦的生活环境中,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这两句把人对生活既渴望又厌倦,既向往又怯惧的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细致、生动又传神。“剩欲”二字真实地表现了人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可人又一转念,不愿去凑这个热闹了,因为他“却嫌归鬓逐尘沙”。

颈联写人在孤身独处之时,面对断墙、蛛网、蜂窠,联想自身境况,抒发幽愤不平。“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上句引用《吕氏秋》:高汤“见置四面网者”,“拔其三面,置其一面”。下句出《埤雅》:“蜂有两衙应潮。”“蛛网”、“蜂窠”既是对现实环境的描写,又隐喻着人没有依附和着落,穷愁难耐。

直到结尾才点出“怀”二字:“屡失南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上句是对人道歉。下句是说自己对天充满了向往和羡慕,直到如今还感叹光易逝。这一句回应“剩欲出门追语笑”,对怀之情的描写细腻而又曲折。

这首描写生动细致,用典贴切,寓理于典,寓情于景,余味无穷,颇可细读。

2、兴化寺园亭古贾岛的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注释】:

①这句说:为了建造一座池亭花园,而使得无数人倾家荡产。

②蔷薇--落叶灌木茎上多刺,夏初开花,花有红、黄、白等多种颜色。

③君--指建造园亭种蔷

孟棨《本事·怨愤》说:“岛《兴化寺园亭》以刺裴度。”文宗时裴度进位中书令,大肆修造兴化寺亭园。此反映了中“富者兼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社会现实。

俗语说,整纸画鼻,脸面可知。的开头,便运用了这样的构思方法。“破却千家作一池”。池,只不过是兴化寺园亭中的一个小小局部,却要“破却千家”;那么整个园亭究竟要“破却”多少人家?它的规模之大不是可想而知了吗!整个园亭中的假真水,奇树异花,幽径画廊,自然是景随步移,笔难尽述。但人对那些却一概从略,而只抓住“不栽桃李种蔷薇”一点,这一点抓得好。第一,它反映了贫富的心理殊异。在食不果腹、家无垄亩的贫者看来,那么好的土地,种成稼该有多好?即使为了观,起码该种桃李。桃李华秋实,能看能吃,却弃之不种,蔷薇华而不实,无补于用,却偏偏要种,岂非一怪?其实,这种“怪”事在奢靡的上层社会所在多有,如聂夷中的《公子行》:“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同样是反映耕者与有闲阶级心理的迥别。这“怪”字的背后,显然暗藏着一个“奢”字。第二,这一句也是为表现旨张本。《韩外传》卷七说:“种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种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这大概便是旨所本。而的妙处却在于,作者接“种蔷薇”的茬儿,将旨拈连带出:“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园君自知”,表面是写秋后将出现的园景,实则指出了聚敛定要出现的后果;以“种花”拈连“栽刺”,拟聚敛定有的可悲*,自然而又贴切。最后一句,蕴藉含蓄,讽喻之意,溢于言外。

本篇以家常语,从眼前物中提炼出讥诮聚敛、讽嘲权贵的旨,是很难得的。在艺术上,巧而不华,素淡中寓深意,也是本的可取之处。

(傅经顺)

3、画堂·外潮莲子长参差古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注释】:

这首词既写江南夏日湖之美,又写歌女容貌和性灵之美。全词融自然美与女性美于一境,写出了歌女在天光水色之间的清歌妙发,表现出湖和人物纯真自然的性灵。

上片起句开门见,直写湖中美景。江南湖泊往往是重重相连 。当外湖长满莲篷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的好时光。下句展开远景:“霁青处鸥飞”,是写天放晴了,雨洗过后的青,格外的青,而在那青映衬之间,几点翩飞的白鸥,显得格外的白 。“水天溶漾画桡迟。”词人俯仰上下,只见水涵着天 ,天连着水 ,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游湖之人陶醉了,于是,任只见中缓缓地行。画桡 ,指画船。迟,谓缓行。在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为自己是江风月的主人。清莹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镜子 ,出自己的存在。

“ 人影鉴中移。”人在船中,船行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

下片由写景转为写人,重点描写歌女容貌之美和性灵之美。“桃叶浅声双唱”与“杏红深色轻衣”两句为对仗,一写其歌声,一写其衫色。桃叶,本是晋代王献之妾之名。献之笃爱桃叶,曾作《桃叶歌》歌之,传其辞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 ,我自迎接汝 。”南朝陈时,江南盛歌之,见《 乐府集 》卷四十五《桃叶歌》解。词上句以 “桃叶浅声”写所唱,此“桃叶”即《桃叶歌》,非指人而言。歌声轻婉,故曰“浅声”,女伴同唱,故曰“双唱”。此句写船上的一对歌女双双唱起了轻柔宛转的歌声。“杏红深色轻衣”则写青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歌女杏红的衣色,显得格外深。深,亦是词人印象之深。词人写歌女之印象,不写其容貌而写其衣著,正是韵高脱俗的体现。这时正当暑天,故著轻衣。然而 ,词人印象更深的是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暑天斜晖犹热,故而歌女采得一枝荷叶遮面。荷叶虽小,可是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却感觉到,好象自己也分得了她手持荷叶的一份绿阴凉意 。小荷障面之姿态,很美;分得翠阴之感受,虽为错觉,但更美。

此词在游湖这一心乐事中,表现了自然风光和人物容貌、性灵之美,体现出词人高雅、清旷的审美意趣,抒写了词人对于大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

4、无·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李商隐《无其三》古注释及

【**--教案】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1、金蟾句:意谓虽有金蟾啮锁,香烟犹得进入。金蟾:旧注说是“蟾善闭气,古人用以饰锁”。啮:咬。

2、玉虎句:意谓井水虽深,玉虎犹得牵丝汲之。玉虎:井上的辘轳。丝:井索。

汲:引。

3、贾氏句:晋韩寿貌美,司空南充招为掾,贾女于窗格中见韩寿而悦之,遂通情。

贾女又以晋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赠寿。韩掾少:为了韩寿的年轻俊美。掾:僚属。

少:年轻。

4、宓妃句:魏曹植曾作《洛神赋》,赋中叙述他和洛河女神宓妃相遇事。

宓妃:指洛神,传说为伏(宓)羲之女。留枕:这里指幽会。魏王:曹植封东阿王,后改陈王。

【韵译】:

东风飒飒,阵阵细雨随风飘散纷飞,荷花塘外的那边,传来了声声轻雷。

有锁纽的金蟾香炉,香烟缭绕飘逸,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贾女隔帘窥韩寿,是爱他年轻貌美,魏王梦见甄氏留枕,赋比作宓妃。

呵,我这颗心不再与花一同萌发;

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烟灰。

这也是艳情,是回忆前情的。写一位闭锁深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开首从眼前景致说起,再以物为喻;金蟾虽坚香烟可入;井水虽深,辘轳可汲,我岂无隙可乘?接着用贾氏窥帘,幸而缘合,宓妃留枕,终属梦想的典故,说明相聚皆成幻梦,归结出莫再相思,以免自讨苦吃的意念,创出了“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

善于运用比喻、典故和强烈对的手法,把抽象的幽思和爱情形象化,显示了美好爱情的被毁灭,使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李氏的爱情写得最佳的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这大概与他沉沦的身世遭遇有关。

自身失意的际遇,使其对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的体验。而在歌创作中有可能融入自己身世的感受。象这二首在蓬远隔,相思成灰的感慨中,难道没有他仕途遭折的感触?

5、海棠 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古吴潜的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

【注释】:

这首词借写海棠,抒发自己心忧国事的悲慨和壮心不已的豪情。作者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已是六十五岁了,之前曾几度官居台辅,又几度削职,经历了宦海几多沉浮,意气未免有些消沉了。但他在庆元任内仍克尽职守,并写有词作品三百余首,佳作亦有多篇,读此词可见其心迹之一斑。“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 、胭脂尽吐。”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 。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 ,“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 ,就叫人更加喜爱了。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

下片由眼前的海棠而联想四川的战况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 。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十万军队自六盘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兵。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 ,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 !”这两句的意思就是:锦江头(以代蜀)的海棠,还是那般艳丽!这里又用“濯锦”二字,海棠花就显得更美了 ,真是锦上添花。“江头”前又着一“古”字,似乎表示:我华夏古来繁华之地,岂容狐兔闯来!

这首词写词人在衰暮之年观海棠,联想“海棠国”的战局,表现了*暮年心忧国事的忠忱。

点击查看更多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唐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8671.html

热门阅读

  1. 写春天的名家散文
  2. 幼儿园下学期计划参考
  3. 小学日记300字
  4. 歌唱祖国国庆节祝福演讲稿
  5. 描写儿童的诗句
  6. 201年给员工的鸡年元旦简短祝福语大全
  7. 关于母亲的诗句精选
  8. 蓝话筒的生日晚会的作文
  9. 描写阅读的句子
  10. 《i u ü》的教学设计
  11. 中学生的好句摘抄大全
  12. 中学生学习励志故事及感悟
  13. 花事无痕人生自此无初见散文
  14. 居委会竞争上岗的演讲稿范文1000字
  15. 关于杨修之死的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