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二》教学设计
1.进一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用调查、计数、实验等方法去收集整理数据
3、能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并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通过实验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5、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用调查、计数、实验等方法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部分调查表、硬币一枚。
一、活动一
⑴观察记录单,从记录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给出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吗?
⑵用画“正”的方法进行整理。怎样整理才不会出错?
⑶填出统计表和统计图
⑷分析统计表和统计图
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小组讨论,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二、活动二
1、猜一猜,书包里都有那些书?各有几本?我们来统计一下
你的书包里都有那些书?
2、对书包里的书进行统计
⑴每个同学收集书包里书的数据。你是怎样收集的?(计数的方法)
每个学生独立记录
⑵把这些数据填在书上的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代表一本书。
⑶你是怎样收集书的本数的?
教师:计数的方法去收集数据的。
⑷全班交流和展示。谁涂得既正确又美观
3、分析统计图
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小组讨论,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活动三
1、教材110页统计课外活动小组人数
⑴理解题目要求。统计两个班参加活动情况
⑵收集数据,填记录单。画“正”记录
⑶填统计表并分析统计表
两个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能用一个统计表表示出来吗?
两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课外活动?那个班课外活动的人数多?
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拓展阅读
1、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甘世梅
四季是大自然给予我们最为宝贵的礼物,在不同的季节里面大自然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致,也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季节,当我们走进秋天,去感受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也就能够分辨出独属于秋天的特点,感受到秋季的美好。
2.指导阅读苏教版小学三年级年级语文上《北大荒的秋天》
3.指导阅读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秋天》
1.认识生字生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2.学习作者的对于秋天的描写手法,能够仿写句子,表情达意
3.认识秋天,总结秋天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特点,亲近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
1.学习文中描写手法并进行实际运用
2.认识秋天的美好,培养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多媒体课件 熟读课文 识记生字生词
一、导入课型,板书课题。
1、互动导入:(提前板书课题)秋季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个季节,在老师的眼中呀,秋天的天很高阔,云很悠远,小溪小河里面的水是清清凉凉的,连拂面的风好像都带着小麦的清甜。不知道同学们眼中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呢?(提问一两个同学,说说大海心目中的秋天)
2、群读规则:今天我会和大家一起来尝试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把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集中到一起来进行阅读和学习。我们今天选取的文章分别是《秋天的雨》、《北大荒的秋天》、《秋天》,咱们今天要阅读学习的主题就是“秋天”,让我们拿起课本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来了解秋天、认识秋天吧!
二、深入探究,比较阅读,体会感悟。
(一)详读《秋天的雨》,感受秋天,畅谈感悟。
1、我们先来感受一场秋天的雨。(教师范读第一、二自然段,学生默读进行想象。)
2、听了老师的朗读,大家心中是否有产生了一幅秋雨绵绵的图画?(教师描述,学生补充,引起共鸣)闭上眼睛来想象,如果你身在作者描绘的秋雨里里面,作者的文字变成了你的眼睛,黄色的银杏树叶,红色的枫叶,金色的田野,橙色的果实,还有五颜六色的菊花,是不是很美呢?
4、请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男同学们细细倾听闭上眼睛想象。
5、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有没有闻到有人的果实的香味?你的脚是不是也被那些香喷喷的果子勾住了呢?
6、听男同学们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女同学们用心感受,小喜鹊漂亮吗?小松鼠可爱吗?作者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引导学生找出最后一段,指出它点明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于秋天的喜爱之情)
8、请大家自由阅读这篇文章,你觉得这篇哪一句写的最好,为什么你觉得它写的好呢?
(深入学习文章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体悟文章的描写手法)
(二)对比阅读《北大荒的秋天》,讨论感悟。
1、我们再一起来领略北大荒的秋天。请大家默读全文。
2、我们再回顾一下《秋天的雨》。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篇文章中的秋天更让你喜欢呢?为什么呢?有没有人喜欢北大荒的秋天呢?说出你的理由。
3、大家能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感受到北大荒美丽的秋天,作者也用“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 最后一句直白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你感受到他心中对于秋天的喜爱了吗?你最喜欢作者哪一句的描写呢?有没有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描写手法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会和描写手法的学习)
4、请大家默读《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体味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原野热闹非凡”的。
5、除了主旨段,大海通过分析从《秋天的雨》和《北大荒的秋天》里面的点滴文字里,都体会到了作者对于秋天浓浓的喜爱之情,明明是在写秋天的景色,却无时无刻不是在景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融情入景,景色才会更加动人。(课堂小结,指出融情入景写法的重要)
(三)朗读《秋天》,体会诗歌魅力
1、请大家自由阅读《秋天》这首现代诗,与大家一起分享你喜欢的句子。
2、诗歌这种问题不同于我们我们刚才所学的文章,对比一下,你觉得诗歌有什么样子的特点呢?(学习诗歌体裁的形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写法)
3、刚才大家也发现了诗歌每一段中的句子都有重复的字,类似于我们的排比,却没有达到三句以上,在原有一句的基础上强调几个字,读起来格式一致,朗朗上口,我们将这种写作手法叫做反复。(学习诗歌手法)
三、归纳总结,提炼感悟,拓展应用。
1、《秋天的雨》和《北大荒的秋天》里,两位作者用他们的情感和文字,为我们呈现出引人入胜的秋季风景图。让我们虽然阅读到的是文字,却仿佛身临其境,想象出了无限美丽的画面。
2、《秋天》这首现代小诗,充满了韵律感和欢快的节奏感,我们在朗读时好像就已经让心情飞扬起来,心中充满着喜悦和喜爱,令我们感受到诗歌的独特魅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怎样描写风景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妨拿起你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自己最喜爱的季节。
总结:
群文阅读不适用于一般的日常教学,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来阶段性开展,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一节课下来感觉群文阅读这种形式能够很大程度开拓学生思维,提升阅读写作技巧,不过需要保证课前充分预习,先解决生字词的问题才能够顺利的完成阅读过程,不然课堂效率一定会深受影响。
主题拓展:
1、布置课后作业:写一写自己最喜爱的季节
2、搜寻其他三个季节的文章进行课下选读
2、七年级语文《竹影》教学设计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一、竹图展示,导入课文。
1、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现在画一画。
2、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你品味到美了吗?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四、合作探究,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
梳理:(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 艺术解剖学)(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体验拓展,走进童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戏:大家在童年时做过哪些跟竹有关的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的叙说出来。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2、课外延伸: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3、七年级课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难点】
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一、新课导入
1.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介绍课文相关资料
1、人物介绍
2、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家、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司马光砸缸)
3.《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三、整体感知,正音,正确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 请一学生单读,其余同学点评字音停顿,教师正音(多媒体出示)
3、全班齐读。
四、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1、学生借助预习学案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
2、教师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3、全班再读课文。
五、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对话。
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1、找出文中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解释这两个词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吴下阿蒙: 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的人。
刮目相看: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2.联系《伤仲永》一课,请谈一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方仲永有天才却没有接受后天教育,而泯然众人;吕蒙通过发奋读书而由“吴下阿蒙”变成令人刮目相待的博学之士,说明一个人的成才与天资有关,更取决于后天学习。
例: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开卷有益)
②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③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腹有读书气自华)
④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⑤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
七、课堂小结
1.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9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