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一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 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 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 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 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 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 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 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 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9.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拜:授予官职
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 会:适逢
C.帝乃解。甫谢,且称 谢:辞谢
D. 甫家寓鄜,弥年艰窭 窭:贫穷
10.下列各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以文章显中宗时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往依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严挺之乃有此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对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A.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B.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C.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D.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12、翻译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2分)
(1)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4分)
(2)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4分)
(3)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4分)
【参***】
9、答案C.(谢:道歉)
10、答案D. ( D.竟然 A.于是 随着 B.凭借,介词;因为 连词 C.代词,他 兼词,于此)
11、答案A. (原文断句为: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12.
(1)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得分点:奇,待制,擢,大意各1分)
(2)唐肃宗即位,杜甫穿着破旧的衣服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得分点:立,羸服,行在,为…所)行在: xíng zài,也称行在所。(1)指天子所在的地方。(2)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3)走在。鄜州,(fū)州名。
(3)(严武)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得分点:左右,白,止,大意各1分)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 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命,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 继承儒学保有*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 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极为含蕴深 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适逢安禄山叛乱,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穿着破旧的衣服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后来杜甫逃 了出来,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琬是平民之交,房琬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 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说“琬,是宰相的儿子, 年轻时就建立有远大理想要成为纯儒,有大臣的体器。时人认为房琬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可是他的性 情有些傲慢。我感叹他功名没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我直言激怒、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罪当百死的我,又赐我 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
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杜甫只身前往鄜州探视。从京城回来,出任华 州司功参军一职。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 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连帽子都不戴(古代戴帽见客是礼仪),性格褊狭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 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门口都召集了士卒。(严武)将出去的时候, 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 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大醉后死去,时年五十九。
杜甫为人旷达**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写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二: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邑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贫不自振 振:奋起,振作 B.若令执先臣故事 执:继承,发扬
C.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 徙:调职 D.遁还,客巴西 遁:逃走,逃逸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②作《师说》以贻之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不羁”的是
A.①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②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B.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②白常侍帝
C.①伏惟天子哀怜之; ②益骜放不自修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②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邑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训,尝尝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侧面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在宫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旁若无人的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3分)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4分)
(3)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3分)
参***:
9--12 C B B D
13.(1)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大意1分,窃、怜各1分)
(2)高力士向来高贵,认为这样做是耻辱,就挑出李白的诗句来激怒杨贵妃(素、耻、遂、摘各1分)
(3)(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所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被动句式1分,益骜、自修各1分)
三: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①。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 代武镇成都,英 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 ,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注】 ①陈涛斜,地名。在陕西咸阳县东,亦谓之“成阳斜”。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奇:认为……奇妙。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宵:在夜里。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指出过错。
D.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用桨划。
【答案】 C(C项“过”应为“探望”“拜访”的意思。)
5.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3分)( )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答案】 B(此题可以用排除法。①句是杜甫的文章打动玄宗,玄宗授给他的官职。⑤句表现杜甫放纵不羁。排除这两句即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罢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郭英 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答案】 B(B项“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2)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答案】 (1)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2)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去安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不知检点。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 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 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东蜀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 ,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一带大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小船到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社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当晚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一带,后来也去世了。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拓展阅读
1、清史稿循吏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姚文燮,安徽桐城人。顺治十六年进士,授福建建宁府推官。建宁俗号犷悍,以睚眦仇杀者案山积,文燮片言立剖,未数月囹圄为空。有方秘者,杀方飞熊,前令已谳定大辟。文燮鞫得飞熊初为盗,尝杀秘一家,既就抚,秘乃乘间复仇,不可与杀平人等,秘得活。大吏谓文燮明允,凡疑狱辄委决之。有武弁被杀,株连众,文燮仅坐数人罪。大吏骇曰:“此叛案,何遽轻率?”文燮曰:“某所据初报文及盗供也。”盖乡民逐盗,弁适遇之,为盗所杀而盗逸,营中执为民叛杀弁。文燮检得初报文,而盗亦获,自供杀弁,故得其情。
时耿氏建藩,其下多怙势虐民,贷民钱而夺其妻女。文燮悉使讦发,为捐募代偿,赎归百数。奉檄主丈田事建宁环郡皆山民依山凿田每陡峻不能施弓绳文燮授吏勾股法计田广狭增减为亩区画悉当。值边海修战船,或拟按户口出钱,文燮上陈疾苦,筹款以代,民乃安。秩满,报最。康熙六年,诏裁各府推官,去职。
八年,改直隶雄县知县。浑河泛溢,浸城,文燮修城筑堤,造桥利涉者。邑贡狐皮为民累,条上其弊,获免。地近京畿,膏腴多圈占为旗产,文燮为民争之。旗人请于户部,遣司官至,牵绳量地,绳所及,民不得有。文燮拔刀断绳,司官见其刚直,词稍逊。未几,有旨退地还民。团练屯丁,以资守望,盗贼屏迹。
擢云南开化府同知。吴三桂叛,文燮陷贼中。密与建义将军林兴珠有约,为贼所觉,被系,乘隙遁,谒安亲王岳乐军中。王以闻,召至京,赐对,询军事甚悉。滇寇平,乃乞养归。 (节选自《清史稿·循吏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吏谓文燮明允公平 B.文燮仅坐数人罪 定罪
C.为盗所杀而盗逸逃跑 D.司官见其刚直,词稍逊 谦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有方秘者,杀方飞熊②文燮修城筑堤,造桥利涉者
B. ①以睚眦仇杀者案山积②团练屯丁,以资守望
C. ①不可与杀平人等②密与建义将军林兴珠有约
D. ①既就抚,秘乃乘间复仇②筹款以代,民乃安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膏腴多圈占为旗产。 B.营中执为民叛杀弁。
C.为贼所觉。 D.滇寇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姚文燮善于断案,使原判死刑的方秘得以活命,使株连多人的“叛案”真相大白,得到上级赞许,有重大案件就让他裁决。
B.姚文燮关心民生,出面募捐,替百姓赎回被迫抵债的妻女上百人。任期到了,政绩被评为上等。康熙六年被裁去推官职务。
C.在雄县知县任上,姚文燮为民争地,将户部*圈地的绳子砍断。还训练各村壮丁,用来守望,使盗贼隐藏行迹,不敢露面。
D.在云南*时,姚文燮被吴三桂叛军扣押,他乘机逃脱,去拜见安亲王岳乐,又被召到京城,向皇帝介绍关于军事的情况。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奉 檄 主 丈 田 事 建 宁 环 郡 皆 山 民 依 山 凿 田 每 陡 峻 不 能 施 弓 绳文 燮授 吏 勾 股 法 计 田 广 狭 增 减 为 亩 区 画 悉 当。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文燮片言立剖,未数月囹圄为空。(3分)
②邑贡狐皮为民累,条上其弊,获免。(3分)
参***
5.D(退让)
6.C(与:介词,同,跟;A 者:助词,表提示、停顿 / 代词,……的人;
B 以:介词,因为 /连词,来; D 乃:于是,就 / 才)
7. B(其余三项为被动句)
8. A(“重大案件”应是“疑难案件”)
9.⑴奉檄主丈田事/建宁环郡皆山/民依山凿田/每陡峻/不能施弓绳/文燮授吏勾股法/(此处可断可不断)计田广狭/增减为亩/区画悉当。
⑵①姚文燮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案件,没几个月监狱就空了。(“剖”1 分,句意2 分)
②雄县要向朝廷进贡狐皮,成为百姓的负担,姚文燮向上分项陈述其中弊病,终于免除进贡。(“累”1 分,句意2 分)
姚文燮是安徽桐城人。顺治十六年考中进士,任命为福建建宁府推官。建宁民俗素称凶悍蛮横,因为小小的仇恨而*的案件累积如山,姚文燮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案件,没几个月监狱就空了。有一个叫方秘的犯人,罪名是杀死方飞熊,先前长官已经判定(他)死刑。姚文燮经过审问,得知方飞熊先前是强盗,曾经杀害方秘一家,方飞熊被招抚之后,方秘就乘机复仇,这样就不可以跟杀平常人(案件)一样处理,方秘得以活命。上级*认为姚文燮贤明公正,凡是疑案总是交付他裁决。有一个低级武官被杀,株连很多人,姚文燮只是判几个人的罪。上级*很吃惊,说:“这是叛乱的案件,为什么就这样轻率判决?”姚文燮说:“我依据的是先前审判的文书以及盗贼的供词。”原来是乡民追赶强盗,那武官刚好遇到,武官被强盗杀害,盗贼逃跑了,军营中的人坚持认为是老百姓叛乱而杀害武官。姚文燮查到先前审判的文书,盗贼也抓到了,自己供认杀害那武官,所以姚文燮了解到实情。
当时耿氏建立藩国,他的下属多倚仗权势残害百姓,利用借钱而抢夺百姓的妻子女儿。姚文燮让百姓都来揭发,替他们募捐代为偿还债务,赎还的有上百人。姚文燮奉命主持丈量田亩的事务,建宁四周都是山,百姓依山造田,常常地势陡峭险峻,不能使用丈量的工具。姚文燮给有关*传授勾股的方法,计量田地的宽狭,或增或减,成为整亩,处置都很恰当。遇到滨海地区修造战船,有人打算按户口征收钱银,姚文燮上书陈说百姓疾苦,自己设法弄到款项来代替,百姓才得到安宁。任期到了,姚文燮的政绩被评为上等。康熙六年,皇帝下令裁掉各府的推官,姚文燮失去职务。
康熙八年,姚文燮改任直隶雄县知县。浑河泛溢,淹没城池,姚文燮修建城墙堤防,造桥方便经过的人。雄县要向朝廷进贡狐皮,成为百姓的负担,姚文燮向上分项陈述其中弊病,终于免除进贡。该县接近京城,肥沃的土地多被圈占为旗人财产,姚文燮替百姓争夺土地。旗人向户部请求,上级派遣有关*到来,牵绳子丈量土地,绳子量到的地方,百姓不能够占有。姚文燮拔出刀砍断绳子,有关*看到他刚强正直,言词稍为退让。不久,皇帝下旨把土地退还百姓。姚文燮还组织训练各村壮丁,用来作为看守瞭望,盗贼隐藏行迹,不敢露面。
姚文燮被提拔为云南开化府同知 。吴三桂发动叛乱,姚文燮陷身在叛军中。秘密跟建义将军林兴珠有所约定,被叛军发觉,遭到拘捕,乘叛军不备逃跑了,到军营中拜见安亲王岳乐。安亲王把他的情况奏知皇帝,皇帝召姚文燮到京城,让他回答问题,详细询问关于军事的情况。云南叛军被平定,姚文燮就请求回家养老。
2、新唐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陆龟蒙,字鲁望,元方七世孙也。父宾虞,以文历侍御史。龟蒙少高放,通《六经》大义,尤明《春秋》。举进士,一不中,往从湖州刺史张抟游,抟历湖、苏二州,辟以自佐。尝至饶州,三日无所诣。剌史蔡京率官属就见之,龟蒙不乐,拂衣去。
居淞江甫里,多所论撰,虽幽忧疾痛,赀无十日计,不少辍也。文成,窜稿箧中或历年不省,为好事者盗去。得书熟诵乃录,雠比勤勤,朱黄不去手,所藏虽少,其精皆可传。借人书,篇秩坏舛,必为辑褫刊正。乐闻人学,讲论不倦
有田数百亩,屋三十楹,田苦下,雨潦则与江通,故常苦饥。身畚锸,薅刺无休时,或讥其劳,答曰:“尧、舜微瘠,禹胼胝。彼圣人也,吾一褐衣,敢不勤乎?”嗜茶,置园顾渚山下,岁取粗茶,自判品第。张又新为《水说》七种,二慧山泉,三虎丘井,六松江。人助其好者,虽百里为致之。初,病酒,再期乃已,其后客至,携壶置杯不复饮。不喜与流俗交,虽造门不肯见。不乘马,升舟设蓬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时谓“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里先生,自比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后以高士召,不至。李蔚、卢携素与善,及当国,召拜左拾遗。诏方下,龟蒙卒。光化中,韦庄表龟蒙及孟郊等十人,皆赠右补阙。
陆氏在姑苏,其门有巨石,远祖绩尝事吴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取石为重,人称其廉,号“郁林石”,世保其居云。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日无所诣
诣:拜访
B.升舟设蓬席
升舟:登船
C.及当国,召拜左拾遗
当:在
D.世保其居云
保:保存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活 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其精皆可传
少长成集
B.故常苦饥
单于愈益欲降之
C.禹胼胝
皆白衣冠以送之
D.岁取粗茶
赢粮而景从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陆龟蒙“高放”的一组是
①龟蒙不乐,拂衣去
②文成,窜稿箧中或历年不省
③得书熟诵乃录,雠比勤勤
④身畚锸,薅刺无休时
⑤人助其好者,虽百里为致之
⑥后以高士召,不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举进士,一不中,往从湖州刺史张抟游,抟历湖、苏二州,辟以自佐。(4分)
(2)虽幽忧疾痛,赀无十日计,不少辍也。(4分)
(3)初,病酒,再期乃已,其后客至,携壶置杯不复饮。(4分)
参***
10.C(当:主持)
11.B(A形容词用作名词;B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C名词用作动词;D名词用作状语)
12.D
13.(1)译文:参加进士考试,第一次落第后,便跟随湖州刺史张抟游历,后来张抟在湖州和苏州两地*,便征召他辅佐自己。(关键词举、历、辟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2)译文:尽管深愁满怀,疾病缠身,钱物甚至连十天的用度也不够,他还是没有停止写作。(关键词:虽、幽忧、赀、辍各1分,共4分。)
(3)译文:当初,他因饮酒过量而生病,过了两年才好。后来,客人来了,他只拿着壶摆着杯,但不喝酒。(关键词:病酒、再期、乃、置杯各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陆龟蒙,字鲁望,是陆元方的七世孙。父亲陆宾虞,因擅长文学做过御史。龟蒙少年时候高傲豪放,通晓 《六经》的大义,尤其精通《春秋》。在参加过一次进士考试落第后,便前往跟随湖州刺。史张抟游历。 后张抟在湖州和苏州两地*,便征召他来辅佐自己。他曾经到达饶州,整整三日,没有人接见他。刺吏 蔡京带着自己的一班官吏来见他,陆龟蒙很不高兴,甩甩衣袖就走了。
居住在松江甫里,写了许多论著,尽管 深愁满怀,疾病缠身,甚至连维持十天的生计钱财也没有着落,但还是没有停止写作。文章写成之后,便将稿 子塞进箱子,甚至几年也不去理它,被喜欢多事的人盗去。得到一本书便读得滚瓜烂熟然后再抄录下来,仔细 加以核对,,朱笔黄笔从不离手,他所藏的书虽然很少,但很精,都可以流传。借了人家的书,篇章次序损坏或 是有错乱,他都一定要帮助进行辑补删除,加以改正。他喜听别人的学说,讲论从不厌倦。
陆龟蒙有田几百亩,房屋三十多间。田因为地势低下,下大雨便与江水连成一片,因此常常面临饥饿之苦。 他亲自扛着畚锸,耕耘除草,从不休息。有人讥笑他人劳苦了,他回答说:“尧、舜因劳作变得又黑又瘦,大禹 也是手上长满了老茧。他们那些圣人尚且这样,我一个平民百姓,能不勤劳吗?”喜好粗茶,在顾渚山下建置了 一个茶园,把每年收取来的粗茶,自己品评划分等级,张又新写有《水说》七种,其中列第二的是慧山泉,第 三是虎丘井,第六是松江。有人愿意成全他的嗜好,尽管是百里之外,也要帮他弄到。 当初,他饮酒沉醉致病,再后把酒给戒了。后来,客人来了,他只拿着壶摆着杯,但不喝酒。不喜欢与一 般庸俗之人交往,即使到他家中来拜访,也不肯接见。不乘马,只坐船,船上没有帐蓬和席子,往来时带上一 捆书,一个茶炉,文房四宝和渔具。当时有人称他为“江湖散人”,有人号他为“天随子”、“甫里先生”,他把 自己则比作“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后来朝廷曾用“高士”的荣誉征召他,他不去。李蔚、卢携平素与 他的关系挺好,到他们主持国事时,征召他担任左拾遗。诏书刚下,陆龟蒙就*。光化年间,韦庄曾上书表彰陆龟蒙及盂郊等十人,都被赠与“右补阙”。
陆氏的祖籍在姑苏,屋门前有块巨 石,陆氏的远祖陆绩曾经在吴国担任郁林太守,被罢免回家时,一点行装也没有,由于船太轻不可以过海,便 拿石头做为重物压船底,人们称颂他的廉洁,号为“郁林石”,世世代代都保存在他的故居。
3、《记旧本韩文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于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乞李氏以归。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参***】
1.C
2.C
3.D
4.(1)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2)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3)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有学问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只是)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叫李尧辅,十分爱好学习。我在儿童时期,常常到他家玩耍,看见他家墙角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贮藏着一些旧书,我打开它来看,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已经乱七八糟没有次序。于是向李氏求取这部书回家,(认真仔细地)阅读它们。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全部探究它的意义,只是看见它浩然无边,十分怜爱。
这个时候,天下求学的人,以杨忆、刘筠的作品为标准的“时文”,能作好这种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获得名声,并用来夸耀当时,未曾有说起韩愈的文章的。我也是刚刚才考中进士,在礼部以诗赋为职业。十七岁时,参加州试,被有司取消录取资格。我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来重新阅读,就忍不住喟然长叹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说及韩愈之文,而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学习它们,只是时常一个人在心中默念着,认为正好通过考取进士取得俸禄来赡养双亲,如果取得俸禄了,就要尽力于韩愈的这些文章,以便实现自己的夙愿。
过了七年,我考中进士及第,在洛阳*。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还在,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来修补连缀它。又向别人家索取所拥有的旧版本来校对审定它。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地趋向于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就流行于世,到今天大概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不学了,可以说是盛事了啊!
啊!道,本来有流行很远却在眼前被限止,也有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重的现象。不仅仅是世俗的喜欢或厌恶它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成为千世万代学习效法的师表。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被普遍重视。这又不止是喜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也许是它时间久了意义更显明,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虽然暂时被埋没,但最终会永远光耀下去,那“道”也是这样。
我开始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们被埋没被废弃的时候。我本来知道它们不能足够用来追逐时代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好处,在这时去学习它,我所做的哪里是因为急于追名逐利呢?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所以,我*,晋进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退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先已定下了,而所学习的应该这样啊。
文集的版本出于蜀地,刻画的文字和现在世俗的版本比起来相当精良,但是脱漏错误特别多。前后共三十多年时间,一听到有善本的人,就一定要求取来改正我收世藏的文集,文集最后册数不够,现在不再补充,是因为应该慎重地对待增添文集内容这事。我家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文集》是旧物啊。唉,韩氏的文章,韩氏的学说,万世所共同尊敬,天下所共同传承并享有啊。我对于这套文集,尤其因为这是旧物而特别爱惜。
本文记述了欧阳修少年时从废书筐中得到韩愈的文集后是如何补缀校订、广为宣传的。欧阳修平生以韩愈的继承人自命,当时人们也以此评价他。苏轼就说过:“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居士集序》)欧阳修学习韩愈,主要的成就不是在道统上继承“文以载道”的那—套,而是在散文的创作方面,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强调作品必须有作者个人的特色,艺术风格必须有独创性,反对因袭模仿。
4、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虽挈中国衣冠礼乐而寓之偏方①,天命人心犹有所系,岂以是为可久安而无事也!天地之正气,郁遏而久不得骋,必将有所发泄,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之所可久系也。
恭惟我国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无也;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所未有也。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与敌俱生,卒能以奔败之余,而胜百战之敌。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三十年之余,虽西北流寓,皆抱孙长息于东南,而君父之大仇,一切不复关念,自非海陵②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之为何事也。况望其愤故国之耻,而相率以发一矢哉!
陛下以江、淮之师为金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
石晋失卢龙一道,以成开运之祸,盖丙午、丁未岁也。明年,艺祖皇帝始从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而丁未、戊申之间,真宗皇帝东封西祀,以告太平,盖本朝极盛之时也。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又六十年而丙午、丁未,遂为靖康之祸。天独启陛下于是年,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间尔。天道六十年一变,陛下岂可不有以应其变乎?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今乃驱委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龙川集卷一》,有删节)
[注]①偏方:这里指南宋管辖的江南地区。②海陵:指金废帝完颜亮,亦称海陵王。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
惟:想,认为
B.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
沈:通“沉”,沉着
C.听其废置
听:使……听从
D.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
启:*
7.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虚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郁遏而久不得骋(因而)
B.卒能以奔败之余(凭借)
C.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从)
D.今乃驱委庸人(却、竟然)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3分)
(2)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3分)
(3)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3分)
9.请简要概括最后两段中陈亮给宋孝宗的治国建议。(4分)
参***
6.C (应为“听任”)
7.C (应为“在”)
8.(1)等到秦桧提出与金人议和的歪理邪说来阻挠抗金,忠义之臣刚直之士纷纷遭贬(被排斥)而死在南方,从此天下的抗金士气就懈怠了!(一个分句1分,“沮”可译为阻挠、阻止,“斥”译出被动意思,“惰”可译为懈怠、涣散、一落千丈等。)
(2)又过了六十年,神宗皇帝实际是在丁未年真正即位施政,国家的形势从这时完全发生了变化。(“以”、“于是”及“一”各1分)
(3)这确实是如今大有作为的时机,不能苟且偷安而虚度了时光啊。(“诚”、判断句及“苟安以玩岁月”各1分)
9.布置军备,任用贤人,远离小人,抓住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一点1分)
我私下认为,中原地区是天地集正气孕育而成的,是天命钟爱、人心所向的地方,是典章制度礼乐文化汇集的地方,历朝帝王借以代代相传。虽然把中原地区丰富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文化简单地移植到偏远的蛮荒之地,从表面上看天命与人心似乎有所依托了,难道这样一来,就真的可以长期相安无事了吗?天地的正气,因为遭到遏制(金人入侵)而长久得不到施展,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机会将要发挥其威力;而天命和人心,本来就不能长久地委系在偏远的蛮荒之地。
我们宋朝二百多年来安宁和平的统治基础,这是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前此两位君王被掳北上,惨痛的经历,也是汉、唐以来不曾有过的。我朝刚从中原迁都江南之时,不论君臣还是朝野,都痛心疾首,同仇敌忾,发誓不得让金人和我们同在,所以最终凭借逃奔溃败的残兵败将战胜了身经百战的劲敌。等到秦桧提出与金人议和的歪理邪说来阻挠抗金,忠义之臣刚直之士纷纷遭贬而死在南方,从此天下的抗金士气就一落千丈!三十多年之后,哪怕是当年从西北流亡来此立志复国的有识之士,如今也都只好怀抱孙辈,无所事事地在貌似太平的东南长期定居(做个自了汉),心中丝毫不再关心和挂念为君父报仇雪恨的大业。(其间)除了完颜亮败死在淮南,天下人都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了。更不要指望还有谁能念念不忘故国之耻而心生愤慨,从而相约抵抗向敌人射出一箭。
陛下(如果)在江淮一带布置精锐部队,用来防备金人的侵略扰攘,同时精心选择一个沉着勇猛、足智多谋、胸襟开阔且没有私心的人,把守备荆州、襄州的重任委托给他,并让他实行宽松政策,听任他任免属地*,三几年之内,安抚百姓,秣马厉兵,报仇复国的大势就形成了。
石晋丢掉卢龙道,酿成了我朝开国以来的祸殃,说来大概是发生在丙午、丁未年之间的事情。石晋兵败的第二年,赵匡胤开始跟随郭太祖征战讨伐,最终平定了天下。之后,契丹人在甲辰年在澶渊被宋军击败,(我朝的威胁几乎全部解除),真宗皇帝于是在丁未、戊申年间东封泰山西祭先祖,以此昭告天下太平,这是本朝最强盛的时候。又过了六十年,神宗皇帝实际是在丁未年真正即位施政,国家的形势从这时完全发生了变化。又过了六十年,也就是大约又丙午、丁未年间,于是酿成了靖康之祸。也就在丁未年,陛下禀天命而生,上天又*激励陛下您立下向北方金人复仇的志向。如今距离下一次的丙午、丁未年,只有十年不到的时间了。(古人说)上天运作的规律,六十年会有一次大的变化,陛下难道能不去顺应这种变化吗?这确实是如今大有作为的时机,不能苟且偷安而虚度了时光啊。现在陛下却委任平庸之人,笼络耍小聪明的读书人,从而延误了大有作为的好时光。臣下真是难忍内心的愤慨,所以忘记了自己卑微的身份斗胆献出愚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5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