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8-26 11:13:28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

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答: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1)汉乐府的叙事成就:

①《诗经》以抒情为主,楚辞亦然,而汉乐府中的叙事诗较之前两者已有大幅度的增加,并且这些叙事诗也是乐府诗最精华的部分。

②汉乐府叙事手法巧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③短篇的叙事诗常常就是一个生活的场景。

④稍长一点的诗篇则是选取几个生活片段,辅以精炼表述,来传达主旨。

⑤汉乐府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乐府诗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

(2)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进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

二、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古艳歌》是《孔雀东南飞》的一个祖本或是异本,《孔雀东南飞》便是来自这样的祖本或是综合诸多这样的祖本而成,这使得《孔雀东南飞》带有明显的民间创作的特色,富有浪漫色彩。比如:

(1)诗中通过刘兰芝自己和刘兰芝母亲之口反复夸赞刘兰芝的勤劳和聪慧,便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2)诗的末段,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民间文学常用的处理方式。

(3)魏晋以后,夫妇殉情的故事并不少见,如韩凭夫妇、陈东美夫妇、流传颇广的梁祝化蝶等,但见于诗歌,《孔雀东南飞》却是最早的。

三、结合作品分析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在题材内容与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答: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要宽广得多。北朝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的柔美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北朝民歌较少修饰,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虽然很多民歌是翻译作品,我们仍可感受到这种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南朝偏于柔弱的诗风所缺乏的。这位后世诗人集南北之长、开拓新境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四、结合作品分析杜甫新题乐府诗如何“讽兴当时之事”的。

答:主要体现在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内容上,而杜甫创作大量的“行”体新乐府则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这类诗以《兵车行》为代表。

(2)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对百姓的欺压。

(3)揭露安史之乱对百姓的伤害,这以“三吏”、“三别”为代表。

五、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乐府在语言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答:汉乐府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就其内容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体现在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的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从而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就其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则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汉乐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汉乐府诗绍继《风》、《雅》,直面现实,揭露社会矛盾,表现人们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其次,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传统。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非常大。

魏晋南北朝乐府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在艺术上,南朝民歌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不假雕饰,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诗竹法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无论是吴歌还是西曲,都善于运用双关谐隐,如以“偶”谐“偶”,以“莲”谐“怜”之类。不仅如此,南朝民歌在运用双关谐隐时还形成了严格的表达形式,即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意。如:“怜饮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诗中的“梧子”即“吾子”,代指情人。

南朝民歌对当时的文人诗有很大的影响,鲍照、汤惠休以下,南朝诗人多有拟作,宫体诗的出现更与南朝民歌的影响直接相关。唐五代以后,许多描写男女艳情的小诗,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受到了南朝民歌不小的影响。唐代许多诗人也深受其惠,如李白的《长干行》便受到了《西洲曲》的影响。

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要宽广得多。北朝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的柔媚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北朝民歌较少修饰,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园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北朝民歌篇幅也不长,大多为五言四句。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

一、骈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有和散体文截然不同的文体特征,请认真学习教材第十三章第二节《骈文》,结合作品了解骈文的特征,并按照要求从教材所讲到的骈文中为下列特征找出例证。(注:请不要重复使用例句)

(1)骈文特点:

1、语言讲究对偶。

①两句相对的偶联:

咨宏度之峻邈,壮大业之允昌。

思居终而恤始,命临没而肇扬。

②四句相对的长联:

楚王宫里,无不推其细腰;

卫国佳人,俱言讶其纤手。

阅诗敦礼,岂东邻之自媒;

婉约风流,异西施之被教。

2、四六句式,尤其对偶句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

①四字句与四字句组成的对联。

晨看旅雁,心赴江淮;

昏望牵牛,情驰扬越。

②六字句与六字句组成的对联。

朝干悲而掩泣,夕万绪而回肠。

不自知其为生,不自知其为死。

③四字句与六字句混用组成的对联。

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

千门万户,张衡之所曾赋。

3、讲究平仄声律。四字句的二四字、六字句的二四六字或者三六字为节奏点。一句之内,节奏点平仄交替;一联之内,节奏点平仄相反。

①四字句与四字句组成的对联。

南都石黛,最发双蛾;

北地燕支,偏开两 。

②六字句与六字句组成的对联。

惜内顾之缠绵,恨未命之微祥。

纡广念于履组,尘清虑于*。

③四字句与六字句混用组成的对联

虽非图画,入甘泉而不分;

言异神位,戏阳台而无别。

4、讲究用典。

①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骈俪之风的兴盛,正是这种“文学的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清人许梿说:“骈语至徐庚,五色相宜,人音迭奏,可谓六朝之渤澥,唐代之津梁。”(《六朝文絜》评《玉台新咏序》语)

二、选取王勃骈体文《滕王阁序》和苏轼散体文《石钟山记》中各百余字的一段,抄录于下,并对比阅读,仔细体会骈体文与散体文的区别。

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某些清代学者(如阮元)从《尚书》《周易》《诗经》等先秦古籍中搜集一些对偶句子,就认为那即是骈文了。他们是混淆了文体与句式这两个不同的范畴。现当代研究者有时也没有区别清楚。于景祥《唐宋骈文史》把相当一批以散句为主的文章,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范仲俺《岳阳楼记》、《严先生祠堂记》,李纲《议国是》,岳飞《五岳祠盟记》,皆当成骈文。这些作品,不但当代选家视为散文代表作,清代各种骈文选本亦未见收录。于先生也许是看中里面有少量对偶句子。倘若有对偶即为骈文,恐怕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章皆可算作骈文了。

应该指出,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这些见解相当精辟。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抒写性灵之工具也。”如此概括恐未必尽然。骈文中并不乏阳刚柔之美如骆宾王《讨武氏檄》,散文中也有擅阴柔之美如晚明小品。骈文亦可经世致用如陆贽,散文亦宜抒写性灵如*竟陵派。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3

一、律诗是在篇章、句式、对偶、音律上都有严密限定的一种诗体,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杜甫是诗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七律的诗人,《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都是杜甫的七律代表作。请认真学习教材第四章《格律诗》,并仔细研读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完成下列任务。

《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一)平仄是律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请学习律诗的平仄规定,完成下列任务。

1、请标出《咏怀古迹》其五的平仄。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粘对是律诗平仄规则的一部分,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何谓“粘”、何谓“对”。

答: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必须是同一类句式,如果上联对句是仄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影视仄起仄收;如果上联对句是平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应是平起仄收。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

所谓“对”,是指每联出句与对句必须是相对的句式,出句为仄起仄收,则对句应为平起平收;出句为平起仄收,则对句应为仄起平收。即一联之内平仄相对。若不符合以上规则,就被称为“失粘”、“失对”,是律诗写作的大忌。

3、“拗救”是律诗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声律现象,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什么是拗救?

答:所谓“拗救”,是指一句诗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将仄声字改为平声字予以补救。

(二)除了严格的平仄要求外,律诗在押韵和对仗上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律诗押韵和对仗的规则。

1、押韵规则:

答:二、四、六、八句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平声韵。除首句押韵外,韵字在对句句尾,且须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2、对仗规则:

答:颔联、颈联须讲究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对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二、青认真研读教材第三章第三节所讲李白七古《将进酒》,完成下列任务。并从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对比,进一步加深对七律格律要求的理解。

1、从原诗中节选八句抄录于下,并标出其平仄。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2、写出其韵字。

醒 名 谑酌

3、指明其中对仗的句子。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三、请尝试自拟题目,写作一首七言律诗,尽量做到在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

中华腾飞

已入金秋犹不寒,百年盛事令人暖。

神龙遥望云天腾,孔雀即将西北还。

仍待长娥现代奔,先言圣火零八点。

雄狮苏醒举国庆,昌盛繁荣日益欢。

拓展阅读

1、《近现·秋瑾·感愤》词原 解 赏析 配图

这首目各个版本有所不同,王芷馥《秋瑾作《感怀》,《秋瑾史迹》作《有所感》,现根据秋瑾编辑的《中国女报》作《感愤》。这首作于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此时的秋瑾已是一位坚强的资产阶级民主**战士。她一方面创办《中国女报》,积极投身于妇女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又联络会*,发动群众,准备举行武装起义。但是不幸的很,起义因泄密而失败,***人或死或囚,秋瑾面对失利的局面和严峻的*势,心情极其沉重,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愤》

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

抟沙有厚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

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

经营恨未酬**,把剑悲涕泪横。

《感愤》这首首联作者就不避不掩,直接了当地抒写自己内心的感慨与悲愤,“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心中的郁积好像江河决堤一泻而下,举目四望,祖国上下一片荒凉,怎不叫人忧伤感叹。“陆沉”指国家灭亡,辽阔江山为满族土地。作者的情感一触即发。这位女中豪杰,为自己不能实现救国大业而羞愧“苟且偷生”,这种**的高度责任感确实令人佩服。

这首的颔联“抟沙有感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是在上悲痛之中,连用两个典故更进一步表现了这种感情,第一个典故“亡楚”,相传秦始皇吞并楚国后,楚南公曾预言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第二个典故:“博浪”是人们熟悉的大将张良在博浪沙用椎击杀秦王没有功的事,在这首中,两个典故细致地表现了人坚持抗清的信心,同时也表现出人对没有功的救国大计以及没有妙手回春的计策而感叹不已。

颈联“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主要抒写人面对国土沦陷后的深深思,“人种贱”三个字既写了满族统治三百年来,汉族人备受凌辱的悲惨现状,又表现了人对国民格的剖析和批判。“义高”一词写出了自己所从反清救国事业是高尚的、正义的。人对当时为了挽救国民,毅然参加**的*,大声疾呼,出生入死,义无返顾。表现了人博大*襟,更增添了全悲愤的情感力度。

的尾联“经营恨未酬**,把剑悲涕泪横”,是说**事业困难重重,曲折多艰,*到现在也没有好消息报告给**们,羞愧不已,只有把剑悲,涕泪纵横了。

这首全篇都在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既没有格律声调的细心琢磨,又没有玩弄词藻的矫情。虽然用了典故,但也是随手拈来,贴切自然,没有刻意的选择,这正是这首的最大特点:用情感的力量征服读者,用变化有序的情感节奏创造意境。

2、《茅屋为秋风所破》中必背集锦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末,杜甫一家辗转到了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在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传诵的篇。

二、问设计

1.根据要求写出原句:

(1)中表现人无奈之举的句子是: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中表现人美好理想的句子,也是本的主旨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茅屋为秋风所破》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安史之乱事件。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值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此宵。

4.人杜甫在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中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断。人不顾个人安危,想到了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表现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字字从肺腑中流出,有真情实感。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此句是全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人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

三、主旨

这首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我战乱中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李商隐·无》全阅读翻译 注释 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玉谿生的这首《无》,全以首句“别”字为通篇主眼。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以此句领起一篇惊心动魄而又美丽的赋;而“黯然”二字,也正是玉谿此所表达的整个情怀与气氛。

乐聚恨别,人之常情;离亭分首,河桥洒泪——这是所常见描叙的情景。离别之怀,非可易当;但如相逢未远,重会不难,那么分别自然也就无所用其魂销凄黯了。玉谿一句点破说:唯其相见之不易,故而离别之尤难——唯其暂会之已是罕逢,更觉长别之实难分舍。

语,“别易会难”,意即会少离多。细解起来,人生聚会一下,常要费很大的经营安排,周章曲折,故为甚难;而临到必须分手之时,只说得一声“珍重”,从此就要海角天涯,风烟万里了——别易之意,正谓匆促片刻之间,哽咽一言之际,便长别,是其易可知矣。玉谿此句,实将语加以变化运用,在含意上翻进了一层,感情绵邈深沉,语言巧妙多姿。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的力量。

下接一句,“东风无力百花残”。好一个“东风无力”,只此一句,已令人置身于“闲愁万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中了。

说者多谓此句接承上句,伤别之人,偏值春暮,倍加感怀。如此讲,不能说是讲错了。但是人笔致,两句关系,正在有意无意之间。必定将它扣死,终觉未免呆相。其实,是不好只讲“逻辑”“因果”的,还要向神韵丰姿去多作体会。盖玉谿于首句之中已然是巧运了“逻辑”,换言之,即是以“意”胜了。我国,既忌“词障”,也忌“意障”,所以宋杨万里说必“去意”而后可,对于此旨,宜善于领会。就本篇而言,如果玉谿作,一味使用的是“逻辑”、“道理”,那玉谿的魅力就绝不会如此之迥异常流了。

百花如何才得盛开的?东风之有力也。及至东风力尽,则百卉群芳,韶华同逝。花固如是,人又何尝不然。此句所咏者,固非伤别适逢春晚的这一层浅意,而实为身世遭逢、人生命运的深深叹惋。得此一句,乃见笔调风流,神情燕婉,令诵者不禁为之击节嗟赏。

一到颔联,笔力所聚,精彩愈显。春蚕自缚,满腹情丝,生为尽吐;吐之既尽,命亦随亡。绛蜡自煎,一腔热泪,爇而长流;流之既干,身亦烬。有此痴情苦意,几于九死未悔,方能出此惊人奇语,否则岂能道得只字?所以,好是才,也是情,才情交会,方可感人。这一联两句,看似重叠,实则各有侧重之点:上句情在缠绵,下句语归沉痛,合则两美,不觉其复,恳恻精诚,生死以之。老杜尝说:“笔落惊风雨,泣**。”惊风雨的境界,不在玉谿;至于泣**的力量,本篇此联亦可以当之无愧了。

晓妆对镜,抚鬓自伤,女为谁容,膏沐不废——所望于一见也。一个“改”字,从的工巧而言是千锤百炼而后,从情的深挚而看是千回百转而后得。青春不再,逝水常东,怎能不悄然心惊,而唯恐容华有丝毫之退减?留命以待沧桑,保容以俟悦己,其苦情密意,全从一个“改”字传出。此一字,千金不易。

晓镜句犹是自计,夜吟句乃以计人,如我夜来独对蜡泪荧荧,不知你又如何排遣?想来清词丽句,又添几多。——如此良夜,独自苦吟,月已转廊,人犹敲韵,须防为风露所侵,还宜多加保重……夫当春暮,百花已残,岂有月光觉“寒”之理?此寒,如谓为“心境”所造,犹落纡曲,盖正见其自葆青春,即欲所念者亦善加护惜,勿自摧残也。若以“常理”论之,玉谿下一“寒”字可谓无理已甚;若以“理”论之,玉谿下此“寒”字,亦千锤百炼、千回百转而后得之者矣。

本篇的结联,意致婉曲。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来以为可望而不可即之地,从无异词,即玉谿自己亦言:“刘郎已恨蓬山远”矣。而此处偏偏却说:蓬山此去无多路。真耶?假耶?其在下一句已然自献分明:试遣青鸟,前往一探如何?若果真是“无多路”,又何用劳烦青鸟之仙翼神翔乎?玉谿之笔,正是反面落墨,蓬山去此不远乎?曰:不远。——而此不远者实远甚矣!

青鸟,是西*跟前的“信使”,为她传递音讯。只此即可证明:有青鸟可供遣使的,当然是一位女。玉谿的这首,通篇的词意,都是为她而设身言的。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再重读各句——特别是东风无力一句和颔颈两联,字字皆是她的情怀口吻、精神意态,而不是人自己在“讲话”,便更加清楚了。

末句“为探看”,三字恰巧都各有不同音调的“异读”,如读不对,就破坏了律的音节之美。在此,“为”是去声,“探”也是去声(因为在词中它读平声时更多,故须一加说明),而“看”是平声。“探看”不是俗语白话中的连词,“探”为主字,“看”是“试试看”的那个“看”字的意思。蓬山万里,青鸟难凭——毕竟是否能找到他面前而且带回音信呢?抱着无限的希望——可是也知道这只是一种愿望和祝祷罢了。只有这,是春蚕和绛蜡的终生的期待。

4、我们的纪念

(一)

某年某月某日的我,遇见了同一天的你,那时,长头发的我羡慕着短发的你,短发的你欣赏着长发的我。

于是,长头发和短头发牵绊在了一起。

我和你的世界也牵绊在了一起。

我们说好,一起到老;

我们说好,一起快乐;

我们说好,一起幸福;

我们说好,做一对最快乐的姐妹……

(二)

某年某月某日之后,我们一起毕业,一起为了真正的大人,一起走出了相聚三年的学校,我们彼此承诺着,一定不能忘记对方。

那一刻,我们都没有流泪;

转过身,我们却都落了泪……

(三)

某年某月某日,我们在城市的喧哗中再次找到了彼此,我依旧留着长发,而你,依旧留着那一头潇洒的短发。

你笑了,我没有忘记!

我回道,我找到了你,臭丫头。

(四)

某年某月某日,我们的世界里突然多了一个人,那个人是你我曾认识的人,从那一刻起,我们的牵绊多了一个人。

你喜欢他了。

不,是你喜欢他了,我没有。

我在做着在你眼中最没用的掩饰,我是没有喜欢他,只是,我却爱上了他。

我也知道,你也没有喜欢上他。

你只是那么深地爱上了他。

我们是如此地相似,连爱的人都是一样。

我们是如此的相似,都想把最美好的留给对方。

(五)

某年某月某日,他向我告白了,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所以,我选择了消失。

不敢告诉短发的你,因为你是那么的善良。

不想看见,善良的你伤心。

离开原来熟悉的城市,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思念。

于是,我下定了决心;

于是,我剪掉了长发;

于是,我收起了眼泪……

(六)

某年某月某天,我回到了这个曾经熟悉的地方,看见了憔悴的你和颓废的他,突然,眼泪就那么自然地流了出来。

“啪——”你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

我知道,这是我应得的。

我看见,你眼角滑落的眼泪;心,突然疼得特别厉害……

紧紧地拥抱着;

原来,我还没有失去;

原来,我还拥有着这份温暖……

(七)

某年某月某天,我和他走到了一起,可是却不敢告诉短发的你,毕竟,我们是如此的心知肚明。

或许,已经习惯了否认;

可你,真的生气了;

惩罚却是让我们请你吃一颗世界上最甜的糖;

我哭了;

曾经说过,我的眼泪只为值得的人而流;

而每一次,你总是让我如此的感动……

(八)

某年某月某天,我们一起坐在草地上,你依旧叫我小丫头,愤愤地问着我,为什么要剪掉长发。

因为我即使剪掉的长发,也会比你的头发长。

你真固执。

结果,我得意地笑了,你无奈地笑着。

剪掉长发只是为了遗忘,那一千个百个的不愉快……

(九)

你说,我们会在一起很久吧?

是的,我们会在一起很久;

眼泪从我眼眶你滑落出来,白色的床单让我有些恐惧。

你说,其实,我很幸福;

我也很幸福!

我们一起笑了,在干净的白色上面,我们一起如孩子般笑了。

可以不可以不离开?

不可以,因为我要去天堂帮你占一个好的位置,这样你上来了就会有一个漂亮的花园了。所以,你紧紧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

所以,我轻轻地闭上了眼睛,眼泪滑出……

(十)

原来孩子的笑这么容易就可以表现出来,他只不过是需要一个人陪着他笑而已;

原来开心的笑容这么好看,好看到可以让人湿了眼眶……

原来幸福可以永远地活着;

原来,有你是那么的幸福……

5、札记·说苏轼《赠刘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是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诸子早卒,只剩景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到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就死去了。苏轼此虽似通体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中的积极涵义。

写初冬。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今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与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为对,有互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秀丽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它枝蔓语句,这就给予读者一种踏实稳重、矜平躁释的美的感受。人说:“情随事迁”。而东坡妙处,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贤如东坡诚不克臻此。

然此乃东坡写赠刘景者。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近六十,犹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所以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东坡作此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然则此也不妨看做人本身的一生写照。盖苏轼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然则此固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故窃以为如仅以景语之美来赏析此,犹属皮相也。

点击查看更多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59679.html

热门阅读

  1. 幼儿大班月计划
  2. 最新的端午节送同学的祝福语
  3. 学校安全生产月的总结报告
  4. 终止租房合同范本
  5. 《生命与教育》的读后感
  6. 精选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范文
  7. 《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8. 小学生祝妈妈母亲节快乐作文
  9. 2016母亲节祝福妈妈的短信
  10. 描述名胜古迹的经典诗句
  11. 《蒹葭》教案设计范文
  12. 201年辞猴迎鸡祝福语精选
  13. 2016猴年公司贺词大全
  14. 小学生双休日的计划
  15. 醉里挑灯看剑散文
  16. 拓展训练个人的心得体会
  17. 个人创先争优活动总结
  18. 《爱心树》读后感450字
  19. 乔吉拉德名言摘抄
  20. 没人会原谅你的穷感叹说说
  21. 与书同行国旗下的演讲稿
  22. 礼貌待人的谚语有哪些
  23. 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征文1200字
  24. 春季开学典礼教师的发言稿范文
  25. 深情又激励人的句子
  26. 学校秋季期第二次行政工作会议的发言稿
  27. 教研室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8. 关于《詹天佑》第二课时优秀的教学设计
  29. 松鼠的智慧哲理故事
  30. 有关于音乐的名言
  31. 徐敬业火中脱脸的故事
  32. 有关不讲卫生的故事
  33. 关于等待优美的句子
  34. 保护地球的英文诗歌
  35.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
  36. 凄美的诗句大全
  37. 关于毕业唯美的句子
  38. 七夕温馨祝福语短信大全
  39.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40. 汽车租赁公司年终总结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4 23:39:50
本页面最近被 838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上海,TA在页面停留了 72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