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的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5 18:16:04

《台城》的全诗翻译赏析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两句是借六朝兴亡,抒发人世的哀愁——最无情的是台城的杨柳,对六朝的兴亡全然无所谓,如同往日,像烟雾一样依旧笼罩着十里长堤。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残破的历史遣迹,终古依旧的台城烟柳,与转瞬而逝的六代豪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凭吊古迹,感叹六朝兴亡,“依旧”之物唯柳而已,“无情”预示着历史将重演,为晚唐之颓势感伤,感情极为深沉。这种空灵蕴藉的写作手法,清代人王士祯称之为“神韵”。

出自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古城名。本三国吴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为东晋、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边。

十里堤:指玄武湖的长堤。

霏霏:细雨纷纷状。

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参考译文

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灯笼十里长堤。

中和三年(883),韦庄客游江南,于金陵凭吊六朝遗迹,感叹历史兴亡,便成此吊古伤今之作。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本篇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拓展阅读

1、《洪咨夔·狐鼠》阅读答案 原文 注释

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

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

交征谁敢问,空想素丝

宋代官府机构庞大,人事臃肿,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非但无济于国,反而鱼肉百姓。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此无不深恶痛绝。

洪咨夔在南宋官至刑部尚书,是当时抨击弊政的著名人物,这首《狐鼠》是他讥刺朝政的一篇力作。

“狐鼠”是“狐社鼠”的省语,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本意是指墙上的狐狸,土地庙里的老鼠,比喻仗势作恶之人。此开篇从狐鼠落笔,又拈出这二字为题,就已点明的主旨在于讽刺满朝的贪官污吏。

首联描绘了一幅虎狼当道的图景。九逵,指都的大道。晋代谢鲲称佞臣刘隗为狐社鼠,为朝政的混乱而忧愤不已(见《晋书·谢鲲传》);李白在《蜀道难》中把据险叛乱、残害人民的军阀喻为虎蛇,用“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句,传达出心中的忧愤。洪氏以“狐鼠”对“虎蛇”,不仅对仗工整,且用意深长,引出下文。

次联以犀利的笔触揭示官吏尽情搜刮的狰狞面目。人在走投无路时往往呼告上苍。此处化用东汉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的意。俗语常以“刮地皮”比喻贪官无止境的诛求。唐朝人卢仝《萧宅二三子赠答》云“扬州恶百姓,疑我卷地皮”。此二句意谓:在那些狐社鼠心目中,管他天是否有眼,只管刮地皮就是了。言外之意是:天公愦愦,奈此狐鼠何!“天有眼”、“地无皮”都是前人陈语,人顺手拈来,看似毫不经意,然属对工整,如同己出。“不论”、“但管”四个虚字呼应紧密,使句气机流动,了无板滞之感,而讥刺之意,已自然流出。元人王构《修辞鉴衡》引《宪》说:“因袭者,因前人之语也。以陈为新,以拙为巧……古人亦有蹈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盖思之精则造语愈深也。”此联正是如此。

“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以吏与民相比,形象鲜明。鹜,鸭子;瓠,葫芦。人用“肥白如瓠”四字,描绘出贪官污吏的丑态:一个个像肥鸭一样,蹒跚摇晃。而民生鱼烂,百姓像刀俎上的鱼肉,任人作脍作羹。这句是化用《春秋公羊传》“鱼烂而亡”语及晋惠帝“何不食肉麋”语,凝炼精警,含蕴丰富。钱钟书说:“把‘吏抱成案,雁鹜行以进’(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肥白如瓠’、‘鱼肉良民’、‘鱼烂’、‘糜烂’等成语联合在一起,是地道的江西派手法。”(《宋选注》)

“交征谁敢问”,“交征”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谁敢问”三字道出了人民愤怒的心声。人民敢怒而不敢言,只好寄希望于清官。“空想素丝”一句,极含蓄有致。“素丝”指《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小序》云“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素丝”是赞美清廉之官的。言“想”,表明了人民的希望。言“空想”,又道尽了人民的失望。委曲道来,意味无穷。

善于融化典故成语,是这首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洪氏风受江西派影响很大。江西派倡导“化*为神奇”,主张“以故为新”,但末流之弊,流于文字游戏。洪氏这首多用典故成语,可谓“无一字无来历”,但能统之以意,“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答洪驹父书》)。流利自然,取譬设喻,各尽其妙;明讽暗刺,酣畅淋漓,艺术表现力极强。所以钱钟书《宋选注》说:“也许宋代一切讥刺朝政的里,要算这一首骂得最淋漓痛快、概括周。”

2、《李白·望天门山》阅读答案 原文 注释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题中的“望”字,说明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像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人的淋漓兴会。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的人大都赞“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人的激情,这首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3、《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阅读答案 注释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末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饮酒》之五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几乎成了中国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位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的前四句。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不是一回事,这两句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就变得兴味索然了。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为什么不能作“望”?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见南山何物?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文中,我们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二句,是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这首,尤其是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正像我在开头就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也许,我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部人生。

点击查看更多《台城》的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27681.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祝福语
  2. 工程劳务分包队伍防火协议书范文
  3. 关于悠闲的生活哲理句子
  4. 感恩节给男朋友的祝福短信
  5. 朋友婚礼上的祝福语精编
  6. 精选关于母亲节的祝福语
  7. 周末祝福语大全
  8.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9. 201大年三十除夕零点跨年祝福语
  10. 首都景点颐和园导游词
  11. 关于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12. 编辑服务协议书
  13. 20年元旦辞旧迎新祝福语短信
  14.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翻译赏析
  15. 向咖啡豆学习美文
  16. 弟子规读后感1000百字推荐
  17. 感恩节祝福优美句子
  18. 母亲节作文600字
  19. 201年祝54青年节快乐祝福语微信
  20.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自荐书范文
  21. 有关圣诞节是英语祝福语
  22. 2018年英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23. 《王者之魂》电影剧本
  24. 剑桥大学励志语录
  25. 红色长征散文
  26. 大班《正月里》的主题计划
  27. 兽医站长竞聘演讲稿
  28. 201年微信除夕祝福语精选
  29. 《鸟儿花儿》教学设计
  30. 《风娃娃》教案设计范文
  31. 应聘医院求职的自荐信范文
  32. 描写柳树的古诗大全
  33.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设计模板
  34. 建军节经典的手机短信祝福语
  35. 描写运动的句子60句
  36. 激励成功的句子
  37. 2018印刷厂生产实习报告范文
  38. 医院安全生产自查报告范文
  39. 最新劳动节送朋友的祝福语
  40. 寓言创作大奖赛第七名获奖感言怎么写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5 19:10:01
本页面最近被 309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安徽,TA在页面停留了 90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