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翻译赏析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前言】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此词的上片主要是写别离,下片主要劝勉与激励。作者在叙事时,使用抒情手法,杂有议论,又略见跌宕起伏,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注释】
①陈季陵:陈天麟字季陵,宣城人,绍兴进士。曾知赣州:茶商军进犯赣州、吉安,陈季陵协助辛稼轩将其平定。
②“还记得”二句: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③倦客:疲惫之游客。苏轼《书普慈长老壁(志诚)》诗:“倦客再*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
④只是”二句:《文选》载战国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崒兮直上,忽兮改容,……”玉日:“告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日:‘妄巫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日:‘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期云,暮为行雨,朝朝幕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为朝云。”后因以指男女合欢事。
⑤些个:一些,一点儿。如言这些个,那些个。宋代俗语。
⑥暮云凝碧: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⑦“不如人意事”二句:黄庭坚《用明发不寐有怀二人韵寄李秉彝德叟》:“人生不如意,十事常八九。”《晋书·羊祜传》(羊)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⑧“笑江州”二句: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因送客湓浦,闻长安商女夜弹琵琶,始觉有迁谪意,因作《琵琶行》诗,结句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暮色苍茫,风平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还记得快乐的往事,如同水光山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你遭到沉重打击,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事,佳人离你而去。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己,并非现实。
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但楚天特地,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不要愁得头发都苍白了。笑你太多情,连青衫都湿透了。
此词除感情真挚,写景尤为突出。作者所写之景,有眼前的苍茫落日,合碧暮云,也有记忆中的水光山色,但不论是哪一类景物,都能写得形象鲜明,情含景中。尤其是对水光山色的描写,以“眉来眼去”四字状之。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真是奇妙之至,也生动之至。加之作者在叙事时,又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甚至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便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别离。开头两句写景:暮色苍茫,风平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这些景色,给离宴涂上了一层凄苦色彩,烘托出一派离别气氛。“还记得”二句回忆往事,写双方有道一段相处的美好时光。“眉来眼去,水光山色”,真令人回味不已。这段看似快乐的往事,而今已不能再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过是以乐景写哀,更增加离人的悲哀而已。“倦客”二句写离别。倦客,当指陈季陵,称之为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因其遭到沉重打击,神志颓丧,已“不知身近远”了;“佳人已卜归消息”。也是一种婉转的说法,其实是恰在此时,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陈季陵痛苦不堪。末二句写后会无期。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一个假设句,说明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己,并非现实。
词的下片主要劝勉与激励。“些个事”四句,劝陈季陵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是说那些小事儿有谁能事先知道,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但楚天”二句。是说佳人虽然归去,楚天还是有情的么!“暮云凝碧”四字,再写暮色,以照应开头;“日幕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里虽只提到暮云凝碧,从语境上说也应包含“佳人殊未来”在内,和上片“佳人已卜归消息”迢相呼应,且重申了“佳人难再得”之意。“过眼”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白头”呢!煞拍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陈季陵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陈季陵振作起来,其用心之良苦,可想而知。
在古代,除了爱情之外,亲情友情也同样重要,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怀人的情感不独出现在情人之间,朋友之间离别的黄昏之思也成为诗歌中的特有内容。如《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清·李渔《窥词管见》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的情出,写的景明,即是好词。”此词写景尤为突出,开头“暮色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烘托出一种悲伤的气氛。“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拓展阅读
1、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评点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②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③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注释】 ①李御带珙: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撰有借春秋以寓时事的《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一书。②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借指宫殿朝堂。引去:即离开,隐退。③垂虹亭:在今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吴郡图经续记》云:“吴江利往桥,庆历八年(1048),县尉王廷坚所建也。……桥有亭曰垂虹。苏子美尝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非虚语也。”鲈堪煮:用西晋张翰的典故。翰在洛阳*,忽一日见秋风起而思念吴中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译文】 试问你为何要离开玉阶朝堂翩然引去?念此去湖海之上将与烟雨相伴与鸥鹭为侣。报国无门空白怨愤,空有济时良策,可是谁来听取?不如归去,垂虹亭下系扁舟,吴江岸上煮鲈鱼。
我不惜一醉留你住,再歌一曲送你上路。放眼大江南北望,满目疮痍归何处?世事悠悠浑然未尽了,光阴荏苒如今人已老。试抬头笑向青天卜前程,青天默默无回声。
【集评】 明·杨慎:“《送李御带珙》一词,‘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亦自道也。李珙号竹湖,亦当时名士。所著有《春秋王霸列国分纪》”(《词品》卷五)
【总案】 朋友辞官归隐,词人设宴饯行,依依惜别之际,写下了这首倾吐衷曲的送行词,既洋溢着对朋友理解、同情、关切、劝慰的真挚情谊,又借送客抒发了自己既忧时愤世而又不忍遽然退隐的复杂深沉的思想感情。此词抒情曲折回环,而且层层深入,有如剥笋。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四组设问句式,一“问何事、翩然引去”?结以归隐湖海;二问“济时”“报国”心曲“从谁吐”?结以泛舟煮鲈;三问“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结以世事未了;四“笑问青天”,结以青天无语。如此层层折折地剖白心曲,显得张弛有致,摇曳生姿。
2、《岳飞满江红》注释、翻译、赏析
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导读】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省)人。南宋初抗金名将,屡破金兵,以恢复社稷为己任。历官荆湖东路安抚都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等职。绍兴十一年(1141),大败金兀术,进军至朱仙镇。在金兵面临全面溃退的大好形势下,被宋高宗赵构用秦桧计以一日十二道金牌召回,以“莫须有”罪名诬陷至死。
《满江红》(怒发冲冠)写于1136年,作者三十四岁。这首词表达了无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慷慨激昂,流传最广,千百年来感动过许多读者,特别是当国破家亡、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关头的时候,神州大地就会响起它低沉而雄壮的歌声。
“满江红”为词牌名,也作“上江红。”
【原词】
怒发冲冠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②,八千里路云和月③。莫等闲④、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⑤,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⑦。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⑧。
①怒发冲冠:极愤怒的样子。头发因愤怒而竖起,把帽子往上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②“三十功名”句:岳飞在三十多岁时就已被任命为宣抚副使、少保、太尉等职,说“尘与土”,是自谦之词。③八千里路:指道途悠长,“八千里”并非实指。④等闲:轻易。⑤靖康耻:指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徽、钦二帝被掳走。靖康:宋钦宗年号。⑥贺兰山:现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这里泛指宋、金边界的界山。缺:指山口。⑦胡虏、匈奴:泛指敌人。⑧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我怒不可遏,激愤的心情难以平息,
倚靠在栏杆上,一场骤雨刚刚停歇。
抬起头来仰望着蓝天我长长地感叹,
那精忠报国的豪迈志气是多么壮烈。
三十多年的功名全都化做了尘与土。
八千里的征程上飘逝过多少云和月。
千万不要白白虚度自己的青春年华。
等到白发已经满头时徒然悔恨悲切。
靖康年的奇耻大恨至今还仍未洗雪,
臣子的遗恨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泯灭!
我要驾着战车带领军队踏破贺兰山,
亲自去把被敌人掠夺去的土地收回。
志气豪壮啊饿时恨不得吃敌人的肉,
笑谈之中口渴了恨不得喝强盗的血。
等到王师光复中原重整山河的一天,
我将把胜利的捷报飞传到京城宫阙。
这是一首千年传唱、振奋人心的正气歌。
词的开篇,作者就抑制不住满腔的悲愤直抒胸臆,用“怒发冲冠”、“仰天长啸”这样激愤的动作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表现对山河破碎的愤慨和英雄无奈的深度叹息。接着在回顾自己转战南北的征程后,发出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叹,这是对自己一事无成的痛惜和遗憾,具有警醒的力量。下片由抒情转为言志。先写英雄的宏愿和壮志:雪耻灭恨;再写实现壮志的具体行动:“驾长车”、“饥餐”、“渴饮”,既表现了对敌人的蔑视,又表现了对胜利充满信心的大无畏气概。最后以“从头收拾旧山河”为最终目的,充分表现了岳飞碧血丹心、忠贞报国之情。
全词感情慷慨激昂、悲壮豪放、音调高亢,回荡着爱国主义旋律和英雄主义的气概。
3、《两宋词·王清惠·满江红》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太液芙蓉①,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②。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③。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④,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注释①太液:池名。汉唐两代皇室宫苑内都有太液池。此处借指宋朝宫苑。②玉楼金阙(què):极言皇宫楼阁的华美。阙,古代皇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③“忽一声”二句:化用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④山河百二:《史记·高祖本纪》中,田肯夸说关中地形险要时曾说:“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意思为秦兵据守关中,两万人可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此处用“山河百二”借指宋代江山。
鉴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真所谓以血书者”。王清惠的这一首《满江红》,也可谓血书矣。
王清惠,南宋末年被选入宫为昭仪,才名冠绝宫廷。至元十三年正月(1276),元兵攻入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三月,三宫、后妃、侍臣等均被俘虏北上。王清惠也在被俘之列,经过汴京夷山驿站时,她在驿站墙壁上题下这首《满江红》。以昭仪的高贵之身忽然沦为俘虏,亲历宋亡并被驱逐北上,家破人亡自身前途难料,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词人将一腔伤痛沉重抒发于这首小词中,所以字字是血泪,句句是辛酸。
起笔遥想太液池中盛开的芙蓉花,“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语意双关。回忆旧日的风景颜色,恰如李煜在亡国后的遥想:“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浪淘沙》)而另一方面,这“颜色”又不仅仅是芙蓉花朵的娇颜,也是暗指自己曾经美好的容颜。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唐明皇不正是看见了太液芙蓉而想到了杨玉环么?“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如今“不似”昨日的,不仅是池中的芙蓉,也是自己盛年的容颜,是自己曾有的情怀。恰如李清照所写过的:“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
自“曾记得”开始,将读者带入往昔的回忆。“春风雨露”,何等美好宜人的天气,李煜不是也总回忆起那一个春日么?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玉楼金阙”,何等精美富贵的皇家气派。“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以对仗极为工整的两句,追忆宫廷生活的优游和美。在后宫中,她娇嫩的容颜如同初绽的莲花,当陪伴在君王身边时,脸颊上常带着潮红。那大概是她一生中最好的时光,所以词人选用了如此精美的字句来描摹。然而,命运的转折在前方隐隐潜伏着。“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真如响鼓敲醒梦中人,蒙军南下,如龙卷风扫荡江南,于是“繁华歇”。“歇”是停止的意思,繁华停止了,歌舞升平停止了,属于她的时代,也停止了。
“龙虎散,风云灭”,以极为精练概括之语写南宋灭亡。《易经》中有“云从龙,风从虎”,如今一散一灭,象征着南宋王朝的灰飞烟灭。“千古恨,凭谁说”,极为沉痛沉着。李煜在《相见欢》中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亡国的遗恨,是千古难解的悲痛,也是无法向人倾吐的伤痛。“山河百二”,借代宋代江山,一方面是对南宋朝臣昏庸愚昧的指责,一方面却仍是难以舍弃的深情。面对这故国山河,女词人不禁“泪盈襟血”。据说杜鹃会啼叫到泣血,此时的女词人,也如杜鹃般,在声声的呼唤中,热泪盈眶,血洒衣襟。
亡国之痛已难以承受,还要忍受被蒙军俘虏北上的残酷现实。“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二句,便是写北上一路的辛酸艰苦。从前的昭仪,而今的俘虏;从前的高贵,而今的卑贱。当一路风尘地被赶往北方时,血泪相和,忍气吞声。夜里入梦,总是被驿馆中的声响惊动,天未拂晓,便被推醒继续赶路。梦境中都是飞扬的尘土,宫车碾碎了寒冷的月光。这一份颠沛流离,是何等凄凉难述。
生已无欢娱,死亦无法求。问天天不语,唤地地不应。悲恸的词人只有仰头问一声明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月宫中的嫦娥,你是否可以容纳我,让我和你同住于月宫中,共看月圆月缺呢?这最后一句,历来有许多评论。文天祥读到这一句时,曾感叹说:“惜哉,夫人于此少商量矣!”也许文天祥认为,王清惠应当杀身成仁以不负故国,而不应像词中所言,想要逃避到月宫中苟且偷生吧。所以文天祥用此词韵脚,代王清惠写了两首词,其一云:“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新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其二云:“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原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当此国破家亡之际,文天祥以死报国,固然可敬可佩,然而史载王清惠在抵达元上都后,就恳请为女道士,并以此终身。这一份忠贞,亦可圈可点。古人有言:“昭仪女冠之请,丞相黄冠之志,固先后合辙,从容圆缺,取义成仁,无有二也。”(清王奕清《历代词话》卷八)确为的评。(黄阿莎)
孟蜀宫妓图 【明】 唐寅故宫博物院藏
集评明·杨慎:“王昭仪之词,传播中原。文天祥读至末句,叹曰:‘惜也,夫人于此少商量矣。’为之代作一篇云:‘试问琵琶(略)。’又和云:‘燕子楼中(略)。’”(《词品》卷六)
清·陈廷焯:“凄凉怨慕,和者虽多,无出其右。”(《词则·放歌集》卷二)
链接邓剡同题之作。南宋词人邓剡有和王清惠《满江红》之作,录于此:“*仙桃,亲曾醉、九重春色。谁信道、鹿衔花去,浪翻鳌阙。眉锁娇娥山宛转,髻梳堕马云欹侧。恨风沙、吹透汉宫衣,馀香歇。霓裳散,庭花灭。昭阳燕,应难说。想春深铜雀,梦残啼血。空有琵琶传出塞,更无环佩鸣归月。又争知,有客夜悲歌,壶敲缺。”(邓剡《满江红·广斋谓柳山和王夫人满江红韵,惜未见之,为赋一阕》)
4、《两宋词·吕本中·满江红》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东里先生①,家何在、山阴溪曲。对一川平野,数间茅屋②。昨夜冈头新雨过,门前流水清如玉。抱小桥、回合柳参天③,摇新绿。
疏篱下,丛丛菊。虚檐外,萧萧竹。叹古今得失,是非荣辱。须信人生归去好,世间万事何时足。问此春、春酝酒何如④,今朝熟。
注释①东里先生:作者自谓。②“对一川”两句:即“数间茅屋,对一川平野”的倒装。③“抱小桥”句:即“回合柳参天、抱小桥”的倒装。④春酝(yùn): 春天酝酿。何如:怎么样。
鉴赏这首词充满了田园风情,如同在介绍自己的小院,继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之后,作者书写了一篇《东里先生传》,语言亲切可感、风韵天然。
东里先生,是作者的自称,其先世为东莱人,故又称东莱先生。开篇交代了自己的居住环境:“山阴溪曲”,即山北僻静的溪谷,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偏僻之所亦称“曲”。“家何在”语含自豪,流露出了对居所的欣赏和满意。接着,作者进一步铺叙“家”的基本情况:“对一川平野,数间茅屋。”“数间茅屋”是作者的小家,家在山阴溪谷中,本是宁谧、清幽之所,富含隐逸之风,茅屋外又是平旷的原野,就又融汇了田园之情,人与自然巧妙结合,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生活得真实、洒脱,怡然自得。
“昨夜”两句,作者以细腻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精致、秀丽的工笔图,家的幽美进一步呈现。一场新雨过后,空气朗润,清新怡人;门前,溪水潺潺,明澈如玉,柳树萋萋,环绕小桥,摇曳着万点翠绿。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逊色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营造的意境。人在如此的画卷中,怎不自在、惬意?古人仰慕的山水、田园之风不虚矣。“抱”字语出新奇,柳树抱小桥,运用了拟人手法,在展现柳枝繁茂的同时,也体现了大自然的亲切与和谐之美。
“疏篱下,丛丛菊。虚檐外,萧萧竹”写庭院的布局。疏篱、茅檐是田园生活的写照,菊花、青竹,是高洁君子的代表,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园中主人的性格自现:朴素的田园情怀,清雅的人生志趣,自是不俗。“丛丛”“萧萧”运用叠词,婉转如泉水叮咚,清新悦耳,涤荡起简单、恬美的乐曲。
“叹古今”一句笔锋忽转,作者开始慨叹人生得失、是非荣辱,但紧接着,作者即做出了回答:“须信人生归去好,世间万事何时足。”这就是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大有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的旷达与洒脱。“问此春”两句又是富含诗意的小镜头,作者好似孩童般,天真地发问:“今年春天酿的酒怎样了?”回答是“今天早上熟”,问句奇,答句更奇。酒已好,东里先生又可以在田园“一晌贪欢”了,全词在会心与快意中收笔。
吕本中词存世仅27首,却不乏佳作。他的词,或清雅秀丽,或凄婉曲折,或生动新奇,或自然浑厚,虽未获得诸如“句秀”“骨秀”“神秀”(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之类的称誉,亦有其自家风味。清黄苏《蓼园词选》评此词“写村居乐趣,骨秀神清,玲珑高韵,由其无机胜也。朗吟一过,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后有此杰作”,恰如其分,可堪精当。(张雅莉)
集评宋·胡仔:“《摸鱼儿》一词,晁无咎所作也。《满江红》一词,吕居仁所作也。余性乐闲退,一丘一壑,盖将老焉。二词能具道阿堵中事,每一歌之,未尝不击节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一)
明·杨慎:“宋傅公谋《水调歌头》曰:‘草草三间屋……’黄玉林《酹江月》云:‘吾庐何有……’又刘静修《风中柳》云:‘我本渔樵……’并吕居仁‘东里先生家何在’四词,每独行吟歌之,不惟有隐士出尘之想,兼如仙客御风之游矣。昔人谓‘诗情不似曲情多’,信然。”(《词品》卷二)
链接论诗专主江西派的《紫微诗话》。此书又称《东莱诗话》《东莱吕紫微诗话》,吕本中撰,一卷。本中乃名臣吕公著曾孙、好问子,为江西派诗人。书中多记家世旧闻及江西派诗人轶闻琐事,品评友朋新作,间亦涉及经义、杂文,专门论诗之语反而不多,且较为琐碎。本中诗学黄庭坚,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江西派由此得名,然而此书专论黄庭坚诗者仅一条,因论他人诗而间接提及黄庭坚者亦仅数条,但对李商隐《重过圣女祠》《嫦娥》极口称赞,认为“有不尽之意”,“作诗当如此学”。《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这表明作者论诗兼采众长,不主一格。郭绍虞则推测此书论诗之语不多,是因为作者另有《童蒙训》一书述其诗论主张(今本论诗诸条已佚),故不复重出;并认为李商隐实为黄庭坚及江西派渊源所自,故此书论诗仍可说是专主江西派一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1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