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诗词

发布时间: 2025-07-17 16:16:55

采莲曲诗词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①芙蓉:这里指莲花。

【译文】: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简直就象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采莲女们争先恐一进入莲池后,再也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拓展阅读

1、《桑女》唐彦谦的

【注释】:

据《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时间是在夏季。因为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了:官家在二月征收新丝。这是多么蛮横无理!阴历二月,春风料峭,寒气袭人。桑女凌晨即起桑,可见多么勤劳。可她却无法使“桑芽”变成桑叶,更无法使蚂蚁般大小的蚕子马上长大吐丝结茧。而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早就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人不着一字议论,而以一位勤劳善良的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先“画龙”后“点睛”,是这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人先写蚕子细小,继写无桑叶可,接着通过桑女的泪眼愁思,写出今年蚕事不如去年。这些描写,抓住了“有包孕”的片刻,含意丰富,暗示性很强,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蚕细”可能会因“春寒”而冻死;无桑叶,蚕子可能会饿死;即使蚕子成活下来,但距离吐丝、结茧的日子还很远。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这期间,不知桑女还要花费多少艰难辛苦的劳动。可是,就在这蚕细如蚁,初眠尚未进行,丝茧收成难卜的时候,里胥就上门催逼。这一点睛之笔,力重千钧,点出了桑女下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全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桑女心中的忧虑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语言质朴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酷肖而生动。“青鸦嘴”比喻“桑芽”。“努”,用力冒出的意思。用“才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努”的动态。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

(邓光礼)

2、《送兄》古鉴赏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宋朝:陆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古简介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是宋代爱国人陆游的作品。该是为送七兄赴扬州任职而作的送别,前六句回忆过去的旧事,抒写人和七兄两人的忧国忧时之情;最后两句点出送行之意,表达了人对七兄能在金兵败北逃、扬州一带又得安定时而产生的愉快心情,与前六句所写,恰成鲜明对照。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翻译/译文

刚刚报传边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头;不久又闻说金人的兵马,已集结在瓜州渡口。

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

大风急雪扑打着窗棂,心儿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你我都不禁热泪横流。

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轻飘、乱红飞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东路的古城扬州!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注释

①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行七。

②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扬州,今属江苏。

③幕:幕府。

④边烽:边界上报警的烽火。

⑤石头:山名。在江苏江宁西,北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城在山后。六朝以来,皆守此为固。诸葛孔明所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者,即指此。

⑥旋:很快,紧接着。

⑦胡马:指金兵。

⑧瓜州: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南,亦称瓜埠洲。当运河之口,与镇江斜值,为南北襟要处。

⑨诸公:指当时在朝中掌权的人。

⑩荛:刈草曰刍,析薪曰荛。指樵夫而言。刍荛(chúráo)策:普通人的意见。这里谦指自己的政见。

畎(quǎn)亩忧:指在野的人的忧虑。畎亩,田间。

危楼:高楼。

淮南路:宋代路名,辖淮河以南地区,后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东路沿扬州。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创作背景

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兵大举南侵,兵集瓜州。金主完颜亮强令部下限日渡江,激起哗变。完颜亮被杀后,金兵仓皇北退。各地义军纷起反攻,抗金形势出现转机。这首写于第二年的春天。其时,人38岁。金兵内讧的消息,又一次鼓荡起人奔赴前线、奋勇杀敌的热忱。然而,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人只能徒唤奈何。虽为送别“七兄”而作,但作者所抒写的却不是离别之恨,而是失志之痛。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报国之情和忧国之念的作品。的前六句追怀旧事,寄慨遥深;后两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对金兵的突然退却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二句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待了的写作背景。人最初听说金兵已迫近南京城,来势凶猛;不久又得闻金兵集结在瓜州渡,气焰益炽。

处此危难之际,人多想挺身而出,联合抗金志士,挽狂澜于既倒,为国除危,为民解难。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轨的异己分子,不能容许他执掌重兵、慷慨赴敌。意识到这一点,人内心充满愤慨:“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人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措施,然而满朝公卿,尽皆畏敌如虎,嫉贤如仇,没人肯听取他的意见。人的上书,要么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要么如虎须捋毛,招致处罚。作为备受歧视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为时局担忧。这两句前后照应,因果分明,对比强烈:一边是诸公堵塞贤路,不恤国计;另一边则是人系念时局,忧心如焚。孰是孰非,孰善孰恶,一目了然。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二句借景抒情,益见其愤慨之烈、痛苦之深。“危楼”,即高楼。当时,人身受羁绊,无计可施,拳拳报国之心竟与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样碎成粉末;登上高楼,远望狼烟四起,人更不禁涕泪交流。这一切,虽已成为旧日之事,却深深地镌刻在人的记忆之中。“七兄”即将奔赴的扬州正是当时的兵燹之地。

在送别的时刻,人首先想到那惨痛的景象并形诸笔,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后两句折回题意,渲染送别之情。“岂知”,点明形势的变化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当初,他何曾料及金兵会发生内讧,使一场更大的战祸得以弭息。“乱絮飞花”,则暗示随着金兵的撤离,淮水以南地区又恢复了和平景象。人笔下的花絮,不仅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具有人的意识、人的情感,欣然担负起送客的使命。它们追随在七兄乘坐的小舟前后蹁跹起舞,既表欢送之情,亦致挽留之意。此情此意,不能不使七兄深受感动。其实,多情的与其说是乱絮飞花,莫如说是人自己。人自己眷眷然不忍与七兄分别,却不从正面说破,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乱絮和飞花,于是,乱絮飞花便变得如此深情缱绻。这幅生意盎然的“送客图”,实际上只是人的主观意识外化后产生的某种幻象。如果说的五、六两句是触景生情的话,那么,这两句则是移情于景了。而无论触景生情,还是移情于景,究其效用,都有助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力。

从艺术上看,这首不仅属对精切,造语工巧,而且情寓景中,意余言外。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

3、《鹿头山》杜甫的

《唐书》:汉州德阳县有鹿头关,关在鹿头山上,南距成都百五十里,高崇文擒刘辟于此。《全蜀总志》:鹿头山,在德阳县治北三十余里。

鹿头何亭亭①,是日慰饥渴②。连山西南断,集体见千里豁③。游子出京华④,剑门不可越。及兹险阻尽⑤,始喜原野阔⑥。

(此初至蜀地而喜。首句点题。俯见千里,乃山上遥望者,中后两段,俱承此。主洙曰:自秦入蜀,川岭重复,极为险阻,及下鹿头关,东望成都,沃野千里,葱郁之气,乃若烟霞霭然。)

①《寰宇记》:古老云:昔有张鹿头居此,因以为名。《西都赋》:“状迢迢以亭亭。”②应璩:“以副饥渴怀。”③《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江总:“山豁自疏快。”④郭璞:“京华游侠窟。”⑤《左传》:“逾越险阻。”⑥《淮南子》:“周视原野。”

殊方昔三分①,霸气曾间发。天下今一家②,云端失双阙③。悠然想扬马④,继起名肆兀⑤。有文令入伤,何处埋尔骨⑥!

(此思蜀中古迹。先主霸业,扬、马文章,皆垂名千载者。失双阙,无复当时宫殿矣。何处埋,不见往日遗踪矣。)

①裴秀《九州图论》:“绝域殊方之迥。”《蜀志》:“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②《记》:“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③古《善哉行》:“游戏云端。”《蜀都赋》:“华阙双邈,重门洞开。”孙绰《天台赋》:“双阙云谏以夹路。”④何逊墓志:“竟收扬马。”《华阳国志》:“司马相如耀文上京,扬子云齐圣广渊,斯盖华岷之灵标,江汉之精华也。”⑤继起,谓扬继马后。硉兀,危石也。⑥蔡琰《笳》:“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纡余脂膏地①,惨澹豪侠窟②。仗钺非老臣③,宣风岂专达④。冀公柱石姿⑤,论道邦国活⑥。斯人亦何幸,公镇逾岁月。

(此幸抚蜀得人也。蜀本膏腴豪侠之场,自经丧乱,不免元气日亏,必得老臣仗钺,方能播宣风教,专达朝廷。裴冕以宿望而镇此邦,可为生民厚庇矣。此章三段,各八句。)

①《上林赋》:“纡余逶迤。”高曰:纡余,广远貌。《蜀都赋》:“内函要害于膏腴。”《华阳国志》:蜀人称郫繁曰膏腴,绵洛为浸沃。②又曰:秦克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家有盐铜之利,人擅山川之材,箫鼓歌吹,击钟肆悬,富侔公室,豪过田文。王褒:“豪侠竞交游。”③《吴志》:孙坚曰:“古之名将,仗鉞临众。”《汉书》:疏广曰:“圣主惠养老臣。”④《后汉·隗嚣传》:“威命四布,宣风中岳。”《周礼》:“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杜臆》:中宗时,萧至忠为专达中丞,谓事得专达于天子,不受人节制。⑤《旧唐书》:至德二载十二月,右仆射裴冕封冀国公,乾元二年六月,拜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据云:“公镇逾岁月”,则裴冕拜成都尹当在是年六月之前,恐《旧书》有误。许靖《与曹操书》:“扶危持倾,为国柱石。”晋严缵疏:“宜得柱石之士如周昌者。”⑥《书》:“论道经邦。”李长祥曰:自秦州至此,山川之奇险已尽,之奇险亦尽,乃发为和平之音,使读者至此,别一世界。情移于境,不可强也。

-----------仇兆鳌 《杜详注》-----------

4、《有木八首》白居易的

【注释】:原序:

余读《汉书》列传,见佞顺(妍右上换合)(上图身忘国,如张禹辈者。见惑上蛊下,交乱君充辈者。见暴(亻艮)跋扈,壅君树*,如梁冀色仁行违,先德后贼,如王莽辈者。又见外状无实用者。又见附离权势,随之覆亡者。其初之才,足以惑众媚主,莫不合于始而败于终也人、**人之兴,赋《有木》八章,不独讽前人代尔。

飘摇:原作飘(鹞右换风)。

为树信①可玩?论材何所施②

①信:的确。 ②施:这里作用途解。

这两句是说,弱弱杨柳作为树木,的确可供玩赏,但作为用材,却没有太大的用途。讽刺那些“外状恢弘,中无实用”之徒。以物喻人,似觉委婉含蓄,讽刺却入木三分。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佳句赏析》https://www.zuowenku.net

点击查看更多采莲曲诗词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31183.html

热门阅读

  1. 公司送员工的生日祝福语
  2. 猪年新春祝福语
  3. 综合实践开题课教学设计
  4. 长征故事:刘忠将军谈湘江之战
  5. 圣诞节用于祝福别人的经典语录
  6. 中国传统故事孔融让梨
  7. 请给自己开张任务清单美文摘抄
  8. 晚安优美的语录
  9. 温馨感人的结婚祝福语
  10. 有关难忘的暑假的日记
  11. 大暑节气的养生祝福语有哪些
  12. 暖暖的教师节祝福短信
  13. 立冬暖心微信祝福语精选
  14. 顽童虫趣的散文
  15.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处工作计划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