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刘秉义简谱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意近“略输文采”。风**,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诗词是中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怀。
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
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 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拓展阅读
1、初中语文说课稿:沁园春雪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另有三篇现代诗《雨说》,《星星变奏曲》和《外国诗两首》。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弄懂字面意思,将不懂地方标记出来;逐词逐句揣摩语言,细心揣摩品味.
能力目标: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品味学习诗歌的壮美及诗中表现的人情美.
其中"逐词逐句揣摩语言,细心揣摩品味"及"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应为学习的重点.而"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也是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尤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等方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结合两班自学能力不强的实际学情,我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学习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五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1、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3、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4、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解决和突破了。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其中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另一题则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解决和突破了。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其中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另一题则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2、主持人报幕沁园春台词
主持人的开场一定要和活动的主题相契合,精彩的文案只有扣住主题思想才能发挥出最大的魅力所在。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主持人报幕沁园春台词,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xx年前,一位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的青年才俊,独立寒秋,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面对万类霜天,面对满目疮痍的现实,昂首向天,发出千古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巨大的提问,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问,不是质疑,不是困惑,而一种更深沉的自信,一种内在的坚定,一种改天换地的使命感。
请欣赏诗词: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开场白语言可以组织一些吉庆话语
2、新年晚会可以安排公司老总(或是高层)来做总结性新春贺词
3、公司规模较大话,可以安排一些较专业节目,或者安排公司中较有才艺人表演节目
4、晚会之中可以安排娱乐性及参与性较强活动……
5、最后做晚会结束词
3、幼儿园春天的简短诗歌
春天乘着心事的韵角
翩翩走来
静谧的风穿过暖阳
真实与虚幻都自由游走
吸吮着自己的惬意
满眼的五彩斑斓
昂扬的花朵
挥舞着豪迈
一遍遍敲打着幻觉
希望
四周全是火红
过往轮回
谁能逃脱这春的迷醉
远处
晨钟震响
如我灵魂在呐喊
开始走向春的'天堂
在春的心房
有一捧我羞涩的爱慕
怀春的季节
为暮鼓也怦然心动
用水一样的眸子神往
彩蝶炫舞
一抹阳光激动得心跳
迷情的花蕊
欢喜得流泪
朦胧的月光
氤氲成一片遐想
飘过春天热闹的梦境
弹拨一曲温情
给栖息的鸟儿
一缕柔情的牵挂
从前的日子
曾为落花忧伤
一曲风雨沉重了春的翅膀
再飞不起迷茫的花俏
掩埋了高山流水的寂寞
留下一段无处躲藏的回忆
瘦弱的灵魂
扑向远方的苇笛
孤独承受了岁月的苍凉
哀愁漫过了梦里的叹息
可在记忆的深处
春天依然鲜丽
迷醉的幻想
看着眼前花团锦簇
一个相思的小鸟
在盘旋思索
律动着妩媚
渴望刷新自己
一千年一万年
时光静静流淌
杨柳依依
擦肩而过的人
轮回在痛苦的边缘
灵魂相看泪眼
怅然无语
4、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的豪情壮志;
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设想:
1、高一学生的学习有一个与初中知识衔接的问题,所以设想在导入中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形成知识的系统联系,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热情。
2、本文相对是一篇比较简单的现代诗词,不准备在字词句的理解上花太多的时间。考虑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文章大意,准备让学生自己研究。
3、在研习中,让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
一、导入与准备
当代诗人任泽键在《诗人*》中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这首诗中的“你”就是*,他不但是伟大的*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再由《沁园春雪》导入,引出话题:从词牌介绍到内容,《雪》写于1936.2,红军长征是一次大撤退,牺牲了很多**战士,处于**低潮时期,这首词可得出是**低潮时期所写的吗?简述《雪》的大致内容,可见气魄非同一般,33岁的*又是如何?展示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其人,展示《长沙》手迹,看着手迹听录音朗读。
1、学生背诵《沁园春雪》
2、简介背景其人后,学生谈感受
3、展示书法后,从*的书法上看出他什么品质?
二、朗读疏通、品评鉴赏
1、开头三句,环境渲染,秋天寒意顿生,下面的情景可能会苍凉,但读后却并无凄寒之感,秋虽肃杀,然心中一片豪情,反衬手法的运用。
2、“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描写是记叙文的基本手法,这里写得条理层次分明(写作借鉴)有视角变化,物类变化,动静结合。这么好的天地,谁是主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注:几个字词的.意思简单提及)
3、下阙从眼前景到回忆往事,表达方式是叙述。先理顺大意,抓住几个关键字词,如“来”“方”“激扬”“击水”等。下阙从“忆”开始,回答上面“谁主沉浮”的问题,引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青年们。下阙的主要内涵,写出了热血青年的理想。
三、拓展:
1、古代文学作品有“春女怨”“秋士悲”的说法,如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做客”;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这首词中的秋景,与传统的写秋诗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体悟文学作品情景交融的特点,王国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这里的秋景与自己的感情交织。
四、小结指板书简要归纳小结
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
附板书设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37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