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范文 1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全文围绕题眼“ 美丽、富饶” 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 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学习段落的写法。特别是描写鱼的一段,结构、句式都是孩子们写作的典范。
我在预设这节课时,针对三年级孩子的特点主要从两方面去思考:第一,突出 “ 美” 字。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是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景象,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素材。所以我在第一、二课时的教学中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在情境美之中学习语言美,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了生字、新词,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第二,突出“ 练” 字。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 重视语言的积累” ,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 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这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拓展,是对语言学习的一种发展,让学生在课内学到方法,让他们在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离开了教材,也能够自己去发展学习。
静下心来想,如果我在教学设计时,预设课堂的容量不要那么大,重点只体验学习课文的第二段和第六段,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会更加到位,所以教学的设计也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其次,对课文第二和第六自然段的分析不够细致,引导不够到位,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理解不是很透彻。再次,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贫乏,以后应该加强学习,丰富评价语言。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范文 2
《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课文的重点是是要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西沙是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如何让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走近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的对话呢?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觉效果,在指导学生浏览西沙群岛图片的同时,进行文字介绍,帮助学生建构起对西沙群岛感知认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我通过电脑课件,先让学生欣赏海水的奇妙,学生非常感兴趣,都看的十分认真和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看完后他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想。接着让学生看海底的各种物产,非常形象直观,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深,有话可讲。多次在结合多媒体演示的帮助下,让学生在视觉上提前感知到了事物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更全面。然后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文章语言的精练和优美,从而感受西沙群岛的美。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了海水的美,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
本节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 一节课,着重处理了“海底”这一段,学生能够背诵,能够理解,也了解了作者的写法,但课堂容量太少,西沙群岛的富饶不仅仅体现在“海底”一个片段上。所以,留给学生感悟其它方面的时间还是显得少了。
2。由于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的预习不够充分,个别读音还不准确。只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
3。虽然也尝试建构一种多层面的课堂,希望能通过一节课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但是,许多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补充素材在课堂上被当成一种形式。
4、虽然平时非常注重学生自信的培养,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够自信,不敢或者说不愿谈自己的想法。
5、朗读指导的还不到位。应加强平时课堂的指导朗读训练。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范文 3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对西沙群岛优美风景和丰富物产的介绍,表达了自己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文章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方位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由于本文语句优美,所以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想通过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但由于对文章处理的不够用心,对文章的理解不够透彻,对课堂的调控未能得心应手,以致今天的课堂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细细思量,把所有问题归纳为一下两个方面:
一、自身条件
(1)书写不够规范。教师自己的书写,其实就是最直观的课堂教学资源。小学生都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老师当堂书写,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对小学生是最好的示范,而且是最真实、最亲切的示范。可作为语文老师,我的字真的对不起学生,今天从板书的第一个字“岛”开始到最后完成歪歪扭扭的板书,学生们便开始议论纷纷,对我的字很不满意。记得曾读过这样一段话:语文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当堂书写,而且写的字形规范、间架匀称、富有神采,给小学生以美感,那么他们就会非常倾慕敬佩老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对写字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今天从一开始便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致,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书写将是今后最重要的的任务!
(2)语言拖沓,不简练干脆。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词语,能让听众心旷神怡,到位的总结、及时的评价,也会让学生们振奋无比。而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我觉得自己的语言实在匮乏,对于学生的评价只能是“你真棒”、“嗯,不错”、“你真厉害” “真不错,你真聪明!”等一些单一的句子,使得一节课上得干巴巴的,毫无生趣。不仅如此,在课堂上,我还特别喜欢用“如何”“好不好”“怎么样”等一些看似民主实际上毫无用处的语句,使得自己在课堂上很是被动!正像金老师等几位老师说的,我那啰嗦的话语就像催眠术,孩子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更让他们对我的课堂失去兴致,甚至是偷偷跑去和“周公”玩耍。最重要的是语言的拖沓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完整呈现!由此可见,一堂课的成败,与教师的语言有着的极大的关联。可是,怎样才能将自己的课堂语言丰富起来呢?我觉得接下来首先要改掉自己语言拖沓、啰嗦、匮乏的毛病,这就需要平时多去学习积累,如揣摩名师的教案实录和课堂录像,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以求不断规范自己的课堂语言。
(3)教态不够自然大方。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也是我比较欠缺的地方,特别是手势。正向有位老师说的,我总喜欢将手交叉放在前面,给人过于拘谨的感觉,很像一位老大妈。这是我一直没有在意的地方,也许是学生时代演讲时留下的习惯,仔细想想,富有*力的手势的确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一个手势就是一个无声的命令,而富有*力的手势,才能更好的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另外,课前准备也不够充分。如当学生讲出珊瑚、海面、海岛等地方的时候,我却因为事先没有将板贴按顺序放置好,导致未能及时将其贴于黑板上,实在是很不应该。
二、教学设计
(1)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如上课开始时出示有关“海防前哨”的图片的时候还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这句话中给刚才的图片找个名字吗?”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到底是给谁找名字,而我已经急于出示“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让孩子们去给图片找名字,以至很多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
(2)生字教学没有体现层次和梯度。在设计生字词教学环节时,我为图方便随便从网上借用了这部分课件,却没有及时发现所出示的词语和教案有所不同,而且没有拼音,更没有系统的分类。如:几个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栖息”、“海参”没有出示,“参”字作为多音字也没有说明,而类似“风景优美”这样学生已经在《黄山奇石》,《日月潭》等出现过的词语却归于其中。听了金老师的指导我才深刻明白,字词教学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章可循的。比如这课的生字,在教学时可以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分类归纳。
(3)课前图片呈现过多。在初读伊始,我找了很多优美的图片打算以此吸引孩子们注意力,而运用于课堂才发现,这些美丽的图片并无法为我所用,反而使我原本平淡的课堂更加苍白!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白:作为课件中的图片,应该做到删繁就简,达到随图识文的目的,应该让每张图片都发挥最大的用处,为文所用,做到不可取代。
(4)细节问题处理不到位。a、从上课的那一刻开始,我一直就只顾着自己讲,一切都显得那么突兀,以至于孩子们被我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带领孩子潜入水底,打算讲解第三第四自然段时,孩子们还没有弄清楚“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在哪几自然段,我就已经安排任务让他们去读读海底美丽的小动物了。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在悄悄低估:“读哪里啊?”b、再如讲解四种小动物时,没有抓住语言特色:就像比喻,它是本课运用的最多的修辞。教学比喻句时我没有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美丽的珊瑚各种各样,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教学时,我没有抓住重点词语“绽开的”“分枝的”这些特点,没有在语句训练中让孩子们得到提升,反而以“有的像……有的像……”这种简单的句式降低了学生对语句训练的难度。c、指导朗读时没有抓住关键词,如在指导大龙虾威武气势的时候,没有抓住“划过来,划过去”这组形象的词语让孩子们去体会“威武”的气势。
(5)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新课程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而我却以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贯穿始终,以至于有一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的感觉。使得孩子们的手脚被束缚住了,思维没有完全打开,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那充满童趣和想象的话语。
总之,对于这堂课,我觉得自己存在着很多很多的问题,虽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自以为这不仅仅是一堂有问题的课,更是一堂是失败的课。而失败的原因除了心理紧张放不开以外,最重要的是自己平时太过荒废,才有了今天无法驾驭课堂、漏洞百出的丑态。今后,我一定要不断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我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也将会是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相信在金老师的指导下经过慢慢的积累,我的课堂也一定会充满勃勃生机。
拓展阅读
1、《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分板块研读“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段落,在汇报交流中重点落实“海底”一段的教学,感受西沙群岛的美。
课前准备:
1、自制CAI课件。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
3、制作“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研究小组的标志牌。
4、课桌摆放成四个板块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展需识境
1、交流学生搜集的资料中最有价值、最精彩的一句话。
2、看录象。
(师:我们知道西沙群岛在我国的最南端,它离我们很远很远,大家想不不想走近它?你看,老师带来了关于西沙群岛的一段录象,请大家静静地听,细细地看。)
3、用简要的话说说你对西沙群岛的印象。
4、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概括西沙群岛特点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二、板块研读,合作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用笔在文中圈圈,课文是从哪几个地方来写出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
2、指名回答,随机出现关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四个图示。
3、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
4、确定四个小组长,发给“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研究小组的标志牌,用10秒钟时间把兴趣相同的同学带到相应的位置,成立各“研究小组。”
5、小组快速讨论:你们想围绕自己所选定的内容研究什么问题?
6、问题聚焦:
课件出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这段话中,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
7、研究方法:读——找——议——品
8、各小组投入研究。教师**,并参与讨论。
三、汇报学习,落实目标
1、提出要求:一个小组在汇报时,另外几个小组要认真听,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欢迎你随时亮己的观点,作些补充。
2、哪个小组想最先上来汇报?着意落实“海底”板块的汇报学习。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
A、“珊瑚”
(1)读文中写珊瑚的这句话,品味珊瑚的形状美、色彩美。
(2)欣赏一组形状各异的珊瑚的照片,进行分层句式训练。
(3)谁能把文中写珊瑚的这句话读得很美?
2、《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一、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一篇写景文章。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瑰丽风光和丰富物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读懂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初步归纳总结段意的能力。
b.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c.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难点:围绕重点句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懂得作者是如何围绕重点句把句子写具体的。`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简单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西沙群岛的风景物产,北方的孩子很少有见过大海的,因此,在制作课件时,收集一些海底世界的图片和视频,创设一定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理念及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利用网络及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情感体验,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遵循课标中的指导思想,在设计《西沙群岛》一课时,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六、教学流程
一、假想旅游,激趣导入
首先,我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去旅游。(课件演示,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我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邀请孩子们和我一同去旅游,激发孩子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旅游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任务驱动,初步感知
1、来到了目的地,先让孩子说一说,站在西沙群岛的面前,他
们此时的想法。
2、根据学生的想法,归纳总结出两个任务,请学生带着任务走进西沙群岛。(播放视频)
3、解决问题。(学生任选一个任务,把自己的想法键入“写作室”,上传,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质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有目标的带着任务去学习。播放视频,入情入境,情景交融。在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注重师生、生生的互动,充分发挥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三、利用资源,探究学习
1、初读
初读课文,小组合作,解决重点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和图片)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解决本课重点词语,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通过合作学习实现知识的互补,合作意识的培养,养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品质,利于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在交流中,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2、精读
(1)精读课文,解决重点句子: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句子的意思写具体的。(课件出示句子)
a、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b、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水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c、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2)借助网络资源,欣赏图片,图文结合,读出感情。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对借助网络资源学习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点击投票区)
设计意图:理解重点句子,意在理解本课的写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梳理文章及段落的脉络。信息技术的使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和已有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获取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3、品读
细细品位文章内容,把自己的感受键入“写字室”里(上传,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全篇的品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在读中感悟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利用论坛,发表自己的感想,使感受得到进一步深化。
四、激情朗读,情感升华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建设西沙群岛的英雄儿女的崇敬之情,祝愿西沙群岛更美丽更富饶。
五、网络浏览,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点击“相关链接”,浏览祖国的名胜古迹。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密切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1.本板书是依据教材内容先总说,然后分述,最后综合这一结构特点而设计的板书形式。
2.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学生缺乏实际的感受,在板书中加入精美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地感知。
3、《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情感朗读中积累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2、随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词语的意思。
3、感悟把一种事物写具体和生动的方法。
4、体会西沙群岛是个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拣”、“栖息”“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词句的意思。
2、感悟作者是怎样把一种事物写具体写生动的。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共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一段有关西沙群岛的录相,你们想看吗?
2、那就请你仔细观察,看完后要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哦?(美丽、可爱……)
3、你想当西沙群岛的小导游来为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西沙群岛吗?要当一个优秀的小导游可不容易,首先要把课文读熟、读懂,你行吗?
二、积累语言
1、提自学要求:
朗读课文第2至6自然段,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重点阅读,再用波浪线画下感受最深的词句。
小组交流:有感情地把你画下的词句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并说说你为什么画下这些词句。
2、学生按要求自学、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理解: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为什么喜欢?(写出颜色多,写出海面美)
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西沙群岛的海水颜色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为什么喜欢?(把珊瑚多、美写具体)
作者是用什么句式来表现珊瑚多种多样的呢?(“有的像……有的像……”)
能读出鱼多、各种各样的感觉吗?(练读→指名读→齐读)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为什么喜欢?(具体写出鱼多,美,可爱)
各种各样的鱼儿成群结队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多美呀!能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练读→指名读→评读)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感受这种美,好吗?(齐读)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的海里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
三、拓展语言
1、瞧,同学们把课文中的语言都掌握了,但要当一个出色的小导游,光掌握课文中的语言是不够。你想想,西沙群岛的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作者具体描写了吗?海底岩石上那各种各样的珊瑚,作者全都介绍到了吗?成群结队的鱼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还有其他的模样吗?你能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展开想象,更具体地来介绍西沙群岛吗?
2、提拓展想象要求:
仔细观察课件中贝壳的颜色和形状,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用上“有的像……有的像……”“有的……有的……”等句式进行介绍。
3、指名汇报交流。
四、运用语言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训练,相信你们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西沙小导游!准备好了吗?
2、提导游介绍要求:
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中选择其中一部分内容,结合影片画面配上导游词。
导游词可以是文中优美词句的重新组合,也可以联系所查到的资料,还可以根据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
介绍时尽量用上“有的像……有的像……”“有的……有的……”等句式。
3、学生独立操作课件,练习说话。
4、小导游上台介绍。(2~3名)
5、还有好多的同学都想来当西沙的小导游,这样吧,我们的教室有你的好朋友,有你的爸爸妈妈,还有许多听课的老师,你就把他们请到你的电脑前,当他们的小导游,为他们介绍西沙群岛,好吗?
五、小结
老师听了你们的介绍,仿佛真的置身西沙群岛之中,特别是那美丽的海底世界更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作业
1、把你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再抄下来。
2、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3、向爸爸妈妈介绍你了解的西沙群岛。
4、《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懂每一句话,并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件PPT
2、学习资料、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老师,今天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玩,想不想?现在大家仔细默读五个小段,猜猜老师今天带大家到哪儿玩?
二、直觉体验,初次整体感知
师:下列各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海水、海底生物、海鱼、海滩、海岛或海鸟)
师:大家猜猜这些写的是哪个地方?(板书:西沙群岛)
A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海水)
B海底的岩石上长着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海底生物)
C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海鱼)
D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地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海滩)
E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海岛或海鸟)
三、小组交流,研读探究
A西沙群岛一带海水(),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有高低不平,有山崖(yá),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并说说理由。(五光十色)
2、联系上下文理解:瑰丽无比
3、为什么说“从海面看,色彩不同”?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
4、大声感情地朗读。
B海底的岩石上长着的(),有的像绽(zhàn)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rú)动。()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wēi)武(wǔ)。
1、把下列生物填入括号中
海参(shēn)大龙虾珊(shān)瑚(hú)
2、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各种各样)
3、联系上下文理解:威武
(边读句子边想象,边读边做动作。)
4、自已配上动作大声朗读全段。
C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看图写话:自选四幅图,仔细观察,具体写一写鱼的样子,填在横线上。
2、找出本段中心句,用“﹏﹏”出来,说说理由。
3、“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意思是()
①鱼和水各占一半
②这边是水,那边是鱼
③鱼非常多
4、大声感情地朗读。
D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地爬到沙滩上来产卵(luǎn)。渔(yú)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没法逃跑了。
1、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图片,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千奇百怪、四脚朝天)
2、“拣”的意思是。假如你到了海边,面对大的,小的,颜色不一的贝壳,你能全部把它们“拣起”吗?
3、大声感情地朗读。
E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qī)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fèn),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天下)
2、理解词语:栖息(请选择学习方法:①联系上下文;②查字典。)
3、默读第2至4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树()→鸟()→鸟蛋()→鸟粪()
4、发挥想象后再描述
西沙群岛是鸟的(),清晨,黄昏,到了晚上。
四、小组讨论,再次整体感知
师:小组成员各大声朗读一段,然后排序成一篇文章,并说说你的想法。
五、把握中心
师:给刚才的文章写一句中心句。
西沙群岛不但(),而且(),是个可爱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11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