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这首歌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拓展阅读
1、李清照《醉花间·薄雾浓云愁永昼》原文、翻译及赏析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着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常常陶醉在学术研讨上的情况,“意会心谋,目行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至于高雅的生活情趣,更是多不胜举。如此志趣爱好相同、和谐美满、情笃意深的一对夫妻,一旦离别,自然会陷入“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之苦中。《醉花阴》小令,即是抒写女词人在重阳那天因孤寞、怀人而引起的无限悲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雾”在诗词中多指早晨,“云”多指黄昏。首句语兼双关,既寓重阳节阴霾的天气,又譬自己胸中如云似雾的愁情。这种愁情从早到晚,由淡到浓,挥之不去,因此是“愁永昼”。这样写“愁”似乎还不够具体,于是笔端瞄向了室内的香炉。“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铸有兽形的香炉。为了排愁遣闷,女词人兀坐室内,静静地看着瑞脑在香炉里燃烧。丝丝香烟缭缭绕绕,不绝如缕地游着、飘着,这清冷、凄惨、孤寞的光景,凝聚成了巨大的愁情离绪。白天在寂寥、孤寞中打发日子,晚上又何尝不是呢?“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是的,往年重阳节,她和丈夫登高望远,赏菊共饮,乐趣无穷。而今呢,孤床独睡,玉枕冰凉,到了后半夜,更是凉意袭人,睡而复醒,长夜失眠。这和她“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蕈凉”的与夫共居的欢趣形成了显明的对照。“凉”,既指秋寒,又暗含着清冷、独寝的苦况。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黄昏,是女词人最难将息的时刻,因此,不得不到东篱边去用酒消愁。独个儿饮酒,已是“愁更愁”了,更何况东篱边秋菊丛丛,暗香四播,蓦然心头浮现出“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怀人的诗句来。思念终归是思念,由于关山阻隔,路途遥迢,思而不得,于无可奈何中,逼出以下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销魂”,有伤神、愁苦之意。如果说“东篱饮酒”是怀人的虚写,那么,这几句词却是怀人的实证。你看,一阵西风,掀起竹帘,那帘里的人儿,比外边的黄花还要消瘦呢。“人比黄花瘦”,紧紧呼应着“销魂”,而“销魂”又实在是雕塑了一个“人比黄花瘦”的可怜人儿。
小令上阕写女词人的孤寞,下阕写她的怀人,止泊处却是一个“愁”。“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要使其有形象感,诗人们不得不付诸以形象化的手法。李后主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贺铸有“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衰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善写愁的李清照,则更不例外了。她从寂寥、孤寞、怀人的生活感受出发,抓住富有浓重悲秋气氛特点的景物,或浓抹,或淡染,或拟人,或比喻,创造了一个玲珑剔透的充满悲愁的沉郁意境。
2、李清照《武陵春》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评点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①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②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①双溪:水名,在今浙江金华。②舴艋舟:小船。“舴艋”亦作“蚱蜢”。
【译文】 风停尘香花谢尽,天晚懒梳头。人非昨日人,风景还依旧,万事全休!这般心绪,未等开口泪先流。听说双溪春光好,也想驾船游。只怕双溪的蚱蜢小舟,载不动许许多多愁! (平慧善译)
【集评】 明·董其昌:“物是人非,睹物宁不伤感。”(《便读草堂诗余》卷三)
明·吴从先: “景物尚如旧,人情不似初,言之於邑,不觉泪下。”(《草堂诗余隽》卷二)
明·沈际飞:“与‘载取愁归去’相反,与‘遮不断愁来路’、‘流不到楚江东’相似,分帜词坛,孰辨雄雌。”(《草堂诗余正集》卷一)
清·王士祯:“‘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正可互观。”(《花草蒙拾》)
清·吴衡照:“易安《武陵春》,其作於祭湖州以后欤,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叶文庄乃谓:‘语言文字,诚所谓不祥之具,遗讥千古者矣。’不察之论也。”(《莲子居词话》卷二)
清·陈廷焯:“易安《武陵春》后半阕云:‘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凄婉又径直。观此,益信无再适张汝舟事。即风人:‘岂不尔思,畏人之多言’意也。投綦公一启,后人伪撰,以诬易安耳。”(《白雨斋词话》卷二)
近代·梁启超:“按此盖感愤时事之作。”(《艺衡馆词选》乙卷引)
【总案】 这首词作於绍兴五年(1135)。历代词评家往往把此词与李清照再适张汝舟事联系起来,明叶盛甚至有“文叔不幸有此女,德夫不幸有此妇。其语言文字,所谓不详之具,遗讥千古者矣”之论(见《水东日记》卷二十一)。李清照再嫁与否的是是非非,其实与本词关系不大。梁启超认定此词为“感愤时事之作”,似超脱再嫁事,确为的论。本词作于词人晚年,词人其时避乱金华,流落异地,满目凄凉,无限悲愁,都从中出。词以晚春景致落笔,实寓以自己的身世厄运,尘香花尽,也正是词人自己的写照。全词以抒写主观感受为主,故境界凄婉劲直,动人悲怨之怀。末句更发奇想,将无形而抽象的愁怨化为可感觉的形象,写得准确而传神。
3、《两宋词·李清照·蝶恋花》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上巳召亲族
永夜厌厌欢意少①。空梦当时②,认取长安道③。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④。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⑤。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释①永夜:长夜。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貌。②当时:指南渡前崇宁闻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时。③长安:本指汉唐故都,此处指代汴京。④草草:指酒食不丰盛。⑤称人怀抱:合人心意。
靓妆倚石图 【清】 改琦
广东省博物馆藏
鉴赏本词乃李清照于建炎二年(1128)三月作于江宁。题目是“上巳召亲族”,“上巳”是一节日名,原定在三月上旬的巳日,从曹魏起,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日,这天人们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以驱邪避灾,也叫做“修禊”,此后上巳逐渐演变成游春宴饮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亲族”一般认为是指其弟李迒、赵明诚兄赵思诚、赵存诚、妹及妹夫李擢、中表谢客家等。“召亲族”犹言召唤亲族,在那个乱世,亲族同庆佳节自然是不可能了,所以“召亲族”仅是作者对亲人团聚的梦想与期盼。这首词抒写的是作者过上巳节的情景及心理感受,虽又值上巳,今年的节日却无丝毫的热闹与欢欣,而满是伤感与惆怅,这也是南渡后世人的普遍心态。
开篇就是萧瑟之笔,“永夜厌厌欢意少”一句就将这个上巳的氛围彰显出来,长夜漫漫,落落寡欢,“厌厌”二字既是酒多的表征,又是疲惫的流露,更是愁苦的展现,“空梦当时,认取长安道”暗示出作者曾梦回汴京,看到了昔日的宫阙城池,街市巷宇,而醒来后才发现不过是黄粱一梦,“空”字就将现实的凄凉和内心的失望精确表现,折射出作者内心对故园沦陷的哀思和伤痛。
接下来两句写上巳节的景色,时局已变,春色犹好,看到这一切作者不由发出企盼:“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希望春花和明月能装扮这个节日,让它熠熠生辉,“宜”是“本来应该”的意思,“相照”前著一“宜”字,则暗示了一种失落和遗憾,看来,今年的上巳节是没有“花光月影”点缀的,那么,这个上巳也就没有节日气氛了。春色自是不懂世事变迁,年年来到,依旧美好,而花与月却没有了这种兴致,偷偷地藏起来,无心增辉。这种矛盾的状态恰好也是词人内心复杂情感的流露。
“随意”两句承上启下,点明题旨,透露了作者此时独特的感受,虽是“杯盘草草”,作者却说“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酒是浓酒,梅是青梅,它们一可以饮醉,一是酸涩清苦,这就刚好暗合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凄凉心酸、想借酒销愁,这样,“恰称人怀抱”也就可以理解了。而梅又可以解酒,言外之意就是可以畅快痛饮,直至大醉。这两句,貌似率直平淡,其实幽婉沉痛,表现了词人深深的落寞和愁闷。“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作者把“花”拟人化,“花莫笑”,就是要花别笑“我”变老,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则表明春天也像人一样衰老了,花老、人老,一派萧条,而国家呢?更是在风雨中飘摇。
这首《蝶恋花》选取了“上巳”这样一个节日,虚设了“召亲族”这一主题,又通过“怀京洛旧事”倾诉心曲,最后托物言情、人花对语使词摇曳生姿,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词人内心地伤感情绪,王灼《碧鸡漫志》云:“易安居士做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的确恰如其分。(张雅莉)
链接后周时期对汴京城的规划、建设。隋唐以来,开封一直都是中原地区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的中心。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又都定都于此,并正式名曰“东京开封府”。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原有的基础和规模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公元955年,后周的世宗皇帝柴荣遂下诏扩建、改建开封城。在规划和建设中,首先进行“先立标帜”(即实地勘察);然后在“标帜内,侯官中擘划”(即由官府统一进行规划);在确定好街巷、军营、仓场、诸司公廨院的位置后,最后才“任百姓营造”。在建造过程中,不仅扩大了城市的占地范围,加筑了罗城(外城),拓宽了道路,疏浚了河道;同时还明确规定有烟尘污染的“草市”等必须迁往离城七里以外,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也充分考虑到了环境保护的因素。
北宋开封城内的著名桥梁和景观。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内河道、桥梁较多,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飞跨汴河的州桥和虹桥。州桥正对御街和大内,两旁楼观耸立,景色壮丽;而虹桥在东水门外,巨木凌空,势若飞虹。尤其是后者,成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主要景点。开封城内的著名景点还有相国寺、樊楼、铁塔、繁塔、延庆观、金明池、艮岳等建筑和御苑,它们和城内的河道、桥梁一起,构筑起宋都丰富的城市景观。
4、《两宋词·李清照·声声慢》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②。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⑤。
注释①将息:唐宋时俗语,此指安息、休养。②黄花:菊花。③忺(xiān)摘:犹言想摘。④怎生:宋时口语,如何,怎样。⑤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鉴赏这首词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作者以曲折的手笔抒写国破家亡、亲人离世后的人生之痛,并借助“秋”来表达,全词苍凉、萧瑟,摄人心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端三句,连用了十四个叠字,这在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胆创造,作者将一种凄苦难言之情,自肺腑中喷薄而出,立刻牵动了读者的心弦。“寻寻觅觅”是一种心神无主、怅然若失、并竭力找寻灵魂寄托的状态;“冷冷清清”既是环境,又是心情,还是“寻寻觅觅”的结果,寻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弥漫,而“凄凄惨惨戚戚”便是无所寄托后的心理状态,而且这句中的三对叠词还具有鲜明的递进性:冷清孤寂的情绪渐凝于心,使她感到凄凉、凄惶、凄苦,这就是“凄凄”;凄苦之情沉甸甸地压在词人心头,无法承受,于是她愈加伤感自己人生的悲惨,这就是“惨惨”;词人本来是不动声色,而现在已是肠断心碎、伏枕而泣了,遂成“戚戚”。这十四个叠字,将作者内心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娓娓道来,极为精当地展现了词人的心路历程,也为全词定下一种凄愁惨淡的基调。后人对其评价甚高,如明茅暎《词的》卷四:“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叠四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明吴承恩《花草新编》卷四:“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帷,士林中不多见也。”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三:“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乍暖还寒时候”本是秋的特点,无新鲜可言,但是用在这里,却别有一番滋味。“暖”用“乍”字修饰,“寒”用“还”字修饰,极言寒多暖少,而这也正是词人内心最真实的怀抱,“暖”表明她还没有彻底绝望,“寻寻觅觅”便是这种心态的流露,而“寻寻觅觅”之后竟是“冷冷清清”,这就给她的内心平添了无穷寒意。秋天冷暖无常,她又是瘦削憔悴,自然更难适应这种天气,所以带出一句“最难将息”就可以理解了。心情本郁塞,想借酒消愁,遂聊酌“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又急,寒意无限,酒虽可添暖,但此刻也难抵这瑟瑟的风寒。此处作者构思巧妙,表面说酒不能抵风,实指愁不可排遣。
纨扇仕女图 【清】 闵贞
上海博物馆藏
正伤心时,天空掠过一群飞雁,雁声划过长空,也深深地撩拨着词人的心弦。天气转寒,北雁南飞;金人犯境,词人南渡,人与雁都是被迫而来,因此作者会生发“却是旧时相识”的感叹,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作者不是直接表现家国之痛,而是通过雁来传递,这就显得深沉含蓄,情味绵渺。
下片作者集中抒发内心的孤单与凄寒。先由黄花起兴,菊花是秋天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能凌霜傲寒,吐露清芬,因此菊一直就象征坚毅与刚强,如白居易《菊》:“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而作者笔下的菊花却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饮摘”,一派萧条与惨淡,菊花在秋天曾一度开得金黄,可是风刀霜剑太过无情,而今它们已是落英满地,无可摘了。“憔悴损”一语双关,既是指菊,又是指人。身逢乱世、辗转漂泊,词人已经由一个不知愁滋味的活泼少女转变成“风鬟双鬓”的衰弱老妪,韶华蕣颜都已经烟消云散,直落得憔悴不堪。作者以花喻人,笔调幽远,意味深沉。“寻觅”无计,“晚来风急”、秋冷难耐,作者只能独居闺中,“守着窗儿”,可此时她的内心犹未平静,一句“独自怎生得黑”便将她的凄凉心境烘托出来。“黑”字是险韵,极难押,而作者却能做到稳妥、熨贴,历来为人称道。如明陆云龙《词菁》卷二:“‘黑’字妙绝。”清沈雄《古今词话》卷下引张端义:“此‘黑’不许第二人押。”王闿运《湘绮楼词选》:“‘黑’韵却新,再添何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出了时间的流动,不知不觉中已是黄昏,这两句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意。梧桐最早是祥瑞的象征,用以招致凤凰,后来成为爱情的代名词,梧桐多暗示着凄美的爱情,并常与“雨”搭配,借助“雨”的清冷特质,营造出一种凄幽的意境氛围。当夜幕垂下后,人们的听觉十分敏锐,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具有厚重的穿透力,直入未眠人的心里,“梧桐”与“雨”的联袂,实现了语词效果的叠加,为哀婉的感情平添了一抹色彩。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收束,是作者运笔巧妙之处。大致从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极言其多,这里却以少总多,只说自己思绪杂乱烦复,远非一个“愁”字所能涵括得尽,却又不言明一个“愁”字之外具体是怎样的心情,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其实情感已经倾泻无余。
这首《声声慢》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作者巧妙地使用叠词、自然地化用前人词句,运笔曲折,善于托物达意,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平淡的语言来实现,以口语入词,全词无一字生涩冷僻,却能在轻描淡写中使全词深邃生动、波澜纵横,足见作者的高妙笔力。(张雅莉)
集评明·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其词云:‘寻寻觅觅……怎一个愁字了得。’荃翁张端义《贵耳集》云:此词首下十四个叠字,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下十四个叠字者。乃用《文选》诸赋格。‘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此‘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四叠字又无斧痕,妇人中有此,殆间气也。……皆以寻常言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词品》卷二)
清·陈廷焯:“易安《声声慢》一阕,连下十四叠字,张正夫叹为公孙大娘舞剑手。且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下一十四叠字者。然此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张氏赏之,所见亦浅。又‘宠柳娇花’之句,黄叔旸叹为前此未有能道之者。此语殊病纤巧,黄氏赏之亦谬。宋人论词且多左道,何怪后世纷纷哉。”(《白雨斋词话》卷一)
链接《声声慢》词牌。《声声慢》首见于北宋词人晁补之的词作。清代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卷三中说:“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声声慢》又名《人在楼上》《胜胜慢》《凤求凰》《寒松叹》《神光灿》《声声快》。双调,九十七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体,上片九句五仄韵,下片八句五仄韵;平韵体,上片十句四平韵,下片九句四平韵。
词的铺叙手法。铺陈叙述的写作手法,原来多用于散文写作,柳永将其运用于慢词创作,使作品显得匀称丰厚。后来慢词作者多用此手法,如李清照《声声慢》写“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就分气候冷暖、借酒浇愁、大雁南飞、菊花飘零、窗口眺望、梧桐细雨六层铺叙,层层深入。夏敬观《手评<乐章集>》称赞柳永词“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与“本色”并举的“当行”。当行,犹言内行,语出赵德麟《侯鲭录》卷八:“黄鲁直(庭坚)间为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好诗也。”由此可见,“当行”与“本色”意思相近,都是指词的不同于诗的风格体性。由于“当行”与“本色”二语都有“本行”“内行”之义,故自宋以来文学批评中常将其并举,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谓:“诗道亦在妙悟……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后世词话家也往往将“本色”与“当行”连用,以此评判词人词作是否属于“正宗”。如清沈谦《填词杂说》有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谓:“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简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便加倍思亲。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亲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