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多

发布时间: 2025-07-28 19:01:06

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多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自主赏析文章。诗文较长,生难字词较多。早自习预习时,首先让学生通读了全文,接下来对生难字词进行了正音辨识,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时的情感变化,指导学生朗读。通过一个早自习的预习,全班学生基本能够熟练朗读全文,达到了预期的预习目的。

本课要讲的内容很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取舍内容,抓住一些关键点来讲。在授课中基本实现了预期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此简单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1)在授课途中我没有按照传统的导入——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这个模式,而是在介绍完作者以后直接解题,把背景介绍放在了最后一个问题——有关“诗眼”的讨论之前,便于学生真正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主题,这一点我感觉遵循了内容为主题服务这一点。

(2)作为诗歌教学,朗读是很必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自由朗读——学生单个朗读——集体朗读——单个朗读——集体朗读的环节,做到了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3)在赏析诗歌之前我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理清思路,让学生明白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做到心中有底。

(4)在赏析时主要以几个问题贯穿,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两次比较大型的分组讨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合作探究原则,在此期间老师只是起到了一个领队的作用,活动主体是学生,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这一点。

总之,这一节课,我自己觉得还是比较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当然作为一名执教一年半的青年教师,在这次课上也体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特反思如下,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1) 粉笔字不是很好,位置摆放不是很恰当。

(2) 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语言比较枯燥单一。

(3) 刚开始的紧张,导致少部分语言表达不精练。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扬优点,不断提升自己,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做一名真正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我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支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

本节课的目标设计为: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教学重点、难点是: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当时上完课后心情是复杂的,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并且将教学目标贯穿于始终。以读为

主,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三、将鉴赏内容分给四个小组,放心大点的让学生通过分析与合作体会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

不足之处在于:

在细节上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

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本节课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

再反思: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拓展阅读

1、常考默写句子有哪些

1、《》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3、李白的《》中表现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浪漫主义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句“霓为衣兮风为马”和“虎鼓瑟兮鸾回车”令人叹为观止。

5、李白的《》中描写山巍峨、挺拔的句是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6、李白的《》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7、李白的《》中揭示入原因的句子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云霞明灭或可睹。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8、李白的《》中由现实转入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9、李白的《》中由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0、描写门山打开的雄伟气势的句子是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石扉,訇然中开。

2、的译文及赏析

【**--课件】

李 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云霓明灭或可睹。

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来万事东流水。

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山瀛洲,

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那里的山,

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山高耸入云,象横卧际,

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

面对山,象拜倒东南偶下。

我想,因而了吴越。

一夜飞越,里见到镜湖明月。

明月清辉,把我身影映在湖里,

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当年谢灵运的住处,至今犹在,

清波荡漾猿猴长啼,景致凄凄。

我脚穿着,谢灵运的登山木屐,

攀登峻峭峰峦,如上青云梯。

在云间的山腰,可见东海日出,

身体悬在半空,可听鸡鸣啼。

山中尽是跹遥道路千回万转,

迷恋倚石赏花,忽觉色已晚。

熊吼声龙声,在岩泉间震响,

深林为之惊ⅲ峰峦火之抖颤。

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

水波淡淡荡漾,湖面腾起云烟。

闪电划破长空,一声惊雷巨响,

山丘峰峦,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石府的石门, 在隆隆声中打开。

洞里空青暝暝,望不到边际,

日月交相辉映,照耀着金银台。

云神们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

他们踩踏祥云,纷纷飘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鸾鸟拉着车驾,

仙人翩翩起舞,列队纵横如麻。

忽然令人胆颤,不由魂飞魄散,

恍恍惚惚惊醒,不免惋惜长叹。

醒来时看见的,身边唯有枕席,

方才美丽烟霞,已经无影无迹。

世间行乐之事,实在如同幻,

万事从都象,东去流水一般。

我与诸君作,不知何时回还?

暂且放养白鹿,在那青崖之间,

要走随即骑去,访问名川大山。

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事奉权贵,

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这是一首记,也是一首。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的题目一作《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的旅途。这首就是他告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寐以求的境地。此所描写的,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云霓明灭或可睹。一开始先说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胜景,暗蕴着人对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的歌唱,因此得名。山与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①。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可是李白却在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的足下一样。这个山,被写得耸立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中的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人探求的想望。人进入了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②,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人并未到此止步,而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代传说、屈原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奇境,不同于一般,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境旋亦破灭,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人对人生的几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人秉烛夜,良有以也。本来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社会中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少人屈身权贵,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中得到一些消息。*君主把自己称子,君临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彩,构成了全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3、两首题西林壁 两首题西林壁

一、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两首

3、理解句的意,体会人的意,体会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重、难点:

重点:理解句的意,读背

难点:理解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考的观察方法。

三、时间:

2课时

四、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1、还记得宋朝著名人苏轼吗?回忆一下,你能背诵他的哪些作品?(齐背《水调歌头》)

2、今我们习苏轼的另一首《题西林壁》。请大家读读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让我们对苏轼有更的了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苏轼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自主习 合作交流

1、自由朗读。(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这首,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题目的理解;

(2)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3)对这首意的理解。(师不要强求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意即可。)

三、拓展延伸。体会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明白了的大概意。你觉得这首中,还有什么问题是值得提出来大家交流探讨的?(估计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2、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生说说看到了什么,鼓励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讨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所站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的情况?

6、小结:写得巧妙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四、朗诵、背诵。

五、欣赏:(出示题西林壁)

后来有很人录写了这首:请欣赏草书题的《题西林壁》。

4、散文

一、优点:

1、本节课的设计重点之一就是让生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品位浓浓的母爱,会感恩,会体贴父母。中许孩子受到育,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在课堂中深受感动。我知道这种情感育不是朝夕之功,短期内有些孩子还会复,今后,我要把相关的情感育再融入中,让他们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得到升华。

2、在过程中,有的孩子非常好问,提出了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冰心的`父亲是谁?文中提到的三个姊妹分叫什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和本人储备不足等原因,没直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告诉他们,课下利用媒体网络搜集相关资资料,看谁搜集的准确,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自己搜集资料的习惯。

二、不足:

纵观这节课,大体完成了目标。但有些地方完成得还不是很到位,比如,本文是篇散文,最好通过生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品味课文。在引导生读上我还做得不够;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有待提高;在情感升华这个环节中,时间仓促,没给更生发言的机会,情感育还不是很到位。

点击查看更多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多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5176.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九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2. 计算机设备购销合同
  3.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
  4. 学生暑期支教心得
  5. 2019女生节标语
  6. 圣诞节的周记怎么写
  7. 关于中秋叙事作文
  8. 忠诚的价值美文摘抄
  9. 201鸡年微信祝福语大全
  10. 有关于教师节对老师的祝福语
  11. 关于技术合作三方协议书范本
  12. 我的田园生活作文1200字
  13. 经典美文:缤纷流年悠悠岁月
  14. 百年经典裤业宣传口号标语
  15.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16. 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
  17. 罗斯福的故事
  18. 三字经故事
  19. 最新万圣节贺卡祝福词大全
  20. 格林童话《丛林中的守财奴》
  21. 报复只会害自己美文摘抄
  22. 小猫给奶奶钓鱼的故事及点评
  23. 司马光小学教学设计方案
  24. 工厂生产流水线社会实习报告
  25. 圣诞节给朋友祝福短信
  26. 有关河北十瀑峡导游词范文
  27. 怎么用天使造句 
  28. 关于一字千金的成语故事
  29. 教师节送班主任的短信祝福
  30.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原文赏析
  31. 我劳动我快乐的作文
  32. 关于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33. 《留别王维》原文翻译及赏析
  34. 外宣励志语录早安心语2016
  35. 关于在窗帘店打工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36. 网站信息服务的合同模板
  37. 关于国庆节即兴演讲稿范文
  38.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39. 资金托管合同范本
  40. 描写桂花好句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5 18:11:53
本页面最近被 841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江西,TA在页面停留了 102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