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梅花赏析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注释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县城盐埠岭(今属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是北宋具有进步思想的著名*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从小勤奋好学,博闻强记,作文纵笔如飞,情理俱妙。曾随父宦游大江南北,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劳苦阶层,对当时国家日益加深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有着切身体会,很早就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庆历二年(1042年)二十二岁他考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不仅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还增长了见识,这为他以后任政中枢准备了条件。同时他还实行了一些*。在嘉佑三年(1058年)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的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对宋初以来的制度进行全盘*,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实现对旧有制度的变革,这深得宋神宗赏识。神宗赵顼在位(1068-1085年)时,于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于是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并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来加以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冬)第二次他被迫辞职,从此闲居江宁(今南京)。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闷郁病逝。“王安石的变法是十一世纪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信。”①可以说他的*精神,不仅充分表现于“熙宁变法”和“荆公新学”,同时也渗透在他的文学中。
在北宋初年,诗坛上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曾经风行一时,但由于西昆体诗缺点明显,对诗歌的发展起了不良作用。直到梅尧臣、欧阳修、苏舜钦等一批人起来扭转风气,局面才有所改观。他们力求诗歌创作做到平易畅达且有真情实感,而王安石就是他们中间的后起之秀。
王安石在诗文方面的卓异才华一开始就受到了一代宗师欧阳修的极力赞赏,对他的评价和期望都很高。他的散文雅劲严谨,议论风发,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内容充实,具有简峭峻逸,平易近人的风格。绝句尤其擅长,优雅绝妙,美誉天下。
晚年的王安石虽然纵情山水、谈诗说禅,然而也难以掩盖他心中的痛苦和煎熬、特别是他夫人的去世对他打击最大,使他再超脱也无法忍受这种痛彻心肺的打击。他一直以“刮磨世习”为务,不育政事,但他又不能把对国事的关心排除在外,因而自嘲尚有余习未忘,无法护得解脱。对此从修行解脱角度来看固然是一种障碍,但也表明他的爱国爱民的一片热心并未因隐退学佛而消退。最可惜的是他带一种悲痛、伤心之感离开人世后,守旧派的司马光虽然肯定王安石的“文章节义”有遇人之处,却又历数他种种不是,如“性不晓事”、“喜好不正,颠倒忠奸”、“忠直疏远”等的罪名。
王安石在诗歌上能不拘一格的取法前人,加之他博览典籍,工于记诵,且用事使典,饰辞属对,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各臻其妙。因此,他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既有自己的特色,在艺术技巧上又瑰丽多彩,卓然大家风范。可以说,王安石是宋代最杰出、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二、王安石的梅花三首诗中梅花的含义及蕴含的禅机
王安石在任时置身于一场风云变幻的*中,经历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黑暗,在受到神宗支持不专又被守旧派攻击论罪的情况下,了解到*并非他久留之地。于是,他一次又一次推官隐居。
王安石虽然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但他并不是一个狭隘而偏执的陋儒,而是一个开放而自信的真儒。他相信通过自身及友辈的努力,能够实现儒家的复兴,而不是靠排斥异端使自己获得成功。他知道封闭保守只会让自己落后,所以他很想做一番*。可惜的是他很少得到支持,由于*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力不从心”的他只好放弃,而认出世归隐为贤“使知进退各有理,造次未可分贤愚”(《杭州修广师法喜堂》)。
王安石不像当时的大多数学者一样,认为佛教教义是外来的*文化,而极力攻击佛教。他经常跟多位挥师、诗僧交往,谈诗论道,所以他谈论佛教时也多以赞叹之语而并无攻击排斥之言。他既以理之是非为是非,自然对佛教无太多的偏见。因为他知道佛教不仅教人明心见性,还吸引了各类人才,从而寺院成为人才菅萃之处。因此他对佛教有了更深的了解,自然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只是他有时不愿公开流露这一感情而已。且“佛教对宋代诸帝吸引力很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佛教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更是由于他们抗拒不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内在魅力。”②所以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含有浓厚的佛教成分。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它自然也要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教义经过长期的宣扬、传播,其中一部分已经同中国的传统思想融合到一起,成为影响人民生活的心理力量。这种力量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既是强烈的,也是细微的。王安石出生于无田无产的中下官僚之家,少历贫苦,不仅使他一生节俭,还造就了他高尚的人格,再加上幼年的他在南方浓厚的佛教氛围中渐渐成长起来,所以他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受到佛法的浸润和滋养。他一方面醉心于韶州秀丽的自然风景,另一、方面又对遣裹的风俗人情舆信仰佛教的传统感到新奇。也许遣也是他的思想和诗歌充满了善良、渴望舆含蓄的原因之一。
拓展阅读
1、《元日》课件 《元日》王安石全诗赏析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作,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呢?主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前言】
《元日》是北宋*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言绝句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2、王安石写的春节古诗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1、《守岁》
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2、《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释义:
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井悬冻酒。
在这晓寒侵人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
虽有佳人歌女劝酒佐兴,可我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
喝醉处所少知己,只有春神还似以往一样做我的相知。
3、《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释义:
元日人人出外拜年,拜年者,并不求其与主人见面贺礼,只是姿态性地投张名帖,表示礼数已到罢了。
4、《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释义:
诗歌描写诗人年已四十而未出仕的无奈和伤感,但他并未耽于此忧,而是在舒适逸乐的隐居田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志趣,在与老农牧童恬淡的耕作中享受到五谷丰登的乐趣。全诗冲淡灵动,素朴自然。
5、《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6、《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7、《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8、《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9、《除夜》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10、《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1、《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12、《卖痴呆词》
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13、《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14、《春节看花市》
现代·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15、《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现代·*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16、《新年有感》
现代·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17、《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18、《元旦试笔选一》
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19、《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20、《凤城新年词》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21、《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22、《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清·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24、《迎春歌》
明·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3、江上古诗王安石王安石《江上》赏析
《江上》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译文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注释
1.漾:吹过。
2.脱:**。
3.被:让。
4.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4、王安石的梅花的古诗
梅花开在冰雪里,在天最寒冷时,传递春消息。那么为何王安石会喜欢梅花?写了哪些梅花的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在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
林逋这人一辈子不*,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古代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梅花
梅字,木为春,《说文解字》释“每”,则为草盛貌,由此可理解,梅开意味着穿雪春回。而众庶每生,每每,每年如此,所以,南朝梁元帝昔日写梅花的句子,用“人怀前岁意,花发故年枝”。新花每发故枝,枝越老韵越厚——“老梅傍水茶牙,人那得,光阴似他。万种思量,百年倒断,付与残霞。”南宋吴潜这首“柳梢青”的后半阙极耐咀嚼,百年倒断,也未必有个因果。
春情欲寄梅花信。梅蹙小珠连后,花以冰雪态冷艳感人。苏东坡说它“玉雪为骨冰为魂”;陆游换一角度,用“月兔捣霜供换骨”;我倒更喜欢杨万里的“玉为风骨雪为衣”,翩翩随雪而来。梅舒雪尚飘,从风还共落,梅花欢喜漫天雪,因此常与飞雪为伴。大雪纷扬一夜,朔吹飘夜香中,寒梅一枝斜横疏瘦于朝窗雪光之中,才尽显骨感。“雪径深深,北枝贪睡南枝醒。暗香疏影,孤压群芳顶。”我特别喜欢南宋词人王十朋这个句子。阳光照到的南枝已经醒了,北枝却还在深睡中。
暗香、疏影是北宋林逋咏梅的名句。林逋大约四十岁归隐而结庐西湖孤山,植梅蓄鹤,称“梅妻子鹤”。林逋写了许多咏梅诗,最经典就是《山园小梅》中这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后文人往往都出脱不得此窠臼。比如苏东坡所谓“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 ,王安石所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而后人考证,这个名句其实脱自南朝陈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只改了两个字,就成了咏梅绝唱。
梅格高韵胜,梅朵淡雅标致,赵长卿描述它“裁琼妆白”,琼是美玉;秦观描述它“冰澌溶泄” ,“澌”是解冻春冰;李清照描述它“香脸半开娇旖旎”,旖旎是温存柔弱貌。梅之韵其实终究在琼瑶瓣所衬托娇黄蕊里,其蕊含羞偷得春风,才有静雅娇嗔之态。梅蕊因此而“妆宫额”,嫔妃们为争朱颜依旧,有个人惦记。
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古人以梅心、柳眼感应着报春。昔日元稹的《生春二十首》,写漫雪梅心、柳眼鸟思,最后写到濛雨细风中“柳误啼珠密,梅惊粉汗融”,到李清照悼亡词里,就变成“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赵明诚死后,李清照顾影自怜,梅窗空寂——“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陆游的沧桑感也深刻。他八十岁时作《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两首:“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令人唏嘘。唐婉薄命,她三十一岁那年便已病故,陆游这一生中写过多少咏梅诗呢?花如旧,人空瘦,读他的“定风波”词:“欹帽垂鞭送客回,小桥流水一枝梅。衰病逢春都不记,谁谓,幽香却解逐人来。 安得身闲频置酒,携手,与君看到十分开。少壮相从今雪鬓。因甚?流年羁恨两相催。”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9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