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4:58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原文及赏析

“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出自金代词人赵秉文《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是金代词人赵秉文的作品。词上片,主要由《赤壁赋》化来,下片化用杜牧《登乐游原》诗句等,表达了词作者对苏轼被谪黄州际遇的深切同情与不平,同时借古说今,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忧国忧民,但又无力挽救国之危亡,从而产生的消极出世的思想。

苏轼的词以豪放闻名。他的千古名作《念奴娇》以凌厉无比的词笔,描绘江涛,壮美无比。是他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夜游黄州城外的赤壁(即亦鼻矶)后写下的。本词作者赵秉文是金朝著名词人,苏轼的词对他有极深影响,他也极敬慕苏轼。这首词就是赵秉文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和韵之作。

《大江东去》即《念奴娇》,缘自苏轼赤壁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句:“用东坡先生韵”就是采用苏轼赤壁词的原韵。苏东坡作词,多隐括前人作品,这首词,也属这类作品,它隐括前人(特别是苏轼)之作,可以说句句有来历。上片,主要由《赤壁赋》化来,下片化用杜牧《登乐游原》诗句等,表达了词作者对苏轼被谪黄州际遇的深切同情与不平,同时借古说今,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忧国忧民,但又无力挽救国之危亡,从而产生的消极出世的思想。

上片以问月起句。古诗词以“问月”起笔,以苏轼为例,就有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的千古绝唱。本词问月,虽化用苏词,却亦有新意。他的问月,点明了作词的时间:深秋的月明之夜,(当年苏轼游赤壁也恰是秋凉之夜)。首句中“挂影”指月亮,但却用“苍苍”来形容,再加之以肃杀的“秋光”来相衬,顿时,一片苍凉、高洁、肃杀之感跃然纸上。随后,笔锋一转,由月及人,此情此景,不由人不想到当年一叶扁舟夜游赤壁的苏东坡。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皆是对苏轼《赤壁赋》语意的隐括,虽只寥寥数语,但当年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景却尽观读者眼前,真是于平淡处见功力。“京尘千丈,可形容此人杰?”虽是问句,却表达了词作者的深切感慨。“享尘”指当时错得复杂的*,“人杰”指苏东坡,(本词作者赵秉文曾盛赞苏轼为“雄节迈伦,高气盖世”“人中麟凤”。)四这两句从技法上来看,不仅由写景转入了抒情,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下片由此句的“人杰”不得见容“引发到”骑鲸人去“,由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转入自抒悲感。”骑鲸人“本指唐李白,这里借指苏轼,”几度山花发“写苏轼逝后光阴的流逝,读来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天“化用杜牧《登乐游厚》”长空澹澹孤鸟设,万声销沉向此中“句,表露了作者吊古伤今,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我欲从公“三句则语意更加决绝,欲与苏轼仙去,消极出世的思想更加表露无疑。但却难寻仙过,只有寄情于玉箫罢了,故有”三山安在“句结尾。感怀、悲戚、无奈之意萦绕不绝。

本词虽是和韵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伤今,与苏轼《念奴娇》之壮美相比,却也是别一番氛围和意境,殊为难得了。

拓展阅读

1、翻译

行到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我来到溪边观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注释

溪:即宛溪,在作者家乡安徽宣城。溪发源于天目山,至城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溪中多石,水波翻涌,奇变可玩。

⑵野凫:野鸭。

⑶蒲茸:初的菖蒲。

⑷住不得:再不能停留下了。

⑸薄暮:黄昏。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结构严密,体现了诗人的一片闲情逸致。

“行到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诗人专门乘舟到看水,一是说明溪水好,再就是诗人自己“爱闲”’整天挣扎在名利场中的过客是无暇欣山水的;第二句写到了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流连忘返。“发船迟”正见此意。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四句具体描绘溪风光。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鸭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常常的野鸭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物,物我两忘。又看到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焕发了诗人的青春气息。“无丑枝”新颖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再看那“齐似剪”的蒲茸,“净于筛”的沙石更觉心悦目,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结句“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

这是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

第一句,写行到之地(溪)与到此之由(看水),而“闲意”已暗含于巾,因为只是为了“看水”而“行到”,自是爱闲而不是车马征逐,奔走钻营。第二句写面对之景(孤屿)与留连之情(发船迟),而山水之美,使作者爱之不厌,亦自见于言外。平平写来,毫不费力,而十四字中概括如许之多,确是“平淡”而有工力的(《临汉隐居诗话》)。在结构上,又学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份闲适与淡然。当然,这还只是开端,精采的还在下面。

三、四两句,写“看水”时所见岸旁之景。元代方回赞为“当世名句”(《瀛奎律髓》);清代纪昀赞为“名下无虚”(《瀛奎律髓评》);陈衍也说“的是名句”(《宋诗精华录》)。它妙在那里,宋代胡仔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意”(《苕溪渔隐丛话》)。

就第三句说:杜甫《漫兴》中有“沙上凫雏旁母眠”,此句取景与杜相同。这说明:作者写水乡春色,抓住了最有特征的西;更重要的是由此景象中细绎出“有闲意”来。“凫眠”是人所共见的,而“闲意”则由作者的想象与感觉来。作者看到“野凫眠岸”,想象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它“有闲意”,其实正是作者自己“爱闲”、“羡闲”。当时人傅霖诗曰:“忍把浮名卖却闲。”热衷名利之徒是不会“爱闲”、“羡闲”的。这是要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的。当然,说“闲”也并非真的遗弃世事,更不是不劳而食。那些热中名利的“车马客”才真是不劳而食的人;而“浮云富贵”,不事奔竞的人,往往正是最关心世事的。

第四句写岸旁老树,春深着花。此亦乡村常见之景。但“老”与“丑”往往相连,说它“无丑枝”,是作者的新意。这样写,不仅使这一平常村野增添几分春色,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心情。欧阳修说梅尧臣“词愈清新,心意难老,有如妖娆女,老自有余态”(《水谷夜行》)。“老树着花无丑枝”正是“老自有余态”,正是作者“心意难老”的自我写照。

这两句合起来看,那就是写出了一个清淡平远而又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一个活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每句前四字写景,后三宇写意,边写边议,有景有意,而意又饱和在情中,使景、情、意融为一体。从而既写出深层的含义,而又保持鲜明、动的形象,它成为“名句”,其妙处是可以说清的。

三、四句写水旁岸上;五、六句则写水中洲渚。梅尧臣《游隐静山》有“溅溅涧水浅,苒苒菖蒲稠。菖蒲花已晚,菖蒲茸尚柔。”《会胜院沃州亭》中又有“前溪夹洲后溪阔”。是溪中有洲渚(即第二句所云“孤屿”。谢灵运有《中孤屿》诗),而蒲茸为宣城山水间常有之植物。加上“浅浅”与“齐似剪”,形象尤为鲜明。“山净空水见沙”,韩愈曾经这样写过。但韩写的是是急流;梅尧臣在句中加上“平平”和“净于筛”,则表现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更具有南特征。这两句只写景,而春意之融和、游人之喜悦,自在言外。

结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情虽不厌”,但事实上又不可能在这个野溪边住下;尽管如此,仍然直到“薄暮”才“归来”。这和王安石“爱此边好,流连至日斜”(《小舫》),意相同。至于归到城中之后,就免不了车马驰逐,没有溪那种闲逸之趣了。两句中有四层转折,在多狄转折中,写出最深层的含义,此是韩、柳“古”的长技,以梅尧臣为“开山祖师”的宋诗的“以为诗”,主要就表现在这等地方。它的长处,在于“尽意”;但言之太尽,形象性不免有所减溺,此诗末两句即过于质木。

这首诗有新意,有名句,有“道前人所未道”之处,至于通篇结构严密,层次繁多,对诗歌语言的发展,很有作。尤其是二、三两联,意新语工,都是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叙边议,有浓郁的情趣。

创作背景

皇祐五年(1053),梅尧臣居母丧回到家乡。他徜徉于家乡秀丽的景色中,写了不少诗,寄托对山水的情趣。这首诗作于至和二年(1055)乡居时。

2、上王安石的诗翻译

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北面,秋天浓重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风撕开;雨后的乌云,沉重地、缓慢地在斜阳中移动徘徊。

远处,重重叠叠的青山似乎阻住了水的路,船转了个弯,眼前又见到无尽的水,上成片的白帆正渐渐逼近过来。

注释

晚云:一作“晓云”。低徊:这里指浓厚的乌云缓慢移动。徊,一作“回”。

缭绕:回环旋转。

隐映:隐隐地显现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有感而作。

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钟山,“诵诗说佛”(苏轼语),追求心境的宁静。与此相适应,他的创作中出现了量雅丽工致的绝句,在这种凝炼轻巧的形式中,他表达了自己萧散恬淡的心绪,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的例子。

诗写泛舟上所见的景物。写了秋阴,写了云、雨,写了青山和远处影影绰绰的风帆,都是很开阔、很宏的物象,然而整首诗造成的艺术境界却不是雄健豪迈,而是空明幽淡,其关键便在一个远字。诗人摄取了各种远景来构成他的画面,“北秋阴一半开”一句,雨过天晴,阴云半开,一抹蓝天已带上了晚霞的辉光,给人一种悠远的感受。“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主,静中有动。诗人在这两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暮云图。它颇有米家山水的朦胧含蓄之美,画面并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象是有意追求一种半明半暗,神光离合的境界:阴沉的秋空不是全部开朗而是“半开”,可见光线并不太亮;向晚的云霞也不璀灿明艳,而带着雨意,它不是暴风雨之前翻滚的黑云,却是低徊容与,悠然静穆。所以幽远淡雅便成了这幅画面的基调。

三、四两句从云转到边的青山,山是纠结盘曲的,像是要挡住诗人前行的路,然而远处忽隐忽现的点点帆影,正告诉诗人前途遥远,道路无穷。这两句写行的待殊感受,不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启人遐思,耐人寻味。后来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由此发出来的'名句。这里青山的回环曲折,帆影的时隐时现,也都构成了淡远的画面,与上面两句浑然一体,融汇无间。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哲学、或*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

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讲法,把诗境与画意结合在一起谈。诗与画的紧密结合,在唐朝的山水诗、画中得到完美的结合。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都带有画的气质与风。唐人的山水诗画重点突出自然的美。宋人的山水画强调质,通过时序节令和布局,表现真实的活,山水诗也提倡清新蕴藉,要求把真情实感通过客观描写表达出来。王安石的山水诗,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这首写行的诗,在灰暗的底色上布置了一幕开阔的画图,辅以幽深的笔调,与米芾山水画笔法相吻合,表现一种含蓄朦胧的美。同时,诗人又经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示出对路途遥远、风云变幻的惆怅,把主观思想加入了山水诗中,丰富了诗的主题。

3、普希金《致海》的

《致海》是一曲对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一由的热情礼赞。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全诗共十五节,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节,写诗人向海告别。在诗人看来,海以它的自一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一由奔放向世人召唤。海与诗人共有的自一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联。第二部分为第三节到第十三节,写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一由的渴望。第三节到第七节写诗人向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一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自一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第八节到第十三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最后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一由奋斗不息。这首诗赞美了自一由奔放的海,抒发诗人对自一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下的崇高的自一由精神。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尤其是那壮阔湛蓝的海,更使诗人流连忘返。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像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人与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映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合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诗人赞叹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哭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一由的远方……诗人热爱海: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诗人也羡慕海:海的自一由奔放,勾起了他失自一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诗人更依恋海: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这正是诗人把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因。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它以海作为自一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海相通的自一由精神。诗人借海自一由奔放的壮美形象,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一由的愿望。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

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

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

4、翻译

自湘驿遵陆至芦溪 清朝 查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自湘驿遵陆至芦溪》译

我从黄花渡登岸后直接就踏上了芦溪的路程,过了萍乡之后,路面渐渐低平。

村子错落有致,时不时听到有鸡鸣狗叫声传入耳中;出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河两岸悠闲觅食。

如丝细雨绵绵而下沾湿行人衣,田地间青绿的秧苗齐整整地就好像是谁剪刀修剪过一样。

这里的风土人情跟湖南很相似,谷雨过后,处处都是犁铧翻土的农耕景象。

《自湘驿遵陆至芦溪》注释

丝缫:这里是形容细雨如丝。

《自湘驿遵陆至芦溪》

查慎行的这首七言律诗,语言清新、明快、简洁、质朴;寓意率真、自然流畅,无引经据典,读来倍感亲切;采取以景入诗,借景寓情的`手法,对眼前所见景物信手拈来,无不称妙;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中有画,画里藏诗;中二联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更是令人拍案称奇!

题目“湘驿遵陆至芦溪”,说的是仲春时分,诗人自“湘驿”的“黄花渡”下船后经陆路到达芦溪后所看到的景象。“遵陆”,指沿着陆路,走陆路。“驿”,古代供传递官府书的人和过往*中途换马或歇宿的地方;“湘驿”,即是湘(今湘区,距萍乡城约40里)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萍乡部。现为芦溪县;从题目上来看,诗人开门见山地就把此次要写的范围锁定在萍乡到芦溪这一段路上的见闻。诗人为什么要锁定写这一路上的见闻?是什么引发了他如此高的兴致?具体要表达什么?他又要向世人与后人传递着什么信息呢?这不由得使我对他这首诗后面的内容产了更强烈的兴趣。

首联“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萍乡,当时称萍乡县(即现在的西省萍乡市)。开头两句平白如话,衔接自然,因为从湘到萍乡不是他要写的重点,所以就一笔带过,手法娴熟,真是叶落无痕,风过无声!此句意是:“我从黄花渡登岸后直接就踏上了芦溪的路程,过了萍乡之后,路面渐渐低平”。这里要说明的是,萍乡是在湘与芦溪之间,地势略高于两地,萍乡的水的流向在我们当地叫“两边倒”,一边水往西经湘流入湘,另一边的水往经芦溪流入赣。正好是一一西,故称“两边倒”。同一时代的萍乡知县胥绳武也有竹枝词为证:“西写官板,西下湘装倒划。中五十里船不到,满路桐油兼苎麻”,“中五十里船不到”,说的就是萍乡到芦溪这一段路没得船坐,只有步行。因此就有初白的“行过萍乡路渐低”和胥绳武的“中五十里船不到”就相互印证。

颌联“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西”,这是诗人所见到的最富有机的景状之一。他边走边听边看:“村子错落有致,时不时听到有鸡鸣狗叫声传入耳中,是那么的熟悉;河岸上绿草绒绒,看到的是出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河两岸悠闲觅食,又是如此的恬静”。这两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间人民历经战乱后②活逐步稳定,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的实情。更是一幅典型的南水乡田园风景画。

“吠犬鸣鸡”侧耳听,“乳鹅新鸭”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清鲜的活气息。后一句从新命的勃勃机中暗示着一个历经战乱后产发展、人民活稳定的社会的来到,

从“乳鹅新鸭”可以看出诗人对南水乡的欣与赞美。作为足迹踏遍南北又博览群书的查慎行来说,对于国家的现况他是知道的,人民活刚刚稳定他也是了解的。一个“乳”字和“新”字就足已表达了他对战乱后的社会重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才有了诗人面对这南美好风光,借物寓情,赋诗吟唱的这份闲情逸致。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缫,煮茧抽丝,这里的丝缫比作春雨,说春雨下得象蚕丝那样银丝缕缕、绵绵不断。上联写的是动物,犬与鸡,鹅与鸭;此联写的是自然现象和植物。进一步展现南水乡的特点。“春雨密密细细而下,宛如缕缕银丝在你眼前飘动,给人以清凉和舒适的感受。一场春雨过后,水田里的水也蓄满了,禾苗长势喜人,禾苗的高度几乎与水面平齐,青绿的秧苗齐整整地就好象是谁剪刀修剪过一样,清亮悦目。”。雨如丝缫,秧如刀剪,这两个比喻煞是贴切。来是这里的优雅、迷人的景致引发了诗人的浓厚兴致,我不得不赞叹诗人对身边事物观察的细心程度,又心悦诚服的感叹诗人表达事物的精确到位。

“犹与湖南风土似,春深无处不耕犁”,湖南,紧临湘,在萍乡的西部。萍乡与湖南均属楚地,风俗极为接近。全诗前三联都是写景,唯尾联才得出结论,指出此处的风俗习惯、气候与湖南近似。即使是现在,湖南人都还在称呼西人为“老表”。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所感:谷雨过后,处处桃红柳绿,犁铧翻土的农耕景象。牛在画中走,人在画里游,把南水乡的农耕景象勾勒得栩栩如,诗中没说一个牛字,也没点一个人字,但读来就是牛耕在田、人声鼎沸热闹场景,好一幅如诗如梦的南春耕图!果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来感同身受,过目难忘。叫人不得不赞叹初白的高超手法。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的比例。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查慎行在这首诗里的是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语言清新、明快、简洁、质朴。“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西。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两联堪称妙对。同时还传递着诗人的情感,他希望看到的而恰恰又正好被他看到的画面,为了表达这种激动的情感,诗人就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清朝初期诗人多学唐,查慎行崛起后,兼学唐宋,成为清初效法宋诗最有成就的作者。对诗坛影响极。难怪赵翼在《瓯北诗话》里说:“梅村(吴伟业)③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④、放翁⑤后一人而已”。

《自湘驿遵陆至芦溪》点评

诗人以白描的手法写沿途所见。犬吠鸡鸣、乳鹅新鸭;良苗出水、细雨如丝。春天湘赣一带乡村景象被诗人描画得惟妙惟肖,读之仿佛身临其境。质朴自然与提炼之工浑然一体,活化出乡间风光的神

5、道之行也翻译注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作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同。

1.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着作。道,指古代*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 道:古代指*上的最高理想。

3. 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6.〔亲〕意动法,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 子:以……为子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3.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闭,杜绝。兴,发

15. 独:单独。

16.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7. 养:供养。

18. 是:这。

19. 终:终老,终其天年

20.〔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和害人的事情不发。乱,指*。贼,指害人。作,兴起。

21. 故:所以。

22.〔外户〕泛指门。

23. 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4.〔闭〕门闩插门。

25. 谓:叫做。

26.〔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一、“道”“同”都属于特殊概念:“道”,*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了意译。

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盗窃、*和害人的事情不发,(家家户户)都不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相关问答

1、 课中所提到的“道”、“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中“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道”和“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活的美好向往。

2本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同”社会的思想?

答:“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老以人之老; 幼吾幼以人之幼。”

5.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

7,《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同。

点击查看更多《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9ppc.cn/articles/643.html

热门阅读

  1.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2. 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总结范文
  3. 诗歌感恩父母的
  4. 幼儿园中班游戏《猜拳游戏》的教案
  5. 圣诞节个性祝福语
  6. 韩红天亮了背景故事
  7. 牙科医院工作总结发言稿
  8. ktv2月14情人节祝福语
  9. 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范文
  10. 春节回眸散文
  11. 学海无涯小学作文
  12. 市图书学会上的发言稿
  13. 学年鉴定表团小组总结
  14. 李白描写春天景物的诗
  15. 关于春天的诗歌有
  16. 2018年送给领导的国庆节祝福语
  17. 人生哲理好段摘抄
  18. 成语寓言故事大全100字
  19. 先烈请安息作文
  20. 怎样做好1分钟自我介绍
  21. 经典古诗词鉴赏
  22. 货币战争3读后感
  23. 让痛苦伴我们一生美文
  24. 竹枝词情感美文
  25. 三字经成语故事
  26. 个人毕业鉴定范文
  27. 大学生暑假留校期间安全责任协议书范文
  28. 韩愈早春古诗赏析
  29. 巴菲特的名言阅读欣赏
  30. 小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31. 201年给同学的元旦祝福语大全
  32. 春节看看鲁迅纪念馆的经典美文
  33. 格林童话《魔草》原文及读后感
  34. 教师节的短信祝福语大全
  35. 2016年讲奉献有作为心得体会
  36. 一年级六一儿童节诗歌
  37. 犯错检讨书300字
  38. 读《祝福祖国诗词书法集》有感
  39. 幼儿园印画美术教案
  40. 有横批的喜迎新春对联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11 23:32:25
本页面最近被 418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黑龙江,TA在页面停留了 82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