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败屡战的故事
我们出国考察团完成考察任务后,顺便去泰国旅游三天。刚到泰国第一个景点,就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泰国中年男子扛着摄像机主动追随我团拍摄。他跑前跑后,忙活不停,一件短衫全被汗水湿透;大客车开往下一个景点,他骑着摩托车随车追赶;就餐时,他又马不停蹄地抓拍干杯、灌酒、逗趣的热闹场面;他还跟踪到宾馆,在房间里加拍同事们下棋打牌唱歌闲聊之类的生活场景……问他为何要拍?拍了干啥?他只笑不答。第二天一大早,他推着摩托车已等候在宾馆大门口。
三天很快过去,在我们将要离开泰国的前一天晚上,那个摄像者又来了,他把加工整理好并配有音乐配有中文解说词的两盒成品光碟送到宾馆。一放,哇,太精彩了!三天来我们旅途中的热闹欢快场面一一再现荧屏,除了集体场景,每人都能从中找到几组自己的特写镜头。开价是两盒一套1200元人民币,还价还到1000元。众人合计一下,如买下一套回去复制,每人只需分摊30多元,“领队”就决定买下了。凑钱时,有几位同事还是嫌太贵,想再便宜些,但摄像者却一分也不肯再跌价了。问他:“这笔生意如谈不成的话你这三天不是白干了么?”摄像者说这次白干下次他还会接着再干!前后僵持了约20分钟,还是没谈成,摄像者走了,从此再也没露面。临上飞机前,“领队”还是托人找到了那位摄像者,花1000元买下了两盘光碟。
归途中,我一直在想:这位摄像者是条汉子,当他认准一个目标后,不管成功与否都执著地投入,不惜付出汗水和心血,无论外人怎么说,始终坚信自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最后,以自己工作的质量去商谈报酬。如不成功,不要紧,从头再来。
回国后,我在工作中也多次遇到过像泰国摄像者同样的境遇,有时甚至是一连几个月的心血付之东流,可只要想起那位“泰国摄像者”我就不会气馁,一次次在挫折中磨炼自己。正应了那句话:当屡战屡败之时,惟一所需要的,正是:屡败屡战!
只要去“战”,必定会有成功的机会!
感悟:只要去战,必定会有成功的机会!
拓展阅读
1、《战国策》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
《燕昭王招贤》出自《战国策》。原文是: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共苦。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湣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湣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湣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湣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2、屡禁不止幽默故事
【**--近义词】
“乐游”游泳馆的负责人谢华最近有点苦恼。有关部门来抽查游泳池,发现池水尿素超标,要求整改。可整改来,整改去,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观。谢华真的很无奈:有些人偏要在泳池里小便,要抓也抓不了啊!
谢华只好召集员工,让大家出谋划策。有人说,这事只能靠自觉,让大家意识到这样做不好,所以得加强宣传力度。谢华一拍大腿,说:“没错,我们现在就开始征集标语,把这事宣传好。”
很快,游泳馆里挂出了很多标语,这些标语有的俏皮:“亲,拉出来的尿可能会呛回去哦!”有的庄严:“少拉一泡尿,文明一大步。”有的搞怪:“发现泳池拉尿,没收作案工具。”一溜红色标语挂出来,堪比标语大赛,也引得泳客们纷纷围观,还不时指指点点。谢华看到这情景,心想:这回应该没问题了吧?
可很快,水质检验出来:泳池里的尿素有增无减。看来大家只把那些标语当作笑话,看完就算了。
谢华无奈,只好再次征集大家的意见。又有人提议说:“很多泳客之所以在泳池小便,是因为他们没有事先上卫生间,不如规定下水前泳客们一定要上卫生间,这样就可以减少‘尿素’的排放量了。”
谢华又一拍大腿:“行,就按你说的办。”
新政策出台,泳客们议论纷纷,有的称赞,有的却不满,认为游泳馆在故意刁难人。不管怎么样,这政策还是极力推行下去了。过了一段时间,谢华又找人去检验水质,结果尿素含量还是超标。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谢华想不到这个新政策有什么纰漏。有一天,他跟在两个泳客后面,听他们在议论游泳池的事。一个人问:“你有没有在游泳池里小便?”
“有啊。唉,甭提了,这游泳馆真变态,出台那么奇葩的规定,居然要让人先上洗手间。我本来不急的,为了能上洗手间,只好连喝了几杯水。你说游泳的时候能不尿吗?”
“是啊,我也一样。不过我聪明得很,尿到旁边的池去了……”
谢华愣住了:原来如此。看来什么宣传啊、政策啊都靠不住,还得再想办法。有一次,他上网浏览,突然大喊起来:“有救了,我有救了!”那兴奋劲儿,堪比癌症晚期病人遇上了神医。
原来网上介绍有种美国的药品,投放到水中后,一旦遇上尿素,水就会变蓝。谢华深信,这样一来,泳客们在游泳池总该收敛了吧?
很快,谢华买回了美国神药迅速投放到游泳池里。正当他踌躇满志,觉得解决了问题时,几个员工慌慌张张地跑来:“经理,你快来看看。”
谢华赶紧跑去一看,只见游泳池成了欢乐的儿童场,很多小孩对着游泳池在撒尿。
孩子们嬉闹着说:“快来看啊,撒尿后水真的会变蓝,真好玩!”
3、战术心情故事
老杨工作的医院里,清洁卫生搞不彻底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一次总院领导下来检查卫生,因为通往楼顶的一段楼梯未打扫,不但清洁工李孃遭到了罚款,分管院长也受到了经济处罚。为此院管会紧急召开会议,商讨战术。
自此老杨所在的护理部多了一项任务;监督清洁工搞住院部的卫生,院管会制作了评分表装订成册。规定每周三和周日清洁工对医院进行一次清洁大扫除。打扫完毕由当班护士检查并评分:满意评1,差评2,特差评3。监督评分制度实施的第一个月虽然护士们按照实事求是打分,但是大家看在李孃年纪大了,平常对大家又很尊重,而且她从不说一句脏话,显得很有素质的情分上不忍心给她3的评价,偶尔在表上填一两个2。
月底结算工资后的一天,李孃收完*垃圾很难为情的走到护士站对老杨讲起护士给她的四个差评扣掉了两百元钱的事。她显得很难过,眼里几乎有泪在涌动,忍了半天才叹惜到:两百块钱对于她来说不容易,洗涤一张床单才挣一块钱……老杨的心里跟做了对不起李孃的事一样很愧疚,因为那四个差评里就有她给的两个。她是个正直无私的人,实事求是的说,李孃打扫卫生的确很马虎,尽管她时时刻刻都在医院里忙碌,但是那些卡卡角角里的灰尘蛛网和垃圾依旧原封未动。
监督评分制度实施的第二个月,李孃给老杨送来一包土鸡蛋,大概有二十来个。老杨极力婉拒但最终还是盛情难却。*嘴短,遇老杨当班的时候评分表上没有再出现2,更别说3了。但是不谙世事的年轻护士小高当班时还是偶尔会评2。不久小高收到了李孃送的一箱血橙。说是她一个亲戚买的,她自己血糖高吃不了那玩意儿,送给小高吃,免得浪费了怪可惜的。至此评分表上的差评越来越少。住院部的清洁卫生比之前也的确有一些改善,但是那些卡卡角角的问题依旧。大家也都睁只眼闭只眼不管了。
李孃给护士们送礼变成了常态,她不再单送某一人,而是送给护理部集体。老杨心里滋味复杂,不得不感叹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没有啥事是礼尚往来办不了的。李孃陆续又给老杨送来两三次礼物,但是都遭到了严厉拒绝。弄得怪尴尬的,李孃没想到在这样一个礼尚往来有千年历史的国家还有这样不懂变通的人,于是她的战术就不再针对她了,反正第一次的土鸡蛋她收下了,*一次和*十次没什么区别。*嘴短,那些鸡蛋永远地堵上了她的嘴。李孃仔细盘算一番:她年老力衰,要认真仔细打扫干净医院的每一个角落非得累死。再说了,花点小钱总比一个差评扣五十划算。至于上头领导来检查也不是经常的事,还有侥幸免于处罚的可能。
院长见到李孃打扫卫生比之前有进步,也不在计较那些卡卡角角的细节。倒是常常在早会上提醒监督者要认真履职。领导心里也在盘算,李孃做的是不太好,但是便宜啊!而且态度又好,从不和病人及家属争执而影响医院形象。直接去监督一个老年人把卡卡角角里的卫生都弄干净也不符合院领导的身份,更何况犯不着去得罪老人家损害自己宽容大度的形象。
再遇上级领导来检查卫生,之前存在的问题依旧,但果然不是每次都会罚款。如遇罚款必定召开院管会商讨新的战术,李孃也必定以礼服人。一切都进入了循环往复的模式…
4、没有人注定是失败者励志故事
凌乱的头发,落寞的眼神,颓废的面容,这就是马来西亚歌手曹格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曹格的孤独是刻在骨头里的。少年时代,他孤零零一个人先后在加拿大、新西兰读书。功课不好,幸亏有一副好嗓子,他将华语音乐加入欧美等音乐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回到马来西亚以后,他参加了一次音乐大赛,在比赛中,凭借扎实的唱功,一鸣惊人。
少年得意的心,注定想振翅高飞。所以,22岁那年,他来到台湾,期待在那里成就音乐的梦想。
当时的台湾,偶像派和实力派群雄并起,属于新人的机会少得可怜。曹格天生的愁眉苦脸让他在一些唱片公司吃了“闭门羹”。“长得丑,没有哪家唱片公司愿意要我。”空有一身音乐才华的曹格,发出了这样的哀叹。
最窘迫的是,曹格晚上没有睡觉的地方。好说歹说,他才得以在录音棚里栖身。
令他感到悲哀的是,即使是在录音棚里,他也无法安睡。如果深夜录音棚仍有人使用,他就必须另找栖息地。
那时的他,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到街上游荡,要么坐在昏暗的楼梯上打瞌睡,等待黑夜一点点变亮。对在录音棚里录音的歌手周华健、哈林等,他羡慕不已,但那时的曹格只能在角落里仰望他们。
这样的连续多年的痛苦经历,让他满心的希望,宛若夕阳,一点点落下去。更让曹格受不了的,是来自远方母亲的电话。
母亲总会关切地问他:“你在台湾过得怎么样?”
他不想让母亲伤心,便强装笑颜:“我过得很好啊!”
母亲再打来,他终于崩溃,无法伪装下去。挂了电话后,他泪水直流。成功的路太难走了,曹格想放弃,想离开台湾。
此时,曹格的恩师涂惠源依旧鼓励他在音乐的道路上走下去,并告诫曹格:“你注定离不开音乐,即使是放弃,也要用音乐表达。”
在曹格最忐忑、最迷惘、最纠结的时候,大名鼎鼎的滚石唱片公司慧眼识珠,将这个一直与失败落魄相伴、酷爱音乐的“丑小鸭”揽入怀抱。
曹格不负众望,在2008年台湾金曲奖颁奖典礼上,凭借专辑《SuperSunshine》荣获最佳国语男歌手奖,成为金曲奖歌王。
曹格之所以在中国广为人知,是因为他参加了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二季比赛。虽然首轮就遭到淘汰,但他在复活赛上成功逆袭,杀入总决赛,并获得了第四名的佳绩。
在比赛中,曹格总是紧张兮兮,登台前不停打嗝,但恰恰是他的不成熟和孩子般的率真,让许多观众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爱怜和亲切感。
曹格坦言自己最怕比赛,从小到大,参加的绝大多数比赛,因为“怯场”输掉了。不过,他一直勇敢地站在表演的舞台上,最终,在最感疲惫和失落的时候,他听到了成功的掌声。
5、有种成功靠失败成全的哲理故事
汉武帝一直视匈奴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西域有个大月氏国,曾是匈奴的手下败将。匈奴单于将大月氏王的脑袋砍下来,挖空了当酒器,如此歹毒,大月氏国自然和匈奴不共戴天,新国王做梦都想给父亲报仇,只是苦于无人相助。汉武帝想,若派人联络大月氏国一起攻打匈奴,一定事半功倍。
于是,张骞粉墨登场了。他体格健壮,长途跋涉应该没问题,能言善辩,一定是个合格的说客。汉武帝对这个人选很满意,对这次出访也非常重视,人员物资都是一流配制。建元二年,一百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
张骞非常希望高效圆满地完成任务,不负皇帝的重托。一路上一刻也不耽搁,天一亮就出发,夜深了才停下休息,也不住旅店,吃的也是自带的干粮,风餐露宿,非常*苦。
不料,一行人刚出玉门关就被匈奴人给抓住了,当时玉门关被匈奴控制,一百多人的队伍又如此惹眼,想不被发现都难。
好在,匈奴人并没有像切西瓜一样把他们一个个砍了,当然,也没打算放他们,而是把他们软禁了起来。毕竟,张骞也算个人才,匈奴也希望他为自己效劳。为了让张骞打消西行的念头,匈奴人对他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好心”地帮他娶了一名匈奴女子。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张骞为了保住*命,只得假装积极配合,不但娶妻生子,还穿上胡服,学习当地语言,饮食习惯也向匈奴看齐。
他在匈奴一住就是十年,这十年里,被监视,被欺负,受过喝斥,干过苦力,尝遍艰*。但不论生活多苦多累多不容易,他始终没忘自己的使命。匈奴人见他慢慢被同化,以为早已磨去了他的雄心,对他也就渐渐放松了*惕。而张骞苦忍十年,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趁匈奴人不备,张骞果断地带领随从一路狂奔,逃出了匈奴的魔掌。
通往大月氏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要穿过热浪滚滚的沙漠,走过高如屋脊的山岭,淌过*冷刺骨的*窖。缺吃少喝,很多人倒下了就再没起来。
当张骞一行历经千*万苦终于到达目的地时,此时的大月氏国和平数年,已经习惯了享受生活,不愿再行*打仗挑起事端,任凭张骞三寸不烂之舌如何巧言善辩,人家就绝口不提报仇的事儿。
看来,任务是完不成了,张骞只好怅然地离开大月氏国,打算回国复命。悲摧的是,途中再次遇上匈奴人,又被扣押了一年多,最后逃回国时,一百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两个人,还个个骨瘦如柴,衣不蔽体。
总结起来,张骞出使西域,历时13年,被扣11年,损失惨重,任务还没完成,真是万分失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张骞有了意外的收获,他对西域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以及三十多个国家的情况了如指掌。汉武帝听得如痴如醉,对那个地方神往不已。见勾起皇帝的兴趣,张骞顺势提出,愿意再次出使西域,这次不是联络大月氏,而是和三十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因为早已成了“西域通”,这一次,张骞顺利完成了任务,不但和众多国家建立了联系,还把很多特产引进国内,把国内的东西介绍到国外,增强了汉朝的影响力和生产力。
汉武帝非常满意,封张骞为太中大夫,他算是*历史上第一个“外交官”了。后人正是沿着他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
大概,连张骞自己也没有想到,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悲惨经历,居然促使自己开创了外交史上的丰功伟绩。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你学到的每一样东西,你经历的每一份苦难,都会对你以后的人生有所帮助。
一个身陷困境的人去向智者请教:“我是一个很失败的人,我做的事情几乎有一大半都是失败的,我想知道我该怎么做。”智者沉思良久,说道:“好吧,我给你一些建议,你去看一看《时代周刊》1970年的年鉴第930页,也许会有所收获。”
那人去图书馆找到了相关章节,这是关于世界上最优秀的棒球运动员泰·库伯的介绍,这位入选名人堂的明星,他一生的打击率高达367,连有着击打之王美誉的罗斯也难以望其项背。
那人又去找智者:“泰·库伯,367的打击率,就这些。”
“完全正确,”智者答:“367次击打,平均每三次成功一次,也就是500多次没成功,我想你该明白些什么了吧?”
“哈哈!”那人恍然大悟:“这家伙有一大半的时候都是失败的,和我一样。”
只有放开眼界,从容淡定地坚持下去,失败才能转化为成功。
汉武帝一直视匈奴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西域有个大月氏国,曾是匈奴的手下败将。匈奴单于将大月氏王的脑袋砍下来,挖空了当酒器,如此歹毒,大月氏国自然和匈奴不共戴天,新国王做梦都想给父亲报仇,只是苦于无人相助。汉武帝想,若派人联络大月氏国一起攻打匈奴,一定事半功倍。
于是,张骞粉墨登场了。他体格健壮,长途跋涉应该没问题,能言善辩,一定是个合格的说客。汉武帝对这个人选很满意,对这次出访也非常重视,人员物资都是一流配制。建元二年,一百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
张骞非常希望高效圆满地完成任务,不负皇帝的重托。一路上一刻也不耽搁,天一亮就出发,夜深了才停下休息,也不住旅店,吃的也是自带的干粮,风餐露宿,非常*苦。
不料,一行人刚出玉门关就被匈奴人给抓住了,当时玉门关被匈奴控制,一百多人的队伍又如此惹眼,想不被发现都难。
好在,匈奴人并没有像切西瓜一样把他们一个个砍了,当然,也没打算放他们,而是把他们软禁了起来。毕竟,张骞也算个人才,匈奴也希望他为自己效劳。为了让张骞打消西行的念头,匈奴人对他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好心”地帮他娶了一名匈奴女子。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张骞为了保住*命,只得假装积极配合,不但娶妻生子,还穿上胡服,学习当地语言,饮食习惯也向匈奴看齐。
他在匈奴一住就是十年,这十年里,被监视,被欺负,受过喝斥,干过苦力,尝遍艰*。但不论生活多苦多累多不容易,他始终没忘自己的使命。匈奴人见他慢慢被同化,以为早已磨去了他的雄心,对他也就渐渐放松了*惕。而张骞苦忍十年,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趁匈奴人不备,张骞果断地带领随从一路狂奔,逃出了匈奴的魔掌。
通往大月氏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要穿过热浪滚滚的沙漠,走过高如屋脊的.山岭,淌过*冷刺骨的*窖。缺吃少喝,很多人倒下了就再没起来。
当张骞一行历经千*万苦终于到达目的地时,此时的大月氏国和平数年,已经习惯了享受生活,不愿再行*打仗挑起事端,任凭张骞三寸不烂之舌如何巧言善辩,人家就绝口不提报仇的事儿。
看来,任务是完不成了,张骞只好怅然地离开大月氏国,打算回国复命。悲摧的是,途中再次遇上匈奴人,又被扣押了一年多,最后逃回国时,一百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两个人,还个个骨瘦如柴,衣不蔽体。
总结起来,张骞出使西域,历时13年,被扣11年,损失惨重,任务还没完成,真是万分失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张骞有了意外的收获,他对西域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以及三十多个国家的情况了如指掌。汉武帝听得如痴如醉,对那个地方神往不已。见勾起皇帝的兴趣,张骞顺势提出,愿意再次出使西域,这次不是联络大月氏,而是和三十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因为早已成了“西域通”,这一次,张骞顺利完成了任务,不但和众多国家建立了联系,还把很多特产引进国内,把国内的东西介绍到国外,增强了汉朝的影响力和生产力。
汉武帝非常满意,封张骞为太中大夫,他算是*历史上第一个“外交官”了。后人正是沿着他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
大概,连张骞自己也没有想到,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悲惨经历,居然促使自己开创了外交史上的丰功伟绩。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你学到的每一样东西,你经历的每一份苦难,都会对你以后的人生有所帮助。
举世闻名的奥运会撑杆跳冠*布勃卡曾经创下了35次刷新撑杆跳的世界纪录,他所保持的两项世界纪录至今无人打破。这使他享有“撑杆跳沙皇”的美誉,成为体坛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在参加“国家勋章”的授勋典礼上,记者们纷纷向他提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布勃卡微笑着回答:“很简单,每次撑杆跳之前,我都会先让自己的意念‘跳’过横杆。”
作为一名撑杆跳选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布勃卡不断尝试新的高度,但是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为此苦恼、沮丧甚至怀疑过自己的能力。有一天,布勃卡来到了训练场,他无可奈何地对教练说:“我实在跳不过去了。”教练平静地问他:“你是怎么想的?”
布勃卡如实地回答:“只要踏上起跳线,一看清楚那根高悬的横杆,我心里就很害怕。”
教练看着他,突然厉声地呵斥道:“布勃卡,你现在要做的就是闭上眼睛,先让你的意念从那根横杆上‘跳’过去!你跳一次看看。”
教练的训斥让布勃卡如梦初醒,他按照教练的吩咐重新撑杆。这一次,他顺利地跃身跳了过去。教练欣愈地笑了,他语重心长地说:“记住,先将你的意念从标杆上‘跳’过去,你的身体就一定能跟着过去。”
只有突破心灵障碍才能超越自己,如果自己的意念屈服了,那么就真的不行了。著名的钢铁大王卡耐基经常提醒自己的名言是:“我想赢,我一定能赢。”结果他真的赢了。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是一种心理暗示,是自我激励。只有打破心灵的枷锁,才能有所突破,成功和失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就看你是否有勇气打开它。
窗外大雨倾盆。窗前的你,眼睛竟也浸满。
两次测验的不如意,无情的宣告你失去了就读前两个志愿的机会。一向争强好胜的你,顿觉颜面尽失,信心大损,几乎无法忍受这失意的当胸一拳。霎时,闷热的七月天,出现了寒冬。
往昔稚气甜美的笑靥突然消失无踪;低垂着头,时而掉泪,时而发呆,彷佛有那么多的悲伤压在肩上。见你如此伤心、自责,我好心疼、好心疼,禁不住趋身向前,拥你入怀。不知是想安慰你,还是不想让你也看到我濡湿的双眼?
虽然,就读明星高中,一直是你心中的目标、全家人的期望,但是,失败既成事实,你就不要再难过了。要知道,哭泣并不能减少昨日的忧伤与失望,却只会消减明天前进的力量。
一次的挫败,并不代表你的人生从此就会变成黑白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孩子!振作起来,勇敢面对失败,并记取失败的教训,检讨失败的原因,就有机会迈向成功。
人生的道路虽不如想象中的顺利,但也不是想象中的糟糕。“心若在,梦就在,只须从头再来。”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情,迈开脚步,你会发现阳光从未消失过。抛弃失败的*影,许妈妈一个灿烂的明天,好吗?加油!
一个年轻人,在大学四年级将要毕业时,突然查出得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别人毕业离校,他只能在家养病。为了替他排忧解闷,哥哥就陪他下围棋玩。天长日久,兴趣渐浓。最后,他大学虽然未能毕业,却走上了棋弈之路。他就是邱百瑞先生。人们敬称他“邱百段”,因为他教的学生得到的段位加起来已超过“一百段”。
最近有位记者访问了一所名牌中学的7位高考单科状元,问他们在学习上有什么好的经验。虽回答各异,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能从失败和错误中吸取营养,滋润成功。甚至有4人不约而同地拿出一个本子,封皮上工工整整地写着3个字:错题集。
原来他们把作业或考试中做错的题都收集在这个本子里了。他们先把做错的解答原封不动地抄下来,用铅笔标出错的地方;然后认真做一遍,把正确的解答写在错的下面;最后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错误的类型和失败的原因。他们把这个过程叫作改正错题的“三部曲”。说来也怪,开头一两个月,要收入“错题集”的题目一个接一个,每天要花不少时间。半年以后,需要“登记”的错题就越来越少了。
有位哲人说:“失败的味道挺苦,包含其间的道理却是甜的。”可见,经营“失败”也是一种高明。关键是,你必须别出心裁,另辟蹊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