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美丽的武夷山》优秀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3 00:07:34

二年级下册《美丽的武夷山》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武夷山奇山秀水的特点.

2、引导,激发同学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体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感受.

3、根据自身的感受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放课件,感知形象美:

播放课件.

交流查找的有关资料.

谈话导入.

通读课文,感知结构美:

自选喜爱方式读课文,要求准字音,画出新词,标出自然段.

抽生逐段读课文,学着归纳每段段意.

考虑: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武夷山的景色的?(分四人小组讨论:两方面:武夷山的山和水)

读想结合,领略意境美:

再读课文,考虑:1)武夷山的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山势险峻,造型奇特

2)想象三十六峰各像什么?(少女,玉兔……)

着重读"最险的是大王峰……"谈谈不同感受.

小结:武夷山的每一座山峰,就像一幅美妙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再读,考虑:武夷山的水有什么特点?

板书:绕着山峰转,清,静

画出相关词语:"九个弯","九曲溪","很清","很静","一面镜子","风景画".

播放相关课件,进一步体会水的特点.

再读第四自然段,组织讨论:为什么在武夷山的人们会有"入诗入画"的感觉?

总结全文: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我们被这充溢诗情画意的人间的仙境深深迷住,我们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巩固,拓展:

让同学试着当小导游,在音乐的伴奏下介绍武夷山.

试着让同学当小导游,介绍一处自身喜爱的风景,旅游点.(例如:龙泉湖,百工堰…….)

山势险峻

造型奇特

绕着山峰转, 清, 静

入诗入画

拓展阅读

1、初中八数学

《角平分线的性质》

(一)创情境 导入新课

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

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

目的:能聚拢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学氛围。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角平分仪的原理。具体过程如

播放奥巴马访问我国的录像资料------引出雨伞-----观察它的截面图,使学生认清其 中的边角关系-----引出角平分线;并且运用几何画板对伞的开合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伞面形成的角与主杆的关系-----让学生制作角平分仪;并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寻找理论上的依据,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

目的:用生活中的实例感知。以最近大事作引入点,以最常见的事物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其中制作角平分仪,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成就感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很轻松的完成活动

(活动)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讨论结果展示: 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 B.

求作:∠AOB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目的: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议一议:

1.在上面作法的第步中,去掉“大于 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的内部吗?

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去掉“大于 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

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 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的内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AOB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活动三)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思考:已知一角及其角平分线添加辅助线构成全等三角形;构成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有多少对?

这样的目的是加深对全等的认识。

2、初中八数学

平行线的判定

一、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育。

、学法引导

1.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

1.通过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第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学过程

情境,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3、初中八数学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

解: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师总结如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师**,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师总结如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等奖的人数。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下册《美丽的武夷山》优秀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9666.html

热门阅读

  1. 水利工程自荐书范文
  2. 2019财务出纳个人工作计划
  3. 再别康桥中表达离别惆怅的诗句
  4. 圣诞节的情侣短信祝福语
  5. 新年辞旧迎新的句子
  6. 长征故事演讲稿
  7. 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征文500字
  8. 小学的四年级日记
  9. 大学生实践报告象牙塔外的天地
  10. 化学分析测试检验员个人简历
  11. 初二好段摘抄
  12. 2015年送同事平安夜祝福语大全
  13. 购销板材合同
  14. 李煜诗词选集
  15. 廉洁文明家风大讨论心得体会
  16. 初中生《爱的教育》读后感00字
  17. 柳永《倾杯乐》全词赏析
  18. 关于春节的对联五言
  19. 网络文明演讲稿
  20. 难忘的圣诞节作文800字
  21.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词
  22. 八月十五中秋节祝福短信精选
  23. 励志催人奋进的诗句
  24. 《戴维斯王朝》的读后感
  25. 平安夜朋友圈祝福语
  26. 爱不将就—情感美文
  27. 关于我们的节日—春节的写事作文
  28. 驾校教学承诺书模板
  29. 大班节奏小屋教案
  30. 二年级法制教育讲稿教案
  31. 2016年开业花篮贺词
  32. 《一夜的工作》读后感450字优秀范文
  33. 传说故事蓝色的牛
  34. 孟浩然诗词《过故人庄》教学设计及反思
  35. 国庆祝福语简短
  36. 本科生的面试自我介绍
  37. 201年香港回归20周年祝福语大全
  38. 教师岗前培训辅导员心得
  39. 德育课愉快教学初探论文
  40. 给女朋友的祝福语句子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5 15:39:40
本页面最近被 887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四川,TA在页面停留了 72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