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钳工实习分阶段教学方法论文
摘 要:从提高钳工实习教学质量出发,将整个钳工实习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并分别提出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掌握钳工技能的可行、有效的途径。
钳工的各项技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学生对钳工技能的掌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根据学生钳工实习的总体要求,进行合理的分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把钳工实习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逐项落实技能训练的阶段目标。
一、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阶段
本阶段以讲解钳工基本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工、量具和设备的使用与操作,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各项基本操作技能的动作要领、操作姿势和操作方法为重点。采用课题讲解、示范操作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每个课题训练前,要先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讲清与本课题相关的工艺知识、动作要领和操作姿势;再用规范而准确的动作示范,让学生清晰地观察示范操作的每个细节;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动作去模仿训练。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并加强指导,使学生始终以规范、准确的姿势、动作去进行训练。在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贯彻讲练结合的原则,坚持手把手地指导。发现个别不规范的姿势、动作要及时予以纠正;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地进行集中示范指导。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学会分析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姿势和动作的原因。例如,在锯削训练中,经常发现学生站立位置不对、锯削速度过快、工件装夹位置不正确等现象,这时,可以给学生这样分析:两脚间距太小,不利于锯削推力控制,两脚间距太大,重心过低,不利于锯削压力控制。锯削速度过快,不但会产生过大的切削热,使锯条磨损加剧,而且会使锯弓控制困难,锯缝容易歪斜。工件装夹在右边会使左手碰到台虎钳,造成操作不方便。工件装夹时,一定要让锯削线与钳口侧面保持平行,如果锯削线未能与铅垂线方向一致,会使锯缝产生歪斜,不管什么形状的材料,最后加工的平面如何变化,当前锯削线总是垂直向下的。讲清了道理,讲透了理论依据,学生就能避免在锯削斜面时弄错方向,当遇到深缝锯削时,学生就能想到可以将锯弓侧转90°或反转180°继续锯削了。通过分析,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避免或减少错误的姿势和动作的产生。
在讲授新课题时,教师要讲清每个课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在讲解锉削时,应指出锉削与锯削的站立位置、身体摆动姿势、往复行程、速度等共同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技能的迁移,以促进对新技能更快的掌握。同时,还应指出锉削与锯削在两手用力、左右手的摆动等不同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在操作时注意防止干扰新技能的形成。此外,对有代表性的单项课题,如圆弧面锉削、角度锉削、孔位的精确控制等要反复进行训练,确保学生掌握好基本功,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基本工件操作训练阶段
本阶段以培养学生对基本工件的工艺分析和工艺步骤编制能力,增强学生掌握工件加工方法和尺寸精度控制以及解尺寸链的能力,逐步提高基本操作技能水平以及测量技术,有效地融合各单项基本操作为重点。采用在训练中讨论解疑,在讨论解疑中训练的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减少枯燥冗长的讲解,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时间和训练的机会,要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理解,在训练中提升技能。
例如,在锉配凹凸体训练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相关的问题,如: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应注意控制哪些相关的工艺尺寸?有关的工艺尺寸如何计算?对称度误差对转位互换精度有何影响?等等。同时,要求学生按下述步骤进行工艺分析和工艺步骤编制:首先,根据图纸的要求,分析图样的形状、尺寸精度、形位公差以及配合精度,编制工艺步骤,确定测量方法,学生再按照各自编制的工艺步骤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加工方法。再次,根据分析后的加工方法,绘制每一工艺步骤的工艺图,用尺寸链计算出每一工艺步骤的工艺尺寸。然后,把在加工过程中测量出的每一工艺步骤的实际尺寸标注在工艺图上,并计算出该尺寸的平均值。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测量和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点评。这样,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再通过自己分析加工工艺,自已编制工艺步骤,及相互间的探讨,从而提高了工艺分析能力、尺寸精度控制能力、解尺寸链能力,促进了技能技巧的形成。
三、装配操作技能训练阶段
本阶段以培养学生编制装配工艺规程和解装配尺寸链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常用机构及部件装配和调整的能力,培养学生故障原因分析和检验的能力为重点。采用教师列表归纳讲解,学生探究式训练,工艺知识的讲解与技能训练交互并进的教学方法。
在工艺知识讲解中,可采用列表归纳法。例如,把固定连接、传动机构及轴承和轴组的装配这三种部件机构的装配技术要求、装配要点、装配方法、装配注意事项、检验及修复等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和合理归纳,制成表格,以凸显知识点的系统性、条理性和直观性。
在训练过程中,可采取工艺知识的讲解与技能训练交互并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运用装配理论知识指导装配技能训练,在技能训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齿轮传动机构训练时,教师先讲解齿轮传动机构的装配技术要求、装配要点、检验方法等内容;再按步骤进行示范操作;然后分组让学生进行齿轮与轴的装配、齿轮轴组在箱体中的装配、箱体尺寸和形位精度的检验、齿轮啮合质量的检验与调整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装配、调整、检验等项目的操作中。这样,不但可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深刻,而且可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互补互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训练指导中,要引导学生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探究和总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融会贯通。如装配顺序、检验和调整方法、解装配尺寸链、故障原因分析等,都有一些规律可循,都可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使学生能灵活有效地运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总结、归纳,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四、等级考核强化训练阶段
本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等复杂工件的工艺分析和工艺步骤编制能力,能分析和处理在锉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达到锉配精度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术、测量技术,具备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能力为重点。课题的选用原则上不超出等级考核大纲的范围及内容要求,强调对典型考工件的反复训练,全面提高操作技术要求,为等级工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针对钳工等级工考试的基本要求以及各类题型进行典型考工件的强化训练,着重指导学生进行典型考工件的工艺分析和工艺步骤的编制。例如:通常的考工件是角度锉配还是圆弧锉配,是单件还是相配件,是两件配还是多件配,是对配还是盲配,是嵌配还是镶配等。每种形式和类型都有一些典型工件,对这些典型工件的加工工艺应一个个进行详细分析,精心编制,再进行归类,使学生在考工时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对工件的加工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提高学生的工件加工速度。在这一阶段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关键部位的锉配、测量方法的灵活应用,启发学生寻找省时和先进的加工方法,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分段教学要围绕技能训练的总体目标,做好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增明.钳工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贾华川.分段式教学法在钳工实习教学*中的尝试[J].职业教育研究,2006,(5):154-155.
拓展阅读
1、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结合岳麓版课程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第二单元第2课《新航路的开辟》谈谈这一方面的认识。 一、转变教学理念、理解三维目标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倾向。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同时,它也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而言,任何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另外,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失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二、领会课标精神、确定三维目标
历史课标指出: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如果把课程*比作航程,那么课程目标就是引领课改的航标灯。如果不认准目标,课改就会迷失方向。课程目标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程每一课教案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考虑确定这节课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来说,就是心中时刻要有课标意识,自觉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
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该课课标表述为: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课标仅有这些要求,但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目标时,应将其细化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为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历史条件,培养分析某一历史过程、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能力。介绍新航路开辟经过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学生体验感受重走新航路。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
1
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三维目标时须把握其整体性和统一性,统筹安排,切忌彼此孤立和割裂。
历史作为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除了其本身与生俱来的那种内涵魅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历史、揭示历史真相、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增加才智,正所谓“学史使人明智”。
新课程不再是“本本课程”,而是全新的“体验课程”。教学中,以尊重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互动的渗透式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体验的魅力,让学生在教与学之间有所感悟,产生心灵震动,使思想与情感上得到升华。仍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或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地理模型、沙盘等,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平面动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互助的能力。另外,介绍了《大国崛起》中有关新航路开辟的资料。( 与中国郑和的混合舰队相比,葡萄牙人的两三条帆船微不足道,但是,凭着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的*热情,葡萄牙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欧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极限……)(哥伦布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他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甚至行将发生叛乱。明智的他,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从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教师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航海家们探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激发了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接着又讲了哥伦布“让鸡蛋立起来”的故事,了解哥伦布睿智的故事,感受他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可贵的首创精神。
以上结合新教材《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介绍了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情况,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实践中能体验到课改的魅力和压力。紧扣新课程三维目标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总结这节课内容,笔者认为有些问题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比如,如何准确理解和确定三维目标,将其有效地整合和统一;又如何围绕三维目标,踏踏实实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怎样在把握三维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师的教学风格,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探索中不断摸索和实践。总之,笔者结合《新航路的开辟》一课谈了如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虽谈不上什么经验,姑妄抛砖,仅供在新课改的教学探索中作启发思路之用。
2
2、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教学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此,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理念是和案例教学的理念一脉相承的。在开放教育这种现代的教育形式下开展案例教学,可将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与远程开放教育以及课堂案例教学与网络案例教学结合进行。其中课堂案例教学主要包括阅读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总结评述等步骤;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可表述为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案例小结、评价等六个环节。
关键词:案例教学;开放教育;网络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开放教育概述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起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没有国外那么普遍,并且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课堂案例教学法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
(二)开放教育概述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普遍认为开放教育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亨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可以在远程教学、也可以在面授教学的条件下进行,但相对于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更适宜于实现开放教育。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开放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理念是和案例教学的理念一脉相承的,开放教育课程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由于案例素材都是来自于现实,学生通过对案例中所描述问题的分析,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一种模拟实践,有助于学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在职学生,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他们是带着工作中的许多问题走进课堂。案例教学让他们把课堂和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案例教学既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疑问和难点。
基于网络案例教学的优势与传统面授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相比,其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开放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来上学授课,而基于网络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由于没有授课时间的限制,任何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发到讨论区,所以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且可有效解决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时间的冲突。二是学习的灵活性强。网络案例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且讨论的内容都会保留在网上,供学生反复观摩,对案例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三是互动性好。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回答每位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得到学生对案例课效果的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由此,学生的满意度将大大提高。四是对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大。利用网络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案例教学规模可扩大到约100名学生。
近年来,关于案例教学法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章层出不穷,可是各类文章都是单一针对课堂案例教学,或者是单一针对网络案例教学进行的。但是,在开放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上,我们应该将课堂案例教学和网络案例教学结合进行,使工商管理学科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实施步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堂案例教学的设计
课堂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也有只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例证使用的。这里我们只对讨论法的实施操作规程作一概括讨论,以便自如地运用案例教学。具体实施案例教学,大致可按如下四个阶段进行。
1.阅读分析案例。案例教学首先是下发或指定案例材料,并根据该案例教学指导书指导学习者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学习者思考的问题。
2.小组讨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以8~10人为最佳,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可按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顺序逐一发表各自的高见,也可将几个有关的问题合起来系统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供大家讨论,还可将自己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分析讨论阶段成员自行做一些简单笔记是有益的,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
3.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一方面讨论解决小组讨论阶段各小组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讨论问题。
为了使全班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认真学习研究案例后给出的教学指南,具体拟定出课堂教学计划,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4.总结评述。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总结评述。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作一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二)网络案例教学的设计实施
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的实现途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可表述为“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案例小结-评价”六个环节。
1.案例。实施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案例的选取与制作中,我们强调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实践性;二是启发性;三是典型性;四是目的性;五是篇幅适中。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案例之后,根据授课的进展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并在网上设立教师资料区、留言版、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答疑室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以此设计学习情境。
3.在线讨论。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进行。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网络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它有助于理顺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廖秋林。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2]徐碧美。如何开展案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3]王世卿。案例教学初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4]朱金生,刘耀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6)
[5]张丽梅。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3、个人实习阶段体会总结范文
我上的大学是医科大学,毕业后没有其它选择,就是要去当医生的。不过如果你不去医院工作的话,那你大学的时间就白花了,找其它工作就得重新开始,那是很难的。
我就是很崇拜医生,所以我报的是医科大学,这样我毕业后也就成为一名医生了。
不过要想成为一名医生,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定要在你的技术和医术达到了国家的要求后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医生。所以我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出去实习,不实习是没有任何从医经验的。
实习,是一种期待,是对自己成长的期待,是对自己角色开始转换的期待,更是对自己梦想的期待;学习,也有一份惶恐,有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不安,有对自己无法适应新环境的担忧,更有怕自己会无所适从的焦虑。
带着一份希翼和一份茫然来到了__304医院,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涯。从此,我的身份将从一个学生变为了一个实习护士,生活环境将从学校转为医院,接触的对象将从老师,同学转变为医生,护士,病人。对于这三大转变,对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实习护士,虽说老师对我们已是千叮咛万嘱咐,可我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怪不适应,怕被带教老师骂,害怕自己做得比别人差怕,自己不知从何入手……
现在我进入了第四个轮转科室骨。本以为可以很快适应,但现实确泼了我一头冷水,感觉自己变得更傻了,不知该干什么,而老师也觉得我们实习了这么长时间,又是本科生,做起事来应得心应手才是,面对老师的无奈我真无地自容!我又一次陷入了低谷,又回到了没脑子的生活,做事一点条理也没有。然而何婷老师知道了我由于自卑,不主动而没有得到操作锻炼时,她就给我讲操作技术的重要性,并帮我寻找锻炼机会。是老师又一次激发我的热情,真的很感谢老师对我的关怀,我也会加倍努力,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现在对于实习,我还是又憧憬又惶恐的。憧憬是因为实习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将学了四年的理论去应用于临床,实在是非常新鲜而有意思。然后,要在病人身上操作,要想真正地透过*看到疾病本质,心中却没底,便难免惶恐了起来。也曾问过不少实习同学,各说纷纭。总之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使用懂得知识的真正掌握是把它用于实践,用实践来验证及巩固所学。学会如何与病人,老师交流。不善于与人接触是我的一大弱点,那种胆怯与不自然会使我失去很多的学习机会,所以我觉得沟通也是一门艺术,学好了将使你受益匪浅。经过这近五个月的实习,我也有了这层体会。在此,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角色转化问题。实习刚开始,很多东西都不了解,虽然以前也曾见习过,但真正的要实际操作了,我仍觉得底气不足。我会不会弄错了,万一弄错了怎么办。干事情总是缩手缩脚,加上跟我一块实习的同学表现都很好,我觉得老师都喜欢她们,事情似乎也轮不到我头上,每天盲目跟着做基础护理,跟着操作。本想说让我也试一下,但又不敢。因此,我觉得角色转化是个坎,我一定要努力克服这一点。方法主要是靠主动吧,我发现,只要主动提问,主动提出操作的要求,老师都是很乐意教的。不能再像在学校里那样等着老师要求干什么了。
二,理论知识的问题:以前当的一直是学生,学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中国式的教育一向是填鸭式的:被动地接受那么多的知识,虽然考试考了那么多次,但现在我的知识在脑海中似乎没了踪迹,只好不断翻书。当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次次哑口无言时,才认识到自己记的粗浅,没有时间经过的记忆犹如沙滩上的足迹,当时似乎深刻明显,却耐不住时光的清洗。
三,无*观念和规范化操作。在外科实习这段时间,每个老师都强调无*观念,因次,我深刻认识了无*观念,操作中便不自觉地去遵守。而规范化操作也实在是个很保守和安全的做法!至于新办法,创新思维,那也得熟悉情况了再说吧。
4、扬州继续教育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 考试78
1. 现场研究者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和角色来进入现场,其目的是( )
得到好的照顾 (A)
获取观察对象的信任 (B)
保证观察效度 (c)
方便自己自由活动 (D)
[分值:1.0] 2. 学术文献检索时,我们通常用到的最重要的中文综合性网络数据库之一是( )
中国知网 (A)
搜狐 (B) 百度 (c) 新浪 (D)
[分值:1.0] 3. 变量就是实验研究情境中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所有因素,独立变量是指( )
自变量 (A)
有关变量 (B)
依存变量 (c) 因变量 (D)
4. 论文中对表的题目要求为( )
(A)
表的题目在表上部 (B)
表的题目在表下部 (c)
随便什么位置 (D)
不要题目就行
5. 下面不属于科学的知识类别是( )(A)
自然科学 分值:1.0]分值:1.0][ [
(B)
*神学 (c)
社会科学 6.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叫做( )(A) 算术平均数 (B) 中数 (c)
众数
(D)
几何平均数 分值:1.0][
[分值:1.0] 7.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运用的方法是( )
否定的方法 (A) 实验法 (B) 灵感法 (c) 调查法 (D)
[分值:1.0] 8. 在英语中,问题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question和problem;科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 )
question (A)
(B)
problem
(c) question和problem (D)
都不是
9. 下列不属于文献检索常用的检索工具是( )(A) 期刊 (B) 书目 (c) 索引 (D)
文摘 分值:1.0][
10. 在测量研究中,万用表、电表、水表等是( )(A)
测量客体 (B)
测量内容 (c)
测量规则 (D)
测量工具 11. 按照假设的抽象程度,假设可以分为( )
(A)
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
分值:1.0]分值:1.0][
[ 定向假设和非定向假设 (B)
叙述性假设和分析性假设 (c)
(D)
零假设和虚无假设 12. 电子公告的标识( )
(A) [DB/oL] (B) [M/cD] (c) [cP/DK] (D) [J/oL] (E)
[EB/oL]
分值:1.0][ [分值:1.0] 13. 按照文献载体的形式分类,文献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机读型文献、网络型文献和哪
种文献( )
图书 (A)
连续出版物 (B) 声像型 (c) 特种 (D)
[分值:1.0] 14. 针对要查找的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我们通常用哪种文献检索方法( )
顺查法 (A)
(B)
按年代查找法 (c)
参考文献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5. 实验法较多地运用于下面哪个学科研究( )(A)
人文科学 (B) 自然科学 (c) 数学 (D)
哲学
分值:1.0][
[分值:1.0] 16. ( )是为了申请相应的学位或某种学术职称资格而撰写的研究论文。
客观论著 (B)
学术论著 (c)
[分值:1.0] 17. 不能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有( )
随机抽样 (A)
等组分配被试 (B)
增加样本 (c)
消除物理因素 (D)
[分值:1.0] 18. 研究从始到终都要贯穿一个“真”字,这决定选题的什么原则( )
客观性 (A) 需要性 (B) 创新性 (c) 可行性 (D)
[分值:1.0] 19. 下列属于三次文献的是( )
综述 (A) 手稿 (B) 索引 (c) 手册 (D)
[分值:1.0] 20. 在统计学的实际运用中,常常需要强调一类假设为应当或期望实现的假设,它是( )
零假设 (A)
(B)
虚无假设 (c)
备择假设 (D)
对立假设 21. 实验研究主要检验的变量关系是( )(A)
相关关系 (B)
因果关系 (c)
包含关系 (D)
相等关系 分值:1.0][
[分值:1.0] 22. 期刊论文中( )篇幅最长。
综述性文章 (A)
专栏性文章 (B)
报道性文章D专题性文章 (c)
[分值:1.0] 23. 在性质上、数量上可以变化的,可以测量或操纵的条件、事件或事物的特征叫( )
总体 (A) 个体 (B)
(c) 样本 (D)
变量 24. 一般有独著、合著、编著、主编、编写等类型( )(A)
客观论著 (c)
学术论著 (D)
学位论著 分值:1.0]分值:1.0][
[ 25. 在测量研究中,认知水平、行为、身高等是( )
(A)
测量客体 (B)
测量内容 (c)
测量规则 (D)
测量工具 26. 观察法构成要素不包括( )
(A)
问题
(B)
观察目的 (c)
观察工具 (D)
观察程序 分值:1.0][ [分值:1.0] 27. 测量是科学发展的眼睛,下列研究方法中可能包含着测量的有( )
观察研究 (A)
实验研究 (B)
科学调查 (c)
前三个都有可能 (D)
[分值:1.0] 28. 科学研究的基本阶段是( )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A)
选题、立项和结题 (B)
研究结题、研究实施、研究立项 (c)
研究立项、研究实施、研究结题 (D)
[分值:1.0] 29. 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以将访谈调查分为( )
一次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A)
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B)
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c)
电话访谈调查和网络访谈调查 (D)
[分值:1.0] 30. 常用来表示一个数据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差异量数是( )
标准差 (A) 标准分 (B)
变异系数 (c)
相关系数 (D)
[分值:1.0] (二) 多选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关键词可以在下面选择(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12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