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的孩子们》教学设计范文
一、目标导入
读一篇文,我们最基本的任务是要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有哪些人、事、物、景。为什么要写,也就是作者要借文章传达的情感或者思想。水平再高一点还能总结出作者是怎样写的?也就是说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他的情感或思想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现代画家,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丰子恺为自己的画集写的序,《给我的孩子们》,我们本节课最主要完成,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二、写了什么
浏览课文,找一找
这本画集主要画了孩子们的哪些生活情景?孩子们又有什么样的天性或性格特点?
方法:迅速捕捉阅读信息。
一目十行读,锁定目标段,筛选圈划关键词句。
明确:瞻瞻因失意而大哭;抱泥人,喂泥人,哭泥人;做脚踏车,堆火车、汽车;听宝姊姊故事时发生争执;我剃了头,他疑心我变了和尚;见我腋下长毛,把我当作黄鼠狼;买了多多的香蕉,却在熟睡时不知落到哪儿;模仿爸爸裁书;
阿宝拿自己的、软软的鞋给凳子的脚穿鞋子; 软软弄长锋羊毫。
孩子的天性:真率,自然,热情。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对甚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
追问:
孩子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想哭就哭,想闹就胡闹,即便是玩也全身心的投入,那么作者对孩子的这种无丝毫掩饰,真真实实的天性是什么情感?
用书上的原词:佩服。
那么作者对孩子这种真实,纯洁的生活又是什么情感?第一段关键词“憧憬”。
三、为什么写
过渡:刚才我们用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一半内容,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种能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的读书方法,“疑为学之始”,并用这方法来学习课文的另外一部分。
方法:疑为学之始
1、善于发现疑问,也就是阅读时能找出文本的内容,语言方面看似有矛盾的地方.
2、善于独立思考,联系上下文,多角度的深入思考分析,求得更好的理解.
教师示范质疑:读课文二、三段从内容的理解方面,提出“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有哪些不同?”的疑问。
孩子是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重视“名义”决定了大人的“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下面请同学试着用这种阅读方法来自主学习8---11段,先画出你有疑问的地方,再联系上下文解决这个疑问。
教师储备:
1、课文第八段。“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喜欢,当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就来了!”为什么抱怨我反而喜欢?感谢我的时候,我反而悲哀呢?
孩子抱怨我,说明孩子率真,自然,热情的天性还在,所以我是喜欢的,当孩子抱怨我的时候,说明孩子们失去了率真,他们纯真的天性已被世俗消磨掉了,所以我感到的是悲哀。
2、第十段,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暴露的是什么呢?
现实要暴露的是,我们所有的人,就像我儿时的英雄好汉,都在世俗中一个个变得退缩,顺从,妥协,屈服到像绵羊的地步。这也是所有的人都要走的一条路。
3、第11段中,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象“蜘蛛网落花”,略微保存一点春的痕迹而已。该如何理解?
孩子们彻底真实、纯洁的生活是整个浪漫的春天,而我能够把它画在册子里的,只是像蜘蛛网上能落的那么一点点的落花。
朗读指导: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11段,体会作者向往孩子的生活而又无法回到童年,而我的孩子也不可阻止地要过完“黄金时代”的无奈、悲哀之情。
在学生读后通过学生互评,重读的词、语速、节奏、语调、情感的把握情况。
学生揣摩,展示读。教师示范读。
小结:“我”对孩子们彻底地真实而纯洁生活的热爱、憧憬之情,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哀之情充满字里行间。
“我”,所有的成人都被世俗磨灭掉了人本身具有的真率,自然、热情的天性。我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世俗的消磨,他们的真率,自然、热情的天性也会一点点的消失,所以本文还表达了对不自然、病的、伪的现实社会的不满。
四、怎样写
作者从生活琐事中挖掘了纯真的人性被世俗磨灭的这一重大的主题,这是什么写法?
以小见大的写法。
那么本文还有别的写法吗?
方法:比较与辨微
阅读作品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比较鉴别。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中,让阅读进入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下面两个语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1、首段: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的事儿啊!
2、尾段:
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亲爱的,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的事啊!
【明确】:
首尾照应,深化情感,突出中心。直接抒情,真情直白。
运用第二人称,如同和读者面对面交流,感情表达更为真切。
语言亲切自然。
3、这段用了什么写法?
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对比,进一步突出孩子的率真无邪。作者渴望人与人之间有真情实感。
4、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选择你喜欢的片段读一读,记一记。
例如: 外婆普陀**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它打破了,你的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丧考妣,比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
你要我抱你到车站里去,多多益善地要买香蕉,满满的擒了两手回来,回到门口时你已经熟睡在我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在哪里去了。
学生自由读,自主记,展示学习成果。
四、 说一说你经历的或看到的童年“真”事。
学生展示。
教师出示:丰子恺的绘画《花生米不满足》、《要》及赏析。
五、结束语:
同学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冷静理智会逐步的代替你心中最原始的,最真实,最自然的想法,那是你长大的表现。但老师还是想告诉你,不管你将来生活在社会的哪一个层面,那些常和你结交的人不会有愚笨和聪慧那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还是对人说真话,用真情;对事认真干。
六、阅读推荐
丰子恺的散文:
《儿女》
《华瞻的日记》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刘国正先生说:“课堂教学能否把课文教好,这是语文教学成败的所在。”而用“实”教材,用“活”教材,用“巧”教材是我们语文教学艺术追求的更高境界。执教《给我的孩子们》时我以“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为明线来设计教学环节,以“读书方法”为暗线组织教学活动【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疑为学之始——比较与辨微】。力求教学设计抓住重点,层次清晰;同时贯穿学法,让学生在读、思、品、悟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在合作交流中享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余映潮老师说:“精彩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的课,学生的积累丰富的课,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得到很好激发的课,学生的思维与学习方法受到良好训练的课。”这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读透教材上,巧设学案上下足功夫。实践中我们还必须对学情有精准的把握,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才能将种种功力合而为一,于无痕处润物细无声,达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最优化状态。
拓展阅读
1、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学设计范文汇总
教材分析: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人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一首歌曲, 歌曲结构为两段体,2/4拍,曲调优美深情,以学生的角度歌颂了老师的辛勤奉献的品质,深切地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让学生深切感受在老师精心培育下他们茁壮成长,从而培养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能以崇敬的心情演唱歌曲,感受歌曲中蕴含的爱师情怀,能从内心体会对老师的尊敬及爱戴之情。
教具: 多媒体,钢琴,笛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结合孩子好奇的心理特征,我运用故事导入:从孩子们身边的故事入手,在多媒体画面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中,讲述一个非常调皮,经常跟老师作对的学生小红的故事,讲到有一次当小红经过老师窗前,看到老师在辛勤地批改作业的情景,后来到底怎样呢?
生:学生小组讨论。
师: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引领孩子们打开课本,学习这一首歌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引领孩子们打开课本)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
师:在学习这一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看看同学们谁的听力厉害,能分辨出老师演奏的歌曲片段是怎样的音乐情绪?(教师演奏笛子片段《扬鞭催马运粮忙》和《牧羊曲》。)
生:根据老师给出的答案进行抢答.(欢快的,强烈的,抒情,深情的。。。。。)
三、感受音乐情绪,学唱歌曲。
师:在刚才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基础上,播放歌曲,让学生认真聆听,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啊?力度怎样的啊?,歌曲可分几段?
生:深情的。柔和的。。。。。
师:点评。
师:好的,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教师按节拍朗读歌词(分组读)
师:指出比较难的节奏,多读几遍。
师:在熟悉节奏的基础上,播放音乐,鼓励学生轻轻跟着哼唱
生:打着节奏,轻轻跟唱。(由于旋律比较简单,很多同学都已经基本会跟着唱了。)
师:为保护学生的嗓子,老师先带学生们练练声,为避免枯燥的练声方法:老师用各种动物的叫声来引导学生练声。(如大象“嗯,嗯,嗯. 嗯。“小羊咩,咩。咩,咩。”)
生:兴趣高涨地练起来。
师:在此时,教师弹奏歌曲,鼓励学生跟着老师深情地用“嗯”哼唱。
四、学生互动:
师:好,同学们都已经基本上会唱了,那让我们来分组唱,轮唱,领唱,合唱,好吗?
(培养学生们的协作能力。)
五、情感交流。
让学生发挥想像:小红看到老师如此辛勤地为同学们改作业,内心会怎样想呢?她会怎样做呢?
如果你们是小红,你们又会怎样做呢?鼓励同学们都用笔写出自己的想法,写出想对老师说的话。让同学从心底体会流露出对老师的感情。)
六、最后,播放音乐。让在学生深情的歌声中结束课堂。
2、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学设计范文汇总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师生情》中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是一首要求学生会唱的歌曲。
(二)教材分析:
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一首意境优美、感情动人的儿童歌曲。歌颂了老师为培养一代新人而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也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崇敬、热爱之情。歌曲为2/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四个乐句的节奏平稳,在舒展的级进中运用了三度、五度跳进,旋律流畅、优美,表达了学生在夜深人静走过老师窗前时充满着无限的深情。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副歌,从“啊”开始,曲调级进上行,起伏较大,把情绪逐渐推向**。最后一句下行级进的曲调感情真挚地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热爱。
(三)指导思想:
1. 在学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时,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有目的地感受、体验歌曲情绪,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通过演唱,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2.在教学中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能扩展学生想象力和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音乐的欣赏、演唱与表演当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用甜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2.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演唱。
过程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演唱、舞蹈等实践活动
在感受音乐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让学生深切感受在老师精心培育下他们茁壮成长,从而培养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2.通过不同的形式表演歌曲,从而加深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光辉儿崇高的形象。
重点:学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从内心体会对老师的尊敬及爱戴之情。
难点:歌曲**部分的演唱及附点音符的演唱。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光盘、钢琴等。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上课开始,我首先提出问题:从入学至今,你和老师之间发生的什么事让你难忘或感动呢?你们想对老师说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能很快让学生回想起和老师日常相处的点滴,既能最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入到本课的学习当中。)
(二)聆听歌曲、初步感知。
1.播放歌曲《在祖国怀抱里》,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思考:歌曲是什么速度? 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能使学生更专注的倾听。)
2.讲述“附点四分音符”。
(设计意图:附点四分音符的演唱是本课的重难点之一,因此在讲述附点四分音符之后,出示四条简短的视唱,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便后面歌曲的学唱。)
3.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四分音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让学生再次巩固附点四分音符的同时,也能加深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三)学唱歌曲。
1.按节奏读歌词。
(设计意图:节奏和音准是学生们学唱的难点,通过这一环节能解决学生们的节奏问题。)
2.学唱歌曲。采用又慢到快的速度教唱,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提醒学生注意歌曲的强、弱,歌曲的旋律等。引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能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通过聆听和我的范唱,引导学生解决难点。)
(四)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总结本课所学过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我学会了……”和“我体会到……”这两个问题,既让学生回顾了本课所学的知识,也使学生感受到在老师精心培育下他们茁壮成长,从而培养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这节课在我精心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总之,本课的设计,力求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但是,本课的设计还有很多的不足,例如,有些学生们不能很准确的演唱附点四分音符,在引导之后学生们还是唱不好,我只好带着学生一起唱。下次可以我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解决难点,再引入本课,有可能就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赏和演唱的能力。
3、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学设计范文汇总
一、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品质。
3、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二、教材分析: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颂了老师为培养新一代人而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也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崇敬、热爱之情。歌曲为四二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四个乐句节奏平稳,在舒展的级进中运用了三度、五度跳进,旋律流畅、优美,表达了学生在夜深人静走过老师窗前时充满着无限的深情。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副歌,从“啊”开始,曲调级进上行,起伏较大,把情绪逐渐推向**。最后一句下行级进的曲调感情真挚得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热爱。
三、学情分析:
曾几何时,我们发现老师在学生眼中的地位没有我们这一代人那么神圣了,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今的孩子的情感也有了微妙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引导他们对老师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言行得到进一步完善。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的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通过音乐独特的情感作用,促使其感情不
四、教学重点、难点:
2、歌曲**部分的演唱及附点音符的演唱。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课前:歌曲《嘀哩,嘀哩》
师:伴着一首非常欢快的歌曲开始了我们今天的音乐课,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欣赏一下。
(二)、聆听《我爱米兰》
1、初听:
师:请同学们认真聆听,想一想,你从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呢?(播放音乐)
为什么拿老师与米兰作比较呢?
生1:感受到老师的爱。
生2、感受到老师深情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首歌曲以米兰花来比喻老师,颂扬了教师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同学们通过听这首歌曲,感受到老师深情的爱,现在你们想不想再感受、体验一下这种深情的爱呢?
生:想。
师:(再放歌曲音乐)。
师:这首歌曲就听到这里,是啊,老师的爱是深情的爱,是无私的爱,老师为了同学们,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用辛勤的汗水,培育着新的一代,那么,在今天的音乐课上你们想不想用歌声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呢?
生:想。
1、聆听范唱。
师:请同学们听一下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2、朗诵歌词。
师:这首歌曲歌颂了老师为培养一代新人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也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尊敬、热爱之情,那么谁能用这种感情朗诵一下歌词呢?
师:(找三名同学,以歌曲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伴奏)
3、学唱曲谱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曲谱。
学生随教师逐句学唱歌谱。
4、全班同学用“mu”音模唱。(三名同学朗诵)
5、随琴填唱歌词。
a.随教师逐句填唱。
b.学生完整地跟伴奏演唱。
6、完整演唱。
7、找一名同学领唱,全班齐唱。
8、歌曲处理。
(四)、深化主题
师:歌曲学完了,同学们唱着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呢?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
生1、唱着这首歌,我想到了夜已经很深了,而老师您却在灯下为我们不知疲倦地批改作业,我感觉老师真的很好。
生2、唱了这首歌,我想到了老师为我们放弃了一个个休假日,为我们批改作业,我觉得老师真辛苦。
生3、老师您就像红烛一样,无私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想在这里说:老师您真伟大。
生4、我想说赐于我生命的是父母,可培育我成长的是您敬爱的老师。
生5、我想对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
师:同学们,听到你们对老师的赞美,老师很感动,这是你们对老师工作鼓励,我代表老师谢谢你们(师鞠躬感谢)。
生:鼓掌。
(五)、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要和同学们说再见的时候了,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尊师、爱师。现在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六)教学反思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一首学唱歌课,这是一首赞美教师、教育小学生从小热爱老师的歌曲,它以优美抒情的旋律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 在歌曲的教学中,我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教学的创设情景入手,引导学生到了夜深人静意境。爱师、敬师及对教师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对教师爱的热流在心中缓缓涌动。 有情才有声,我抓住学生此时良好的情感体验,顺利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学唱歌曲。首先,我弹唱了歌曲,给学生进行范唱,而后我琴声起时,学生自然地随着我的琴声唱起来,学生唱歌的情绪是那么投入。学生学会歌曲后,我对歌曲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艺术处理,为歌曲加了哼鸣,配了朗诵和领唱,歌曲的情感情绪得以进一步升华。 下课铃声响了,但学生学习歌曲的情绪仍很高涨,在学生们的强烈的要求下,我们再一次声情并茂地演唱了歌曲。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提高,学生们也更喜欢上音乐课了。
4、《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精选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纳米”,以及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
2.收集相关资料,并根据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勇于大胆想象的科学精神。
一、直接导入
1.20世纪90年代兴起一种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在21世纪的今天必将是纳米的世纪。今天,我们来学习《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3.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什么内容呢?学生提出问题(预设:什么是纳米技术?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在我们身边的哪些地方?)。
二、通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1.解决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纳米技术?
2.课文介绍了哪些纳米技术?
3.科技术语我会读。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理解什么是纳米。
1.什么是纳米?
2.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纳米的语句。
3.指名回答,区别下面的两句话:
(1)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
(2)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师:你都知道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十亿分之一米等于百万分之一毫米,拿出尺子,看一看一毫米有多长,想一想它的百万分之一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长度。
作者列出具体的数字说明了纳米的具体长度,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纳米这一神奇的长度单位。这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
纳米和米进行比较,纳米和毫米进行比较,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作比较。
(3)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可见纳米有多么小。
一个乒乓球的直径为4厘米,地球的直径为1.3万千米。
作者运用我们熟悉的乒乓球和地球相比较,说明纳米很小很小,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作比较。
(二)理解纳米科技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本段是围绕哪句话介绍纳米技术的?分别举出了哪些具体的例子?
①箱里的纳米涂层
②“碳纳米管”(作比较)
③纳米纳米吸波材料
2.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纳米技术?
3.小组合作
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本段是围绕哪句话介绍纳米技术的?分别举出了哪些具体的例子?在小组内交流。
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②纳米机器人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补充资料
《 “不流血的外科手术”》
四、拓展延伸
1.纳米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衣、食、住、行哪些地方?让你的想象插上翅膀,想一想纳米技术会给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及更多领域带来哪些新的变化?(任选其一写一写)
2.孩子们,今天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有关纳米技术的知识,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十万个为什么》
5、《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精选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能力,了解纳米的有关知识和应用前景。
3.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大胆想象的科学精神。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板书课题)。
2.以前听说过“纳米技术”吗?你了解纳米技术吗?是怎么了解到的?
预设:我通过预习课文了解到“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小小物质新奇特性的一门学问。
预设:我是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的。
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课文朗读。
出示课文中的科技术语和句子。先组内相互听读纠正,然后全班交流。
词语:除臭技术 纳米缓释技术 长度单位 纳米涂层 碳纳米管 纳米吸波材料 探测雷达波。
句子: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新学问。
2.自由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自学了课文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三、研读课文,筛选信息。
科技说明文的阅读要突出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重点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筛选信息。要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找寻信息点,学会提取和概括,力求准确、全面。把相关信息制作成读书卡。
1.教师导学,展示读书卡的制作要求:卡片体例要一致;出处时间要清楚;规格大小要适当;抄写剪贴可灵活。
2.根据下列提示,学生筛选信息,制作读书卡。
A、什么是纳米?
C、什么是纳米机器人?
D、纳米神奇在哪些方面?
E、纳米技术对于人类的发展前景如何?
3.展示读书卡。
4.师小结。本文的信息量相当大,有的是明示信息,有的是隐含信息。明示信息容易筛选,隐含信息则有一定难度,但仍能从课文内容看出纳米是神奇的,即:纳米本身的微小,纳米技术本身微观和精确,纳米技术未来应用前景广阔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和思想。
四、借助网络,想象探究。
对于纳米技术的应用问题,除了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外,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讨论交流。老师要积极给予评价,提醒学生想象与科学依据相符,也可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纳米的阅读材料。文中纳米技术应用创造的奇迹都是科技工作者大胆想象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
1.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纳米时代的产品。
①提示,课文中说隐形战机利用纳米吸波材料把探测雷达波吸掉,使雷达根本看不见它。想象一下,利用纳米吸波材料还会带来哪些变化?
②讨论交流,学生互评。
2.利用网络,收集资料。
①教师导学:资料的积累和使用一般有这样的过程,收集筛选贮存编序提取。
②展示收集的信息。(用我了解到,我查到了的句式说话。)
3.拟定课题,筛选信息。(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筛选相关信息)
参考课题:
B、纳米产品奇妙的特点。
参考资料:①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自行车,重量只有几公斤;将防水防油的纳米材料涂在大楼表面或窗玻璃上,大楼不会沾油污,玻璃也会永远透亮。用防污的纳米材料织成的免洗涤衣物。纳米技术用于制药,可以制成导弹型药物,循着导引的方面直达病灶部位,疗效大大提高。
②由碳纳米管制作的纳米齿轮模型。纳米齿轮上的原子清晰可见。最异想天开的用途莫过于将碳纳米管做成太空升降机的缆绳。由于碳纳米管的强度高、重量轻,如果把它做成缆绳,即使缆绳的长度是从太空下垂到地面的距离,它也完全可以经得住自身的重量。到那个时候,人类到外太空旅行将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1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