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山之行随笔

发布时间: 2025-07-15 21:56:36

牛首山之行随笔

这一天,天还没亮,但我们却是万事俱备,带着满腔热血,向南京牛首山出发。

来到牛首山,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耸立的山峰。峰顶,一座宝塔高耸入云,令人赞叹不已。山路上,我遇见了佛教徒,他们每走三步就会跪拜天地,虔诚又执着。

才走到半山腰,我的腿就已经像灌了铅似的,累得走不动了。“加油,儿子!你是最棒的!”在爸爸的鼓励下,我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山顶。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峦起伏,郁郁葱葱,山间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我忍不住尖叫起来:“哇,这里的风景真是太美了!”

游览完山顶,爸爸提议不坐游览车,徒步下山。我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绕过了一个又一个湖,可是怎么也看不到终点。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只听妈妈在后面喊道:“翻过前面一座山就到了!”我高兴极了,立刻向前面那座山冲去。可是我们都已经翻过两座山了,还没看到终点,我恍然大悟,原来妈妈是为了鼓励我继续向前走才这么说的。走着走着,在路边的一块指示牌上,我看到“离出口还有2000米”的字样,便兴奋地喊起来:“快点!快点!我们快到终点了!胜利就在前方!”这时候的我像打了鸡血一样,干劲十足……几个小时的翻山越岭,雖然疲惫不堪,却让我看到了美如画的风景,也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站在牛首山出口处,回望来路,蜿蜒曲折的山路绵延向远方,胜利抵达终点的喜悦弥漫在心头。这一次牛首山之行,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坚持是成功的前提,只有坚持到底才能够成功。

拓展阅读

1、诗画庐仲夏游记范文

谢瑞

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此指的便是庐。庐又称匡或匡庐,位于江西九江市南36公里处,北靠长江,南傍鄱阳湖,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庐幻化为,故而得名。庐雄奇秀拔,名胜古迹遍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千百年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和名人相继登,这使得它成为一座人们向往的名。1996年,庐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更使庐驰名中外,成为一座世界名

今年“六一”那天与几位教师朋友从赣州**直奔庐。上午10点多钟到达牯岭。牯岭是庐的中心,其原名叫牯岭,因岭形如一头牯而得名。牯岭三面环,一面临谷,地势平坦,峰峦葱笼,溪流潺潺,青松、丹枫遮天蔽日,千幢风格各异的别墅高低错落,疗养院、休养所、宾馆、饭店、商店星罗棋布,使这里成了天街云市般的镇,桃花源般的人间仙境,游人如织、物华天宝、锺灵毓秀,令人神往和难忘。

放好囊,从牯岭街的街心公园出发沿大林路西,便到了如琴湖,因其湖形如琴而得名。湖中有曲桥、亭榭、花径,花径又称“白司马花径”,以白居易曾循径赏花而得名。这是一个中公园,园门有楹联:“花开寺,咏留诗人”,门上为“花径”二字。园中遍植桃花和各种名花,白居易的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就指得便是此地。漫步如琴湖,那静美秀逸,青掩映,绿树层叠,湖水荡漾,波光粼粼美景,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从花径出来前,左边1.5公里的秀丽谷就是锦绣谷。这儿四季花开犹如锦绣,千岩耸立,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猛虎跃涧、捷猿攀登、仙翁盘坐,一路景色栩栩如生,令人陶醉。王安石诗句:“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便是对锦绣谷四季如春、锦绣画卷的最好描绘。

出了锦绣谷,右边小路上的建筑就是御碑亭。往前走一会儿便到了仙人洞。仙人洞高、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名为“一滴泉”,洞壁刻有“洞天玉液”等题词,*的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在中国家喻户晓,使仙人洞名扬四海。

游完仙人洞已是中午时分。午饭后,我们向下走到仙人洞滑道进入阳明小路到达圆佛殿、天池塔、文殊台等小景点参观后,就到了龙崖。崖下峭壁千仞,其上巨石如龙,傲然出洞,石上有一奇松,展臂招客,群逶迤,绿树红岩相间,脉络分明,很是雄伟壮观,令人震撼。过了龙崖往前走一段便到了电站大坝。登上大坝走20多分钟就可到黄龙潭。静坐潭边观古木掩映,溪涧穿石,银河瀑布美景,听古道落叶、飞鸟鸣涧、猿猴长鸣天籁音,有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感。由黄龙潭沿林间石阶上约300米即到三宝树。三宝树相传为千年古树,浓荫蔽日,绿浪连天,其中二棵是柳杉,各高约40余米,一棵为银杏,形同宝塔,高约30米。三宝树现已被重点保护,成了庐的镇宝。再向前走,一会儿便到了今天的最后一个景点---芦林湖。登上芦林大桥环湖四顾,但见青环拥,茂林丛丛,飞鸟成对,游人如织,白桥与黄亭对望,湖水与夕阳相映,一幅优美的人间画卷跃至眼前,令人陶醉不已。

第二天早上四点起来乘车前往含鄱口。含鄱口海拔1286米,是含鄱岭和汉阳峰形成的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吸尽鄱阳湖水势,故得名。五点左右,众多游客踏着熹微的晨光登上望鄱亭,依栏远望。一会儿,鄱阳湖上的天幕金光万道,紫霞升腾,一轮旭日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喷薄而出,染红了蓝天绿水和远近岭,呈现出“红霞万朵百重衣“的壮丽图景,令人惊叹不已。观完日出,漫步在含鄱岭上,北可望五老峰,东可瞰鄱阳湖,南可眺大汉阳峰,西可观庐植物园,极目四眺,“千里鄱湖一岭函”的湖光色让人心意荡漾,遐想连篇。

从望鄱亭旁石阶下去,左走一会就是植物园。庐上的这座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是我国著名的亚热带高植物园,以研究灌木为主,已收集国内外植物标本10万余种,引种驯化3400多种,“繁殖活化石”水杉万余株。植物园不仅是科研基地,且为风景胜地,面积达3平方里。

从植物园出来,沿大路右,直通五老峰。五老峰在距万松坪一公里的地方,五峰耸立,雄伟陡峻,海拔1436米。从麓明代所建的海会寺仰视群峰,似五个老人并坐,有的象诗人吟咏,有的象武士高歌,有的象渔翁垂钓,有的象老僧盘坐,有的象画家泼墨,故得名。爬五老峰需要力气和决心,我们从一峰,二峰,三峰一路爬上来,一路感受峰的险峻和景色的壮美。到第四峰,峰顶云松弯曲如虬,下有五小峰,即狮子峰、金印峰、石舰峰、凌云峰和旗竿峰,往下为观音崖,狮子崖,背后谷有青莲寺。到了第五峰,让人领略到了“庐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的雄、险、奇、秀美景,让人体会到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中”所写诗句的美妙意境。因这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使庐闪烁出耀人的辉光,名传九州。

在五老峰休息后,我们沿左侧小路下去,走了一千多级台阶才到达三叠泉。庐瀑布推三叠泉,当地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客”说。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飞泻而下,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落差共155米,很是壮观。站在第三叠抬头仰望,三叠泉水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羽,又如明珠飞洒,令人叹为观止。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诗歌,使庐瀑布千古长流,使庐成了美丽的化身,使成了一座千古文化名

下午五点多钟,我们游览了此的最后一个景点---人称“神奇福地”的天合谷风景区。登高纵览,峰环抱,粼粼鄱湖,三石墚大瀑布,爱情福地天合洞府,第四季冰川遗址万仙崖,林海、云霞、瀑布、奇石等奇特自然景观,四时秀美尽收眼底。这里“苍润高逸,秀出东南”,步步奇景,诗章优美,传说动人,是庐优美风景的生动缩影和最好写照,使人耀眼生花、心旷神怡。

夕阳落下时,我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告别了庐。庐是一幅赋予美感和思想灵魂的水画,是一座演奏出璀璨历史与深厚文化的世界名。此次仲夏庐,使我更加爱上了她,爱上了赣鄱大地。

2、南药科技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队湖光岩研究心情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湛江园区湖光岩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区南部18公里处,总面积为37.1平方公里,是一个以玛珥火地质地貌为主体,兼有海岸地貌、构造地质地貌等多种地质遗迹,自然生态良好,人文景观丰富的公园。

园区的核心景区湖光岩为中国玛珥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火口湖一,湖底的沉积物真实的记录了10多万年以来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情况,蕴藏着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的变化的信息,被专家们誉为“天然环境变迁年鉴”,是中国玛珥湖研究的起始地和中德两国科学家在亚洲挑选并合作研究的第一个玛珥湖。湖光岩与德国埃佛尔地区的玛珥湖结为中德姐妹湖。

湖光岩为火垣环抱,湖四周悬崖陡壁,火岩层理、韵律清楚。湖水清澈如镜,根群抢石成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画卷。公园内古树参天,古藤缭绕,植被茂盛,有一片高密度空气负离子区,堪称“天然氧气吧”,人在湖滨漫步,倍感心旷神怡。

名胜区历史悠久,早在隋朝时期,佛教僧人就依岩而建楞严寺、白衣庵等古刹,宋朝丞相李纲题写的摩崖石刻“湖光岩”存留至今。广泛流传于雷州半岛的雷剧,是公园火红土文化衍生的特有?俗文化艺术,内涵丰富。

湖光岩园区是火的杰作,它将以大自然赐予的深刻地质科学内涵,奇特秀美的玛珥湖光,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其无穷魅力。

3、难忘的云台作文600字

暑假期间的云台,至今都会在我的梦中出现,仔细想想,令我魂牵梦绕的还怎是很多……

我们坐着车,先来到了顶,虽说细雨绵绵,但游客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上仍是人人海摩肩擦踵。而这雨非但没有减弱美,反而更为他添了色,从顶望下去,谷中一片烟雾萦绕,仿佛是仙人下凡,令人浮想联翩。接着我们向谷底的红石峡前。雨水浸湿了路,石块铺成的小路变得湿滑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心情一边说笑着一边欣赏着这美景:看那直耸立,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真像诗中说道:“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在雾气的映衬下,这显得格外幽美,仿佛是刻意准备的,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是一幅堪称完美的视觉体验,像壮丽秀美的水墨画,令人回味无穷。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谷底的红石峡。红石峡因布满红石而得名,最奇特的是,受地形影响,红石峡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气候,虽正值八月盛夏,但谷底却十分凉爽。潺潺的流水清凉明净,让我不禁想起了吴均诗中的一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孩子们看到水后就再也忍不住了,迫不及待地**鞋子,挽起裤腿,跳*中嬉戏,顿时间,笑声、泼水声、打闹声,荡漾在谷上空。家长们也纷纷拿出手机,将这一刻*保存下来。

不远处怪石嶙峋,成为理想的拍照背景,不少人在此拍照留念。年轻的大学生们更是花样百出:站成一排,高举雨伞,张开双臂,拥抱蓝天,有的甚至丢下雨伞,直接与雨丝来个亲密接触。

云台的美远不能是我手中的杆能描绘出的。啊,美丽的红石峡,美丽的云台,美丽的大自然,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大好河,让我终生难忘!

4、记会龙小住的散文

不知不觉中暑假已过去了一半,高考后没有约束的日子无聊得很,每日徜徉于电脑手机中的我突发奇想,约了高中的朋友睿去会龙走走,电话那头他答应的很爽快。

第二天清晨,我们来到会龙广场。大妈们在跳舞。许多大人带着小孩爬观光,熙熙攘攘地从佛寺里经过,遇到诵经忏悔的僧人或是穿着黑色海青的居士便驻足合十。这些居士们常常不辞辛苦,路途遥远地从市区赶来,从头至尾地参加法会。游人如织,已是没有了特别的寂静感。

我和睿拾级而上,沿着铺满落叶的小径朝着顶的栖霞禅寺前。远远望到红色石墙的门前那颗大银杏树,树龄已逾百年。或许是因为顶上清净道场的沁凉,又或许这是岁月带给它无法抹去的雕琢,如扇的杏叶在三伏盛夏里绿中泛黄,和虬曲的枝桠互相掩映着,在门前方投下一片光影斑驳的树荫。

这儿只有零星的游客在寺里作短暂的流连,寺里也提供免费的香火供游客焚香祈愿。更多的是僧人和居士们整齐有序地在操办着为前不久天津爆炸遇难者祈福的佛事。推开天王殿的石门,迎面而来的是坐在莲台金刚座上的大肚弥勒,他似乎永远是那么一张笑脸,眯成一条缝的眼睛,欢喜得合不拢的嘴旁漾起两个酒窝,肥硕的大耳垂到双肩。伫立在弥勒菩萨两侧的是护法神“四大天王”。瘦削而眼神坚定的睿双手合十,虔诚地瞻视着佛陀,屈伸礼拜。

或许是受一些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我一直觉得修就是很少和人打交道,然后安心读经、打坐、降伏烦恼。而真正的道场里的僧俗大众为办法会忙忙碌碌,有进有出,还有免费的`布施斋饭等活动,一布施就是上千碗粥面,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和体力,原来劳动也是修的一部分,许多僧人们至今仍过午不食,不作不食。

中午时分,寺院响起了阵阵敲打云板声。比丘们偏袒右肩身着袈裟,沙弥则穿黄色海青,陆续走进了斋堂,我和睿在居士与游客的队伍里依次进入。案几上弥勒佛前檀香缭绕,花果陈列。清脆悠扬的击打法器声音和齐诵供养咒的梵呗声在耳边响起:“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供佛已讫,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一菜一饭一汤,僧人们吃饭的时候是不许发出声音的,即使是不小心掉落了一些饭粒在桌子上也一定会捡起来放入口中。“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结斋偈唱完以后睿在功德箱里小心翼翼的放入十块钱,算是我俩一起饭菜的费用。他说,寺庙里的东西都是喜发心出的,有些老菩萨也就是老人在这儿一直是免费吃饭,大家也都欢欢喜喜地相处地很好。

中饭后,我不禁对栖霞寺的清净生活有些喜欢了,和他商量着能不能在这儿小住几天,“这儿的修是很苦的,大家都是用功办道,很少有俗家人在道场安得下心,既然发心要在这儿住一天就不能半途而废啊。”“古代的读书人赶考还不是经常在小寺庙里过夜?”于是我们在客堂登记了。第二天清晨两点四十,一个又一个的来电把我从熟睡中吵醒,是睿的声音:“快起床,待会儿得上早课了,不然都没饭吃。”我迷迷糊糊的答应着,又继续躺下。不多时,夜巡(即寺院充当更夫一职的僧人)打板了,宿舍楼的灯也一个个亮了起来,我只好起床穿衣洗漱,晕晕乎乎地出门跟着居士们朝大雄宝殿走去。全寺僧众们都聚集在大殿里上早课,每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方丈站在殿门左边,僧值站在右边。前面佛像前站着“维那”,由他敲响大磬,率领大家诵经祈福。大殿*,分成两排站着数百僧人。在肃穆的气氛中大家依次吟唱着《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韦陀赞》、《赞佛偈》等等的梵呗,最后齐诵佛号数百十声,绕佛三匝,顶礼回向。早课便在这些祝福声中结束了。然而,早课完毕以后天空仍未亮堂起来,这时我才知道寺院里的修人每天只能睡四五个钟头啊!

斋堂进门上方高悬“五观堂”三个大字。佛经上说寓意是在吃饭的时候作五种思维。吃完早粥,我们在寺庙里漫无目的的走动着。地藏殿的幽静,念佛堂的神秘,禅茶艺术馆的古朴,玉佛殿的庄严,放生池的活泼,许愿树的红带缠绕……

体验完这晨钟暮鼓生活后已经是第二天中午,过去了一天半。我们准备收拾好李回去了。临前,遇到了住持明圆法师,一个穿上小号僧袍仍显得身子空荡荡的老人。他送了我一本《半路出家》和《早晚课诵》,并在封面下写了一句话: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

5、一个顶上孤独的人散文

听说,顶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从一千多米的湖萍上去,还有一条知青修的老路通往原队上,虽不宽,但现在都铺成了水泥路,小车勉强还能开往1200多米的顶。俯看顶一块平整的洼地,横七竖八的竖立着几栋孤零零的房舍,原来知青居住的岩石房早已是残垣断壁,而且中间还无规则的坍塌成几段,仅存的几间房正歪歪斜斜像是在哭泣,心里猛然被扎了一下。

我去的时候,他穿着一件迷彩服,里面套着一件退了色白汗衫。黄色的军裤,系着一根陈旧翻白的皮带,虽说是酷夏,但顶的温度,穿着夹衣还是蛮适合的。

他是即将步入古来稀的人了,稀疏的短头发已经黑白参半,没有染,消瘦的脸上有很突出的颧骨,黧黑的皮肤如同一个活脱脱的里的老农。话语中含夹着浓厚的湘潭尾音,跨过沟壑的轻盈,疾步走路姿态,身子硬朗的痕迹就可窥见一斑。只是他细细的眼睛儿象老睁不开式的眯成了一条缝,而眼神总是带着拘谨和怀疑目光喜欢打量来人,而剩下的余光还会时不时的四处搜索,似乎永远在寻找些什么?给人一种诧异不适的感觉。

这就是他,姓赵,我们便称他为赵哥,全名赵振华。

赵哥是1972年3月份与我们知青同一个时段到的农场,掐指算来在此地应该是居住四十七年了,据他讲离顶往下走一里路湖萍那儿,他还切有一栋房子,那是帮儿子娶媳妇盖的。如今,农场把原来的旧茅草房或岩石房都做价卖给了职工,他们加已改造现在都变成了砖瓦房,有的甚至砌得还蛮气派。

赵哥的房子少说也有五、六十平米,绕道屋后,墙边堆满了劈成长块的柴火,十几根碗口粗四五米长的杉木、梓木和杂树斜靠在屋檐旁边,一切释放着农村主家缜密生活的现象。走进正门就是堂屋,里面墙角边用木板拦着一堆马铃薯,几张木制的靠背椅摆成一线,另一边堆满了杂物,其中有捕蛇工具、还有捕野猪的夹子,套鞋、雨裤、锄头、茅镰刀、打农药用的喷雾器,干农活用的农具倒还是蛮齐全。进门左边是卧室,床对面摆着一张用杉木板打的大柜。堂屋右边是厨房加烤火房,里面既有柴灶,也有液化气灶,看来他是两灶机选择使用。但是他把电视机也摆放在这里其用意应该是兼做他的客厅了。虽一切还是有些凌乱。但不管怎样,一个人的生活起居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不经意间,我又盯了几眼烤火用的是壁炉,这在以前是没有的。炉子是铸铁铸造的,烟囱从墙上伸出,此烤火炉往炉中添柴就可以烧水、煮饭、取暖,三种功能合成一体的确还蛮实用,也非常方便。遗憾的是区原来用着烤火的那种火塘坑不见了,它同现代化生活的变迁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其实,那是我三年当知青时最深的记忆,也是区一种原始生活文化遗留下来的永痕印迹。这一现象的消失,虽有些失落。但客观的说,它有效的保护了区的青绿水,保护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某一天上午,我又悄悄的去了一趟顶,再轻轻推门而入,只见他坐在木靠椅正上打着瞌睡,一杯浓茶搁放在另一张椅子上,手机意地放在桌上,还是一款比较旧的老年手机,仅只有接打电话的功能,他跟我说,他自己一般没有什么电话,偶尔有找他买蛇或药材的那些人,主要还是跟儿子联系,他跟儿子买了一部农用车贩一些菜和小商品,听说儿子结婚后一直未有小孩,媳妇也在外打工,几次从湖萍路过却从未见他儿子家门开过。他还告诉我,他爱人去世得比较早,儿子基本是他一手带大的,日子一直过得辛苦,此人话不多,很少主动说话,基本是我问他答,甚至约显木讷。可见他平日与别人交流、沟通都不多,从其家境和他个人性格来看,‘功苦茹酸’的确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后,他又领我走出房门,顺手搬出几张靠背椅坐下。此时,顶上非常安静,不经意间眼睛又看到了对面知青住过的岩石房,阳光照射在岩石上,更显得破烂残败,木门歪斜,从空洞的窗口望去,里面一片漆黑,而且蜘蛛网还布满了发黑的木梁,如此景象,难怪一些有家室和那些耐不住寂寞的人都早已搬下去了。唯独他却还留守此地。大家纷纷好奇,一位年长的男人,经历了什么样的半生,才会习惯于在异乡的顶上生活呢?这个答案恐怕永远只能留在赵哥自己的内心了!

再次上来,我是想赵哥下来吃饭,电话打了老半天还是打不通,如是只好亲自上来一趟,第二天,我在场部秀峰宾馆休闲的长廊处等他,他来了,而且来的比较早。只见他带着一顶草帽,手里拿着用塑料袋包裹的一点东西很警惕的走到我身边,神神兮兮递给我,说是自己制作的一些天麻。然后百无聊赖地坐在靠树的桌边,我递给他一根烟,他心慌忙乱的把烟点然猛吸一口,然后又坐在我对面,把腿夹起再不慌不忙的抽着,眼睛依然不停的四处搜索张望,仿佛还有种陌生而又怀疑的神态。这就是顶上那个孤独又孤僻性格的赵哥、赵振华。

秀峰宾馆原属场部建后用来作招待所的,后来卖给了石门什么单位,现在由几个人合作承包经营。此宾馆是东峰最有名气和影响的一家宾馆。环绕在它周围,沿农场管理处公路附近而星罗棋布的开设的许多酒家和旅店,那都是一些农二代或者他们的子弟开的。正逢酷夏,来上避暑的知青特别多。此是绝家休闲、逛景、避暑的好地方。

我今天特意在此地安排两桌酒席,一桌是请我而来的知青同学,另一桌是请原来知青队上的农场职工和家属。四十几年未曾见面,彼此心里都还会有挂念,还会有许多说不尽的回忆,更有倒不完的哪些酸甜苦辣。我举起酒杯敬老职工身体健康,晚年幸福。敬他们曾经给予我们的关照,也敬我们过去的不成熟而带给他们的一些误会,酒过三巡醉意浓,久未见面话更多。此时全然没有了大雅尊,知青间有调侃别人的也有调侃自己的,不时的还翻嗮出曾经在顶上一些旧事,大家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情意浓,这正是岁月无情人易老,人生何处不相逢。我特意走到赵哥面前敬他一杯酒,要他多保重,他尴尬的站起身来,泛红的脸色有些语无伦次,眼睛笑成只有一条缝了,然后抱歉地说;谢谢你的招待,我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你。我说;不用谢,更不需要你送什么东西,你这个年纪一个人还生活在顶上挺不容易的,要注意多与人接触,多下走动。

已是午响,许多来宾馆吃饭人从窗前经过,不时有孩子将脸紧贴在落地窗上,苹果似的小脸蛋挤成了一个小园饼。此时,有人把我拖在一边,俏俏的告诉我;说赵振华这个人性格孤僻、云云,我知道她想说什么,但人有千差万别,每个人都因自己的个性、脾气和一些条件会产生出不同的差异,但愿相互包容理解。

七月、八月,在我的印象中,一个被人遗忘的东峰农民的世界在我眼前崛起、生机勃勃,即便是顶上有最揪心的一幕场景依然也让我心旷神怡,虽然有些目瞪口呆的冷酷无情却充满了快乐的无畏。我想,他可能并不会感觉枯燥乏味,因为他已经在此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融入了这峰的雪与雾。我知道这所有的一切,并能描述所有的一切,各种农场职工的生活状况、东峰管理处的工作职能、种植茶叶的茶农、办茶厂的老板、为谋生开旅店的农二代、建筑活、做小生意的的芸芸众生。在我的尖下附着了东峰的所有现状。

过几天我就要走了,夏天尚可,但冬天来临顶又会怎样?那里会有大雪纷飞,冰雪会把路封住,而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有的人生活会遇到许多困难,赵哥呢?我不知道他会怎样?可能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离开东峰有四十五年了,每当重走东峰,再访知青故居,心里总有种依恋和好奇,心旋在顶上总想去那里看看,去看那里的人,去看那里的变化。如今,顶依旧如此,还有孤独的赵振华,而且生活会把所有中年人打回原形,这一切让我慷慨万千。

回长沙的时候,车过泥市,再过黄虎港桥,我想,每年的酷夏,我只是来此地短期的度假,所见所闻,虽风景如画,但东峰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旅*业太受季节的限制,而产品单一,主要就是靠茶叶生产,且又分散经营,成不了规模,这背后都隐藏着东峰管理处领导沉甸甸的责任。此刻,心里不免蒙上了一层阴影。沉静的眼眸里跃起一丝悲凉。最后,我还是被一种美好而感伤的情绪紧紧地凝结在喉咙。

点击查看更多牛首山之行随笔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28175.html

热门阅读

  1. 教师节老师祝福语
  2. 201年4世界地球日祝福语精选
  3. 经典个性签名赏析
  4. 201幼儿园信息技术研修心得
  5. 《八斤爱壮壮》超级演说家演讲稿
  6. 精致的猪猪女孩的说说
  7. 小学关于除夕之夜为话题的记事作文50字
  8. 梅尧臣的经典诗词
  9. 诗词《月下独酌》鉴赏
  10. 送给朋友的清明节祝福语
  11. 2019年小年祝福短信
  12. 六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日记:大树有多高
  13. 鲁迅经典语录集锦
  14. 关于 古诗擂台赛300字作文
  15. 小白兔和小灰兔语文教学设计
  16. 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
  17. 关于梦想旅程的句子
  18. 有趣的粽子节高一作文
  19. 元旦贺词祝福语大全2016
  20. 2016年搞笑的冬至祝福语
  21.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读后感范文410字
  22. 法学社会实践报告的范文
  23. 梅花的诗句图
  24. 小学一年级关于夸家乡的作文
  25. 爸爸我想对您说作文550字
  26. 激励的经典句子
  27. 201毕业温馨的祝福语
  28. 马致远《拨不断菊花开》原文翻译及赏析
  29. 健康总动员活动教案范例
  30. 黄子佼名言14条
  31. 你是可以失败的散文
  32. 201年6亲吻情人节微信祝福语
  33. 描写山水诗词
  34. 漂亮的叶子半日活动教案
  35. 五四青年节搞笑祝福语短信
  36. 大学会计实习报告怎么写
  37. 小学生简单对联大全
  38. 古诗阅读答案和赏析
  39. 《兽王》儿童故事
  40. 美人鱼故事情节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5 16:25:25
本页面最近被 521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天津,TA在页面停留了 100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