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答案和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1 21:14:41

古诗阅读答案和赏析

摸鱼儿·海棠

刘克庄①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②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③飞仙,石湖④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⑤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注:①刘克庄: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

②潘令: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

③玉局: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

④石湖: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

⑤漫:莫,不要。

15.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了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

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了。

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

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了作者对海棠的深情。

16.本词运用了把事物人格化的手法,以“娇困”一词写出海棠仿佛美人慵懒欲睡,赋予海棠花以人的情态。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B.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柳宗元《溪居》)

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7.《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也曾经吟咏过海棠,其中一位才女的海棠诗作被评为“含蓄浑厚”。“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洗出胭脂影”“招来冰雪魂”,都与她的结局有关:前者通常是丈夫不归,妇女不再修饰容貌的话;后者则说冷落孤寂。这位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贾探春

18.结合词作内容,归纳《摸鱼儿·海棠》中刘克庄描绘的海棠花的形象特点,并说说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4分)

花草树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蜀相》中杜甫借“① ,② ”描写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色;《琵琶行》开篇白居易借“③ ”烘托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钗头凤》中陆游借“④ ”回忆往昔与妻子同游沈园时所见的美好景致。

参***

15.(3分)C

16.(3分)B

17.(2分)C

18.(6分)

①形象:花色红艳或艳丽;独自开放,无人关注;花色凋残;

结合诗句:万姝娇困或倾城色;墙头岑寂谁问;吹得胭脂成粉。

②情感:

要点一:抒发词人对海棠花的怜惜喜爱之情。

结合诗句:潘令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飞仙,石湖绝笔,孤负这风韵。漫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要点二:以海棠的迟开、被冷落与最后的凋零自况,表达了对被当政者排挤、罢职的不满。

结合创作背景、诗句:词人写作此词处于罢职期间。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

评分参考:①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形象三点答出两点即可。未结合具体诗句,酌情扣分。答海棠形态未开、已开不得分。②情感,4分。两层情感一层2分。未结合具体诗句,酌情扣分。

19.(4分)①映阶碧草自春色②隔叶黄鹂空好音③枫叶荻花秋瑟瑟④满城春色宫墙柳

词人在词中对花抒怀,借花言志,运用典故和精致细腻的语言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海棠的命运相结合,立意深远,感情真挚。

词的上片开篇即写海棠的命运多舛。“甚春来、冷烟凄雨”一句,就有对于那“做冷欺花”的造物主无限嗔怪之意。次句“朝朝迟了芳信”,下“朝朝”二字,更活画花期既误,词人天天翘首掐指相盼计日之焦虑。以上二句,是词人爱花惜花于海棠未花之前。继云“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对于初开之花的疼惜,一如对于扶床弱步之小囡。继云“倾成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对于盛开之花的爱怜,俨然像是在为待字未嫁的相邻娇娃而叹息。“霜点鬓。”词人转写自己,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无奈。“才情减尽”既是作者自谦,也是英雄暮年的感慨。实际上,词人并未因年老而放弃咏海棠,反而极力为海棠叙写其命运的不平,暗寓着作者从未因多次遭贬谪而放弃抗金报国的理想。咏海棠而写出苏、范二公,较前泛用潘岳事,更为贴切。一阕之中,虽三见古人,但各派各的用场,“潘令”是自况,“玉局”、“石湖”是反衬,用事命笔,错落有致,自然渊雅。这亦是此篇的成功之处。“飞仙”、“绝笔”云云,是词人怅恨二公仙逝,不能再传海棠之神韵。但是词人对海棠的拳拳眷恋之情,绝不亚于东坡、石湖,因此尽管自己才情不及二公,仍然不肯搁笔,而愿竭尽全力为海棠传神韵。

词的下片,词人又回归对海棠花的描写。“岑寂谁问”,四字耐人回味。“东风”二句写在东风吹拂中,海棠花瓣舒展,由初时之深红,渐渐转为粉红,“无聊赖”,责怪春风,可谓无理而有情。“君细认”三句由赏花引出人生感慨,更强化了惜春爱花之情。最后以“漫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作结,悬想未来,情深一往,是仍将爱花惜花于海棠无花之后也。“异时恨”,作者恨的不仅是时光的无情,更是朝廷的无能和自己的壮志难酬。

全篇循序渐进,脉络井井,写尽了作者对海棠花的钟爱深惜。词人用典故和精致细腻的语言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海棠的命运相结合,用清隽秀美的笔调将心中所感表达出来,达到物我交融的意境,立意深远,感情真挚。

拓展阅读

1、《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昐望着尽快回家,内心充满着忧伤。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明出征时是春天,以随风飘扬的柳丝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C.“今我思,雨雪霏霏”表明归时是冬天,用雪花纷飞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内心的悲苦。

D.本后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使情感在回旋中递进加强,主题更突出,增加了歌的音韵美。

1. D / 运用了重章叠唱手法的是前三章。

2. 概括第四、五章的内容及所蕴涵的情感。(4分)

:内容:描写征人戍边的战斗生活,重点写了战车的高大、装备的精良、战斗的胜利等。(2分)

情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痛恨,对自己阵营多次大捷的自豪。(2分)

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这首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强盛的生命力*力。[13]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歌的一开始就给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里,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四章前四句,人自问自,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的色调如此的华美,那密密层层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而在残酷战争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

2、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及翻译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①这首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ā。

②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③这首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这首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4、“庭树不知人去尽”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4分)

:这样写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树的无知反衬有感觉之人观园后的沉痛,用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依旧的乐景反衬了梁园颓败、人事已非的悲情。

5、请简的构思之妙。

: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1)岑参与高适齐名,皆为盛唐__________派的代表人。

(2)首句“梁园日暮乱飞鸦中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3)的后两句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

(1)边塞

(2)用乱飞的乌鸦,点染出梁园日暮萧条冷落的景象

(3)拟人写出庭树的无知,寄寓作者伤时感慨开花的庭树反衬出梁园的荒芜,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悲情。

三:

1.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

2.请简要分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3分)

1、日暮时分 群鸦乱飞 叫声嘈杂; 极目无望只有两三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

2、运用拟人反衬的手法,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来反衬哀情,形象生动的表达的人凭吊人的伤痛之情。

其二)曾酒风流的梁园笼罩着暮色,天空中稀疏地飞着几只乌鸦。竭尽目力望去,萧条冷落之中,远远近近只横陈着两三户人家。满园的奇木异树,不知已人去楼空。春天到来之后,还像往年春天一样开花。

这是一首吊之作。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建造,故址在今**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 。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已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勾勒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凝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 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未言感慨,而今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已在其中。一片聒噪声,引得人抬起头来,因此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片萧条景象。

人在远望以后,移目近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人不言物是人非,反说是“庭树不知”;不说今日梁园颓败,深可伤悼,不说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反说无知花树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出语含蕴。感情极沉痛。作为一首吊之作,人着力描写梁园的萧条。却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人的吊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却又内在地紧密相连“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始终处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因而沈德潜在《唐别裁》中赞许这首说:“后人袭用者多,然嘉州实为绝调。”

3、张炎《清平乐采芳人杳》的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注:张炎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曾北上大都,因各种原因,第二年即南归。

1、这首词结构细密,层层翻新,试结合句具体分词中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6分)

2、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抒*感,试结合词句从一个角度进行分。(5分)

参***

1.(6分)“采芳人”杳然无踪,春光逝去的失落怅惘;“客”中未能饱览大好春光的遗憾追悔;身世飘零、国破家亡的痛苦孤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5分)比喻。词人以“燕子”自喻,以“去年”“天涯”,“今年”“谁家”来概括自己飘荡无依的身世经历。

衬托。前两句以“采芳人”杳然无踪,郊野呈现一片凋残凄迷景象来衬托词人心情的孤寂愁苦;末两句以“三月夜雨”声来衬托词人家国身世之痛。

双关。末两句词人认为雨不是催花的媒剂,而是葬送一春残花,一语双关,透露着词人家国身世之痛。(观点2分,分3分,出一点即可给满分)

【注释】张炎(1248—1319),宋末词人。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宋亡时,年二十九,家产籍没,至以卖卜为生。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大都,次年春后南归。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这首词写于元兵南掠,春日游西湖,人迹杳杳之时。

1.上片如何表达“伤春”之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4分)

2.下阕燕子、夜雨两个意象内涵丰富,试。(4分)

参***

1.上片前两句写春光明媚,芳红草绿,本是花采绿之时,然而此时却人迹杳了,昔日美景歌舞生平,人头攒动的景象一扫而空,于是发出“顿觉游情少”之感。(2分)后两句写后悔错过春时,未能饱览一年一度的大好春光。其实一句“客里看春”,客居异地,浪迹天涯,终年如无根之萍,因此看景只会“草草”,“被愁分了”,怎么会游兴满怀呢?(2分)

2.两个意象表面写春景,实则是词人以“燕子”自喻,写出自己漂泊无定,浪迹天涯之状,表达自己漂泊之愁苦,以“夜雨”喻摧花折绿的元兵,含蓄地表达了对侵犯者的不满。

(1248-1319)南宋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文学史上把他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还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清平乐·采芳人杳》是南宋词人张炎作品。词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

张炎词以“悲秋”见长,离愁别绪,万感情怀皆可由秋景而发。如《清平乐》(候蛩凄断)即是一首“悲秋”名作。然而他的“伤春”之作也别具一格。一“秋”一“春”,景物不同,然其抒发的情怀却是同出一源,——即伤亡国之情,感破家之痛。此词即是其“伤春”的一篇佳作。

“采芳人杳”两句,前句写春光明媚,芳红草绿,本是花采绿之时,然而此时却人迹杳了,昔日美景歌舞生平,人头攒动的景象一扫而空。后句由前句而发出“顿觉游情少”之感。张炎写词,写景常借故国家乡西湖之景之笔。西湖美景美不胜收,举世闻名,然而在作者眼里,由于元兵的践踏,西湖盛景已成过往云烟,人迹杳杳,游情惨淡。作者在此留下一个伏笔,不说元兵南掠,而言人杳,其中所含隐情,不言自明,非不想说,而不能说,也不必说也。承接上两句,“客里看春”两句,似乎是写后悔错过春时,未能饱览一年一度的大好春光。其实一句“客里看春”,客居异地,浪迹天涯,终年如无根之萍,因此看景只会“草草”,“被愁分了”,怎么会游兴满怀呢?

“去年燕子”两句,借写燕子把上文欲说而未忍多说的话,又进一步做了一点吐露。前后联系在一起,才能更深入体会词人的处境。张炎身世前文已知,其国破家亡却经常或被*逼迫北上大都,或因生活所迫,居无家所,家无常址,如同飞燕一样羁泊无定,浪荡天涯。“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短短两句话,道出作者说不出痛苦情思,其情切切,其感深深。最后两句“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夜雨”指使“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后主《浪淘沙》)的夜雨,不是早春细雨,而是暮春急雨。“催花”不是催促花开而是“摧花折叶”的摧残花草。此时雨却不是催花的媒剂,而是葬送春花的急雨。一“雨”双关,透出家国身世之痛。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对比、比兴。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其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写作之中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有人评价说:“羁泊之怀,托诸燕子;易代之悲,托诸夜雨,深人无浅语也。”

点击查看更多古诗阅读答案和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37172.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提任助教的暑期的社会的实践报告
  2. 八一建军节诗朗诵范文
  3. 小鸡过溪学前班教案
  4. 感谢父母的说说
  5. 春季苏轼诗句
  6. 2015网络流行句子
  7. 最新幼儿园教师节的祝福语
  8. 长歌行古诗原文
  9. 平安夜英语祝福语
  10. 学期工作总结发言稿
  11. 情人节祝福浪漫短信精编
  12. 2018八一建军节给军人的祝福语
  13.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范文
  14. 砖头房子和木头房子的睡前故事
  15. 《中南人才观》读后感范文
  16. 李白《长相思 其二》全诗赏析
  17. 校园国际志愿者日活动总结
  18. 拽住一颗爱心一路欢歌一路行高三作文3000字
  19. 描写挫折的好段摘抄
  20. 《藏戏》的教学设计范文
  21. 校园元旦晚会小品剧本
  22. 幼儿大班月计划
  23. 最新的端午节送同学的祝福语
  24. 学校安全生产月的总结报告
  25. 终止租房合同范本
  26. 《生命与教育》的读后感
  27. 精选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范文
  28. 《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29. 2016母亲节祝福妈妈的短信
  30. 描述名胜古迹的经典诗句
  31. 《蒹葭》教案设计范文
  32. 201年辞猴迎鸡祝福语精选
  33. 2016猴年公司贺词大全
  34. 小学生双休日的计划
  35. 醉里挑灯看剑散文
  36. 拓展训练个人的心得体会
  37. 个人创先争优活动总结
  38. 《爱心树》读后感450字
  39. 乔吉拉德名言摘抄
  40. 没人会原谅你的穷感叹说说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6 01:20:39
本页面最近被 269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内蒙古,TA在页面停留了 160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