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月下独酌》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24 12:11:46

诗词《月下独酌》鉴赏

《月下独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名篇,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赏析一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赏析二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拓展阅读

1、十五夜望寄杜郎中古原文

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3)地白:光满地。

(4)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5)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为准。

译文一:

庭院中映地白树栖昏鸦, 料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 今夜里明团圆人尽瞻望, 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谁家?

译文二:

中秋的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当空,人们都在,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此处以《全唐》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人写中庭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有句“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中的桂树。这是暗写人望,正是全篇点题之笔。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又有多少人在望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字;第三句才点明望,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人对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有,别人尽管也在望,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辞典》录此,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录此,“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意境很美,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2、李白《》翻译及

花间一壶酒,无相亲。

举杯邀明,对影成三人。

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1.陶渊明《杂》:"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2.,饮酒。指自饮酒。

3.三人:指亮、作者及其身影。 4 对:朝着

5 不解饮:不会喝酒 6 徒:徒然,白白地。 7.将:和。

8 行乐须及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 及春:趁着阳光明媚之时

9 徘徊: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10 无情游: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谊。指忘却世情的交游

11 相期:相约会。 12 邈(miǎo):遥远。 13云汉:银河。

文解释(1)

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无亲无友,孤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儿,你即不会喝酒?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和影,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听我吟,在九天徘徊不进,影随我舞剑,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呀,愿和您永结忘却世情的交游,约定在天上相会。

文解释(2)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篇,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这首约作于天宝三载(744),时李白在长安。人写自己在花间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而豪放的情怀。《李直解》:"此对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傅庚生《中国文学欣举隅》:"花间有酒,无亲;虽则无亲,邀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及时行乐,春光几何?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此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题解

共四首,此是第一首。人在夜花,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到不孤,再由不孤到孤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充分表达了他*襟。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影。旨表现孤,却举杯邀,幻出、影、人三者;然而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人执意与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表现了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这首突出写一个“”字。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从他的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的。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无相亲”,已点出“”字。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尤其是当美景良辰,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写这首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对影成三人”,邀请明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中化出来的,陶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和影的伴随,及时地行乐吧!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徘徊”,是说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这时,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来说:“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这两句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积极意义的。

这首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李白从小就喜欢明,《古朗行》说:“小时不识,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把酒问》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不可得,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他想攀明,又想揽明,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水中捉而死的。明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给他留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歌》,其中说“峨眉山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就想起峨眉,峨眉山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归时还弄峨眉”。明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湖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题目叫《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里,他又说:“暮从碧山,山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寄给王昌龄,里说:“我寄愁心与明,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当我们知道了明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首里李白对明寄予那样深厚的情谊。“举杯邀明,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伟大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的朋友。

篇描写情景。,本是寂寞的,但人却运用丰富的想象,把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人孤到了邀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李白的五言古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这首《》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这一体裁来说,《》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有关美酒与明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将进酒》)。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了。

的一开始,我们的人是处在花间、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的注脚,"两人对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却无人作伴,要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呼作白玉盘"(《古朗行》);出门在外,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水晶帘,玲珑望秋"(《玉阶怨》);,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行。

"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亮与身影作伴,可惜,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人内心仍然是孤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憔悴"(《梦李白二首》)。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坐敬亭山》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劝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饮酒作,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与地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以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显示出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纯真而著称的,通观全其感情波澜可以明显分为几层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扬,"花间一壶酒",而第二句紧接着抑,"无相亲"。但是接来的两句:"举杯邀明,对影成三人",一扫这种无相亲的冷落,孤单。在歌的第一部分的结尾所出现的这种局面,是一种经过起伏、努力后获得的由冷清到热闹的场面。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开,是""场景的布置与"人物"(包括虚拟的亮和身影)的出场。虽然出现了一点困扰,但还是比较圆满地顺着人自己设想的轨迹进行的。

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人同样又经历了一次由悲凉到喜悦的情感的轮回。从感叹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的不尽人意,到全然不顾、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节的正式展开,是""的实施,在这一阶段,人靠着自己虽然热烈但却是孤的心境,在执着地追求一种如果不可能完美,因为在孤寂寞的境遇,只有"不解饮"的亮和"徒随身"影子,已经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尽管"暂伴将影"一句的"暂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乐须及春"却说明了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而实现了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满足的""。

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的**与升华,在这一阶段,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的境界所陶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的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体会。

这首歌第二个成功之处是全的率性纯真,毫无做作。对此,沈德潜是这样评价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人不易学"(《唐别裁》)。的确,李白成名之后,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尘,不过到头来却总是半途而废。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只能对李白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发出由衷的赞叹了。

3、梅花的古代梦寻梅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王旭 〔元代〕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译文

两种风格,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雪花好似梅花的花瓣,仔细一看不是雪,因为雪无香气,风吧香气吹得四散。

虽然色彩一样,形状相似,但是有一个高出一等,雪花不像梅花薄。梅花开在空山,放射出光辉异形,雪花却在人家帘幕低飞。

注释

风流:风度、标格。

一家制作:意指雪和梅都是大自然的产物。

萼:花萼,这里指的是花瓣(因押韵关系用“萼”字)。

细看不是雪无香:仔细一看,不是雪花,因为雪花没有香气。

着(zhāo):等次。

薄(báo):厚度小的。

散彩:放射出光彩。

帘:窗帷。最后两句说:梅花开在空山,放射出光辉异形,雪花却在人家帘幕低飞。

这是一首咏物之,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一开篇,就是指点江山、直抒胸臆。与众不同的是,他不是只咏雪或只咏梅,而是花开两朵、两朵俱美。一会是一个平台上的比较,一会是各自舞台上的辉煌;既各有高低,又各有所长。从篇章角度分析,上阕的结构是一致的:一二句,先立主旨、总领全段;三四五句,以鲜明意象,比较二者异同;把这异同的典型特征,完全袒露在作者笔、袒露在读者眼前;其中的对比手法,恰好也照应了主旨。这样的结构意图,就是抓住雪与梅的同与不同:上阕的“全似”,阕的“不似”,这就全面的比较了两种风流。

从段落到全篇,这首大体可以分出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起: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承: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转:虽是一般,惟高一着。合: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具体看来,梅雪争春,同样风流,这就是不可避免的梅与雪的不同。不过,异中寻同,人偏要说“雪花全似梅花萼”。这里,雪花与梅花同在雪花仿佛就是梅花的花瓣。是啊,梅花的美丽,在于不仅有形,而且有香。雪花有梅之形,于是就输了一段香

人的智慧,就在于丰富的想象力。风流,像风一样流芳天,因而是世间万物的最佳典范。作者在梅与雪的映衬中,明知雪花有弱点,但却把她的弱点,放在险恶的处境中,想象为是狂风夺去了雪花能与梅花媲美的资格,这是极其高明的想象力,正是这样的想象,既说明了“全似”中的真实距离,也说明了这确实情有可原。这既是替雪花找托,又是进一步展示了梅花的风采。

这基础上,作者归纳说,雪梅的风流看似一样,但梅花其实更高一着。前面是雪花与梅花异中之同,这里是二者终有高、毕竟不同的现实状态。“雪花不似梅花薄”,一个“薄”字,意味深长。按古代汉语,薄通泊,淡薄即淡泊,这是一解;另一解则是薄的本义,薄即草木丛生。是啊,雪是水气的精华,而梅花是草木的精华、百花的精华、生命的精华,不愧是花中之花。所以,雪花的“不似”,表现了略逊一筹。是啊,梅花把自己的生命、把生命的色彩,装点向草木凋零、万花俱谢的雪山;雪花虽无生命,却依然善解人意的飞向人们的身边。

这就是人最重要的比较。两种美丽的花朵,一是梅花,她挑战着寒冷的世界,以自身的豪气,呼唤着天地中生命的色彩、呼唤着天地中美丽的春天,也呼唤着天地中美丽的百花;另一是雪花,她把单调的冬天变成飞花溅玉的世界,这就是异中有同。那雪与梅各展所长,只要都是一流,又何必在意第一第二呢。这就是美丽的雪花,不卑不亢,绝无对梅花的嫉妒,只有与梅花的互补。即使不得第一,绝不与第一对立。这就是雪花,甘做背景、甘做配角,恬淡中显示雪花的美丽。

可见,中梅雪并举,映衬之妙、拟人之巧、想象之高,就让梅与雪刚柔相济、共迎春光。其中那个“薄”字,引出了太多的争议:其一,薄字取贬义时,即意指雪花比梅花更薄一点。其二,用作褒义时,作为和严冬战斗的宠儿,怎么能比雪花更厚呢?然而人不会取“薄”字的贬义,因为那与人笔的“风流”形象太不相称。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武松*,不能是武松打猫,贬低斗严冬的“战友”,实际就是贬低自己。因此薄字在此为第二种说法,这也就是把“薄”理解成褒义的最好依据。

4、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教案】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宋少帝景平元年(423)秋人辞去了永嘉太守的职务,回到故乡始宁县的庄园中。这首就是描写人徜徉于故乡山水间的情景。

谢灵运以擅长描绘奇秀的山水景色著称。如此中写泛舟湖上的景致:“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就十分醒目。人坐在小舟上,看见远处的林壑渐渐隐没在苍茫暮色中,晚霞在愈来愈浓的夜色中消散;近处,湖面上的菱蔓荷叶重重迭迭,在清澈的湖水中投一片浓重的阴影,水草相互纠缠着,在微风缓流中轻轻摆动……。读这些句,读者也仿佛置身其境,观着湖山晚景。人写景用精美而不失其自然,所以鲍照称赞谢“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汤惠休也说:“谢如芙蓉出水。”这首的首四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憺,安也。从心,詹声。恬静安然),写山水的明媚宜人,一个艳丽字都没有用,却情境俱出,自有一种淡雅的神韵,确实象一株出水芙蓉,淡妆素饰,在摇曳飘香。

这首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清晖能娱人”,本是写人的主观感受,但是人却反过来说是山水主动地以其清晖,以其灵秀,“能娱人”。又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敛是聚意,收为集意,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又用了“敛”、“收”二字,顿时使这客观的自然景象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林壑、云霞都被赋予人的意志,一在加重暮色,一在结果余辉。这种拟人手法,很细腻地传达出萦绕在人心中的那一缕留恋之情,使“游子憺忘归”的含蕴更为深厚。再如“蒲稗相因依”句,人把无思维的蒲稗写得象人一样有情有意。它们在黄昏的湖面上互相依傍着。正是由于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物,物我界限在艺术想象中消失了。从而增强了的艺术*力。

这首在章法结构上,以“还”为线索,渐次铺叙了一天的行踪及归后的情景。开头四句总结性的说出自己游玩一天之后的体会,觉得石壁的山水林泉,无论清晨还是黄昏,都各呈清妍的情态,令人憺然忘归。而“游子憺忘归”句又引出文“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点明出谷与登舟的时间。人何以清晨从石壁动身,直至夕阳将坠才到湖边呢?这正因为“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在这里,人的笔法回还往复,前提后携,层层渲染,处处呼应。“入舟阳已微”句还暗扣题“还湖中”,故而面“林壑”四句细致地描写了泛舟湖上的远近景色。接着的“披拂”二句,写舍舟登岸,高卧于东窗之。最后四句,写他心情欣然自得,不由想起了老庄哲理和养生之道。通篇层次过渡自然,次序井然不紊,而最后的哲理思索又与开首四句总结性的句遥相呼应,更显得章法严谨。

人在艺术上,还采用了时空相间、虚实、详略相间的手法。通篇的空间,由实入虚,由虚转实;通篇的时间,时而倒溯,时而顺流。时空的几度变换,使得歌的内涵更加深广,意境更加开阔。泛舟湖上的景色及高卧东扉之的情景,都写得很细致,这是实写。而从“出谷”到“入舟”,从早至晚,从石壁到湖畔,则是虚写。这不仅使歌剪裁得体,无繁芜之累,同时,它造成了一大段空白的时空,使读者得以尽情地驰骋艺术联想。

魏晋以来的士大夫们常借山水言玄,谢灵运也不例外。不过,这首并不是“淡乎寡味”的玄言,而具有融情、景、理于一炉的特点。如开首四句虽然着重写游玩山水的情致:“游子憺忘归”;但同时也写到景:“山水含清晖”;也写到理:“清晖能娱人”。而最后四句富于哲理性的结论又是源于人对于山水之景的亲身感受。因而“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乎两间”(王夫之《古评选》)。真挚的情感,精美的景致,高奥的哲理,这三者在人的笔端相互渗透,相互发明,从而使这首具有一种特的风格。

5、梅花的古代梦寻梅

咏红梅花得“花”字

曹雪芹 〔清代〕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春妆”句:为红梅花设喻。春妆,亦即红妆之意。

“闲庭”二句:通过写景含蓄地说梅花不是白梅,而是红梅。余雪,喻白梅。唐代戎昱《早梅》:“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消。”落霞,喻红梅。宋代毛滂《木兰花·红梅》:“酒晕晚霞春态度,认是东君偏管顾。”闲庭,幽静的庭院。

“幽梦”句:意思是随着女子所吹的凄清的笛声,梅花也做起幽梦来了。以“冷”、“笛”烘染梅花,以“红袖”的“红”点出花的颜色。

“游仙”句:意思是梅花的香气使人如游仙境。乘槎游仙的传说,见《博物志》记载:银河与海隔空相望,居住在海岛的人,年年八定期可见有木筏从水上来去。有人便带了粮食,登上木筏而去,结果碰到了牛郎和织女。泛,飘浮,乘舟。绛河,传说中仙界之水。《拾遗记》:“绛河去日南十万里,波如绛色。”乘槎本当用“天河”、“银河”,而换用“绛河”,是为了点出花的红色。槎,木筏。

瑶台:仙境。咏梅多有此类比喻,如杜牧《梅》:“掩敛瑶台。”瑶台种,就是说它是“阆苑仙葩”。

“无复”句:不要因为红梅花不够艳丽而怀疑它曾是瑶台所种。

大家又叫新来的邢岫烟、李纹、薛宝琴每人再作一首七律,按次用“红”、“梅”、“花”三字做韵。专命折得红梅的贾宝玉做一首《访妙玉乞红梅》

随着*制度日趋衰落,当时的豪门,特别是贵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虚,做成了一种消磨时光和精力的娱乐。他们既然除了“风花雪”之外别无可写,也就只得从限题、限韵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说中已换过几次花样,这里每人分得某字为韵,也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唱和形式。描写这种风结习,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这一阶层人物的无聊的精神状态。

从人物描绘上说,邢岫烟、李纹、薛宝琴都是初出场的角色,应该有些渲染。但她们刚到贾府,与众姊妹联句作不应喧宾夺主,所以芦雪庵联句除薛宝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众人接着要她们再赋红梅,是作者的补笔,借此机会对她们的身份特点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过句来暗示的。薛宝琴是“四大家族”里的闺秀,豪门千金的“奢华”气息比其他人都要浓些。小说中专为她的“绝色”有过一段抱红梅、映白雪的渲染文字。她的犹如是在作自画像。

点击查看更多诗词《月下独酌》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1675.html

热门阅读

  1. 鸡年最新除夕的祝福语
  2. 沉迷于泡沫剧的检讨书范文
  3. 《沁园春》拼音版及注释
  4. 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放手哲理故事
  5. 安全自查报告
  6. 弘扬嘉庚精神争做美德少年征文550字
  7. 我的小伙伴六年级00字作文
  8. 医用耗材的购销合同
  9. 描写猴子特点的句子
  10.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900字
  11. 关于母亲节诗句
  12. 辽宁省购销合同模板
  13. 世界名人小时候故事
  14. 下半年小学校本培训工作计划
  15. 药学专业学生医院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16. 高校国际扫盲日活动总结范文
  17. 父亲节感恩语录
  18. 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岗位竞聘演讲稿范文
  19. 2019企业年会标语
  20. 关于猪年春节的祝福语
  21. 讲道德有品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
  22. 风度翩翩的12个造句精选
  23. 安全部安全生产承诺书范文
  24. 苹果促销专题工作会议演讲稿
  25.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诗句
  26. 201年520贺卡祝福语
  27. 落尘你想怎样诗歌
  28. 放飞梦想手抄报
  29. 有哪些描写中秋的诗句
  30. 再见2016你好201励志说说
  31. 小故事大道理
  32. 光辉的旗帜小学生读后感
  33. 关于大一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推荐
  34. 小学生煮年夜饭的优秀作文
  35. 雨花台导游词
  36. 七夕节送情人的祝福语大全
  37. 夏天周末祝福语客户大全201
  38. 有关和事佬的日记
  39. 八一建军节送战友的贺卡祝福语
  40. 绘画《大树》的教案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5 16:52:42
本页面最近被 241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江西,TA在页面停留了 86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