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拨不断菊花开》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1 00:04:19

马致远《拨不断菊花开》原文翻译及赏析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

注释

⑴虎溪僧:指晋代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寺前有虎溪,常有虎鸣。鹤林友:指五代道士殷天祥,据传他曾在镇江鹤林寺作法使春天的杜鹃花在重阳节绽开。龙山客:指晋代名士孟嘉。征西大将军桓温在重阳节携宾客游龙山(在今湖北江陵县境内),孟嘉作为参军随游,忽然被风吹落了帽子,遭到人取笑,他泰然自若,从容作答,四座叹服。

⑵杜工部:即唐代诗人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⑶洞庭柑:指江苏太湖洞庭山所产柑橘,为名产。东阳酒:又称金华酒,浙江金华出产的名酒。西湖蟹:杭州西湖的肥蟹。

⑷楚三闾:指屈原。屈原曾任楚国三闾大夫。

在菊花开放的时候,我正好回来了。伴着虎溪的高僧、鹤林的好友、龙山的名士;又好像杜甫、陶渊明和李白;还有洞庭山的柑橘、金华的名酒、西湖的肥蟹。哎,楚大夫你可不要见怪呀!

《拨不断·菊花开》是元代大散曲家马致远归隐之后创作的一首小令。全曲共四十二字,表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表明了作者归隐的动机。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拨不断·九重天》),在仕途中抑扬了大半辈子的马致远,晚年时还没有飞腾的机会,一直浮沉于风尘小吏的行列中。二十年俯仰由人的生涯,留给他的,该有多少辛酸的回忆!马致远后期散曲中,不止一次提到宦海风波,时时准备退出*,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这首小令就作于马致远归隐之后。

此曲起首“菊花开,正归来”二句,用陶渊明归田的故事。马致远的确像陶潜那样,感到以往生活之可厌,是误入了迷途,而归隐才算是走上了正道。以下三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为鼎足对,将三组美好之事、高雅之人聚集在一起,极力妆点,说明归隐的生活乐趣:虽然闲居野处,并不谢绝人事,不过所交往的,都是虎溪的高僧,鹤林的道友,龙山的佳客;就像他最崇拜的杜甫、陶潜、李白这些古代杰出的诗人那样,在草堂之中,菊篱之旁,青山之间饮酒斗韵,消闲而自适。何况,还有洞庭的柑橘,东阳的美酒,西湖的螃蟹!这样的田园生活,自然让人为之陶醉,乐在其中矣。对于马致远的归隐,有些友人可能不太理解,因而在小令的最后,他才用诙谐调笑的口吻,作了回答:“楚三闾休怪!”这里,一点也没有否定屈原本人的意思在内,也不是完全忘情于天下,而是含蓄地说明,当权者的统治太糟,不值得费力气为它去卖命。这是他归隐的动机所在。

此曲用典较多,但并不显得堆砌。由于这些典故都比较通俗,为人们所熟知,以之入曲,抒写怀抱,不仅可以拓展作品的思想深度,而且容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拓展阅读

1、《诗》

关键词:上都;扈从诗;饮食民俗;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13-02

社会生活是一切学艺术的唯一来源,没有社会生活就可能有学。而某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在这一时代的作品中。上都(上都,又称为上京、滦京、滦阳,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扈从诗也称上京(都)纪行诗,是元代边塞诗的主要形式。它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触了上都地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明清时期到当代,学者们虽然大看好上京纪行诗,认为它艺术价值高,但却众口一词地肯定了它的史料价值。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学者包根弟出版的专著《元诗研究》中,第二章为《元诗之特色》,其中第四个特色为“多塞外景色风物之描写”,书中写到:“每当元帝北巡上都之时,大批人学士皆扈从而往,是以沿途的塞外风光,上都的风土人情,遂尽入吟咏。……诸诗描写塞外风土景物,或自然真切,或气势雄伟,但在诗坛上特立一格,更兼有献史料上的价值。”[1]

从民俗学的角度,通过对上都扈从诗中反映的滦阳饮食民俗特征进行掘微与阐释,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上都地区民俗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也可以加深对上都扈从诗的认识和把握。

一、滦阳饮食民俗的民族特色明显

元代漠北、漠南的“隰之地,无复寸木,四望惟白云黄草”,“其产野草,四月始青,六月始茂,至八月又枯,草之外咸无焉”[2]。因而上都的蒙古民族是以富有特色的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方式的。正如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所言:“塞边羝牧长儿孙,水草全枯乳酪存。识江南有阡陌,一犁烟雨自黄昏。”[3]诗中用对比的手法来描绘上京与南方在生产方式上的差异,上京人民以羝牧为生,即使是水草全枯的季节仍然以留存的乳酪为食物,而像南方人以耕种阡陌为生。牧民们在广袤的草上放牧,牲畜的种类也很多,有牛羊:“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之一)“连天暗丰草,复见林木。行人烟际来,牛羊雨中牧。”(黄《子》)也有:“朔方戎最,刍牧万群肥。”(周伯琦《纪行诗》之一)”还有骆驼:“遥见驼知牧地,时逢水草似鱼村。”(吴师道《闻危太朴王叔善除宣阁检讨三首》其一)“阴森晚色晦,寒沙聚群驼”。(袁桷《登候台》)所以元代上都地区虽是蒙古、汉、回、畏兀儿、西域色目人等多民族聚居,但扈从诗中关注最多的是蒙古族的饮食民俗。

首先就是肉食风俗。上都地区以畜牧为主,蒙古人民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的食品,以家畜(主要是羊,其次是牛、等)肉和奶制品为主,而以打猎所得的野生动物肉为补充。蒙古人习惯吃羊肉,因而羊肉在肉食结构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宫廷饮食以羊肉为主,许有壬是元代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多次扈从上京,他的《上京十咏》主要刻画了蒙古草的物产和风光,其二为《秋羊》描写秋高气爽的季节,庖人供肥羊,皇帝以之颁赐重臣。其中“肉净燕支透,膏凝琥珀浓”的描写,逼真地写出了秋日肥羊的肉质和庖人烹饪的高超。张昱的《辇下曲》中有“大官羊膳两厨供”,《塞上谣》中也有“野帐吹烟煮羊肉”的诗句。元代时期,蒙古统治者到上都巡幸,与各路亲王举办大型的国宴也是重要的内容,其名为诈宴,因为赴宴者都着皇帝钦赐的衣饰,也称为质孙(一色服)宴。周伯琦在《诈行》序言中说:“其佩服日一易,大官用羊两千嗷三匹,他费称是,名之曰‘只孙宴’。‘只孙’,华言一色衣也。俗呼曰‘诈筵’。”在诗中也说:“大宴三日酣群,万羊脔灸万。”除了羊肉,牛的肉也是主要的食品。到元代时,蒙古族还有生食的习俗。陈伯通《海青生肝》其二“催荐厨中语未阑,控拳豪客簇雕盘。翠云叶并刀乱,冰透霜楚玉寒。一吮味甘牙齿滑,十分香彻鼻头酸。梦魂到鲈鱼脍,醉眼江湖特地宽。”诗中描写生吃肝的情景,仅可以生吃,而且味道堪比鲈鱼脍。

除了家禽肉,野生动物肉是重要的补充,这些多靠打猎获得。骑射之长技是蒙古族传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牧民们除了从事牧业生产以外,还经常进行狩猎活动。狩猎既具有经济意义,猎获物可以作为食物的重要补充;又具有军事意义,通过大型围猎活动训练战士,使牧民熟悉弓,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元朝统治者巡狩上都,除了举行忽里台与朝觐活动以外,还要在这里避暑狩猎。陈高华、史为民在《元上都》第四章里专门谈了上都宫廷生活,主要是宴会、佛事、狩猎、祭祀和其他娱乐活动。上都扈从诗中多有关于这方面的描绘,杨允孚《上京杂咏》中有“北陲异品是黄羊”的诗句,提到了上都地区的一种野味――黄羊。许有壬《上京十咏》其三为《黄羊》:“草美秋先,沙平夜藏。解豹健,脔炙宰夫忙。有肉须供世,无魂亦似。少年非好杀,假尔试穿杨。”诗中作者把饮食与狩猎结合起来,描写了狩猎之后,宰杀黄羊的情景。

2、《诗》

关键词:曹植诗歌 司彪 继承 蓬意象 萍意象 境遇

中图分类号:I206.2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4-6097(2013)05-0080-02

作者简介:来森华(1986―),藏族,甘肃卓尼人,西北师范大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唐学研究。

曹植诗歌成就蜚然,对后世诗歌深有沾溉,堪称诗坛宗主之一。

关于曹植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或言后人对曹植诗歌的继承,学界对此学术现象深入发掘,其学术思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后世诗人个案对曹植诗歌继承的微观论述,二是曹植诗歌接受史的宏观梳理。笔者于平日读诗偶有所得,发现在司彪今存有限的诗歌中对曹植诗歌的继承痕迹明显,故揣谫陋,野人献曝,撰小呈之于学界,祈请方家指正。

彪(244?―306)①,字绍统,西晋皇族成员,高阳王司睦长子,因好色薄行,睦与之绝父子关系,后出继于司懿弟司敏门下。房玄龄《晋书》载云:“初拜骑都尉。泰始中,为秘书郎,转丞。……后拜散骑侍郎。”[1] (PP.2141-2142 )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学者、军事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学家,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司彪曾有集四卷,惜存于今。就诗歌层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有五言诗八首,其中两首为残句。

一、意象的选择与诗句的化用

白云《元前曹植接受史》一说道:“六朝时期涌现出大批摹拟曹植的作品,从题目、内容、辞到意象一而足,显示了曹植对当时学的重要影响作用,从而确定了曹植典范作家的地位。”[2] (P.2 )曹植的诗歌成就主要在五言诗方面,而司彪今存诗歌均为五言,其对曹植的继承或接受主要体现在相同意象的选择与诗句的套用或者化用方面。

(一)蓬意象

彪《诗》云:

百草应节生,含气有深浅。秋蓬独何辜,飘遥随风转。长飙一飞薄,吹我之四。搔首望故株,邈然无由返。②

其中“秋蓬独何辜,飘摇随风转。长飙一飞薄,吹我之四”四句无论意象的选择还是诗句的化用,均摹拟曹植诗歌而成。曹植《吁嗟篇》(一作《瑟瑟歌》)即以“转蓬”起兴,篇便云“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诗中更有“卒遇回风起,吹我之云间”句。另有曹植《杂诗七首》(转蓬离本根)一诗亦云:“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之云中。”

关于蓬这个意象,《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有载,年轻的鲁昭公丢掉王位后逃至齐国,齐景公问他何以沦落到如此地步,鲁昭公后悔自己疏贤臣、亲近小人,并以秋蓬喻自己的处境,其云:“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偾而揭矣。”[3] (PP.338-339 )《说苑》亦载鲁哀公言曰:“是犹秋蓬恶于本根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本拔矣。”[4] (P.294 )总言之,随风飘转的蓬往往就是茫然无依的象征。

(二)萍意象

彪诗中还有残句“泛泛江汉萍,飘荡永无根”,而曹植《浮萍篇》亦云“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都是以浮萍喻个人境遇,表达一种失根的无奈与悲苦。

中的蓬与萍往往代表那种飘荡定的生活,似乎失去了生活的寄托与本根。清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言:“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 [5] (PP.398-399 )萍飘蓬转随后更是作为一个固定的成语来表达那种难觅归属感的生活状态。

(三)其他

除去以上二处,司彪对曹植诗歌亦有少摹拟之迹,如《诗》“玉出阆风侧,珠生南海滨”与曹植《杂诗》“美玉生盘石,宝剑出龙渊”,《诗》“秋节良可悲,百华咸萎落”与曹植《赠丁仪诗》“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均句式相近。再者,司彪《赠山涛诗》(其一)有“中夜能寐,抚剑起踟蹰”两句,其实这两句自前人诗歌化用而来,如《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云“忧愁能寐,揽衣起徘徊”,阮籍《咏怀诗》(其一)篇便云“夜中能寐,起坐弹鸣琴”,曹植《弃妇诗》亦有“反侧能寐,逍遥于前庭。踟蹰还入房,肃肃帷幕声。抚节弹鸣筝,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收泪长叹息”八句。钟嵘《诗品》言古诗与曹植诗歌皆源出于《国风》[6] (P.91,P.117 ),而阮籍诗歌源出于陈思,早在《周南・关雎》即有“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形象描写,司彪对于夜能寐形象的塑造可谓渊源有自。

二、失志公子的宣泄

但是,司彪为何偏偏摹拟曹植的诗歌呢?这需要从二人的身份其人生遭遇说起。

曹植的身份自待多言,前半生享受着贵公子的荣华富贵,深受曹操喜爱与识,然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因在与曹丕争夺太子之位时败下阵来,在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即位,从此曹植的人生境遇在曹丕与曹父子的先后限制和打压下每况愈下。所以在他后期诗歌当中,更多抒发着高压恐怖下愤懑、哀怨而又无奈的感情。

氏家族在魏末已经鼎盛一时,司彪亦曾担任骑都尉一职,职掌为监羽林骑。参以《赠山涛诗》其一为干谒诗,赠诗于山涛以求仕③,由此可以发现司彪亦有仕途失志之时。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西晋泰始初正好是司彪的仕历空白期。按照常理,一个家族登上最高统治地位,其家族成员必定加官晋爵,然作为皇族成员之一的司彪却要向一个大臣赠诗求仕,心中的无助与憋屈昭然若揭。司彪西晋初年未仕,笔者推测与其个人好色薄行的德行无关系,因为司氏家族尊奉礼教,注重个体品行修养,司彪因为家为国所弃。

综上对比曹植与司彪二人的身世人生境遇,颇有相似之处,只过曹植的失意更为持久、彻底。无尽的苦闷与憋屈唯有付诸笔端,在诗行中宣泄着命若蓬与萍般随风飘荡、茫然无依的心绪。

在曹植接受史上,曹植那种失志后的苦闷或许只有司彪这样的贵公子方能完全领会,浮萍与转蓬是他们人生的真实写照,风起的时刻早已注定了他们的飘荡与失根。在蓬与萍等意象的支撑下,司彪的诗歌与曹植后期诗歌一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苦闷、失志的贵公子形象。

注释:

①《晋书・司彪传》云:“惠帝末年卒,年六十余”,惠帝末年为公元306年,然依“年六十余”之说,据一般表达习惯当超过年六十三,故将司彪生年姑系于公元244年左右(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

中诗歌皆录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再一一注明出处。

③关于此诗的主题与作时,学界看法一。笔者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认为其为干谒诗假,然作时当为泰始初初求仕时,而非陆侃如先生所言太康二年为迁官而求于山涛。就此拟作专,此多赘。另,囿于篇幅,录其诗。

参考献:

[1]房玄龄 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白云。元前曹植接受史[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5.

[3]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刘向。赵善诒 疏证。说苑疏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3、《诗》

关键词 化语言学 诗歌

一、前言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帕尔默所创的化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继承和发扬,在其著名的《化语言学理论》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1996)一书中,帕尔默指出“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根本上都是大脑意象理论”。在研究了认知语言学和人类学的波厄斯派语言学、人类语义学言语人类学的三个传统分支过程中,帕尔默提出了化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新途径。化语言学的核心内容是意象、语言、化。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意象包括人们从各种感觉器官所获取来的具体意象,包含相关于具体意象但更为抽象的认知概念;语言是语言符号基于意象的排列;而意象则是由化决定的。因此,意象的理论是化语言学的根本所在,它试图通过各种相关意象来研究人们是如何使用并理解语言的。

主要以杜甫诗作《房兵曹胡》的两个英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化语言学相关理论,研究诗歌方法,以实现广泛传播中国化的目的。

二、《房兵曹胡》英本中的化解

(一)音律与韵律

黑格尔曾说过:“诗则*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始的唯一的愉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说赋予意象的词藻还重要。”(黑格尔, 1981:68)黑格尔把诗的声律置于意象的词藻之上,还是从诗的美学特征着眼的。

比较本诗的两个难看出,许非常注重诗歌的音律和韵。许采用了英诗中常用的四音步抑扬格(tetrameter),将这个五言律诗成了具有目的语读者比较熟悉的音律的英诗,按照四音步抑扬格的规律,可以将诗划分为:The steed/ from the /barba/ric west, Has an/gular /frame and /strong chest. Like poin/ted bam/boo its/ sharp ear, As swift /wind its/ fleet hoofs/, O hear!The way /it runs /will ne/ver end; Life or /death on /it may /depend.When you /have such/ a fie/ry steed, You can /ride where/ you will /indeed. 每个音步都呈现了轻重格律,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如音乐般朗朗上口,凸现了诗的美学特征。

同时,许还注重了诗的韵律。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讲究在二、四、六、八(即偶数句)的尾字上押韵,还要押平声韵,押仄声韵,中间也许换韵。从本诗的两个来看,许注重了诗的韵律问题。许采用压尾韵,形成了AABBCC的押韵方式。当然,为了能够押韵,许还故意增加了一些词汇,如,O hear 和indeed,这些词会影响整诗的风格和意义,反而却增加了诗的气势和乐感。

相比来说,任读起来没有许的朗朗上口,也没有故意要符合英诗的某音步格律,也没有明显的押韵。

(二)化意象

化意象是化记录的语言符号,它凝聚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是世界各民族观察、分外部世界的心灵果实,是各民族的历史沉淀和化结晶。

本诗中的化意象有:房兵曹、胡、大宛名、锋棱瘦骨、竹批双耳、四蹄轻、骁腾、横行等等。

诗的题目“房兵曹胡”中,房是兵曹的姓,兵曹是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许和任中:“general”指“将军”,“sergeant”指“中士、士官、军士”,这些称呼是目的语的化意象,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胡”是指西域的。许为“steed”,意思是“a strong fast horse”强壮善于奔跑的;任为“tartar horse”,“tartar”意思是“someone who has a violent temper”,脾气暴躁的。显然,这两种在目的语化中是同的意象。根据诗的化意象,大宛应是善于奔跑、体魄强健的良驹,用“steed”要好于“tartar horse”。

诗的首联“胡大宛名,锋棱瘦骨成”表现了大宛出身凡,傲骨铮铮。大宛是指汉代西域,盛产良。在两个中,许将“大宛”成“barbaric west”,其中“barbaric”意思是“very cruel and violent”非常粗鲁暴力的西部地区。任则直接成汉语拼音“Dawan”段。对比这两个,在目的语读者的脑中会对许产生出头插羽毛,身体,脸上涂鸦,手持长矛的野蛮部落的意象,而对任则没有任何意象。笔者认为,汉代西域的确是一个没有被明化的地区,西域人是游牧民族,生性刚烈,但是,与西方人头脑中的意象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若成“barbaric west”只能表现诗中所表现的西域人的性情,却能帮助目的语读者形成真实的同于本国化的意象。然而,任直接成“Dawan”, 没有屈就目的语化意象,符合了中国化意象,其好处是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异国化,丰富目的语化的表达方式,并使目的语读者了解更多的异国化的独特之处。

三、方法

对于化意象的英应考虑在用词、句式、韵律上的对等,当然,根据帕尔默的化语言学的理论,“意象是由化决定的”,因此,化因素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意象形成的特点,考虑直、意等方法。

(一)直

在意象转换中,当源语化(source language culture)和目的语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意象,这些意象可以使目的语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相似或相同的想象,此时,可采用直法。

(二)目的语意象取代源语意象

的 “肠人在天涯”中的“肠”一词,在中国化中,表示痛苦可以用“心碎”、“肠”等词;但是在目的语化中,并没有“肠”来表现心里痛苦的,如若将“肠”成 “intestine-wrenching pains”,那么会使目的语读者形成“肠血流”的恐怖意象,根本体会到中国诗词的优美和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此句时,只能用目的语化的表达法“broken heart(心碎)”来替代源语“肠”了。

(三)意象省

主要是由于源语化和目的语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意象,源语化的意象能使目的语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相似或相同的想象,像词牌名。如《清平乐・六盘山》一词的词牌名《清平乐》对于者是比较难于转换成目的语化意象的,因为词牌名蕴含着中国深的传统化,目的语读者是要经过更多的学习才能理解的化现象。因此,对于者一般会采用省的方法。

四、结束语

通过对比杜甫的诗作《房兵曹胡》的两个英本中的化意象的处理,意在表明诗歌中要了解中、英诗的特点以源语化意象和目的语化意象,这样才能准确的运用策略,以实现传播中国化的目的。

参考献;

[1]艾治平。 古典诗词艺术探幽[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2]丛滋杭。 中国古典诗歌英理论研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3]黑格尔。 美学第三卷下册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4]任治稷,余正。 从诗到诗[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4、《诗》

【摘要】今年是农历十二生肖中的年。"到成功、上有钱"之类的祝福绝于耳,可见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在唐代咏诗人中,李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诗》是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记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赞或慨叹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大抱负以遏与时的感慨与憧憬,表达了作者怀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今年是农历十二生肖中的年。"到成功、上有钱"之类的祝福绝于耳,可见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的奋斗止、自强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被誉为"龙精神"。"春风得意蹄疾,用扬鞭须奋蹄"。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而在学上,早在《诗经》时代,始出现在学的视野中,如《小雅・车攻》的"萧萧鸣,悠悠旌旌",雄健的良以他一声长鸣奏响了英雄的乐章。之后,周穆王的"八王之郡"、西楚霸王的"乌雅"雄风,汉武帝的"天吟咏"……翩翩良以它的性灵和雄威,走进了建功伟业的英雄语境。到了魏晋时期,的寓意更加丰富,一方面用以寄寓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一方面又用来蕴藏诗人怀才遇的深悲噩痛。例如:"白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篇》)。""良出兰池,连翩驱桂枝"(曹植《后图看骑诗》)、"骢高缠颦,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唯有广平分。"《楼吹曲词・琅琊王》之类的诗句,大量活跃在魏晋诗章中。

到了唐代,良成为一种精神图腾。唐人对良的崇尚达到极,这从唐代养、驯、画、咏等的盛况便可窥见一斑。养方面,据记载:"大唐承周、隋离乱之后,贞观初,仅得牝牡三千""至麟德中,四十年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以茎之,设四十八监以掌之,跨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四郡之地,幅员千里,犹为狭隘,更八监,布于河曲,丰旷之野,乃能容之"(王滏《唐令要》)。从唐初的3000匹到唐高宗的70多万匹,短短几十年就增加了这么多匹,可见唐朝养数量之众;画方面,唐代墓壁上的"出行图"和"狩猎图"标示了唐代画技术的高超;诗方面,从唐太宗"似天地里,腾波龙钟生"(《咏吟》)、李白的"天来出月支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天歌》)、杜甫的"所向天空阔,真堪托生死"(《房兵曹胡诗》)、李贺的"龙脊贴连线,银蹄白踏烟"(《诗二十三首・其一》)等诗中是一个频频出现的景象。据统计,在唐代诗歌中,专门咏的就有150多首,涉的就更多了。

在唐代咏诗人中,李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诗》是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记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赞或慨叹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大抱负以遏与时的感慨与憧憬,表达了作者怀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诗》每一首都与息息相关,但细细阅读却难发现其中寓意人生诸多的境遇。尤以其五流传甚广:"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洛脑,快走踏清秋。"表意最为明显。

在李贺的诗作中,咏的特写,径题句中达到的意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233首的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诗》二十三首,尤具特色。

1.早慧多才的自恋情结

李贺出宗室郡王之后,七岁能辞章,属早慧诗人,更与大历十才子的李益齐名。韩愈对李贺赞有加;遂有很浓厚的自恋情结。咏诗中以骏自喻,非凡可比,如其四:"此非凡,房星本是星。"李贺出身高贵却毫无补益,少年成名却识,故常以骏自喻,例如其二十:"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表象意义是写求良之术,欲目大而有光,实则是隐喻自己之才,如千里,或如其二十二:"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螺。"万分怜惜汗血宝,只被凡人视为青螺,实则是自惜自爱,如此俊才,竟只能被视为凡才,这种自恋情结,充斥李贺的诗歌当中,如其四:"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指出之骏者,多瘦而肥,且骨坚劲,敲声若铜,用以隐喻自我。身为宗室之后,夙负奇才,自欲将一腔热血与抱负施用于世。

2.骋才奋发的求用情结

李贺一生短暂,死时只有27岁,正是对人生充满憧憬和自信之年。自无 法参加进士考试,被绝了出仕之路后,渴望被统治者识渴求建功立业的心态尤其强烈。从"无人织锦?,谁为铸金鞭"(其一),"他时经搅阵,牵?借将军"(其十二),"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其十三),"只今掊白草,何日暮青山"(其十八),其渴望被识,到"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其二)、"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的得之悲,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大志向和志向得施展的悲慨。下面以流传甚广的《其五》为例,分李贺的出仕愿望是如何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首著名的无言绝句,句短却豪迈,充满着一般言尽意的壮志豪情。"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两句写月光倾泻,茫茫沙漠有如银白的雪海,燕山上的月亮有如一把锋利的弯月,意境雄阔壮澜,流露出诗人阔的心胸和大的志向。"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写出骏待要戴上金络脑,诗人相像骏一样,尽情地驰骋在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上。一个"快走"把内心急于建功立业的渴望表露无遗;一个"踏"字形象有力,似乎要使尽全身力气去疆拓土。作者巧妙地借助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十七岁进洛阳,直欲求取进路,遂与权贵往来。元和二年,李贺十八岁,结婚,并参加河南府试录取,李贺意气昂扬,入洛阳以诗拜谒韩愈,求进意图非常明显,然父亲亦于是年去世。二十岁时,再度入洛阳,就居仁和坊,韩愈、皇甫来访,作《高轩过》答谢。三次入长安,皆身怀用世之心,如(其五)"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十五)"一朝词陇出,看取拂云飞"、(其十六)"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只今掊白草,何日暮青山"等诗句,说明了想奋进展才的心情。

3.人事困顿的遏情结

李贺诗歌中显示非常强烈的"遏情结",这种情结主要有两点:一是因避讳而得应试,以父名为晋肃,得应进士,韩愈乃为之作讳辩,贺竟就试,造成遗憾。二是李贺的轻薄狂傲的行为造成。当时元稹年少,以明经擢第,亦工篇什,常愿结交李贺,一日执贺造门,李贺竟直呼:"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元稹惭愤而退,因这种狂傲的个性,容易得罪人。对应于诗,其情更烈,如(其一):"谁为铸金鞭",为空有美材,却无人识,当然更无人为其织补铸鞭展才。又如(其十):"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写临风而泣,是英雄,是一种生命的无奈。

由求用情结到遏情结,再转成更深刻的悲伤,注定了李贺生命中的悲剧情调。

4.自伤沉沦的悲悒情结

落魄,自伤沉沦的心情回环往复。如(其二):"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以无食而饥,迫食蒺藜亦于自己小官自奉相类似。尽管自己"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却"无人织锦,谁为铸金鞭",而"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只能"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最好的安慰也只是时做着"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的美梦。李贺是桀骜屈的,但又是痛苦无奈的。毕竟,李贺是唐宗室郑王之后,对自己的身份,他是很在意的,在《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中,他表明自己是"唐诸王孙李长吉",《唐儿歌》里也提醒别人"莫忘作歌人姓李"。这么高贵的出身,理所当然意味着比别人更加容易进仕,早早地大展宏图。可是现实却跟他了大玩笑,让他徒有高贵的出身,却有名无实。家境贫困到只能以驴代步,友人来访,只能"无钱酒以劳"(《送沈亚之歌》序),只好以诗送友,生活的困境达到这样的地步。一句"宗孙调为谁怜"(《仁和里杂叙皇甫》)道出了他的几多无奈、怨恨和自嘲。而况,少年成才的经历也让他对自己很自信,以大自期,接连唱出"男儿何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的鸿鹄之志。因此,当理想再三遭遇残酷的现实后,他或幻想或悲慨或自嘲或讽刺,将自己的理想和愁绪倾注在上,化为一片,喷涌而出。李贺选择作为寄托情志的对象并是偶然的。唐代诗人对于人生存状态的焦虑,是因为现实中本有许多让人建功立业的机缘,但命运偏偏公,总是令有才华者壮志沉埋,岁月蹉跎,盛世所隐藏的另一面,使得许多人郁怀难平,在活跃着意象的作品流中,增添了一种别的惯常思路。回环往复,因悲悒而更深化了自恋的情结,成为心中一个难以解除的结,层层摧陷,无路可回,抑郁而终,结束了二十七岁短暂悲情的一生。

正如王琦所说:"《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或惜,大抵于当时所见之中各有所比,言者其意初矣! "诗人首首言,却又道出了自我才识的认同、对建功立业的迫切渴望、对无人识的苦闷、对社会平的愤懑与反思,整组诗交织着诗人的希望、抱负和忧愤。

点击查看更多马致远《拨不断菊花开》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9ppc.cn/articles/2652.html

热门阅读

  1. 描写离别的诗句古诗
  2. 201年药店自查报告范本
  3. 商场促销活动策划书范文
  4. 白露微信祝福语精选
  5. 我的大学四年生活演讲稿范文
  6. 除夕在朋友圈祝福语
  7. 四大娘优美散文
  8. 南人《致L》爱情诗
  9. 关于《乌鸦喝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0. 关于七夕的爱情诗词
  11. 精选除夕发给员工的祝福语
  12. 学生征文:多撒网才能捕到想要的鱼900字
  13. 好听的一句话摘抄
  14. 安徽七星潭导游词推荐
  15. 杜甫的千古名句
  16. 女性朋友结婚祝福语201
  17. 小学开学第一课主题教案
  18. 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报告范文
  19. 表达对恋人祝福的诗句
  20. 满江红千古东流赏析
  21. 主任科员竞职的演讲稿1000字
  22.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2500字
  23. 《核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优秀教案
  24. 公司的元旦祝福语
  25. 描写山水的诗句
  26. 读懂身边的爱生活随笔
  27. 屡败屡战的故事
  28. 五四青年节作文:青春
  29. 关于《孤独之旅》读后感
  30.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1. 谈人生说境界优秀美文
  32. 移动互联网下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33. 中日友好的故事
  34. 让人笑抽的万圣节祝福语
  35. 刘胡兰小故事
  36. 白居易《浪淘沙》六首全文
  37. 中秋节经典爱情祝福短信33条
  38. 《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的读后感范文
  39. 有关就业的经典名言58句
  40. 民间传说故事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5 16:00:28
本页面最近被 729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天津,TA在页面停留了 80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