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早春古诗赏析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湿润得松软,
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
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拓展阅读
1、晚春古诗赏析
晚春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
《晚春》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韩愈。其全文古诗如下: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前言】
《晚春》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注释】
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文艺创作的思路;文思。
解(jiě):知道。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人已年近半百。
【翻译】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晚春》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2、李商隐春雨带拼音版古诗赏析
chūn yǔ
lǐ shāng yǐn
chàng wò xīn chūn bái jiá yī , bái mén liáo luò yì duō wéi 。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hóng lóu gé yǔ xiāng wàng lěng , zhū bó piāo dēng dú zì guī 。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yuǎn lù yīng bēi chūn wǎn wǎn , cán xiāo yóu dé mèng yī xī 。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yù dāng jiān zhá hé yóu dá , wàn lǐ yún luó yī yàn fēi 。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这首诗是借助飘洒的春雨,抒发怅念远方恋人的情绪。开头先点明时令,再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情。一步紧逼一步,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诗的意境、感情、色调、气氛都是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红楼隔雨”与“珠箔飘灯”二句,简直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李商隐的诗歌擅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来展示诗人心灵中最美丽的东西。这首《春雨》也隐喻着诗人难言的感情,抒发着诗人哀伤的情愫,并且具有相当的美感。
古诗春雨李商隐带拼音版,这是一首情诗。因春雨而引发出许多怀思的情愫,最后连情书都无法寄出,更可知这种思念的无奈而又无尽。一起学习一下古诗春雨李商隐带拼音版,古诗春雨李商隐翻译,古诗春雨李商隐赏析吧! 3 古诗春雨李商隐阅读答案
1.当谈起弗洛伦斯时.乔治为什么会“有些不安,并且有点害怕”?
2.怎样理解乔治的两次激动?请作分析。
①“好吧,”乔治说,“散步,对我有好处。”他进到他的房间去找雨鞋。他感到一阵激动。
②刚一走上大街,冷雾就落在他的脸上,乔治可以感觉到一阵激动像电流一样流遍全身。
3.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4.“乔治想说的那些话又凝滞不动了”,小说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主题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参***:
1.担心女儿与这个优秀青年因相处不好而分手;害怕自己因此失去这个难得的交流对象。
2.①一向孤独内向、无人关心的乔治,因保罗邀请散步,有了交流的机会而异常兴奋;
②他走出封闭的自我,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内心被唤醒,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激动。
3.(1)描写春天的情景,展现大自然的生机,与主人公沉闷压抑的家庭环境形成对比。
(2)衬托乔治走出孤独、与外界交流的喜悦心情。
(3)照应题目,表达了对美好而富有生机活力的生活的向往。
4.(1)结构上有回环跌宕之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先写乔治对生活有爱却不能说,受到保罗启发终于想说,但面对生活现实却又不能实现。
(2)使主题表达更为深刻。尽管乔治主观上作了很大的努力,但孤独的困境始终使他无法表达对他人的爱。这一结局深刻说明了现代人要改变孤独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
3、《宿建德江》古诗原文及赏析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②。
野旷天低树③,江清月近人④。
【解题】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前后漫游吴越之时。建德江:即新安江,流经建德县(唐时建德县治在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地当新安江与兰江会合处)。诗中描写江上晚景,融情人景,新颖生动。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称之为“神品”。“‘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痕,此唐诗之妙也”(张谦宜《谜诗谈》卷五)。
【大意】小船停靠在烟水迷蒙的沙洲边。日落黄昏,万物归宿,而我却流浪在 外,想到这,忧愁之情顿然而生。放眼远望,苍茫的原野空旷无际;边远 的天空低沉得好像与大地连成了一片,只有近处的绿树还高高地挺立 着。江水是那么清澈明净,一轮明月倒映在水中。此时此刻,只有这水 中的月亮离我最近。
【注释】
①泊烟渚:停靠在烟雾中的小洲边。
②此句意谓傍晚暮色引起新的客中愁思。
③此句意谓辽阔的原野、远处的天空似乎低于树木。
④此句意谓江水澄清,月影映入水中,似与人更近一些。写月影多情,慰人寂寞。
【点评1】
唐诗篇名。五绝。孟浩然作。见《孟浩然集》卷四。建德江,浙江流经建德境内一段,在今浙江建德梅城,是新安江和兰江的'汇合处。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游越溯浙江西上之时。此诗写羁旅之思:“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前两句言日暮泊舟引起旅人愁意,开门见山,如实写出。后两句描摹诗人在舟中时而远望天际,时而俯看江面的视觉感受,笔墨空灵,写景如画,且又景中寓情,味在诗外。沈德潜评云:“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唐诗别裁》卷一九)黄叔灿亦曰:“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唐诗笺注》)此二句显受南朝宋谢灵运诗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的影响,而脱化不露痕迹,且构思更巧妙,诗味更隽永,被明代胡应麟誉为“神品”(《诗薮》内编卷六)。
【点评2】
诗歌。作者孟浩然。选自《孟浩然集》。孟浩然山水诗带有隐士的恬淡与孤清特点,这首诗可作为其代表作。在傍晚烟雾缭绕的江面上,暮色苍茫中,移船靠岸的客人更心生思乡忧愁。旷野天空之下,天际看上去比树还低,明月倒映在江面上,人与月距离得非常近。整首诗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寂寞与哀愁之中。此诗不堆砌辞藻,语言自然,意境高远。
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那一段。诗人旅行时住在船上,诗也是在船上写的。此诗点情只“客愁新”三字,语言妙于模糊,可以是说离家未久,所以想家;也可以是新添了客愁,即更想家了。情点到为止,其馀全是写景了。
此诗写景极为清妙,“烟渚”二字可以唤起多少美的联想。而末二句更以天低于树来写原野的旷远,以月近于人来写江水的清彻平静,构思精巧,“天低树”、“月近人”都是视感上的错觉,但又有强烈的真实感。这种美得异样的景色,使诗人陶醉而又迷惘。景是太美了,只是人有些孤单,“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了。这就形象地印证了“客愁新”三字。
此诗在形式上取对结,先散后骈,闹不好会有未完之感。然而这两句写景的同时,又是微妙地言情,有馀味,所以只让人觉得精工,决无半律之嫌。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2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