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化对鲁迅及其文学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 2025-07-28 19:01:06

越文化对鲁迅及其文学的影响论文

【论文摘要】鲁迅先生其人其文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立人格和叛逆气质以及一贯悲观怀疑的精神,都对中国近代文坛和民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些独特的气质是如何形成的,学界依然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越文化对鲁迅及其文学的影响上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剖析和探索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鲁迅以及他的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极大,他本人的个性以及其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特质一直很受学者们的关注,鲁迅其人其文独特气质的形成其实是有渊源的,与越文化的影响有着相当大的联系。

一、越文化的内涵与传承

文化精神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精神,其固化和传承可视为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或受潜意识引导的行为,受包括一个地域的自然环境、风俗环境、文化思想、居民心理特征、历史传承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越文化,作为一种传承了上千年的地域文化,其内涵和传承都是具有鲜明特征和影响力的。

(一)越文化的地域观

越,在古时一般称吴越,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概念。“东临大海,西临彭蠡以与楚接壤”,南至新安江上游,“北与南淮夷隔长江相邻”形象而生动地说出了古代越人的活动范围,是与中原文明有着明显差别的区域性文化。

(二)越文化的历史沿革

早在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诸侯纷纷发展各自势力,越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并在吴越两国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壮大。

之后越文化得到大发展的时期是在魏晋,这一时期由于中原士族衰落和少数民族南迁,使得许多中原人南迁到了吴越的传统地域,带来了相对先进的文化和观念,与吴越传统观念糅合。并且魏晋士子们醉心的玄学也深刻影响了吴越文化的传承。

南宋之后,程朱理学在吴越之地得到了大发展,儒学的全面辉煌使得身处其间的吴越之地再次面临新的文化冲击,同时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也使得越文化相对容易的加入了这些因素。

越文化的内涵是和其特定的历史沿革分不开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特点:

1、激烈与反抗

越在春秋时期由于地处偏隅,同时与中原的文化观念不同,导致其屡起兵戈,越人尚武,便自此而来。强烈的生存忧患意识促成了他们的激烈与反抗精神,并延续至今。

2、张扬

魏晋士子们的文化情结是非常浓郁的,无论是“竹林七贤”还是陶渊明,那个时期的文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流传至今,就成为了越文化中张扬的一面。

3、精神反抗

南宋由于武力衰微,加上文化繁荣,故此文人的精神反抗意识浓厚,同时在元统一时涌现的文天祥等一批知识分子勇赴国难,使得这一精神发展到了**。

二、鲁迅成长中的越文化熏陶

谈及越文化对鲁迅及其文学的影响,就不能不谈及鲁迅的成长经历和在这一过程中接触到的越文化:

(一)家庭环境影响

鲁迅生于一个典型的文人世家,祖上出过多名清朝的举人进士,加上当时社会评价对于读书人取仕的重视,使得鲁迅在小时候就受到了极为正统的儒学教育。但是经史子集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显得太过沉重,于是鲁迅在小时候就对非正统的书藉极感兴趣,并得益于家中丰厚的藏书,阅读了相当数量的各种书籍,对其精神很有影响。这些充满性灵和智慧的文字,对鲁迅的影响颇大,不但其情致吸引着鲁迅,仅其文采方面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鲁迅后来在治学方面表现出的广泛开拓精神与渊博的情趣,以及对辑校、收藏的爱好,可以说是与早期的杂览分不开的。

(二)求学经历影响

鲁迅的生活在求学期间遭遇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父亲的病重和家道中落使得鲁迅不仅尝到了寄人篱下的苦楚,更让他感到了世态炎凉的冷酷。这些际遇使得鲁迅早前在书中体会到的情感熔于一炉,这些情感再加上越文化激昂反抗精神的影响,使得鲁迅过早地踏上了异地求学的道路。

(三)导师教诲影响

鲁迅早前学到的文章由于选择的因素,多为魏晋文章,此类文章也多为鲁迅所喜。早前的阅读可以说是不自觉的,但是在日本留学期间,他遇到了避难至此的名士章太炎,在彼此交往中,不仅加深了对魏晋文章的理解,魏晋文化也加对其人格的塑造起了很大的影响,正是这一过程,加强了其张扬的个性特征。

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不自觉中流露的越文化,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真情流露的“故乡情结”

鲁迅的故乡情结在许多部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当然这一情感的体现表现得相当复杂,有对落后愚昧的痛恨、对优秀传统的赞美等不一而足。在对儿时的回忆上,又展现出了其赤子般的眷恋情怀,这都是越文化中激昂特点的真实写照。

(二)精神气质的越文化展现

鲁迅的杂文是目前最被人们所称道的,由于其尖锐和一针见血,给当时的*当局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当然这不仅体现出越文化的反抗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其在精神反抗上的积极性,这也是越地名士们柔韧特性的体现。

(三)思维方式的越文化呈现

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这在思维方式上也是和越文化一脉相承的。当时文人艰辛的生存环境与对传统文化的叛逆,和吴越先民的生存环境很是相似,这也给鲁迅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非.鲁迅和中国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2]郑家建.被照亮的世界——《故事新编》诗学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拓展阅读

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得税的毕业设计

前 言

从理上讲,在选择折旧方法时应考虑使用年限等因素,但实际操作中,在多数情况下,仅是一个或少数因素起决定作用。通常在普遍使用的几种折旧方法中假若某种方法一般来看是合理的,或是符合所得税要求的,就可选用这种方法。折旧的方法 是经国家确认的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所应遵循的规则,通常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法,一类是加速折旧法。*部结合我国企业现状和实际要求,*了单一的折旧方法,增加了加速折旧 法,允许企业多种折旧方法并存。企业可采用的折旧方法 一般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等。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i

目 录

一般部分

1.企业一般概况 ····················································································· 1 2. 企业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 1

2.1全部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 2 2.2可比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 2 2.3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 3 3.企业期间费用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 4

3.1营业费用的分析 ············································································ 5 3.2管理费用分析 ··············································································· 5 3.3财务费用分析 ··············································································· 5 4. 企业利润分析 ····················································································· 6

4.1利润总额的分析 ············································································ 6 4.2主营业务利润分析 ·········································································· 6 4.3他业务利润分析 ·········································································· 6 4.4投资收益分析 ················································································ 7 4.5营业外收支分析 ············································································· 7 5. 企业会计报表体系 ·············································································· 8

5.1企业会计报表分析 ·········································································· 8 5.2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 8 5.3损益表的分析 ··············································································· 11 5.4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 12 6 企业财务分析与评价 ··········································································· 13

6.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 13

ii

6.2营运能力分析 ··············································································· 16 6.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 19 专题部分

2.1 直线法 ······················································································ 28 2.2产量法 ······················································································ 29 2.3双倍余额递减法: ······································································· 30 2.4年数总和法: ············································································· 31 3.加速折旧法所得税的: ······························································· 33 结束语 ·································································································· 35 参考献 ······························································································· 36 致 谢 ·································································································· 38

iii

阳泉职业技术院----毕业

1.企业一般概况

山西奥伦胶带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山西省阳泉市,是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2001年8月改制并更名为山西奥伦胶带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1月正式从山西省阳泉市北大街305号,搬迁到阳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东路99号。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按《公司法》要求,设有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公司下设市场部、计财部、供应部、工艺质量部、产品研发部、人力资源部、发展研究中心、 检验检测中心、售后服务中心等职能机构输送带厂和机械厂。现有职工507人,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 现有总资产35969.92万元,中固定资产25975.14 万元。注册资本2339.11万元,中国有资本2137 万元占91.36%,员工个人资本202.11万元,占8.64%。中阳煤集团2000万元,职工200人

公司主要产品为“奥伦牌”PVc、PVG整芯阻燃输送带、普通用途尼龙、棉帆布输送带耐酸、耐油、耐寒、耐热等特殊输送带,现生产规模为PVc阻燃输送带30万米,叠层带系列产品100万平米,生产能力可达1亿元。 公司现有资产4400万元,中流动资产300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400万元。负债2200万元,所有者权益2200万元。2002年完成销售收入5000万元,实现利润217 万元。人均价值效率达到18万元,人均利税贡献2.72万元。

公司除了现有输送带生产线占用厂房外,还有一个40000平方米的厂区可利用。中有1个长132米、宽18米的三跨连体厂房7200平方米,还可拆除、新建厂房8300平方米,合计规划厂房面积可达15500平方米,去年以来公司已累计投资400万元,该厂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彻底改善。 现有生产规模和能力在山西省名列第一,在国内同行业位居前6名,达*可望进入前3名。将继续增加生产能力,5年内规模上到5亿元,名列全国前茅。

所有生产线均采用国内输送带制造业顶尖设备,全部实现PLc自动控制,工艺技术在国内属于一流水平。 2. 企业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产品成本是反映企业劳动耗费并进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面“镜子”,通过成本费用的比较分析,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更加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降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劳动耗费,比较少的物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生产出数量多,质量高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成本和费用水平的高低制约着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因成本费用水平低而亏损倒闭的企业不胜枚举.在同等价格的条件下,成本费用水平降低可以使企业的利润水平提高,从而可以增加企业的积累,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同等利润水平条件下,企业的成本费用水平低,可以使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相应降低,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反之,成本费用水平高的企业,市场竞争率就弱.因此,降低

1

阳泉职业技术院----毕业

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通过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行最优的生产经营决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1全部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是商品产品成本计划以可比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成本分析,可以考核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评价企业过去的成本管理工作;可以揭示问题和差距,促使企业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因此,产品成本指标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拉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杠杆。 2.2可比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可比产品是指以前年度或上年度曾经生产过的产品。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主要是检查计划降低指标是否完成,分析计划降低指标完成的原因,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指标的原因主要有:产量因素、品种结构因素、单位成本因素、中产量因素不降低率。 2.2.1产品量因素

产品产量变动必然直接成本的增减。但当产品品种结构和产品单位成本不变时,产量不会成本降低率,因为当品种结构不变时,说明各种产品的产量计划完成率都相同,在计算成本降低率时,因分子、分母都具有相同的产量增减比例而不变。计算公式如下:

1.计划降低额=∑[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本年计划单位成本)] 2.计划成本降低率= 计划降低额÷∑(计划产量×上年实际成本)×100% 3.产量变动成本降低额的=∑[(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划成本降低率

2

2、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场地地质条件地震震害效应的分析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适用于课程、提交报告)

专 业: 建筑与土木工程 类 别: 专业 上课时间:

生 成 绩:

卷面成绩 平时成绩 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 (签名)

重庆大研究生院制

姓名:田麒琳 号:

摘 要:本通过地质条件的分类陈述,以相关献资料的综述,阐明了场地地质条件地震震害的,介绍了在抗震设计中如何考虑地震场地的途径。综述相关地震动参数的的研究分析,诸如相关的经验系数和经验公式等。最后得出了选址和灾害防治的相关策和建议。 关键词:场地地质条件 地震震害 地震动参数

地震是各种自然灾害之元凶。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中间区域,西部与西南部则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所经过的地段,地壳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历史上都遭受过6级或者6级以上地震的袭击。地震给人们带来巨大灾害和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因此,许多国家地震预报都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但是,人们也注意到,即使是成功地预报地震,地震灾害仍然会发生,若建筑物进行有效的抗震设防,就能抗御地震的袭击,避免在大地震时,出现结构毁坏,从而减轻地震灾害并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国内外地震现场调查表明,场地条件震害有着十分明显的,要使工程建设真正达到减轻地震灾害之目的,选择有利的建筑场地,乃是一项根本性的减灾措施。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较早开展场地条件震害研究的者是美国人Wood。他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震中区附近的震害做了详细现场调查[1] 1.1 国内研究现状

60年代周锡元这一领域的工作作了较全面的总结。献[2]是相早期的系统阐述场地条件与地震的章。在已发生的震区作调查时,使用“烈度”这个概念尽管比较方便,可是在研究场地条件震害的时,只考虑“烈度”这个笼统的概念是不够的,因为这里更重要的还在于弄清场地震害的原因。此献阐述了建筑物震害的场地因素主要是局部地形特征、地质构造、地基土性质、地下水埋深等几方面,这些场地条件常常是造成震害显著差异的重要因素。

80年代,胡聿贤等结合唐山地震和通海地震的调查,这方面的工作也作了系统的总结献[3]指出多次强烈地震的经验指出,地震时出现的震害异常,往往是由于建筑场地条件的差异造成的。以1976年唐山地震,天津市遭受到相当大的破坏中出现的许多“轻中有重,重中有轻”的震害异常现象:如天津市南郊区的“西三合一前三合”白塘口等地区的震害异常,为典型例子。探索造成震害异常的原因,研究场地条件与震害的关系,并在这二个地区进行了钻探,波速测定,脉动测量和地震动的计算分析,初步总结了综合研究场地的途经和方法。

献[4]根据实地考察资料总结了各种场地条件下的震害与地震动的。场地条件震害和地震动的是很大的,这是国际上几十年来公认的事实。但是,于许多重要问题,意见还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所以该中通过相关勘察资料总结了五个场地条件特性(1)基岩上的地震动幅值小、持时短、震害轻;(2)地基地震动频谱形状有明显,软而厚的地基上地震动周期较

1

[3]

[2]

长;(3)非发、震断层震害无明显;(4)局部地形震害的显著;(5)砂土液与震害有明显关系。

到了本世纪以后,相关研究变得多了,主要集中在各种地质条件下地质物理特性、力指标和地震动参数的方面。

献[5]通过美国强震记录,按照中国场地类别划分方法进行场地分类,研究不同类别场地条件地震动持时的(70%能量持时)。分析表明,场地条件持时的非常大,总体来说,随着震级的增大持时变长,在同一震级时,各类场地随震中距的的变趋势差别较大,并且竖直向与水平向的变趋势很相近。

献[6]介绍了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场地地震动参数值的规定和存在的问题。现在国内外都已认识到场地条件地震动的很大,在地震动幅值(如峰值加速度)和频谱特性(如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变上均有体现,而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没有考虑不同场地条件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的变。所以该献详细分析了土层结构、覆盖层厚度等场地条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以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最后,就场地分类、地震动参数的场地条件、地震动参数随场地条件调整的方法等,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献[7]通过43个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案例的统计分析,讨了不同场地条件峰值加速度的,可以为地震区划、工程结构抗震中不同场地条件下峰值加速度的取值提供依据. 2008年,我国发生了特大地震“汶川地震”。这场地震带给工程界许多启示与教训。献[8]扼要介绍了地震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了龙门山的地质构造,分析了为什么该地质构造会引起地震多发和严重震害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灾后重建的策建议。在重庆召开的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术会议集中,献[9]依托汶川地震甘肃省陇南市的典型震害异常点.运用地脉动观M.l调查了局部场地条件.并通过在该区布设的地形调查流动强震动观测台阵,获取了同一山体不同高程的余震加速度记录,分析了该地区局部场地条件时地震动放大效应的。研究发现,地形起伏于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地脉动增幅特征明显,山顶的加速度峰值较相同地质条件的山脚的观测值大1.5倍左右。同一山体底部的H/V有多个峰值,测试土层的横波速度差小,每个峰值都不十分显著,而位于山顶和山腰的H/V均有明显的峰值,且增幅应显著。强震动和地脉动观浏结果与实际震害吻合较好,证实了场地的地形和高差是震害的重要因素。

献[10]利用山东地区实测的Ⅱ类场地358个钻孔和Ⅲ类场地140个钻孔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计算了各个钻孔不同超概率的土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系数ks,结果表明:(1)同类场地土层放大系数ks值总体符合正态分布,既有相集中性,也有离散性;(2)随着基岩面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ks值降低,且Ⅲ类场地ks值降低较Ⅱ类的更为明显;(3)Ⅱ类场地随着基岩输入面埋深的增加,ks值呈增加趋势,约达20m深后基本趋于稳定,而Ⅲ类场地基岩输入面埋深的增加ks值的不甚显著;(4)Ⅱ类场地50年超概率10%的平均ks值(1.47)略高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使用的全国平均ks值。本尝试讨了山东地区Ⅱ、Ⅲ类场地不同强度基岩峰值加速度输入的k调整值。

2

1.2 研究的内容方法 1)研究内容

以各类型的场地地质条件为分析象,阐述什么是场地地质条件,地震震害的包括哪些内容,在生活中的实例有哪些。通过场地地质条件地震震害的的阐述,总结在抗震设计中考虑地震场地的途径。并这些方法分析过程和计算结果作简略的介绍。 2)研究方法

围绕这些问题,本首先收集国内场地地质条件地震震害的重要,然后根据献资料总结场地地震效应的四种类型,从而分析提出考虑在四类不同地质条件场地地震震害的。最后通过地震动的分析,探究在抗震设计中场地震害的

3) 结构图

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层次分明的阐述所研究的内容。故讲该分为以下5个章节来进行阐述。结构如下图(图1)所示。

国内研究动态 ①地震场地振动效应地 ②震场地破裂效应 ③地震地基效应 ④地震斜坡破坏效应 ①场地地形地貌条件②场地地质构造条件③场地土质条件条件④场地覆盖层条件⑤场地含水条件 地震场地效应 地质件地震震害的 抗震设计考虑场地的途径

建议 图1 结构流程图

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

3

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震源机制(earthquake mechanism)是指震源区在地震发生时的力过程。利用这种方法,世界上不少大地震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采用断层错动的点源双力偶发震构 哈佛大震源机制图解研究震源机制,于由前震报主震,或由主震资料预报强余震的分布,以由地震资料研究构造带的应力分布状况,都是很有意义的。

地震参数(earthqurake parameter)又称震源参数,是根据地震资料分析地震震源特征的定量表述。包括地震基本参数(如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发震时刻、地震震级或地震能量)、地震机制解和震源动力参数等。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的,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标准。震级(M)是据震中100KM处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衰减常数约等于1,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数来表示的。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烈度。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浅,震中距短,则烈度一般就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2.1 地震场地振动效应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2.1.1 地震震动效应与震害

众所周知,地震动是由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使地壳岩体的质点产生加速度引起的。在同一地区的相同环境下,地震规模大,震中近,地震作用便大,即地震作用强,因此产生的破坏也剧烈。若强烈的地震地面加速度运动引起的建筑结构地震反应所产生的惯性力大大超过了它的允许值,建筑物出现的结构变现会一再加剧而最终遭到破坏。显然这种场地效应,乃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4

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建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阪神大地震发生于1995年1月17日当地时间早晨5时46分震中位于日本兵库县南部淡路岛,震源深度16公里,震级7.2级(2001年日本气象厅修正为7.3级),最大烈度7度(日本地震烈度表中的最高烈度)。阪神大地震是一个直接发生在现代大都市下方的大地震,震源又浅,即为所谓的“都市直下型地震”。它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城市建筑、构筑物的大量倒塌毁坏和人员伤亡,并进一步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城市交通、通讯、供电、气、水等生命线工程的破坏造成城市功能的丧失或瘫痪,生产、金融、商业等活动的停滞引起灾害的连锁放大反应。地震共造成6434人死亡,10683人重伤。

台湾9·*地震,是20世纪末期台湾最大的地震,发生时间为1999年9月21日凌晨1:47:12.6,震中在北纬23.87度、东经120.78度,也就是位于台湾南投县集集镇,车笼埔断层上面。规模高达里氏7.3级。震源深度8千米,里氏震级达7.6,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得地震矩震级定为7.6。此次地震是因车笼埔断层的错动,并在地表造成长达105千米的破裂带。全岛均感受到严重摇晃。共持续102秒,常见称呼为九二一大地震或集集大地震。 2.1.2 地震共振效应与震害

场地有自己的自振周期,称为场地的卓征周期。覆盖层硬而薄时卓周期短,为0.1~0.2s,覆盖层松而厚时卓周期长,可达0.8~1.0s或更长。如果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土的卓周期相近,两者就发生共振,使震害大为加重。这种因为建筑物的结构自振周期(或频率)与场地土的卓周期(或频率)相接近或者一致,两者发生共振应,从而使振动,振幅和振动持续时间大大增加,同时也大大增加建筑物结构的地震反应,最终导致建筑物结构因承受过大的荷载而遭严重破坏的现象,称为建筑场地地震共振效应。

场地卓周期测试表明,场地土层犹如一个物理滤波器 ,不同方向传来的入射波具有滤波性能。场地软弱土层(剪切波速较低)高频信号有滤波性能,低频信号起放大作用;与此相反,场地坚硬的土层(剪切波速较高)低频信号有滤波性能,高频信号起放大作用。因此,场地地基土的刚度与厚度不同,起滤波选频与共振放大作用也不同:薄层坚硬场地土的地震动以短期周期为主,而厚层软弱场地土的地震动以长周期为主。这就是卓周期较长的深厚层软弱地基土地基上,柔性结构物(如高耸结构物)的地震反应比较强烈,震害比较严重;而卓周期较短的浅薄层坚硬土地基上的,刚性结构物的震害比较严重的原因。

墨西哥城1985年9月19日遭到的地震是共振效应的极好说明:地震波达到墨西哥市下的岩盘时加速度只有0.04g,若按一般的覆盖层放大情况,即使达到0.2g,建筑物的破坏也不致太大,但不幸的是地震波、建筑物与黏土层三者恰好都具有相同的自振周期(T=2s),因而发生“共振”,使建筑物的水平加速度达到惊人的l~1.2g,造成500栋高层建筑的严重破坏或倒塌。 2.1.3 地震盆地效应与震害

在盆地地形中,一般都堆积着较深厚的松软土层,一旦遭遇地震,即使远离震中,都会在盆地内

5

产生强烈的地震地面运动和地基效应,从而使得盆地的震害比它周边地区的震害明显加重。这种现像就称为地震盆地效应。产生地震盆地效应的主要原因;①盆地地形的聚波;②盆地深厚土层的放大与共振;③盆地软弱土层的土质

以汶川地震在四川盆地产生的震害为例。四川盆地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 边缘山地多为中山和低山, 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 个垂直自然分带。盆地底部多为丘陵、低山和平原。盆地底部又可分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3 部分, 以龙泉山和华蓥山为界。四川盆地地貌见图2

[11]

图2 四川盆地地貌图

根据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 将受灾城市分为3类: 盆地内部( 成都) , 盆地边缘( 都江堰、绵竹、江油、什邡) , 盆地外部( 北川) 。

A. 盆地内部:

① 震害情况: 盆地内部主要考察了成都市, 位于成都平原中部, 即四川盆地西部。震害很轻, 基本上没有受到地震的太大, 房屋普遍保持完好。

② 原因分析: 地震波在平原地区随距离衰减的传播过程中, 高频部分被大部分滤掉了, 这样就大大消减了低层建筑的破坏作用, 而近场场地长周期成分较小, 没有危中高层建筑。

B. 盆地边缘

① 震害情况: 主要考察了都江堰、绵竹、江油和什邡等地。都江堰市地处四川省东南, 距成都市48 km, 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 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属于重灾区, 房屋开裂以倒塌比较多。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属于重灾区, 汉旺尤严重, 房屋倒塌以开裂非常多, 靠近山脚下的房屋几乎都成了废墟。江油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 龙门山脉东南。什邡位于德阳市西南部、成都市西北部之间。这2 个地区受灾程度比上2 个地区轻一些, 房屋开裂以倒塌不多

② 原因分析: 盆地边缘地震有放大作用。地震波在传递过程中, 遇到山体受阻挡, 一部分波会反弹回来与后续到的波进行交汇叠加, 增强了地震的破坏。

6

c. 盆地外部

① 震害情况: 北川的陈家坝位于大山之间, 村落散布于山间或山脚, 少数位于山腰处。属于重灾区, 房屋倒塌情况很严重, 山体滑坡、泥石流也比较普遍。

② 原因分析: 地震波在大山间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波的反弹交汇叠加, 增强了地震的破坏作用 D. 分析结

通过震区的考察分析, 得到以下结:

① 在汶川地震中, 盆地效应比较明显, 盆地边缘震害严重, 盆地中部震害较轻。

② 山区的震害比平原的严重, 尤是2 个距离比较近的山体之间的地区, 除了地震灾害之外, 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很严重。 2.2 地震场地破裂效应

强烈地震常会引发地表岩层直接产生地裂缝和位错或地表发生变形,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出现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从而导致坐落在地裂缝带和地震断层带上附近的建筑发生结构变形和破坏的现象,称为地震地面破裂效应。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裂缝的地质现象。如果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则可能会人类生产与生活构成危害,称之为地裂缝灾害。地裂缝灾害是一种地质灾害,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发生过,发生频率和灾害程度逐年加剧,已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自然灾害类型,并引起国际地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地裂缝又可分为构造性地裂缝和非构造地裂缝。 2.2.1构造性地裂缝与震害

与发震断裂走向吻合的地裂缝,称为构造性地裂缝。构造性按地裂缝通常只出现在极震去内,并与发震断层伴生。构造性地裂缝具有明显的力属性,即一定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它的形成,和分布仅受地震断层应力场控制,而不受地形、地貌和岩土性质所,穿性强。有的构造性地裂缝甚至就出现在原来的地震断裂带上,而有的构造性地裂缝则是由隐伏地震断层的错动直接延伸至地面而成,由于覆盖层土质的规模可大可小,但走向与地震断层完全一致。特征是:1.规模大,延伸远,有明显的方向性;2.不同方向的地震断层往往呈有规律的组合,反映了震区主要的构造方向和控制地质构造的区域应力场或局部应力场;3.裂隙两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明显的位移,位移量的大小取决于震级;4.不受岩性和它边界条件的

从较小的破裂到上千km的板块边界的断裂带,断层有各种不同的尺度。小断层在地表的出露近似为一条线,很多大断层则常是包括多条断层集合的宽阔的地带。一般称单条的为断层,而多条断层的集合带则称作断裂带。如1906年在美国发生的旧金山8.3级大地震形成了沿圣安德烈斯断层320km长的破裂带,断层面两侧位错达7m。断层的活动诱发了地震的发生,一次次地震的发生又促成了构造性地裂缝的生长与发展。 2.2.2 非构造性地裂缝与震害

非构造地裂缝主要是由于强烈的地震动,使得地表某一部分土体沿重力方向产生的相位移而

7

形成。与土层松软程度,含水量,重力作用以土体滑塌有关的地裂缝,又称重力性地裂缝。非构造性地裂缝形成的地裂缝灾害。主要包括:由崩塌、滑坡、塌陷活动出现的地裂缝;由膨胀土胀缩、黄土湿陷、松散堆积土潜蚀出现的地裂缝;还有由干旱、冻胀融沉出现的地裂缝等。

地震次生地裂缝1.多呈树枝状,少数为管状、蘑菇状、袋状。线型裂缝连续性好,且边界齐整;2.常以垂直错动为主,兼有水平错动;3.多呈张性;4.规模和分布面积与地震大小有关,分布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公里;5.裂缝一般出现在地震裂度Ⅵ度以上的地区。 2.3 地震地基效应

由于地震引起的滑坡,不均匀变形,开裂和砂土,粉土液等使地基丧失承载能力的破坏现象,称为地震地基失效。地震动通过地基传至建筑物结构,并引起结构的震害反应。地震造成地基失效或过大残余变形,引起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往往无法由提高结构抗震强度来解决问题,震后修复和加固非常困难,且费用十分昂贵。 2.3.1 砂土地基液与震害

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会发生液现象,造成建筑物的地基失效,发生建筑物下沉、倾斜甚或倒塌等现象。地基土的承载能力主要来自土的抗剪强度,而砂土或粉土的抗剪强度主要取决于土颗粒之间形成的骨架作用。饱和状态下的砂土或粉土受到振动时,孔隙水压力上升,土中的有效应力减小,土的抗剪强度降低。振动到一定程度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土中有效应力完全消失,土的抗剪强度为零。土变成了可流动的水土混合物,此即为液

地基的液会造成:冒水喷砂,地面下陷,建筑物产生巨大沉降和严重倾斜,甚至失稳。地基液还引起他一系列震害:喷水冒砂淹没农田,淤塞渠道,路基被淘空,有的地段产生很多陷坑;河堤裂缝和滑移;桥梁的破坏等。

在过去发生的地震中,由于砂土液造成的各种灾害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地震破坏现象。各国科技工作者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工作,认为砂土振动液是岩土工程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问题。从工程的观点看,有两方面的问题是最基本的:(1)砂土振动液触发或产生的条件;(2)初始液后的结果。砂土初始液后的结果通常有两种:①无失稳时将产生很大的沉降或侧向位移;②液失稳时将丧失承载力或产生侧向流动,导致液区扩展。

是地震中经常发生的主要震害,危害很大。例如我国唐山地震时,发生液的面积达24 000 km2,在液区域内,由于地基丧失承载力,造成建筑物大量沉降和倒塌。若地基 由几层土组成,且较易液的砂层被覆盖在不易液的土层下面。地震时,往往地基内部的砂层首先发生液,在砂层内产生很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引起自下而上的渗流。当上覆土层中的渗流坡降大于临界坡降时,原来在振动中没有液的土层,在渗透水流的作用下也处于悬浮状态,砂层以上覆土层中的颗粒随水流喷出地面,这种现象称为“渗流液”。 2.3.2 软土地基震陷与震害

软土震陷是软土在地震快速而频繁的加荷作用下,土体的结构受到扰动,导致软土层塑性区的扩大或强度的降低,从而使建筑物产生附加沉降.

8

随着现代工业城市的发展,地下管线已成为经济生活的大动脉。地下管线的破坏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灾害,如美国1906年旧金山地震和日本1923年关东地震,由于地下管线的破坏导致地震引发大火,由于无法时扑灭造成的财产生命损失更甚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塘沽汉沽地区由于土体液,管线破坏比震中11度区还要严重。特别是地下油气管道极易发生管道原油泄漏等事故,不但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次生灾害,而且由于油气中断而造成更大的间接经济损失,国民生计有着重大的。地下管道的地震破坏主要是由地震引发的土体滑坡、砂土液、软土震陷等因素造成的,中软土地基震陷(沉降)是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自从1964年美国阿拉加斯、日本新泻地震以来,地震引发的软土地基震陷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地震工程界的重视。我国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也地震引发的软土震陷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关于软土震陷,由于缺乏资料,各国都还未列入抗震规范。但从唐山地震中的破坏实例分析,软土震陷确是造成震害的重要原因,实有明确抗御措施之必要”并在相应的规范中提出了应考虑软土震陷情况的条款。 2.4 地震斜坡破坏效应

地震边坡效应是指地震引起山边、岸边、各种斜坡土体变形失稳,产生位移、崩塌,导致斜坡地带农田、村庄、道路、桥梁、堤坝、港口码头等建筑物破坏

在地震作用下,陡坡发生崩塌。又称“崩坍”。陡峭斜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突然、快速下移运动。它多发生在45°以上的陡坡上。崩落后,形成崩落崖壁,在坡麓则形成岩堆。块石常以跳跃、滚动的形式运动,也有不受地面阻挡直接坠落的。崩落可使建筑物破坏,堵塞河道。 在地震作用下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称为边坡地震滑动。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因地震诱发的滑坡具有规模大、面积广、灾害重等特点,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如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诱发的滑坡,1933年8月25日四川叠溪7.5级地震诱发的滑坡,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引发的滑坡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地震滑坡次生灾害损失远大于地震本身损失的典型事例。产生地震滑坡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它与它形式下所产生的滑坡相似,在地震发生前,不同岩土的物理参数不同,滑面的形成机理、滑面形态也是不相同的。次,斜坡所处的位置以地质构造也可以看作是另一内在因素。外因包括降雨、地下水的渗透、滞留作用,人工等不当活动,它们使得土体抗剪能力c,?值逐渐衰减,使斜坡接近于临界状态,当地震来临时,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引发滑坡。

工程结构所在地,即支撑并地震反应有直接的地基称为工程场地。工程场地和地壳介质之间的界线并不明确。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一般都是先确定基岩面的地震动,然后再考虑土层地震动的

工程场地条件包括近地表几十米至上百米内的地基岩土结构和特性、地形地貌、浅表断层、地下水位等工程地质要素。这些因素地震动和地面破坏有强烈的结构抗震有至关重要的作

9

用。

地形和地貌的即为通常人们所称的局部地形的。历次破坏性地震的震害调查和获得的强震观测资料显示,局部地形地震震害有显著的。强震记录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地形的可使加速度峰值增大30—50%。目前关于地形和地貌地震动的较统一的认识是,不规则地形的顶部较底部的地震动大,形态变急剧的部位较缓慢渐变的地震动大。

宏观震害经验表明:①高突地形距基准面高度大,高处地震反应强烈;②离陡坎和边坡顶部距离大,反应相减小③从岩土构成方面看在同样地质条件下,土质结构的反应比岩质结构大;④高突地形顶面开阔,远离边缘中心部位的反应明显减少;⑤边坡陡,顶部的放大效应相应加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1.8 条说明

[12]

: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 、 高耸孤

立的山丘 、 非岩石和强风岩石的陡坡 、 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丙类以上建筑时 ,除保证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水平地震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值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 1.1 ~ 1.6 范围内采用 。

场地地质构造条件主要是指分布于工程场地附近地区内有关断裂构造的位置、产状、性质、规模、展布范围、相互关系、活动性以场地稳定性可能产生的。建筑施工场地若存在断层,场地和地基的整体性便会遭到破坏。由于断层软弱带常发育软弱的断层物质,从而在局部场地地中形成不良地基,导致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陷、倾斜或滑动。另外,由于断层的切割作用,常构成地下水通道,导致施工中突然出现涌水、流砂和地面沉陷等现象,严重场地岩土体的稳定性,并危地面地下工程的顺利进行。

于断层问题,,需要按发震断层和非发震断层两种不同情况分别考虑,且不能用提高场地烈度的方式考虑。一般非发震断层无加重震害的趋势,但也不应用提高场地烈度的方式考虑。所以重点考虑发断层的

断层是地质体中广泛存在的地质构造,它的存在使地质体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工程抗震研究中所称的活动断层是指第四纪晚更新世(距今约12万年)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13]

,并且今后仍有可能

活动。以突发而快速的方式运动并引发地震的断层称为发震断层,否则为非发震断层。发震断层在地震中的破坏行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地震地表破裂造成横跨断层结构的损坏;另一方面是断层发震时两侧地震动强度不同,从而造成断层两侧一定范围内震害的显著差异。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以来,全球发生的一系列的破坏地震,特别是土耳大地震(1999)和中国台湾集集大地震(1999)的震害显示,活断层的地表破裂横跨断层的各类结构几乎是无坚不摧,使得横跨断层的结构物无一幸免。活断层两侧地震动场的分布比较复杂,总体来说,断层的上盘(主动盘)的地震活动强度大于断层下盘(被动盘)。中国台湾集集大地震的强震资料显示(蔡义军等,1999),车龙铺断层(发震断

10

层)的上盘以东地区最大水平加速度峰值大多超过0.4 g,而断层下盘以西地区最大水平加速度峰值大多不超过0.2 g。断层上下盘的地表地震动峰值相差1倍,如果表面存在覆盖土层,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变更为复杂。一般在断层带附近的强震区,由于土层的非线性,松散土体的放大作用并不明显,远离断层带时,松散土明显地表现出放大作用

[14]

从结构抗震的角度来研究断层问题,人们最期望得到两个问题的回答:一是活断层发震时地表能否产生破裂,如果产生破裂,位移多大;二是在断层带附近地区地震动场地的分布情况如何。关于地表破裂的预测问题,原则上可以通过建立断层场地的力模型,应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给以解答。但是,由于地质体内部的不均匀性,确定这一复杂系统的几何形态、本构关系以岩体的物理力性质参数包含大量未知和随机性的因素,加之震源的不确定性,使得这方面的研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目前仍以破坏性地震宏观震害调查的结果为依据来估计地表破裂和位移的大小。时振梁等和整理不同研究者统计给出的地震断层的错距和震级的关系。孙平善

[16]

[15]

收集

统计了我国大陆1900年以来

6级以上地震各震级范围内产生地表破裂的比例。统计的结果是6—6.9级地震地表破裂的比例为2.4%,7-7.9级的为34%,8级以上的为100%。由此可见,震级大,产生地表破裂的可能性大。不过,这些强震地面破裂多发生在基岩出露或地表覆盖层较薄的山地丘陵以平原和盆地的边缘地带。由此,在基岩断层表面位移的作用下,覆盖土层破裂深度的预测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并通过试验和数值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郭恩栋等利用有限元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针特定地质模型的、基于断层位错的拟静力弹塑性有限元计算方法。利用这一方法计算了在给定基岩位错输入的情况下,基岩面以上覆盖土层的破裂深度,并模拟了覆盖土层的破裂过程。计算结果支持了王钟崎等依据震害调查资料提出的当土层厚度超过50m时,3m以内的断层位错很难使较硬的土层贯通破裂的结

关于发震断层带附近地震动场分布特征的研究,这是近断层强地面运动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许多者采用动力模型和运动模型从理不同震例的近断层强地面运动进行分析研究,并用以解释与近断层强地面运动有关的现象。温瑞智和周正华等[17]在考虑了断层场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构造了若干理想的断层场地的计算模型,以人工合成的地震动为输入时程,用二维显式有限元程序所构造计算模型的地表不同计算点的加速度时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宏观震害调查以强震观测的结果在总体趋势上基本一致。应该强调,随着人们宏观震害认识的不断深入,发震断层附近地震动场的研究引起重视。这是因为,地震动场的分布是在活断层附近进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时,确定建设场地避让范围的重要依据之一。理分析的结果应设法用强震观测资料进行检验,但遗憾的是,当前大多强震观测数据缺少场地条件资料,使得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工程地震研究中所称的土层结构通常是指地面下第四纪覆盖土层的不同排列组合以下伏基岩的表面形态等。土层结构地震动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岩起伏和软弱夹层地震动的两个方面。

11

关于基岩起伏地震动的,Dezfulian等应用有限元方法,在不同土质、土层厚度和基岩倾斜角等条件下进行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土层下伏基岩面的倾斜程度地面峰值加速度有,基岩面的坡度小,大,但地震动频谱特性的却很小。

软弱夹层地震动的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Idiss(1990)、王广军(1992)、江静贝(1995)、崔正涛(1995)、钱胜国(1994)、王松涛(1994)、刘曾武(1994)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软弱夹层地震动的做了研究。目前的总体认识是,软弱夹层地震动的取决于软弱夹层本身的厚度、赋存的层位、覆盖土层的厚度以基岩输入地震动的特征。通常情况下,软弱夹层埋深深,厚度大,隔震效果显著,即地表峰值加速度小,归一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大;当软弱夹层的厚度小于0.1m时,地表地震动的几乎可以忽略。李秀领(2003)软夹层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软夹层位于剖面顶部时,输入地震动的幅值小,基岩加速度峰值被放大的倍数明显;输入地震动的幅值大,基岩加速度峰值被放大的倍数小。由于软弱夹层是一特殊的土层单元,它输入地震动的应比较敏感,应该深入地开展研究,并在今后的场地分类中应有所体现。 3.4 场地覆盖层条件与震害

土层厚度地震动的早在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就已被发现,在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的破坏性地震的震例都体现了土层厚度地震动的。当前,破坏性地震的震害调查、强震资料的分析整理和理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是:覆盖土层厚,地表反应谱长周期的频谱成分愈显著,反应谱曲线愈向后移,归一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大,土体的自振周期也增大。

1967年7月委内瑞拉6.5级地震,距震中60km的加拉斯加市,高层建筑物的严重震害,主要集中在市区冲积土层最后的地带。建在冲积层厚度160~230m上的高层建筑有75%遭破坏。建在230~300m厚的冲积土之上的高层建筑,破坏率竟达80%。位于薄层冲积土和基岩上的高层建筑物,破坏都较轻(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冲积土层厚度大于160m时,14层以上的建筑物破坏显著加重。

加拉加斯市高层建筑层数的地震破坏率与冲积土层厚度的关系 表1

12

分析和实测的结果都证明,基岩之上的覆盖土层基岩输入的地震动有明显的放大作用,一般峰值加速度被放大2—4倍。李秀领(2003)在研究我国数百个钻孔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选取和构造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场地剖面,在随机选取三条幅值不同的强震记录作为基岩地震动输入,利用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等效线性波动分析方法,计算了不同覆盖土层厚度场地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和归一反应谱的特征周期。计算结果表明,覆盖土层厚度小于30m时,不同幅值的地震动输入条件下,地表加速度峰值变较大;当覆盖土层厚度超过30m时,地表加速度峰值变较小,几乎不受覆盖土层厚度的,这说明覆盖土层自由场地的峰值加速度的放大作用是有限的。归一反应谱的特征周期(Tg)与覆盖土层的厚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覆盖层厚度小于15m时,几乎不受覆盖土层厚度的;当覆盖层的厚度大于15m时,随覆盖层厚度的增加,反应谱特征周期增大,这说明只有当覆盖土层达到一定厚度时,才特征周期(Tg)产生。上述研究成果与cassano(1973)的研究成果有相同之处。cassano不同厚度的土层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后发现,厚度为6~15m的土层,反应谱曲线偏左,以短周期为主;厚度为24~46m厚的土层,反应谱曲线偏右,以长周期部分为主。 目前,在我国关于覆盖土层厚度场地地表峰值加速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具有详细的场地工程地质资料的强震观测数据。因此,在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没有考虑场地条件设计反应谱平台值的。研究覆盖土层地震动的理分析方法是土层地震应的分析方法。这一方法是以一维剪切梁模型为基础,将地震输入视为剪切运动并假设场地为一维水平成层的土层模型来进行场地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 3.5 地下水埋深条件与震害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也会引起沼泽、盐渍、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

按含水层性质分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孔隙水:疏松岩石孔隙中的水。孔隙水是储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第三系少数胶结不良的沉积物的孔隙中的地下水。沉积物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于沉积物的特征很大,使空间几何形态、物质成分、粒度以分选程度等均具有不同的特点。

裂隙水:赋存于坚硬、半坚硬基岩裂隙中的重力水。裂隙水的埋藏和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和一定的方向性;含水层的形态多种多样;明显受地质构造的因素的控制;水动力条件比较复杂。

岩溶水:赋存于岩溶空隙中的水。水量丰富而分布不均一,在不均一之中又有相均一的地段;含水系统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既有具统一水位面的含水网络,又具有相孤立的管道流;既有向排泄区的运动,又有导水通道与蓄水网络之间的互相补排运动;水质水量动态受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在强烈发育区,动态变大,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应快;岩溶水既是赋存于溶孔、溶隙、溶洞中的水,又是改造赋存环境的动力,不断促进含水空间的演

他条件相同时,地下水埋藏深浅也常造成震害的差异。宏观现象说明,水位浅,震害重。如1954年甘肃山丹地震时,8度区的山丹县城地下水位深20米左右,而城南2公里处的黄家

13

庄,由于邻近山丹河,地下水位浅,形成一9度的异常点。1970年宁夏西吉地震时,7度区内的大埂子村位于海原地震时形成的堰塞湖边、三面临水的黄土台地上,地震时所受的破坏较相邻的不在湖边的村庄为重。1970年通海地震时,祀麓湖畔8度区内两个相邻的村庄—金山村和上罗家村,地基土完全相同,金山村地下水埋深2.2米,震害指数I一0.44,上罗家村地下水埋深0.8米,震害指数I=0.58。下面,将通海、海城两震区7、8度区内地基土类别相同条件下地下水埋深与震害的关系绘成图3。

图3 地下水埋深与震害的关系

由上述情况可知:1)在一定土质条件下,地下水埋深震害的总趋势是水位浅,震害重。在不同的地基土中,地下水位的程度也有所差别,软弱土层的大,粘性土次之,卵砾石、碎石、角砾较小,基岩地区尚没有资料,估计很小。2)地下水埋深在1~5米时,震害的最明显,烈度差值可达1度左右。深于5米时,水位的已不明显了。3)需要说明的是,地下水的不易单独分析,往往和地基土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具体分析每个建筑场地时,尚需结合地基土的情况全面考虑。并当地下水埋深很浅时,震害加重多和地基失效有关。

4. 在抗震设计中考虑地震场地的途径

一是根据地质条件调整场地烈度,另一种是广泛应用的根据场地土质情况的变调整反应谱。场地土质条件主要是反应谱??t?的形状有很大,所以,可以通过改变反应谱的形状的方法在

14

4.1 Ⅰ、Ⅱ、Ⅲ和Ⅳ场地地震动参数的计算分析

采用理分析方法,结合我国大量的典型工程场地计算模型,试图通过计算场地地表地震反应结果的统计分析,给出基于场地类别地震动强度参数的场地地震动参数变的经验关系. 就每一计算基底输人地震动情况(40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下又分3个随机相位样本时程,共120个工况),分别每一场地计算模型(共188个)进行地震反应计算,给出场地自由地表反应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反应谱如下图(图4)所示分析计算结果可以发现

[18]

:

(l)由I类场地到W类场地,地震动长周期成分明显增加,且于m、W类场地放大系数反应谱较长周期处的值远比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定的谱值大;

(2)于每一类场地,随着计算基底输人地震动幅值的增大,地震动长周期成分增加,且由I类场地到IV类场地增加趋势显著加强;

(3)于In与W类场地,特别是W类场地,当计算基底输人地震动幅值较大(ZooGal,300Gal) 时,地震动长周期成分十分丰富而短周期(高频)成分相很少.

图4 计算场地自由地表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结果

然后计算结果做出分析。分别在直角坐标数坐标下计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进行统计,得到结果后,为了兼顾两种统计结果,最后采用拟合的方法分析,得到①.峰值加速度值,②放大系数反应谱平台值βmax;③反应谱拐点周期值Tgs④反应谱拐点周期值T0:,⑤反应谱参数值αs,的特点规律.

最终进一步给出计算场地地震动参数描述的经验关系。经验关系通过绘制为图形后,分析得到的场地地震动参数均值、均值加1倍方差均值减1倍方差描述的经验关系如下,式中各系数值分别见表2。

15

得到经验公式:

5. 结建议

场地条件地震震害的研究在地震工程和岩土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理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近一百年来,人们通过破坏性地震的震害调查认识到了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并通过强震记录的比分析证实了场地条件震害和地震动的。通过7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深入的理分析以震害调查和强震资料的比研究,人们这一问题有了比较共同的认识,所取得的成果有些已纳入有关的抗震设计规范,在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1 结

总结了场地条件地震震害主要体现在一下5个方面:

1)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等为建筑抗震的不利地段,这些地形在场地选择时应该尽量避开;

2)活断层的地表破裂横跨断层的各类结构几乎是无坚不摧,使得横跨断层的结构物无一幸免。活断层两侧地震动场的分布比较复杂,总体来说,断层的上盘(主动盘)的地震活动强度大于断层

16

下盘(被动盘),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工程场地处于断层处,无法避免也应该沿活断层的下盘修建相关工程;

3)以土质地基为持力层建的房屋,抗震性能较差,置于土质地基上的浅基础,抗震性能较差。位于软弱地基(如河湖边等)上建造的建筑物,由于地基在地震时会发生液、塌陷等现象,而造成地基失效,位于这种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将会遭到严重破坏。在比较密实稳定的土层或基岩场地,地震破坏小;在比较松散没有胶结的洪积层、河流冲积层或土层中富含水分的场地,地震破坏大,且震害随上层厚度增加而加强;

4)土层的覆盖层厚度地震的放大具有明显的作用。日本在长期的地震灾害中总结出一条经验:桩基础,尤是嵌岩桩基础房屋,在地震中很少倒塌;

5)地下水位的变幅度是计算地基砂土液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分析软土震陷、边坡地震稳定性的重要依据。鉴于地震发生时间的随机性,在进行工程勘察时,工程师不仅要收集工程场区地下水位在丰水期与枯水期的动态变,而且特别要注意雨季时的地下水位。 5.2 场地地质条件勘查和研究的建议

强震区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应预测调查场地、地基可能发生的震害,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场地条件工作要求分别予以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工程措施。应注意到以下6各方面:

1)确定场地土的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并划分建筑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

2)场地与地基应判别液,并确定液程度(等级),提出处理方案。可能发生震陷的场地与地基,应判别震陷并提出处理方案。

3)场地的滑坡、崩塌、岩溶、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4)缺乏历史资料和建筑经验的地区,应提出地面峰值加速度、场地特征周期、覆盖层厚度等参数。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的重大建筑,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岩土的有关动参数。

5)重要城市和重大工程应进行断裂勘查。必要时宜作地震危险性分析或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

6)应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的重视程度,加大地震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投入比例。

17

参考

[1] 周锡元.土质条件建筑物所受地震荷载的[A].中国科院工程力研究所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第二

集)[c].北京:科出版社,1965.

[2] 兰州地震大队中畏期预报队抗震中队,场地条件震害的,[J]勘察技术资料,1977年04期

[3] 第三机械工业部勘测公司工程力研究所物探组,震害异常与场地条件,[J]水地质工程地质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 1980年03期

[4] 胡聿贤,孙平善,章在墉,田启,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1980年00期

[5] 赵艳,郭明珠,季杨,场地条件地震动持时的,[J] 震灾防御技术,第2卷第4期2007年12月 [6] 吕悦军,彭艳菊,兰景岩,孟小红,场地条件地震动参数的关键问题,[J]震灾防御技术,3(2)2008年

6月

[7] 杜成龙,刘爱珍,张生,场地条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2月第3期总第

181期

[9] 王兰民,吴志坚,汶川地震场地条件地震动放大效应的,[A] 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术会议

(Ⅰ),2010,12,24

[8] 康景,不同地质构造场地条件下房屋震害研究,[J]四川建筑科研究Sichuan Building Science,第35

卷 第6期009年12月

[10] 刁颋,山东Ⅱ、Ⅲ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分析,[J]中国地震,2011,27(1),92~98

[11] 郭 恩, 周锡元,汶川地震盆地效应的思考与建议,[J]防灾减灾工程报,2010,第30 卷第4 期,459~465 [12]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13] GB17741-1999,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S]

[14] 周锡元,王国权,徐国栋. 1999年土耳地震和中国台湾地震近场强地面运动的特征[A].现代地震工程进展[c].

南京:东南大出版社,2002. 48-56.

[15] 时振梁,张少泉,赵荣国,等.地震工程手册[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604-605.

[16] 孙平善.强震地面破裂破裂预测的宏观经验[A].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集(一)[c].哈尔滨:1994.

141-144.

[17] 温瑞智,周正华,孙平善等.断层场地地震动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22(1):21-27.

[18] 李小军,彭青,不同类别场地地震动参数的计算分析,[J]地质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第21卷第1期,29~36

18

致 谢

是在海家老师的教导下完成的。海家老师严谨的治态度、求实的工作作

风、诲人不倦的治风范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使我受益匪浅,并将终生难忘,时刻鞭策我不断进取。

在此谨向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

19

3、生会的想法以工作计划范

生会是大生自己的家,是大生的声音,在这里,同们可以发表自己社会的见解和看法,不断地与社会加强联系,勾画自己的社会理想,并锻炼自己的社会活动和工作能力,为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一些力所能的事情。

第一,为维护和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发挥积极作用。生会要正确引导大生确立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负责任的态度,以风险共担的意识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的自觉性,做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促进者。要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意识,善于运用民主的方法,法制的手段来表达意见,解矛盾,解决问题。还要带领广大同维护校规校纪,倡导良好的校风、风、,协助校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教秩序和习、生活环境。

第二,遵循和贯彻*的教育方针,促进同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保持爱国热情,刻苦习,奋发成长,发挥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

1、树立正面的典型,激励广大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和当代科技术发展人才的要求,勤奋习,刻苦钻研,全面发展,是生会工作的一贯方针。生会通过开展树立典型的活动,使广大有榜样,赶有目标。

2、服务经济建设、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大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生会本着爱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可每年利用暑假、寒假时间,与它部门一道共同组织开展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3、组织生开展科技活动。生会要敏锐地抓住契机,在广大同中掀起科技热潮,通过成立大生科协等社团,积极开展科技讲座、术交流、课题研究、发明创造等课余科技活动。

4、积极引导广大同在完成业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与所专业相结合、符合法律和法规要求的科技智力型以劳务型的勤工俭活动,使广大同更好的适应社会,减轻家庭负担,健康成长。

第三,做*和行政部门联系同的桥梁和纽带。生会组织作为广大生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应当而且可以在法律和校规章制度范围内,积极实现参与协调和管理生自身事务的作用,要代表生,通过校务委员会和他各种形式、渠道,参与涉生切身利益的校务协商和民主决议,反映生的建议、意见和要求,维护同的正当权益。同时,也把校的意见反馈给生,上情下达,促进同之间、同与教职工之间的团结,协助校各部门搞好教、科研、生活等各方面工作。

首先,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不习、工作,还是生活上,我都要起到模范表率作用,要经得起领导,老师和广大同的监督、考验。

次,在我上任之后,我会和各部部长,负责人一起全面、深入地各部工作做一次调查,找出不足之处存在的问题,发现闪光点和值得发扬、继承的好方法,好策略。将好的方面加以宣传、发展,把那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加以整理,编入工作计划,再逐个逐个的解决好。

再次,针部门存在的问题,部门加以整顿,管理进一步强,将各个班分配给固定负责人主管、主抓;习部进一步落实,班会走进班级管理的策略,并班会稍加调整,使班会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多彩多样,范围更加广泛,同时也给各位同提供一个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世界的窗口。

第四,我将各部门的量分数在原有的良好基础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即扣分酌情,打分人情。当然这并不是打分时循私情,而是在坚持标准、原则的基础上,更注重实际情况,更注重灵活处理问题。

我将尽全力把工作做得更出色,更有成就,因为我有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想,最现实,最实际的还是我个人未来开展工作的几点想法:

首先,由于我系人员居住分散,作为生**应深入群体,收集信息,反馈信息。时把握生的最近思想动态,确保生安全。

第二,把握全局,加强生会团队建设,树立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接受广大同的监督,处事做到团结一致,同舟共济。

第三,加强与兄弟系,乃至与社会组织上的交流,以便探索社会活动新思想,新理念。营造一个最佳习氛围,促进我系生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协调好内部机构,加强与院生会的联系;在合理的范围内更加独立,做些真正属于生自己的活动,让生受益。

4、术类期刊写作方法质量要求

期刊是在某一术课题具有的新的科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记录,用以提供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他用途的书面件。期刊是以为主体,某一术课题在以坚持事实求是、坚持理原理的基础上进行述,剖析。客观、真实反映这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期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许多者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没有很好把握这一特性,就导致了使失去价值。在国际科界,如何正确评价期刊引起广泛的关注。大多数把SCI、SSCI收录的科技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期刊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

期刊来说,写作的创新和方法起着决定作用,一篇评价高的期刊不仅是靠的科实力,科研究水平还靠的题目的新颖。曾有人用"题目是章的一半",来描述重要性,那么写作包括如下:

题名

题目是一篇给出的涉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那么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

1.准确得体

要求题目能准确表达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但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只要表达明确,通过题目恰当的反映内容就行。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每一个概念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4.醒目

题目醒目不仅能让读者赏心悦目,而且能显示作者的笔脱颖而出。题目所用字句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作者姓名和单位

这一项属于署名问题。一般分为两种情形:

后者按署名按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署名还有三个目的:

1.是为了表明责自负

2.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

3.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献检索(作者索引)

一般应有摘要,一般是有利于以后的国际交流,以英为主。它是简单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的简短陈述。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和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④结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以上就是期刊的写作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一篇好的期刊离不开这几个最重要的原则。

1.创新性

报道医药卫生科技领域中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包括提出新发现、新思路、新认识、新理;或者修正、补充、否定已有理;或者提出具有重要术探讨价值的新问题;或在研究方法上有较大突破,或有较高术价值,代表科发展前沿、趋势和方向;或提出具有超前思维和重要科依据的预测、预见和展望等。

2.科

反映本术水平和发展动向,理依据充分,方法先进,设计科,数据准确,结果正确,结可靠。实验研究设计符合随机、照、重复三原则和统计要求他各种有关规范、标准。临床科研设计符合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照的原则。在逐步实行临床试验注册制度后,相关临床试验应经过注册。

3.导向性

充分利用自身作为信息源的优势,为促进医科研工作自主创新、加速医成果诞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等发挥导向作者。

4.实用性

注重理与实践、当前与长远、与储备、科发展与新科增长点相结合;注重高新技术和基础性研究转为现实生产力。

点击查看更多越文化对鲁迅及其文学的影响论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5164.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猪年春节的祝福语
  2. 讲道德有品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
  3. 风度翩翩的12个造句精选
  4. 安全部安全生产承诺书范文
  5. 苹果促销专题工作会议演讲稿
  6.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诗句
  7. 201年520贺卡祝福语
  8. 落尘你想怎样诗歌
  9. 放飞梦想手抄报
  10. 有哪些描写中秋的诗句
  11. 再见2016你好201励志说说
  12. 小故事大道理
  13. 光辉的旗帜小学生读后感
  14. 关于大一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推荐
  15. 小学生煮年夜饭的优秀作文
  16. 雨花台导游词
  17. 七夕节送情人的祝福语大全
  18. 夏天周末祝福语客户大全201
  19. 有关和事佬的日记
  20. 八一建军节送战友的贺卡祝福语
  21. 绘画《大树》的教案
  22. 早安心语幽默经典语录
  23. 暮江吟的教学设计
  24. 《氨》的说课稿范文
  25. 五四青年节的特别祝福语和短信
  26. 《蘑菇该奖给谁》公开课教案设计
  27. 2019经典励志语录大全
  28. 幼儿园教师节祝福语2016
  29. 100句经典语句
  30. 一年级下册课文《两只鸟蛋》教学设计
  31. 生产主管述职工作报告
  32. 看淡人生的句子
  33. 忘不了的天涯思念成茧情感美文
  34. 201毕业祝福语大全
  35. 睡前故事汇
  36. 春家长会主持词范文
  37. 爱情甜蜜句子
  38. 中学生教师节贺卡祝福语
  39. 课堂《与象共舞》教学设计与反思
  40. 建军九十周年作文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5 22:30:27
本页面最近被 772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辽宁,TA在页面停留了 175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