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哪些成语是源自寓言故事的?下文就是小编收集的几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春秋时期,楚国将领公子围受哥哥楚王之托,去郑国访问。郑国非常弱小,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对楚国使者极力巴结。毕竟,有了楚国的保护,别的强国就不敢任意欺凌郑国了。郑国的大夫公孙段为了国家利益,决定把女儿嫁给公子围,表示两国的友谊牢不可破。
公子围对这门婚事一口应承下来,其实他心中另有诡计。在迎亲时,公子围带来了很多兵马,想带进城去夺取郑国的**。没想到郑国大夫子产一下子就看透了公子围的心机,因此拒绝他进入京城。
子产派子羽去对楚国的客人说:“本国的都城非常狭窄,无法容纳公子那么多的随从,如果一定要迎亲,就请在城外举行仪式吧!”
公子围很生气,就叫太宰伯州犁向子羽答复道:“哪有在野外举行婚礼的先例呢?我们临来之前已经在祖庙里向祖先祭告过了,如果在城外娶亲,岂不是对我们楚国进行羞辱?这样做也显得郑国太小气了。况且不要忘了,我是楚国的令尹!假如我真的在野外结婚,回国后将被人瞧不起,再也没有做令尹的资格了。所以贵国的安排恕我难以接受。”
子羽的脸色当场就变了,他正颜厉色地说道:“不错,我们郑国是个小国。可是国家弱小并不是错误,如果依赖大国而不进行防备,那才是错误。我们本想通过联姻来让楚国保护我们,可是楚国却包藏祸心,来打郑国的主意,我们又怎能不作一点儿防备!”
公子围看到郑国早有防备,自己实在讨不到便宜,只好答应不带兵甲进城,郑国这才允许他进城迎亲。
这年的正月十五,公子围进入郑国都城,与公孙段的女儿结婚,婚后马上离开郑国回去了。
战国时,有一个叫惠施的人,他是当时一位有名的哲学家。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但在哲学上他们又是一对观点不同的对手。庄子与惠施经常在一起讨论切磋学问。他们在互相争论研讨中不断深化、提高各自的学识。特别是庄子,从惠施那里受到很多启发。后来惠施*,庄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才智过人、博古通今,能与自己交心、驳难、使自己受益匪浅的朋友了。因此,庄子感到十分痛惜。
一天,庄子给一个朋友送葬,路过惠施的墓地,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为了缅怀这位曲高和寡不同凡响的朋友,他回过头去给同行的人讲了一个故事:
在楚国的都城郢地,有这样一个泥水匠。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鼻尖上涂抹了一层像苍蝇翅膀一样又薄又小的白灰,然后请自己的朋友、一位姓石的木匠用斧子将鼻尖上的白灰砍下来。石木匠点头答应了。只见他毫不犹豫地飞快抡起斧头,一阵风似地向前挥去,一眨眼工夫就削掉了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看起来,石木匠挥斧好像十分随意,但他却丝毫没有伤着泥水匠的鼻子;泥水匠呢,接受挥来的斧子也算是不要命的,可他却稳稳当当地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心不跳,泰然自若。倒是旁边的人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
后来,这件事被宋元君知道了。宋元君十分佩服这位木匠的高超技艺,便派人把他找了去。宋元君对姓石的木匠说:“你能不能再做一次给我看看?”
木匠摇摇头说:“小人的确曾经为朋友用斧头砍削过鼻尖上的白灰。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我的这位好朋友现在已不在人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跟我配合默契的人了。”
庄子讲完了故事,十分伤感地看着惠施的坟墓,长叹了一口气,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自从惠施先生去世以后,我也失去了与我配合的人,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能够找到一位与我进行辩论的人了!”
庄子和石木匠的感受向我们表明,高深的学问和精湛技艺的产生,依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红花虽好,还要kao绿叶扶持。一个人如果不注意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吸取营养,他的智慧和技巧是难以得到发挥和施展的。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简直到了倾国倾城的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样子更难看了。其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看来,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晋朝初年,有个名叫满奋的人,长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体格十分健壮。其实满奋非常怕冷,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他总是穿得多多的,还缩着脖子笼着双手,恨不得整个人都缩到衣服里面去。他家里从深秋时候便生起炉子来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炉火边,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一个深秋的早晨,夜里刚下过霜,屋顶的瓦片上,树的枝干上,都铺了厚厚的一层霜。狂风呼啸,黄叶在风中旋转、飞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晋武帝派人来宣召满奋马上入宫去议事。满奋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门就赶紧一头钻进了蒙着厚厚的轿帘的轿子中去了。
到了宫中,晋武帝让满奋在kao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后就开始和他商谈朝政。说了一会儿话,晋武帝忽然发现满奋紧皱双眉,浑身打颤,嘴唇更是筛糠般抖得厉害,脸色也很不好看,就很关切地问他说:“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如果有什么病的话,就先回家去休息吧。”
满奋哆哆嗦嗦地指着北窗说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风,臣觉得十分寒冷。”
晋武帝回过头来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装的是玻璃屏,透过玻璃屏可以看见外面的树枝被风吹得摇晃得厉害,黄叶漫天飘飞,但是风却没有办法透进来。晋武帝不禁笑了起来,对满奋说;“那里装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风再大,也根本吹不进来,你怎么会觉得冷呢?”
满奋听了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解释道:“臣听说南方一带的牛怕热,看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于是就热得喘起气来。臣一向怕冷,看见树枝在寒风里摇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见到月亮也会喘气一样感到寒冷无比,以至于会发起抖来,请陛下恕臣失礼。”
晋武帝听了这话,想了想觉得挺有道理,就没有怪罪满奋,又和他稍稍谈了一会儿话以后就让他回去了。
南方的牛看见月亮热得喘气和满奋见树枝摇晃冷得发抖都是一个道理:见到与某些印象极深的东西相关的事物就会产生条件反射,作出与见到前者相同的反应。可见我们在看到相似的现象时,不要只考虑表面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而应该仔细地调查分析一番,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东汉时期,大臣张纲敢于仗义执言,以刚直不阿闻名天下。他不但与宦官的不良行为进行*,还不畏强权,对外戚梁冀的罪恶予以揭发。梁冀领教了张纲的厉害,对他恨之入骨,决定对他进行残酷报复,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当时,平民张婴指挥了一支起义军,有数万之众,在广陵地区(今江苏省、安徽省交界一带)与官府对抗,杀戮地方官吏。东汉*曾经多次派兵镇压,欲扑灭起义火焰,可是由于起义群众作战勇敢,所以起义火焰越烧越旺。
梁冀见张婴之势如此猛烈,就指使亲信推荐张纲担任广陵太守,想借张婴的刀除掉张纲,也好解决自己的心腹之患。
张纲到了任所,通过调查研究,才知道张婴等人是由于广陵*压榨农民太甚,被逼而反,实在情有可原。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只率领很少的人去张婴兵营,在以武力威胁的同时,力陈自己绝不会对起义军横加杀戮,只希望他们归顺朝廷。
在张纲软硬兼施的压力下,张婴坦诚相告:“我们只是荒野愚人之后,没有途径让朝廷了解我们的苦难,又实在不能忍受贪官污吏的压榨,这才聚众*,我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活命而已。看看我们的处境,真与游动在锅里的鱼儿一样,活不了多长时间。我们愿意归顺朝廷,从此安分守己。”
后来,张婴果不食言,真的带领部分军队向官府投降。
成语释义:用来比喻身处绝境,面临灭亡的危险。釜:锅。
拓展阅读
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成语词典
·开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发百中 · 捕风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贵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栗 · 不合时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药 · 别开生面
· 不可同日而语 · 不伦不类 · 伯乐相马 · 班门弄斧
· 白面书生 · 八面威风 · 不名一钱 · 拔苗助长
· 不屈不挠 · 不求甚解 · 髀肉复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举鼎 · 博士买驴 · 冰山难靠
· 背水一战 · 半途而废 · 不贪为宝 · 白头如新
· 百闻不如一见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标新立异
· 不学无术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远千里 · 不因人热
· 别有天地 · 不遗余力 · 百折不挠 · 百丈竿头
· 不自量力 · 不知所云 · 宾至如归 · 拔帜易帜
· 残杯冷炙 · 寸草春晖 · 草船借箭 · 乘风破浪
· 才高八斗 · 城狐社鼠 · 沧海桑田 · 草菅人命
· 草木皆兵 · 程门立雪 · 长驱直入 · 车水马龙
· 乘兴而来 · 沉鱼落雁 · 乘人之危 · 车载斗量
· 大笔如椽 · 打草惊蛇 · 雕虫小技 · 大材小用
· 多多益善 · 大腹便便 · 大公无私 · 当局者迷
· 大逆不道 · 大器晚成 · 当务之急 · 开诚布公
· 不得要领 · 抛砖引玉 · 二桃杀三士 · 尔虞我诈
· 罚不当罪 · 奋不顾身 · 分崩离析 · 风吹草动
· 覆巢无完卵 · 分道扬镳 · 奉公守法 · 负荆请罪
· 发奸擿伏 · 返老还童 · 发蒙振落 · 风声鹤唳
· 覆水难收 · 赴汤蹈火 · 分庭抗礼 · 防微杜渐
· 负隅顽抗 · 负重致远 · 管鲍之交 · 各得其所
· 感恩图报 · 过河拆桥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无忧 · 各自为政 · 华而不实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浃背 · 后来居上 · 合浦珠还
· 后起之秀 · 后生可畏 · 火树银花 · 坚壁清野
· 间不容发 · 井底之蛙 · 鸡口牛后 · 江郎才尽
· 见猎心喜 · 鸡鸣狗盗 · 九牛一毛 · 胶漆相投
· 举一反三 · 开诚布公 · 空洞无物 · 沆瀣—气
· 克己奉公 · 开卷有益 · 侃侃而谈 · 口蜜腹剑
· 开门揖盗 · 空前绝后 · 克勤克俭 · 旷日持久
· 困兽犹斗 · 开天辟地 · 口若悬河 · 空中楼阁
· 刻舟求剑 · 脍炙人口 · 狼狈不堪 · 力不从心
· 两败俱伤 · 乐不思蜀 · 老当益壮 · 劳而无功
· 论功行赏 · 老马识途 · 老牛舐犊 · 老妪能解
· 老生常谈 · 梁上君子 · 蓝田生玉 · 滥竽充数
· 狼子野心 · 芒刺在背 · 买椟还珠 · 马革裹尸
· 门可罗雀 · 名落孙山 · 孟母三迁 · 马首是瞻
· 毛遂自荐 · 门庭若市 · 木人石心 · 牛鼎烹鸡
· 怒发冲冠 · 鸟尽弓藏 · 南柯一梦 · 弄巧成拙
· 穷兵黩武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难兄难弟 · 南辕北辙
· 天真料漫 · 千变万化 · 七步之才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曲高和寡 · 曲尽其妙 · 千金市骨 · 千钧一发
· 千里鹅毛 · 黔驴技穷 · 千虑一得 · 巧取豪夺
· 七擒七纵 · 杞人忧天 · 曲突徙薪 · 千万买邻
· 犬牙交错 · 千人所指 · 千载难逢 · 气壮山河
· 日不暇给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人给家足 · 如火如荼
· 人杰地灵 · 日暮途穷 · 入木三分 · 人琴俱亡
· 人弃我取 · 忍辱负重 · 任人为贤 · 人人自危
· 如释重负 · 入吾彀中 · 人心如面 · 如鱼得水
· 人言可畏 · 孺子可教 · 手不释卷 · 士别三日
· 死不旋踵 · 师出无名 · 三寸之舌 · 水滴石穿
· 死而不朽 · 伤风败俗 · 三顾茅庐 · 双管齐下
· 死灰复燃 · 十行俱下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尸居余气
· 司空见惯 · 水落石出 · 三令五申 · 四面楚歌
· 三迁之教 · 三人成虎 · 杀身成仁 · 水深火热
· 识*俊杰 · 三生有幸 · 尸位素餐 · 塞翁失马
· 上下其手 · 上行下效 · 随月读书 · 守株待兔
· 三折其肱 · 土崩瓦解 · 同仇敌忾 · 同仇敌忾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同甘共苦 · 同工异曲 · 天经地义
· 天下无双 · 天涯海角 · 天衣无缝 · 一夔已足
· 穷兵黩武 · 庄周梦蝶 · 曾参* · 以强凌弱
· 完壁归赵 · 韦编三绝 · 无出其右 · 为虎作伥
· 刎颈之交 · 无可奈何 · 望梅止渴 · 五日京兆
· 危如累卵 · 万死不辞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五色无主
· 亡羊补牢 · 未雨绸缪 · 妄自尊大 · 下笔成章
· 下车泣罪 · 先发制人 · 兴高采烈 · 心旷神怡
· 朽木不雕 · 休戚相关 · 先声夺人 · 小巫见大巫
· 小时了了 · 小心翼翼 · 一败涂地 · 有备无患
· 一不做、二不休 · 一傅众咻 · 一傅众咻 · 以强凌弱
· 饮醇自醉 · 一代楷模 · 一发千钧 · 约法三章
· 以古非今 · 叶公好龙 · 以管窥天 · 言过其实
· 一国三公 · 以规为滇 · 愚公移山 · 一鼓作气
· 一挥而就 · 与虎谋皮 · 异军突起 · 有脚阳春
· 以卵击石 · 以邻为壑 · 夜郎自大 · 一毛不拔
· 一鸣惊人 · 一木难支 · 以貌取人 · 羽毛未丰
· 有名无实 · 一诺千金 · 一暴十寒 · 一窍不通
· 一钱不值 · 予取予求 · 一丘之貉 · 一日千里
· 一日三秋 · 一丝不拘 · 一身是胆 · 以身试法
· 一事无成 · 一网打尽 · 义无反顾 · 一问三不知
· 一误再误 · 月下老人 · 忧心如焚 · 一衣带水
· 一意孤行 · 一叶障目 · 有志竟成 · 一字千金
· 有恃无恐 · 饮鸩止渴 · 自惭形秽 · 专横跋扈
2、带马的成语寓言故事
害群之马
害群之马
【拼音】:
hài qún zhī mǎ
【解释】:
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传说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一位叫大隗的神。他遇到一个牧马儿童,就问:你知道具茨山往哪走吗?牧童答到:
知道。黄帝感到这小孩不简单,就问他如何治理天下。牧童答到:治理天下跟牧马一样,只要去其害马者(除掉害群之马)就行了。黄帝一听,赶忙叩头致谢,称牧童为天师。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
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
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
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
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
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
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
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3、关于孟子寓言故事
【**--散文】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下面的是关于孟子寓言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某一天,孟子看到他的妻子一个坐在屋里,坐姿很是不雅,伸开两腿那么坐着。孟子看到之后很不高兴,就去告诉他的妈妈,说:我的妻子也不懂礼仪了,我要休了她。孟子的母亲说:为什么?孟子说:我看到她伸开腿坐着。他母亲又问:你怎么知道?孟子说:我亲眼所见,岂能有假?孟子的母亲就说:原来是这样啊,那是你没礼貌,而不是你妻子没礼仪。没看到《礼记》上是怎么说的吗?你要进屋的时候,要先问问,屋里有谁在。要进厅堂的时候,你要故意弄出一点声音让里面的人知道你来了。讲要进屋的时候,你的眼睛要往下看,不能到处张望。这样才能让里面的人为你的到来有所准备。现在你到你妻子的房间里去,不敲门,不弄出声音,她根本不知道你来了,所以她才没有准备,才会让你看到她伸开腿坐着的样子。所以说,是因为你的失礼,才会让你碰见她没礼仪的形象。孟子听了,感觉她说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敢休妻了。
人们常说,君子善养浩然之气。这句话就是孟子说的,被记录在孟子与他最得意最看重的学生公孙丑的对话之中。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想着不劳而获,不要动歪门邪道的心思,要有浩然正气,一个人的思维格局要非常广阔,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境界。君子要把时间用在提升内在的修养上,因为表面的仁义之举是没有用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仅仅是想着如何做好事,如何与人为善是不行的,这样就是作秀,但是自己的内心得不到满足,不能真心实意,心悦诚服的做这些事,那也算的上是真正的君子,而且自己也会厌倦的。
同时孟子指出,养浩然之气并不是普通的养精气神,因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养阳刚之气、养壮阔之气,一个人的格局眼界不高,不能断了自己的非分之想,那么即便他是一个五大三粗的人,能够活很大年纪也是没有用的。但是这个浩然之气也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还要有后天的培养,所以孟子才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很多磨难,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才会有很大的使命感,才能承担上天给予他的责任。
虽然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是这对于提高人的修为,对个人的修心养性还是很有帮助的。
穆公是邹国的国君,因孟子是邹国人,所以邹穆公才找到他,开始了一下这段谈话内容。
这段对话发生下邹国和鲁国交战的背景下,邹穆公说:“寡人的官吏*三十三个人,而那些老百姓,却没有一个愿意为了战事而死的。我真想杀了他们,可是百姓又有那么多人,杀也杀不完;不杀他们,我实在恨不过,他们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战死却不去救他们。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说:“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你的那些百姓,年老体弱的人*,尸体都被丢弃在山沟里;身强力壮的,到处逃亡,这样的人好歹都有几千人吧。大王你的仓库里藏满了粮食,堆满了金银财宝,但是你的*却没有一个人告诉你这样的情况,这都是那些官吏残害老百姓的结果啊。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小心啊,你如何对待别人,同样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现在你的人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这都是你的人民在报复他们。你还是不要再怪罪他们了。只要你从今以后开始施行仁政,你的人民自然会尊敬他们的官吏,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们肯定会心甘情愿为了官吏去牺牲了。”
这一段对话,和孟子见梁惠王一样,他向邹穆公阐述了推行仁政的必要性。强调了王道的重要性,主张德治,要求君王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4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