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人才观》读后感范文
前几日公司组织了一次关于中南人才观的学习之后感慨良多,现说说一些体会:
1 作为中南集团的董事长陈董是非常成功的。首先作为一名应届大学生选择中南,中南的实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当初来中南,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陈董事长当年28个人,5000块钱起家打拼的那种狼性精神所吸引的。一个企业的领导人的气质决定的是这个企业的气质,从而给企业注入了灵魂,带领企业不断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敢于亮剑,走向成功。陈董在文章中以自身的一部艰难的成长史给我们讲述了一部一个人在逆境中应该如何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不固步自封,抓住机遇,敢想敢干,善于创新,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故事。舜发於畎亩之中,傅说举於版筑之间,胶鬲举於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於市。故天下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话大家肯定非常熟悉。如果立志承担重任,成就大业,就一定要先到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去磨炼。先天的环境我们是决定不了的,而后天我们所能达到的高度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来把握。陈董的经历无疑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人能够无缘无故、随随便便的成功,以后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我们不用去管,能力有大小,但是努力是没有界限的。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无法选择逆境与顺境,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态度 。提高对逆境的承受能力和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是战胜逆境的关键。军训时听过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如果你没有理想,那么你就只能替有理想的人的目标去去奋斗了。所以不管我们分到总部的,房地产的,总承包的,抑或者是地点,工种各异的,大家都好好思考,是否应该好好规划一下,毕竟和董事长当年的处境比起来,眼前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过程是艰辛的,但有谁又在乎涅槃过后的凤凰原来是什么样的呢。
2 从董事长的人才观中可以看出,中南对于我们是寄予了深切厚望的。中南希望我们在它提供的平台上,能够很好的展现自我,努力提升自己,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中南关于这点我觉得做的是很不错的,从军训时的严格要求到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既担忧我们培养不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又害怕我们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份关心我们本身就该心存感激之心。中南的人才培养可能不是最好的,目前也许还有缺陷。但我觉得肯定是很人性化的。
3 冰冻三尺非一日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再大的理想也是由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而来的。无论做什么事情或者想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都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付出,有一定的积累,才可以实现。所以作为中南新世界财务部的一员,以后决定在即将开始的财务工作中立足本职,戒骄戒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不断熟悉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熟知财务的工作程序,严格遵守公司的*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和综合能力,实时督促自己,只要是交办自己的事情就非要踏踏实实做好不可,做错事要主动承担责任,想办法弥补。不推脱责任,敢于担当,做个有责任感的人。其实对工作经验如一张白纸的我来说,有足够的东西可以学习是最宝贵的也是幸福的。像工作技能、企业规章制度、企业管理、上岗培训的知识等等都值得我们用很长时间去积累。总有一天,量变引起质变。
4 所以我通过这次学习,我也摆正了心态,放下所谓的天之骄子的高姿态,努力在中南这个还不错的平台上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学好最基本得东西,处理好基本的人际关系。在中南不断前进的道路上添砖加瓦,做个有智慧,有胆识,有理性,有责任感,有价值的中南人。
拓展阅读
1、《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
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此书,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字里行间透露的作为中国人的名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确是我们国人所拥有的。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说也有偏颇,但是在那个时代来说,辜老先生对东方文明的宣传实在是功不可没无可厚非的。此书中表达的和描述的中国人是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范文网站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当然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还需要我们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入*志愿书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3、《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
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微点阅读网手机版道德*”,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道德*”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何况,将女性捆绑于家庭之中也会造成男性被捆绑于社会之中,个人兴趣被压抑,不能遵从自身意愿的生活,总会带来烦恼和矛盾。
每个人依据个人意愿而各在其位,对于提高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不过,对于一个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来说,儒家文化熏陶下写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们现代人不能认可的观点是情有可原的。本书的价值,也并不在于将其中观念照搬至当今社会,恢复所谓“中国真正的文明”。为晚清之后的中国挽回文化尊严,这才是我们应当从中学习的——用我们的文字,在现代社会,消除西方对我国的偏见,塑造文化中国的形象。
4、《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
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心得体会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
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正如雨果反语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东方“野蛮人”的圆明园。在丑陋贪婪中,西方人摒弃了他们所谓的道德约束,丧失了他们的信仰,*,法律。而我们中国人即使身处在战争年代,“粗缯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无可言语的文雅和傲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建设美好新中国。
我迷恋着“‘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这句话,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马过隙,我们的祖国来到了21世纪,她在充满着鸟语花香的阳光大道上前行,历史的重任担在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宽大的臂膀上,思想汇报范文中国不断前行,不断在充满未知的富强之路摸索,而我们应该要拿起我们的“武器”——中国人的精神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我们的日月新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45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