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行的散文
离开美丽的西子湖畔,我来到了江南水乡古镇——绍兴。这里是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故乡。
绍兴位于浙江东北部,南接峰峦起伏的会稽山,北频碧水浩淼的杭州湾,东起曹娥江,西抵浦阳江。境内河湖纵横,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
走进绍兴,眼前所见,是一座繁华的新型城市,沧桑巨变。绍兴过去的破败和荒凉早已荡然无存,唯有风土人情还保留着千年古镇显著的地方特色。小巷、石板桥、毡帽、乌篷船,还有黄酒茴香豆——每一样绍兴的景物都带着历史文化的沉积。
绍兴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曾经出现许多著名人物。一百年前,以为少年从小巷边的白墙乌瓦中走出来,坐上乌篷船离开古镇,没人在意他的离去,弹若干年后,当他漂洋过海,弃医从文,大声呐喊时,惊醒了亿万中国人民。不用问,这就是鲁迅。此外,历史上闻名遐迩的江湖女侠、辛亥**先驱秋瑾以及陶成章、蔡元培等教育家也生长在这里。绍兴更是一代英豪*的祖居地。在回溯到一千年前,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古镇的一个叫沈园的地方,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在更远的战国时代,还出过名将勾践,美女西施。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我最敬佩的是鲁迅。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鲁迅这个闪着光辉的名字就如雷贯耳。我读过许多鲁迅的文章,像《故乡》、《祝福》、《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每当老师讲到鲁迅,我总觉得眼前有一个高达的巨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到绍兴的第二天,我去参观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座落在鲁迅路昌坊口,是鲁迅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走进纪念馆,大厅*一座鲁迅巨型半身石膏像,纪念馆按鲁迅生平不同的人生经历分为几个陈列室,完整地保存着鲁迅当年读过的书,翻译过的著作以及学习用具,玩具等实物。如当年的“闰土”送给鲁迅的贝壳、鸟毛和竹制玩具。“闰土”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他的真名叫章运水。从精致的竹制玩具,可见他们小时候是多么亲密。据讲解员介绍说,鲁迅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非常喜欢课外书,老师经常夸奖他的作文写得好。鲁迅7岁进私塾读书,他不满足于《四书五经》,经常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和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其中有当年保姆长妈妈给鲁迅买的四本书《三哼经》,鲁迅曾说这是他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成年后怀着深厚的感情写下了《阿长与山海经》,来纪念长妈妈。陈列室里还保存着鲁迅当年看过的古典小说《绘图像西游记》、《东周列国志》、《绣像封神演义》等原始版本。大量的课外读物使鲁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鲁迅不但酷爱读书,而且十分爱惜书,从不弄脏弄破。在陈列室里,我看到了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小刀、锤子、锥子等工具,这是他用来整修污损装订不良的书籍的。鲁迅爱书如命,终生手不释卷。鲁迅后来保存的书籍就有14000多册。在知识的海洋里,鲁迅尽情地遨游,怪不得他那么博学多才。
纪念馆北侧是鲁迅笔下色彩斑斓、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南边是鲁迅少年求学的“三味书屋”,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曾是我百读不厌的名篇。“百草园”如今已不像昔日模样,唯有“三味书屋”依然如故。我亲眼看到了鲁迅在桌角上用小刀刻下的那个“早”字。正是鲁迅立志发奋读书,才使得他走出古镇,走向世界,走进亿万人民的心中。
鲁迅纪念馆的所见所闻不由使我心潮起伏,思绪翻腾。从鲁迅的勤奋好学,我寻找到了伟人成长的轨迹。参观鲁迅纪念馆,走进鲁迅,我心灵上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鲁迅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家。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以笔做刀枪向万恶的旧社会开火,写下了大量的战斗性杂文,并用六国语言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鲁迅一生写下了1000多万字的著作、译作,单书信就有5600多封,日记70余万字,为我国的**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民族魂”。
鲁迅的故乡绍兴曾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永远和鲁迅的名字连在一起,引起人们的向往,受到世人的崇敬。
拓展阅读
1、行走在鲁迅故里的散文随笔
绍兴何其幸,皆因有鲁迅。站在刻有“鲁迅故里”几个字的墙壁前,我忍不住这么想。
墙上巨幅浮雕的一端生动地勾划出水乡风情;一端是鲁迅先生的刻像:清瘦的面容,直立着一头刷子似的短发,深邃的眼神,手中的香烟正一缕缕地飘散,这简洁的构图仿佛告诉我们先生正在思谋着什么;从墙壁的那一边探过墙顶的竹枝在先生身边轻轻摇曳,好像在诉说着先生“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风骨。
来到先生故里,少不了要去瞻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知道“百草园”是先生儿时的乐土。经过一扇古老的小台门,眼前豁然开朗,一个清新的园子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是一个不小的院落,里面有一块巨石,上书“百草园”几个大字,不少游人手扶巨石拍照留念;园子中间是几畦菜地,周围有围栏,有几个农民装扮的人正在给畦上的菜松土;院子里有一棵显眼的参天大树我估摸着就是先生笔下的皂荚树了,我的眼睛到处搜寻着先生笔下的石井栏与泥墙根。终于在人群中找到了石井,坐在石井旁边,忽然想起阿长怕迅“哥儿”在井边玩耍会有危险,于是编出井中有蛇出没的故事,不禁会心一笑。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由的想起中学课文中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文章来,觉得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熟悉,全无半点生疏之感。“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默诵着先生的文字,我绕着园子走了一圈又一圈。
在导游的催促下,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百草园”前往“三味书屋”。听导游介绍,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家私塾,鲁迅17岁前就是在此读书的。听说书屋里物件依照当年的陈列布局而摆设,室内只有几张桌椅,背墙中间挂着一块扁上书“三味书屋”几个大字。书屋正中是老师的讲桌,上面摆有难得一见的戒尺,我们不难想象那个全城最有学识而又最严厉的私塾先生拿着戒尺时的威严。在室内一角,用红线围起的那张桌子便是鲁迅先生求学时坐过的书桌,我们因为离得较远,看不到书桌上刻着的“早”字,但我们都知道他为了给父亲买药而迟到,被老师批评后在课桌上刻下“早”字,告诉自己要铭记“时时早,事事早”的故事。
走出“三味书屋”心中有无限感慨,买几包因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而出名的茴香豆,不由想到绍兴有幸,幸有先生。
我读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在那个年代,先生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是唤醒民族精神的武器。从他战斗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壮志豪情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在鲁迅纪念馆对面的那条小街上我欣喜地看到一方墙上有几个镏金大字“民族脊梁”。更让我兴奋的是有那么多的人站在这几个字下留影———那分明是对先生的崇敬与无限怀念啊!
“有的人*,他还活着……”是啊,鲁迅先生应该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让我们重温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的那段话吧:“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走进鲁迅故里,我们自然会明白什么叫“民族魂”!
2、故乡
因了怀旧,国庆长假我没有选择名川大山,而是去了我童年生活过的G镇。
即是仲秋,正至农民收获的季节,沿途马路上堆满了晾晒的玉米和花生。早晨秋风凉凉的吹着,和妹妹一起骑着电动车,风驰电挚,行走在秋风的凉意里。
到达G镇,太阳已高高升起 。昔日的G镇如今已焕然一新。一排排二层小洋楼把G镇装扮的花枝招展,那口不知养育多少代G镇人的水井也被尘封起来,家家都有自己的吃水井,电闸一开,水就哗哗的从水管里流出来,再也不用系绳摇辘轳,用扁担压肿肩膀了,昔日的寨墙也荡然无存。倒是寨墙下那条水沟还在,植满了树,葱葱郁郁,高大耸立,G镇便淹没在那片绿色的海洋里。
昔日生活过的林场,早没了林的踪影,修了路,盖了房子,种了庄稼。睹物生情,我忽而想起昔日的盛况来。因爸爸妈妈不会种地,爸爸便学了果树栽剪技术,于是那片坟地-----昔日的林场,便成了我幼年生活的重要部分。那里除了密集的坟头,便是种植的各种果树了:梨树、杏树、桃树、苹果树和樱桃树。每逢春天,各种花次第开放,蜂恋蝶舞,花香四溢,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尤其到了秋天,(成熟最晚的是苹果,最早的是樱桃)更是苹果飘香的季节。便会想起妈妈为我们蒸苹果的味道来,那年代,因为大家集体贫穷,家家户户每顿饭的食量仅仅是现在大家的减肥食量,就是七八成饱吧。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我们,比大人饿的更快。所以妈妈为了弥补不足,便想出蒸苹果的法子来,于是,从苹果能吃开始,直到成熟,期间都可以吃到不同味道的蒸苹果,不过现在再让我吃,打死我也不吃。蒸熟的苹果酸和鲜味的苹果酸简直是大相径庭。一个酸的沉闷,一个酸的生津。。。。。。
还有妈妈看到大蟒蛇的情景。傍晚时分,天阴沉沉的,妈妈去喂狗,老远听到狗在狂吠,妈妈便寻了狗咬的方向,以为有人要偷果子呢,便匆匆的过去,不料,使妈妈大吃一惊的是,不远处一条碗口粗的蟒蛇眼睛正放着光,又加天气阴沉,狗的狂吠,蟒蛇的蠢蠢欲动,妈妈吓坏了,缓缓的退回远处。狗的吠声渐渐消失,想那蟒蛇远去了,妈妈才从惊恐中回过神。后来听说那条蛇又到了另一个地方,把一个小孩吓的生了病。再后来便杳无音信。回城以后,妈妈才告诉我们:“尽管过去多年,回想那情景,我还是倒抽一口凉气。”如今蟒蛇所在的地方已找不到,全是饱满的玉米和郁郁葱葱的花生了。
沿着通往林场的那条狭窄小路, 我和妹妹来到两棵大树旁,是两棵柿子树。听妹妹说,当年,她和小妹一起在两棵柿树之间绑了摇篮,于是,两人轮换摇,轮换坐,一是为了休闲,而是为了看苹果,以防别人来偷,结果在一个夏季的中午,两人为争摇篮互相推搡,正在争夺期间,摇篮的绳子突然断了,而且是平齐的断开……后来听老人们说,哪里埋着死掉的年轻人,绳子断是鬼魂在做崇呢!好在那时年龄小,不懂的害怕,若是现在,说啥我都不会在哪里待的。而今,两棵树的旁边已盖了两层小洋楼,小洋楼的前边修了大马路,我想,即便是有鬼魂,它也不敢在这里嬉戏了。
离开林场,我和小妹来到儿时我们曾经养过小鱼的排水沟旁,沟中植满了各种树木。“这条沟越发显得狭窄了。”我发出感叹。“是的,你见过了大江大海,它肯定变得小了。”小妹提醒我。我咋没想到这一层呢?是因为内心深处有了比较,其实那条沟依然如故。
晌午时分,在生活过的旧址遇到我儿时的好友兼邻居F,她变得愈加瘦小而且憔悴,满脸充斥着忧伤。我携了她的手,纵有千言万语,安慰的,体贴的,怜悯的,祝福的。。。。。。都无从说起,我们静静的向镇外走去,不知不觉来到我们儿时常玩摸树猴的那棵大柿树下(一种游戏,三五个人一团,上到树上,其中一人蒙了眼睛,其他几人散开,蒙眼的人摸到谁,谁就蒙眼,再摸别人。而那树是有要求的,一来不要太高。二来枝丫丰满。三来枝干要粗壮。)。我和她盘膝而坐,沉默良久。
“你还好吧。”我打破僵局,她没吱声。只是眼泪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在重力的作用下,串珠般的滑落,她的话也开始像打开的闸门,倾泻而出。
在过去的一年内,她痛失三位亲人,爸爸妈妈和唯一的弟弟。
三年前,和他弟弟同龄的邻居的妻子和他弟弟好上了,她的弟媳也和邻居好上了,而且双双外出,彼此带着对方的妻子,他们把孩子放在爸爸妈妈处。一年后又双双回家,她弟弟放弃了对方的妻子,而对方依然占有着她的弟媳,半年后,双方各自离了婚,邻居又娶了她的弟媳,甚至还带走了她的侄子。爸爸因气愤不久撒手人寰,失去一切的弟弟半年后得了胃癌,不久也随父而去,家中只剩老母,由于过于忧伤,不久前喝农药*身亡,她刚料理完老母的后事,正要回家,不想与我不期而遇。她的眼睛开始红肿,泣不成声。
“你说,有*吗?是我弟弟先勾引邻**子的。”她直直的看着我,想从我这里得到答案。我能怎么说呢?是她的弟弟不读书愚昧?是她的父母管教无方?是社会大环境道德缺失?我不想勾起她的倾诉的欲望,她说的愈清楚,她的痛楚愈昭著,她对不幸的体验就愈深刻。“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你还有你的孩子和家人,要保重身体。”我不知道我的话对她是否有所帮助,尽管对于她家的不幸遭遇我也感到伤感,然而,如今,道德沦丧,信仰缺失,金钱和权利统领一切,人们要么麻木不仁,要么“今朝有酒今朝醉”,对于学识不足,文化闭塞的农村,乱伦也许是一种麻醉方式吧。所以,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离婚率年年飙升,青少年犯罪率年年飙升,谁来救渎这些迷茫的生命?
她渐渐从悲伤中理出思绪,“但愿我们的孩子远离这些不幸。”她看着我,眼睛里充满了希望。“我该回去了,还要照顾老公和孩子” 她似乎重新有了精神,坚定的向着她的家的方向走去,我凝视着她的背影,直到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
我的一路的喜悦心情,便被她的满脸的阴霾掳去。同时,也为她坚定的脚步而有些许的安慰。我不得不思考,G镇物质方面是富裕了,不缺钱,不缺吃,不缺穿,再也没有蒸苹果时代的辛酸,再也没有被蟒蛇威胁的恐惧,再也没有被“鬼魂”嬉戏的尴尬,农闲时,G镇的人便在街道上做着各种生意,晚上,酒店、舞厅、麻将。各种娱乐活动着实使G镇人的生活丰富活跃起来,可在麻将场上,音乐声中,透视出G镇一部分人心灵空虚,知识匮乏所带来的愚昧。他们在优裕的物质生活中,忽略了个人素质和修养,忽略了知识是改变愚昧的最佳工具。我不禁想起孔老先生的那句经典名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此时此刻,我愈发地感受到这句话的意义是多麽的深远而悠长了。
傍晚时分,和妹妹一起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那个使我留恋而又忧伤的G镇。心中默默祈祷,每天太阳升起时,书声琅琅。在G镇的新鲜血液里,不要再掺有忧郁的感伤!
3、鲁迅属于谁散文
四月八日,转载一篇题为《鲁迅长孙周令飞:奔忙社会活动》,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鲁迅事业”的社会工作者>、<开启因鲁迅之名的事业>、<逃脱鲁迅光环的日子>、<重新树起鲁迅的大旗>、<无奈的鲁迅事业发展者>。其中一个章节最为引起我的关注,那就是<开启因鲁迅之名的事业>,文中说“其实,周令飞的父亲周海婴已在用自己的方式强调鲁迅与周家的关系。‘市场经济后,很多商人唯利是图,利用鲁迅做自己的生意,比如用鲁迅肖像印金币、金箔邮票,出书等等,都不征求家属同意。’
由于这样的人很多,周海婴频繁和人打官司,……”做为鲁迅的家人有权保护其鲁迅留下的精神财产,鲁迅是中国的先驱,文豪,同时,他又是拿着笔杆作战的战士,与其说鲁迅的文章是文章,不如说是那个时期鼓吹抗日战士的号角,集结号,然而,今天,虽说是商业社会,但也不应拿着他老人家的“精神财产”去换钱啊!如若其鲁迅先生地下有知的话,一定会再拿起笔写些慷慨激扬的文字来,去痛击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记得曾看过牛群和冯巩演过一个相声,《拍卖》,最后,牛群竟然把冯巩的名字拍卖了,引起大大的笑料。笑料之后呢?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呢?
鲁迅去世后,其夫人许广平女士,就已把鲁迅交给了国家,鲁迅属于谁?不言自明。从许广平女士把鲁迅交给国家那一刻起,其鲁迅就属于国民了。但我想强调的是,那些钻进钱眼儿里的商人们,不要扭曲了鲁迅夫人的用意,她把其丈夫的东西捐给了国家,无非是让那些国民学习鲁迅的文化,发扬鲁迅,推广鲁迅,唤醒那些愈弱的,麻木的,唯利是图的国民,做时代先锋。没想到,今天,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居然愚弱成了这种地步,麻木成了这种地步,呜呼,悲也。我想,如若鲁迅的骨头没有腐烂,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可能要学那些考古工作者了,将鲁迅的骨头挖掘出来,摆放进博物馆,然后,让那些迎宾小姐们站在博物馆门口,点头哈腰地收费,今天,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无商不奸”,我真的很佩服中国的商人,他们的头脑真是不简单,居然攥起了*钱,这真比蛀虫还要蛀虫。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听了我这番话,可能要愤愤了,亦或是要将我当头痛击了,“你一定是其周家的后代,或是鲁迅的本家,要不然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们挣钱管你屁事!”“是不是看我们挣钱你眼热啊!”……
我可以郑重其事的告诉你们,我既不是周家的后代,也不是什么鲁迅的本家,更不是看你们挣钱眼热。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国民,一个习鲁迅文化的人,一个为鲁迅鸣不平的人,试问一下,你们这么做道德吗?你们这么做,跟那些棺材里打算盘的巫婆神汉又有什么区别呢?
仁慈的地母呵,愿您保佑一代文豪鲁迅,不要让这些口水之战搅扰了他的长眠!
4、鲁迅散文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51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