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融《途中见杏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3 11:32:36

吴融《途中见杏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出自吴融《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作者)正伤春惆怅。这枝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淡淡的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无比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绚丽夺目的。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此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拓展阅读

1、秋瑾著作《对酒》

诗词作者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这首诗具体创作于1905年。诗人从日本回国后,曾在上海她的挚友芝瑛女士家,拿出新购的一把倭刀给朋友看,几人喝完酒后,诗人便拨刀起舞唱歌,女士命女儿用风琴伴奏,声音悲壮动人。这首诗便是缘此而作。

不吝惜费千金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去换美酒也算得上豪迈。

应该多珍惜这一腔**的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

秋瑾的小诗“对酒”作于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事板荡,华民族濒临灭绝的危险,而满清王朝*不堪,鉴湖女侠愤然而起,她本出身书香门第,却不愿做娇弱柳,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径于1904年变卖掉自己的全部首饰衣物东去日本留学。她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报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在日本她以高价购得一柄宝刀,并学习剑击和射击技术。秋女侠是近代史上一位奇女子,击剑,舞刀,豪饮,赋诗,俱能来得,尽显巾帼豪气。1905年从日本回国,走访好友芝瑛,以所购宝刀相示,纵情豪饮,酒酣耳热,拔刀起舞。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锋利的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的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的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的*,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的性格的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呼应,诗人愿意用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豪爽性格。

芝瑛久知秋瑾有光复志,虑其事泄贾祸,屡示珍重。面对好友的提醒,这就有了本诗的第三,第四句,秋女侠的'回答。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蛮强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事业抛*,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词句注释

(1)对酒:指此诗为对酒痛饮时所作。

(2)宝刀:芝瑛 《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

(3)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4)勤,常常,多。 珍重:珍惜重视。

(5)碧涛:血的波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流的鲜血。 涛:在此处意即掀起**的风暴。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战士,诗人。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秋瑾蔑视*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组织,联络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秋瑾是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志士,第一批为推数千年*统治而牺牲的**先驱,她为辛亥**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她也提倡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马致远《寿阳曲烟寺晚钟》古诗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②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③?

【注释】

①烟寺:烟雾笼罩的寺庙。

②礼佛:即**。

③禅定:坐禅时专心于一境,冥想妙理。

1、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进行分。(4分)

2、有人说这首元曲所描绘出来的意境可以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相媲美,请你结合这首元曲作简要分。(6分)

参***

1、最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即通过钟声惊动寺内坐禅的老僧来突出古寺的清静。

2、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座古寺清幽寂静的环境。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所描绘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开头三句,作者用了“寒”、“古”、“细”、 “清”等形容词,极力渲染古寺清幽宁静的氛围。“寒烟柳”,先是写空之景,缕缕寒烟缭绕在古寺上空。“古”与“清”体现了这座古寺的幽深与清静。紧接着 写佛人离去,寺内一片寂静。这三句从正面层层对古寺宁静的氛围作了描绘。最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古寺的清幽,倒不是钟声太响,而是 古寺太静。总之,全曲营造了一个清幽寂静的意境。

细细的炊烟袅袅上升,古寺里冷冷清清。时近黄昏,**的人已经离去,四周好寂静。却顺着西风传过来三、四下傍晚的钟声,这怎么能叫我老和尚坐禅入定。

这是马致远写的八景(八首)小令的一首。据《寄园寄所寄》、《梦溪笔谈》等*载,宋代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时人称为潇湘八景,或称八景。这八景是: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的八首《寿阳曲》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他描写的八曲也是潇湘八景。此曲主要描绘古寺的幽静环境。

3、寒塘

唐代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一派凉秋。

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早晨起来临水梳弄头发,望着寒塘水面,知是秋天到来的气候。

思乡的心绪无限地浓厚,一只大雁飞入南楼。

注释

寒塘:秋天的池塘。

晓发(fà):早起弄发。

坐:因。

乡心:思乡之心。

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秋”引出,故自然而不有意加“码”。客子心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据诗意知作于某个秋日早晨。而关于此诗的真正作者,学界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所作,不过,学术界一般将其认定为赵嘏(gǔ)的作品。

4、《石城乐》

诗词作者:

佚名(南北朝)

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

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篱声。

《石城乐》者,宋臧质所作也。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郡,於城上眺瞩,群少年歌谣通畅,因作此曲。”《古今乐录》曰:“《石城乐》,旧舞十六人。”

听闻爱人即将远行,便匆匆赶来送行。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方山亭。

阵阵风吹苦篱,仿佛在不断地催促游子远行,而送行的恋人厌恶听到这令人心碎的离别之声。

起首二句开门山,点明了事情的缘由,同时也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因闻欢而相送,可知他们并非正式夫妻。这句是说,当女主人公得知情人即将远行,便匆匆赶来为他送行。男子要到什么地方去?去做什么?诗没有交代,但一个“远”字却表明这次出行不同寻常。情人要到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何时才能团聚呢?看来遥遥无期。因而,女主人公将情人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方山亭这个地方。

接下来似乎该写离别的场景了,可诗却荡开一笔,转而对方山亭周围的'景物进行了描写。“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篱声”,表面上是写送别的环境,而实际上则表现了女子送别时的心情。“黄檗”,是苦木,“黄檗藩”,指用苦木黄檗做的篱笆,所以叫“苦篱”,这正同“苦离”谐音双关。阵阵风吹苦篱,仿佛在不断地催促男子远行,而女主人公厌恶听到这令人心碎的离别之声。这里情于景,谐音双关,十分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此时复杂而微妙的心情。

这首民歌虽无缠绵悱恻、魂牵梦萦之词,但字字句句如从肺腑之间流出,其情之纯、之真、之深,动人肺腑。

点击查看更多吴融《途中见杏花》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58162.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五一祝福语精选
  2. 梅花一枝春带雨散文摘抄
  3.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4. 我学会了葫芦丝小学三年级作文
  5. 送给长辈生日的祝福语对联
  6. 201年鸡年春节祝福语大全简短
  7. 贸易失衡论文
  8. 植树节宣传标语集锦
  9. 有关妇女节作文300字
  10. 学校团委办公室的总结
  11. 童话故事作文300字写动物
  12. 好句好段摘抄 初中
  13. 班长班级纪律管理松懈的检讨书
  14. 偷影子的人高中读后感
  15. 汪国真经典诗句
  16. 假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本
  17. 花城碎碎念散文
  18. 银行述职的报告
  19. 阁楼上的精灵读后感
  20. 巫婆日记作文
  21. 新教师述职报告
  22. 羽毛未丰的成语故事
  23. 感恩的优美句子
  24.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与措施论文
  25. 春节最真心祝福短信
  26. 我听见了随笔
  27. 201年新年辞旧迎新的励志说说
  28. 成语寓言故事
  29. 五年级音乐《西部风情》教学设计
  30. 201年5青年节祝福语集锦
  31. 寒冬里的红豆杉诗歌
  32. 安徒生童话故事丑小鸭
  33. 《荆轲刺秦王》小品剧本
  34. 致朋友的唯美句子
  35. 伤感个性语录大全
  36. 那一刻我长大了随笔
  37. 学校班会总结范文
  38. 《植树问题》的教案设计
  39. 开学第一天日记范文精选
  40. 有关元宵佳节的古诗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6 00:18:01
本页面最近被 114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甘肃,TA在页面停留了 148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