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的古诗精选
1、《山居》
鬓秃犹云少,书多却道穷。
柴门疏竹处,茅屋万山中。
幽梦时能忆,闲题底要工。
不知蝉报夏,为复自吟风。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水调歌头》
玉树映阶秀,玉节逐年新。
年年九月,好为阿母作生辰。
涧底蒲芽九节,海底银涛万顷。
酿作一杯春。泛以东篱菊,
寿以漆园椿。
对西风,吹鬓雪,炷香云。
郎君入奏,又迎珠幰入修门。
看即金花紫诰,并举莆常两国,
册命太夫人。
三点台星上,一点老人星。
5、《忆秦娥》
新春早。春前十日春归了。
春归了。
落梅如雪,野桃红小。
老夫不管春催老。
只图烂醉花前倒。花前倒。
儿扶归去,醒来窗晓。
6、《好事近》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7、《偶成》
珍禽饮盆池,将扇扑窗户。
一声惊得飞,再声惊不去。
8、《寄陆务观》
君居东浙我江西,镜里新添几缕丝。
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
不应李杜翻鲸海,更羡夔龙集凤池。
道是樊川轻薄杀,犹将万户比千诗。
9、《新柳》
辇路金丝半欲垂,外间玉爪未渠开。
上林柳色休多忆,更趁春风看一回。
10、《伤春》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11、《晚风》
晚风不许监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12、《夜雨》
幽人睡正熟,不知江雨来。
惊风飒然起,声若山岳摧。
起坐不复寐,万感集老怀。
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
寒夜耿难晓,孤吟悄无侪。
虫语一灯寂,鬼啼万山哀。
雨声正如此,壮心滴不灰。
即今踰知命,已先十年衰。
不知後此者,壮心肯更回。
旧学日蔬芜,书册久尘埃。
圣处与天似,而我老相催。
坐念慨未已,东窗晨光开。
13、《武陵春》
长铗归乎逾十暑,不着鵕鸃冠。
道是今年胜去年。特地减清欢。
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
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
14、《戏笔》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
天公支予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15、《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6、《新柳》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7、《昭君怨》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18、《春晴怀故园海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19、《山行》
山行两日厌荒凉,田少山多多更长。
一望不曾亏碧草,半分何似借青秧?
20、《念奴娇》
老夫归去,有三径、足可长拖衫袖。
一道官衔清彻骨,别有监临主守。
主守清风,监临明月,兼管栽花柳。
登山临水,作诗三首两首。
休说白日升天,莫夸金印,斗大悬双肘。
且说庐陵传盛事,三个闲人眉寿。
拣罢军员,归农押录,致政诚斋叟。
只愁醉杀,螺江门外私酒。
21、《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2、《初入淮河四绝句》
其一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其二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其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其四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著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23、《桑茶坑道中八首》
其一
两边山束一溪风,尽日行程在井中。
犹喜天围能里许,井中那得个宽通。
其二
田塍莫笑细於椽,便是桑园与菜园。
岭脚置锥留结屋,尽驱柿栗上山颠。
其三
沙鸥数个点山腰,一足如钩一足翘。
乃是山农垦斜崦,倚鉏无力政无聊。
其四
下山入屋上山鉏,图得生涯总近居。
桑眼未开先著椹,麦胎才茁便生须。
其五
秧畴夹岸隔深溪,东水何缘到得西。
溪面秪销横一视,水从空里过如飞。
其六
蚕麰今岁十分强,催得农家日夜忙。
已缚桁竿等新麦,更将了木撑欹桑。
其七
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
其八
山根一径抱溪斜,片地才宽便数家。
漫插漫成堤上柳,半开半落路旁花。
24、《不寐》
脚底神通也自强,三更报我有飞霜。
人言冬夜长如岁,不寐方知岁未长。
25、《春寒》
其一
春寒尽解粟人肤,敢傍吾侪酒琖无?
雨里杏花如半醉,抬头不起索人扶。
其二
风日晴暄一并来,桃花告报李花开。
待君减尽衣裘了,夜半春寒特地回。
26、《春阴》
春晴幸好却春阴,云意涔涔半欲霖。
日色忽开云又合,急收碎影一帘金。
27、《桂源铺》
万山不许一溪奔,栏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28、《山居》
鬓秃犹云少,书多却道穷。
柴门疏竹处,茅屋万山中。
幽梦时能忆,闲题底要工。
不知蝉报夏,为复自吟风。
29、《石榴》
深著红蓝染暑裳,琢成纹玳敌秋霜。
半含笑里清冰齿,忽绽吟边古锦囊。
雾縠作房珠作骨,水精为醴玉为浆。
刘郎不为文园渴,何苦星槎远取将。
30、《探梅》
春榜梅梢瘦处回,小花未忍折将来。
却缘久住成幽事,剩看南枝一度开。
拓展阅读
1、人教版初中所有古诗文
中国的诗歌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为后世留下了一条璀璨而又夺目的星河,其中不乏独具特色的星辰。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愈发耀眼,其本身也更值得品味琢磨。
翻开诗歌的厚书,这其中有描写雄浑壮阔的大漠风光,有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诗,有忧国忧民的感时之作,等等。然而最能让人找到情感上共鸣的还要数那些古诗中的乡村。
古诗中的乡村有淳朴得民风,走进陆游笔下的山西村,能感受到“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气氛,也是在这乡村中,诗人悟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哲理。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我们也能感受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热情好客,还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不舍。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千年前乡村中人其乐融融和乐美好的生活图景。
古诗里的乡村有远离喧嚣的环境。在这样的背景烘托下,我们能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闲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远离世俗。乡村是隐逸人的理想家园,没有了*的勾心斗角,阿谀献媚,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舒适。乡村也会勾勒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令人痴醉。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古人心中所向往的世外桃源。
古诗中的乡村也有压迫与剥削。昏庸的统治者会把想要满足的奢侈全部加到劳动人民身上。也就有了“足蒸暑土气,力尽不知热”的辛劳,“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的无奈之举。“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人”的同情更是折射出百姓之苦。此时的乡村是*社会对贫苦百姓剥削的真实写照。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劳苦大众生活的艰辛。
回望古诗中的乡村,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随着历史的车轮徐徐展开,见证了兴衰荣辱,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为中华文化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用心行走在古诗之间,用灵魂感受古诗中乡村里的那片独特芬芳……
2、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题
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3、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题
燕归梁·春愁古诗词鉴赏
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伤春伤别几时休。算从古、为风流。
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叠在眉头。不知供得几多愁。更斜日、凭危楼。
此词题为春愁,写得蕴藉深情,值得玩味。起首两句,写看见春草萌生,引起对前事的追忆。“年年”、“悠悠”两叠词用得好,有形象、有感情。“年年”,层次颇多:过去一对恋人厮守一起,别后年年盼归,又年年不见归,今后还将年年盼望下去,失望下去。如此往复,情何以堪。“悠悠”,形容“前事”遥远,怀“想”深长,表现出女主人公执着纯真的情感。春天的芳草年年萌发,而对往事怀想之情年年不断,与日俱增,不知何时是尽头。“伤春伤别几时休”一句,把女主人公的感情直接倾诉出来。“算从古、为风流。”是说这种离别愁绪的产生,都是为了男女的`风流韵事。至此,“春愁”之意始明。
过片三句:“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叠眉头。”特写女子双眉。“春山”是眉之色,这里写春山把自己青翠的颜色深匀叠压女子眉头,造语别饶韵致。“不知供得几多愁”一句,承上文,既关合山,又关合眉。王安石《午枕》诗:“隔水山供宛转愁”;辛稼轩《水龙吟》词:“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可以参照。这里是说山触发了自己的无限愁思,而又堆集眉头上。“更斜日、凭危楼”,与夕阳西下、江楼倚望的情景,有“多少愁”自不言之中。一日之愁就已“不知供得几多愁”,那“芳草年年惹恨”只恐是无时无休了。
结句为景语,采用了乐府《西洲曲》“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的意境。把一腔春愁浓缩为一幅斜阳危楼人独倚的剪影,一切尽不言之中。
4、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题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谷口 一作:溪上)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译文翻译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
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注释解释
故山:因诗人久居蓝田谷口,心中一直将此地视为故乡,故称“故山”。草堂:茅草盖的堂屋。
春残:一作“残春”。黄鸟:即黄鹂、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又称迎春花,比杏花开得早。
怜:喜爱。
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溪上:一作“谷口”。
《全唐诗》卷二三九与卷一五〇均录此诗,作者一为钱起,一为刘长卿。一般选本多编在钱起集下。
此诗开篇点题。“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诗人曾说过:“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题玉山村叟屋壁》)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木兰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然而,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都却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诗人禁不住吟诵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怜爱的就是幽竹“不改清阴”。“不改清阴”,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唐求《庭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诗人们讴歌的都是它“不改清阴”的品格。在这首诗中,钱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诗的一、二句并没有赞美春鸟、春花之意,更没有为它们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们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
“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诗也可以说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以流水对的形式,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又给人无穷的回味。前人说:“员外(钱起)诗体格新奇,理致清瞻。文宗右丞(王维)许以高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或许指的就是这一类诗。
5、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题
杜牧《南陵道中》古诗译文及赏析
南陵水面漫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参考译文
南陵的水面澄清,江水悠悠漫过,风吹得紧了,云变得轻了,秋天就要到了。正在客人内心孤寂回转的时候,那是谁家的女子在江边的楼上倚栏眺望呢?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60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