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诗词阅读理解及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7-13 10:08:39

武陵春诗词阅读理解及答案

【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题和参***】

12.下列对此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B)

A.《武陵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避难时所作,反映了女词人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情感。

B.作品由景而情,从神态举止到内心波澜,写得真率自然,跌宕起伏,词风凄婉劲直,具有较强的艺术*力。

C.国破、家亡、夫逝是女词人愁绪产生的原因,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载不动许多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D.词人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欲抑先扬,把她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生动真切。

1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新颖奇特,请你品一品。(可从修辞、写法等方面品析)(2分)

词人巧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化虚为实,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

拓展阅读

1、《李白·把酒问月》全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像,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惟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情哲并茂,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意感受。

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评选》)。

2、《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全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看来“西”字更近乎情,——而且“晚眺”也是全一大关目。

同为晚唐人的李义山,有一首《安定城楼》,与许丁卯这篇,不但题似,而且体同(七律),韵同(尤部),这还不算,再看李头两句:“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这实在是巧极了,都用“高城”,都用杨柳,都用“汀洲”。然而,一比之下,他们的笔调,他们的情怀,就不一样了。义山一个“迢递”,一个“百尺”,全在神超;而丁卯一个“一上”,一个“万里”,端推意远。神超多见风流,意远兼怀气势。

“一”上高城,就有“万”里之愁怀,这正是巧用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数字”而取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万里之愁,其意何在呢?人笔下分明逗露——“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像之间,似焉而已。然而为何又非要拟之为汀洲不可?须知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居然略类江南。于是笔锋一点,微微唱叹。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盖蒹葭秋水,杨柳河桥,本皆与怀人伤别有连。愁怀无际,有由来矣。

以上单说句意。若从的韵调丰采而言,如彼一个起句之下,著此“蒹葭杨柳似汀洲”七个字,正是“无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再从笔法看,他起句将笔一纵,出口万里,随后立即将笔一收,回到目前。万里之遥,从何写起?一笔挽回,且写眼中所见,潇潇洒洒,全不呆滞,而笔中又自有万里在。仿批点家一句:此开合擒纵之法也。

话说人正在凭栏送目,远想慨然,——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生,暮色顿至;那一轮平西的红日,已然渐薄溪山,——不一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据人自己在句下注明:“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形势了然。却说云生日落,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谁知紧接一阵凉风,吹来城上,顿时吹得那城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人凭着“生活经验”,知道这风是雨的先导,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

景色迁动,心情变改,捕捉在那一联两句中。使后来的者,都如身在楼城之上,风雨之间,遂为不朽之名作。何必崇高巨丽,要在写境传神。令人心折的是,他把“云”、“日”、“雨”、“风”四个同性同类的“俗”字,连用在一处,而四者的关系是如此地清晰,如此地自然,如此地流动,却又颇极错综辉映之妙,令人并无一丝一毫的“合掌”之感,——也并无组织经营、举鼎绝膑之态。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进一层,井然不紊;然而在“艺术感觉”上,则又分明像是错错落落,“参差”有致。“起”之与“沉”,当句自为对比,而“满”之一字本身亦兼虚实之趣——曰“风满”,而实空无一物也;曰空空落落,而益显其愁之“满楼”也。“日”、“风”两处,音调小拗,取其峭拔,此为人喜用之句格。

那么,风雨将至,“形势逼人”,人是“此境凛乎不可久留”,赶紧下楼匆匆回府了呢?还是怎么?看来,他未被天时之变“吓跑”,依然登临纵目,独倚危栏。

何以知之?你只看它两点自明:前一联,虽然写得声色如新,气势兼备,却要体味那个箭已在弦,“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意趣。人只说“欲”来,笔下精神,全在虚处。而下一联,鸟下平芜,蝉吟高树,其神情意态,何等自在悠闲,哪里是什么“暴风雨”的问题?

讲到此处,不禁想起,那不知名氏的一首千古绝唱《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阙。”人许浑,也正是在西风残照里,因见汉阙秦之类而引起了感怀。

咸阳本是秦汉两代的故都,旧时禁苑,当日深宫,而今只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翻如凭吊。“万里”之愁乎?“万古”之愁乎?

行人者谁?过客也。可泛指古往今来是处征人游子,当然也可包括自家在内。其曰莫问,其意却正是欲问,要问,而且“问”了多时了,正是说他所感者深矣!

“故国东来渭水流”,大意是说,我闻咸阳古地名城者久矣,今日东来,至此一览——而所见无几,唯“西风吹渭水”,系人感慨矣。

结句可谓神完气足。气足,不是气尽,当然也不是语尽意尽。此一句,正使全篇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好处,确有悠悠不尽之味。渭水之流,自西而东也,空间也,其间则有城、楼、草、木、汀洲……其所流者,自古今也,时间也,其间则有起、沉、下、鸣、夕、秋……三字实结万里之愁,千载之思,而使后人之不禁同起无穷之感。如此想来,那么人所说的“行人”,也正是空间的过客和时间的过客的统一体了。

3、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的孙子,唐文宗大和年间中进士,曾任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杜牧关心社会*,早年怀有经国济世的抱负,注释过《孙子兵法》,探讨兴亡治乱、军事*等问题,希望有所作为。但他当时所处的唐后期社会,**,弊端百出,在宦海生涯中平生并不得意,才能未得施展;至晚年则纵情声色,放浪不检,他的如其人,反映了他经历的许多方面。杜牧的风格豪爽清丽,感情浓挚,他的咏史,感慨深沉,评点警奇,抒情写景的,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在唐代是独树一帜的人。

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人乘船行驶于秦淮河上,秋水上寒烟笼罩,沙岸上盖着冷白的月光,人叫船家停泊在河岸,正好隔河与一所酒家相对。由于夜深人静,泊近酒家,歌女在席间所唱《玉树后庭花》歌曲,隔江传来,听得真而且真;可怜那些以出卖歌笑为生的商女,她们只知以声色悦人,而不知所唱的乃是发有心人感慨的亡国之音。本乃是杜牧感世伤时之作。中晚唐时期,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好*,逐声色,朝政黑暗;许多达官贵人朋比为奸,竞求享乐;更有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唐帝国风雨飘摇,略有*远见的人,都能从中预感到一种危亡的征兆。二十岁就熟知前十三代史传、二十三岁前即写出述说秦亡于征求奢乐《阿房宫赋》的杜牧,在此不过是使他早已紧缩的心弦,被撞击了一下,把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一时散出。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有更重要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就是说,令人痛恨的不是商女,她们不过是供人以乐;真正令人痛恨的是那些以钱买唱的官僚阔佬,他们竟然不思世事,用亡国之音来打发醉生梦死的*生活。

杜牧的绝句能用极有限的语句勾画出一种景境,景境中饱含情韵,然后又集中就事抒情,生发感慨,使主题从情境中自然涌出。本即可为代表。 “烟笼寒水月笼沙”,七字即造出一种空凉愁寂的情调,这是人带着吊古伤今的情绪游览六朝金粉繁华胜地的特殊感受的对象化。在这样的景色氛围中,以警辟之语言事,其中或寓感慨,或说教训,或发讥刺,等等,都有景有情,景色与情相辅相成。 《泊秦淮》是这样,其他不少也是这样。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锁二乔。”《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送隐者》: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这些都是由场景发端,引发感慨,造成情景交融的歌形象。

4、《韦应物·滁州西涧》全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的前二句,在天繁荣景物中,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人恬淡*襟。后二句,晚潮加上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是有寄托的。但是,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中表露着恬淡*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人,流于肤浅,都与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5、《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全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是唐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何必”等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点击查看更多武陵春诗词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10209.html

热门阅读

  1. PHP如何利用MySQL实现分页查询?
  2. 关于春天的鸟的诗句有哪些
  3. 有关于春天的诗句汇总
  4. 轮回的岸诗歌
  5. 2015六一儿童节的诗歌
  6. 简论新阶段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7. 毕业班模考质量分析会优秀发言稿
  8. 有关爱情失意的句子
  9. 欢腾的六一作文300字
  10. 幼儿园学期总结范本
  11. 平安夜贺卡暖心祝福语
  12. 含蓄表达思念的句子
  13. 丑小鸭的故事ppt
  14. 蕴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15. 腊八节手抄报配图
  16. 心中的风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案
  17. 吃油泼面的随笔
  18. 四年级数学下册《有关0的运算》教学设计课件教案及板书设计
  19. 二年级《日记两则》教学设计
  20. 关于水仙花的诗歌大全
  21. 企业生产管理口号
  22. 关于幼儿园实习活动报告范文
  23. 银行服务的心得体会范文
  24. 一帆风顺圣诞节祝福语精选
  25. 杜甫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26. 我独独对你中意这何尝不是种幸运散文
  27. 用梦寐以求造句集锦
  28.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29. 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会议发言稿范文
  30. 圣诞幽默祝福短信
  31. 古诗词意象与典故汇总
  32. 格式合同效力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33. 追求该怎么造句
  34. 新春喜事六年级作文650字
  35. 小学有关快乐的春节作文600字
  36. 《校长最伟大的智慧》读后感650字
  37. 我敬佩的一个人400字小学生一年级作文
  38. 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现状及建议论文
  39. 夏季节气养生祝福语短信
  40. 钱学森的故事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5 09:14:37
本页面最近被 518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湖南,TA在页面停留了 190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