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秘密》教案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幼儿的前阅读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3丰富词汇:融化 垂柳 嫩 蔚蓝
活动准备:
1带幼儿到户外观察。
2录音机 录音带
3.课件:诗配乐《春天的秘密》
4每组一张大的图画纸,绘画用的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2激趣:听录音,请小朋友把眼睛闭上,听(小鸟唧唧喳喳的叫声,小河哗哗流水声)。
3提问:刚才听到这么好听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4欣赏诗歌:教师说:“听了这么好听的音乐,我眼前 出现了一副美丽的画面,你们想听吗?”看.课件,教师朗诵。5再次感受诗歌: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大声讲出来。
6提问: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
(1) 小河怎样说?
(2) 桃花怎样说?
(3) 垂柳怎样说?
(4) 燕子怎样说?
(5) 禾苗怎样说?
(6) 农民伯伯怎样说?
7幼儿讨论:小朋友,你们又觉得春天在哪呢?教师小结: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河的冰融化了。桃树开花了,垂柳换上了嫩绿的新装。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绿油油的麦苗从泥土里钻出来。农民伯伯开始种地,春天美极了。
8为诗歌起名:这么好听的诗歌还没有名呢,谁能为它起个好名字呢。
9描绘春天:请小朋友以组为单位,用你的彩笔把美丽的春天描绘出来。
10展示作品结束。
拓展阅读
1、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教案优秀
1、通过学唱歌曲《找春天》,感受春天的欢快气氛,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观察世界的能力,了解与音乐有关的民俗文化。
感受春天的欢快气氛。
正确地表现切分节奏。
一、导入、欣赏春景
小朋友,喜欢春天吗?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新歌《找春天》,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看看春天是什么样子地。同学们随《出发》的音乐一齐表演。(过大桥、爬山坡等)
同学们目的地到了,你们看到了什么呢?(点击课件“春景”)小组讨论后交流。
二、学唱歌曲
师:谁把歌词朗诵一遍。(点击课件“歌词”。)
学生活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在灿烂的阳光下,五彩缤纷的花朵盛开着,树林里小鸟啾啾地唱着歌,小河里,鱼儿快活地在游来游去,这是多么美丽的春天啊!我们来听一听《找春天》这首歌好吗?(点击课件“音乐”聆听《找春天》。)
过度语:我们也来用美妙锐耳的歌声唱一唱吧!
学生活动:随音乐哼唱《找春天》的旋律。
过度语:同学们唱的真好!同学们想一想,‘小鱼儿’、‘柳姑娘’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呢。(生答)
过度语:我们一起唱一唱吧!
学生活动:随琴唱《找春天》
过度语:同学们能用更美的声音表现这首歌吗?
学生活动:有表情的歌唱《找春天》
三、音乐活动
师:同学们高兴地唱着歌,找到了美丽春天,你们还想干什么?
师:我们该怎样表演呢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为《找春天》设计动作。
师:现在就让我们高兴地唱吧、跳吧!
学生活动:学生随音乐表演《找春天》。
四、拓展
师:同学们,美丽的只有春天吗?冰雪晶莹的冬天,热情如火的夏天,丰收喜庆的秋天,都是很美丽的。小朋友们如果有兴趣,课后可以编唱找冬天、夏天、秋天的歌。
五、小结
今天,小朋友找到了美丽的春天,并用自己动听的嗓音表现了春天欢快的气氛。其实我们的生活也像这春天一样甜美,小朋友们让我们再次唱着《找春天》回家吧!(学生边唱歌边出教室)
课后反思:本节课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中,找到了蓬勃生机的春天,培养了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审美和创作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再一次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春天的幼儿的教案
活动目标:
1、能够按颜色分类,将不同颜色的花"种"在相应颜色的花坛里。
2、会按颜色标记印出相应颜色和数量的花,体验数学活动带累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各种颜色花朵图片。
2、红色、黄色、蓝色花朵若干,红色、黄色、蓝色花瓶。
3、带有颜色标记和数量的"贺卡"、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颜色的花。
师:前几天我们讲了"一声春雷惊醒了正在冬眠的小熊,原来是春天来了",各种颜色的花都开了,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认识这些花的颜色吗?
师让幼儿观看花的图片,幼儿能说出花朵的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橙色等。
2、按颜色分类
(1)老师这里也有几朵花,出示花朵。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朵花,都是什么颜色的?"幼儿:可能回答:"有三朵花,红色、黄色、蓝色。"(2)出示花瓶,师:"老师想把花插到花瓶里,仔细看一看有几个花瓶?他们都是什么颜色的'?"幼儿:可能回答:"三个花瓶,有红色、黄色、蓝色。"(3)师:"老师想把不同颜色的花插到相同颜色的花瓶里,请小朋友上来把花朵插到花瓶里。要记住花和画的颜色要一样。"幼儿亲自操作插花。
3、观看图片:小动物的秘密。
(1)师:"图片里有什么小动物?我们一起看一看。""它们怎么这么开心?他们在说什么呢?"引导幼儿听一听,想一想。
师:"老师听到了它们的秘密,原来他们在说:妈妈的生日快到了,想给妈妈做一张贺卡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它们想做几朵花贴在贺卡上,可是它们不会做,我们能帮助他们吗?"(2)出示有颜色标记贺卡、小花。老师帮它们做了贺卡、小花。请小朋友帮它们贴在贺卡上。师:"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贺卡上有什么?有几朵什么颜色的小花?"让幼儿按按颜色标记亲自贴花。
(3)出示有颜色标记和点子数的贺卡。师:"看一看这几张贺卡和前几张贺卡有什么不同?"小结:颜色标记和点子数就是要贴在贺卡上的花的颜色和花的数量。
幼儿亲自操作贴花。提醒幼儿要仔细观察贺卡上的颜色标记和点子数。
看一看幼儿贴的是否正确,及时鼓励、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活动延伸:结合生活,到家人过生日时,可以给他们做一张贺卡送给他们,自己动手做小花贴在贺卡上,为什么要亲自做呢小花呢?无论在学校、在家中或是在公园,都不能去摘小花,因为他们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花草,做一个好孩子。
3、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教案优秀
1认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
3初步了解比喻的不同表达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主动去观察发现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
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试着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游戏热身,预习检查
播放flash,游戏中识记“触、棉、摇、野”
2。情境创设:春天的图画(配乐读朱自清《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汇报交流,引出孩子们
二.片段学习1—2自然段
1看图,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如果你是他们其中的一位,你会怎样读这一句话?
2快速找到表现他们高兴、激动的字眼(脱、冲、奔)
真想马上投入到春天的`怀抱,这叫迫不————(及待)
三.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孩子们在田野里找到了些什么呢?自由朗读3—8自然段
2识字:动作理解(遮、掩等)
3汇报:小草、野花、树木、小溪
四.探究发现
1。观察4—7自然段这四个句子,并把问号分别改成句号和感叹号使句意不变,朗读比较
2。比喻的另一种表达:“是”
3.仿写比喻句子:___________,那是____________吧?
4、《春天来了》公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找春天”的活动,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2.通过观察、感受,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
3.初步体会农民春耕春种的辛劳及他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
4.培养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反映春天的音像、图片资料。
2.春天开的盆裁花或插花。
3.收集表示春天的歌曲、诗歌。
【活动过程】
师:上周五,我们年段组织同学开展“游览风动石景区”活动,同学们玩得真开心,大家还记得看到哪些春天的'迹象了吗?我们谈一谈,好吗?
(同学畅所欲言。如:海边的木黄树又长出新叶子啦,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满山的三角梅花开得可鲜艳啦;海风吹在脸上,柔柔的,暖暖的,好舒服呀!)
(评析:因为老师课前带领同学亲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所以同学对春天有了初步真实的体验。)
师: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了。(随机板书:春天来了)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好吗?
(一)观察春天,出示文中插图(投影仪)
你从图中还看到了哪些春天的信息呢?(燕子飞回来了,农民春耕,小蝌蚪快活地游着,春笋发芽了,冰雪融化。)
结合插图内容,补充介绍我们是南方人,北方的春天与南方有什么不一样?(如冰雪融化是北方春天的特征。北方的春天风较大。这是为什么呢?师可随机引导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二)认识春天
填空(书本P22页):春天有哪些变化?(让同学学画春天的嫩芽。通过绘画强化同学对春天美的感受)
(配乐作画:“我们是春天的嫩芽,迎着春光,沐浴着春雨,在祖国的怀抱里茁壮生长”)
让我们给春天涂上颜色吧。同学给P25页插图上色,指名上台展示。
(三)展示春天
师:美丽的春天里盛开好多鲜艳的花。下面的这些花你认识吗?
(出示图片:玉兰花、海棠花、桃花、迎春花、梨花。)
师:你还认识生活中的哪些花呢?
让同学说花、画花、贴花,并展示盆栽花或插花。
(四)留住春天
(1)让同学讲讲自身喜欢在春天做的事。
(2)出示各种情景。
从遵守公共规范的角度,引导同学考虑外出游玩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情景一:一名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在公园里玩,看到许多漂亮的花,问:“多漂亮的花呀,可以摘一枝吗?”
情景二:同学们在风景区游玩,边玩边吃东西,小华随手把冰棍纸扔在地上。
(让同学通过明辨是非,增强环保意识)
齐唱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
边唱边打节奏,在美好的歌声中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结束本课。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15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