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09 23:00:55

《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

1.能正确、熟练地读童谣和儿歌。

2.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且能够和小伙伴分享自己的书。

能正确、熟练地读童谣和儿歌。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且能够和小伙伴分享自己的书。。

一、讲授新课:读读童谣

1.板书课题:摇摇船。

2.齐读课题。

3.学生自由读短文。

5.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6.学生齐读,教师纠正。

7.点名读,选一个读得好的同学再次领读。

8.分小组朗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9.每个小组派一位同学做代表读,教师鼓励。

二、同上方法学习儿歌。

三、小结

你们羡慕认字多的同学吗?只要多读书,你们也可以认识很多的字,所以我们要多读课外书,有书的同学可以把你的书和小伙伴交换看,这样你就有可以读到更多的书,认识更多的字。

四、作业

和同学交换课外书读。

拓展阅读

1、为中华之崛起而范文

1.识字写字。正确写“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铿锵有力、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的目的。

重难点:

重点:在阅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立志的原因。

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课文。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板课题。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这样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板课题)指名课题,齐课题。

二、预习展示,字词过关。

1、出示文中词,两人小组过关。加点字的音易错,要特别注意。

崛起巡警叫嚷诸生踊跃效仿惩处喝彩

帝国主义热闹非凡为之一振铿锵有力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2、小组展示

4、指导写易错生字:嚷巡

三、课文朗,把握内容。

1、指名轮课文。在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出语气,在中理解“租界”、“中华不振”、“耀武扬威”、“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三部分内容。浏览课文,你觉得课文写了几件事?能概括出来吗?

(1)初到沈阳,听伯父说不能到租界去,因为当时中华不振。

(2)*和同闯进租界,看到外国人轧*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还加以训斥,围观者也敢怒不敢言。

(3)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的远大目标。

四、精感悟,领悟*立志原因。

(一)第一部分

1、找出*初到沈阳后和伯父的对话,并用心

2、出示对话部分,师生分角色朗

3、指名生分角色朗

4、同桌分角色朗

(二)第二部分

过渡:听到伯父说不让自己到租界去,还说是因为“中华不振”,*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到租界看个究竟。于是在一个星期天,*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闯进了租界。

1、*和同闯进租界,先看到了什么与租界外不同的景象,又看到了什么令人气愤的事情,用()和【】标出来。

2、指名*和同在租界里看到的景象。

3、出示租界外老百姓的生活图片,想象*此时的心情。(伤心、难过,为中国这么落后)

4、出示第八段中*看到的令人气愤的事情,指名生朗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5、把“哭诉、得意扬扬、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只能”变红,再请生朗,听着朗,你脑海了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6、边边想象画面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自己这段话。

7、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你的朗表达出来,齐

8、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洋人轧*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9、这无数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什么?(中华不振)

你们的疑问也一定是*的疑问,此时此刻,*才真正理解了他初到沈阳后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了。

(三)第三部分

1、从租界回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什么呢?

2、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们“为什么而”时,同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

怎样叫踊跃回答呢?师生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理解“踊跃”的意思。

3、通过师引感受*的抱负和胸怀。

当魏校长请一直静静坐着的*回答时,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接:为中华之崛起而!(出示)

请同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

请同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

是的,12岁的*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就要以此为目标。

五、总结全文,感悟三件事的内在联系,寻找写结合点。

1、*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的远大目标,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2、课文写了三件事,你觉得它们前后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听伯父说不让去租界是*闯进租界去的一个原因,在租界里看到的这件事不但让*真正懂了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还是他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原因。

3、是啊,一个人树立一种目标总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了这篇课文,你是否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这个问题呢?那就请仔细想想,你是为什么而的,或者说从今天起你准备为什么而

4、我想,你之所也树立这样的目标,一定也有原因,那就让我们好好思考一下,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以“为而”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1、以“为而”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先详细写一两件事,然后引出自己树立的目标,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2、继续深入阅课外《少年*》,为下周阅课的交流做准备。(已经提前一周布置生阅这本

2、为中华之崛起而范文

一、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这是一篇精课文。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少年时代的一件事,魏校长提出“你们为什么而?”,周生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少年的他有这样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

二、说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写“胸怀、疑惑、训斥、屈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习的远大理想。

三、说重难点。

重点:在阅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立志的原因。

四、说法。

有多法,但无定法”,科合理的方法能使事半功倍,达到的和谐统一,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从而让生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说过程。

(一)创情境,导课激趣。

1.以谈论自己成长中的故事为题,引入少年*的成长故事,揭示课题,板课题。

2.指导习课题中的“崛”字。通过查字典理解“崛起”及“崛”的意思。

(二)初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边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写了三件事。

2.*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0—14)

3.*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15—17)

【这一环节的置,让生在初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三)精课文,感受少年*博大*怀和远大的志向。

共四个部分来

1.课文第一部分,引导生体会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抱负和胸怀。“有位同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到“那位同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为什么而?”同们各有想法,而这位同的回答却让魏校长为之一振。时,引导生抓住“所有所思”“坚定”这些词语,试想这位生的回答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推想一下*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的内心世界。

2.课文的第二部分,用指导有感情朗的方法引导生体会。如,在*与伯父的对话时,“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要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对这些事情的关注和思考。

3.第三部分,*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时,可以引导生边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让生一边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当时的心理感受。

4.引导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的目的与其他同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生体会到,为家父、明理、为光耀门楣而,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为中华之崛起而,则是把个人的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

这样的对比中,使生感受到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文后的感受;可以让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通过交流,让生明白,人不能仅为自己活着,应该活得更有意义,引导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生今后的习明确远大的方向。)

3、为中华之崛起而范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习的远大理想。

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在阅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立志的原因。

有多法,但无定法”,科合理的方法能使事半功倍,达到的和谐统一,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从而让生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习的远大理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让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经过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习中渗透“——思——议——悟”的法。

(一)、创情境,导课激趣

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知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要注意激发生的习兴趣。因此,在上课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对生说:同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

【通过师语言情境的创,吸引生的兴趣,自然引出本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

2、生齐课题,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

(二)、初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汉语拼音朗课文,提出自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指导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因此,在初课文时,一、要求生借助汉语拼音拼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通顺,准确。

二、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

【在生自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嚷”后鼻音,“惩处”中“惩”二声,“处”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通过老师的示范,生的抄写,即培养了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识字由“到认到写”的任务】。

2、生再课文,边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写了三件事。1、*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6)2、*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7~8)3、*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的志向。

【这一环节的置,让生在初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三)、初步探究,把握脉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入手,激发生的探索意识,培养生的思考能力。

1、初步探究,找切入点:我抛出问题:*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这一志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通过多个问题的置,培养生的理解能力,生通过自己课文,很就能找出本文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2次,进而引导生划出句子。

2、比较阅,交流发现:让生反复阅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振”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仔细比较阅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是由伯父告诉*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这一环节的置,进一步激发生的探索意识,让会在阅中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的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3、默课文,交流感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三四年级会默,做到不出声,不指。通过让生默课文,边边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划出相关句子,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通过交流,有的同会说:我从伯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会说:从妇女的哭诉中感受。

【这一环节的置,通过让生课文,找句子,谈感受,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更深入的体会当时*的心情,理解*立下志向的原因。

(四)、精课文,体验情感

1、角色朗,把握情感:请同们有感情的朗课文第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对得不到位的地方,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例如,当到“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句时,要引导出*不解、追问的语气,体现他对这些事情的关注;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外国人却可以,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句话时,要引导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通过角色朗,让生入情入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第一次听到“中华不振”时疑惑的心理,进而理解*后来为什么会不听伯父的话,闯入租界,为第二部分的做下铺垫】

2、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课文第二部分,边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系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切身体会“中华不振”的悲哀。

【新课程标准指出:朗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这一环节的置,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让生在中思考,中想象,打开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激起共鸣】

(五)、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因为“中华不振”,*在年少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的远大志向,请同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体现“中华不振”的事实,并抄写生字词。

4、为中华之崛起而范文

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课文,并能与同合作朗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重点难点

1、理解*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习的目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生平的事迹

1、出示***的照片,请同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的生平及主要事迹。师根据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课文

1、今天我们习的课文,就是讲***少年立志的故事。(板课题)

2、释题:中华崛起兴起(先由生试说,师补充)

三、初课文,习字词

1、生练习课文,要求把字音准,把课文通顺,不通顺的地方多几遍。

2、自生字,准字音。

3、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通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练习写字,掌握字型

1、生说说每个生字要注意的地方,师做示范和指点。

2、生练习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课文。

2、抄写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体会思想感情

1、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这一部分课文,想想*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

(2)同座位的生练习分角色朗课文。

2、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习分角色朗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生进一步体会*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的目的与其他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的志向之前先写了同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生自由“阅链接”中的短文。

3、师提供诗的注释,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后的感受。

二、自主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课文和“阅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三、布置综合性

1、我们已经了解了总理小时侯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理想、抱负、目标)

点击查看更多《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9ppc.cn/articles/167.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4世界地球日祝福语精选
  2. 经典个性签名赏析
  3. 201幼儿园信息技术研修心得
  4. 《八斤爱壮壮》超级演说家演讲稿
  5. 精致的猪猪女孩的说说
  6. 小学关于除夕之夜为话题的记事作文50字
  7. 梅尧臣的经典诗词
  8. 诗词《月下独酌》鉴赏
  9. 送给朋友的清明节祝福语
  10. 2019年小年祝福短信
  11. 六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日记:大树有多高
  12. 鲁迅经典语录集锦
  13. 关于 古诗擂台赛300字作文
  14. 小白兔和小灰兔语文教学设计
  15. 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
  16. 关于梦想旅程的句子
  17. 有趣的粽子节高一作文
  18. 元旦贺词祝福语大全2016
  19. 2016年搞笑的冬至祝福语
  20.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读后感范文410字
  21. 法学社会实践报告的范文
  22. 梅花的诗句图
  23. 小学一年级关于夸家乡的作文
  24. 爸爸我想对您说作文550字
  25. 激励的经典句子
  26. 201毕业温馨的祝福语
  27. 马致远《拨不断菊花开》原文翻译及赏析
  28. 健康总动员活动教案范例
  29. 黄子佼名言14条
  30. 你是可以失败的散文
  31. 201年6亲吻情人节微信祝福语
  32. 描写山水诗词
  33. 漂亮的叶子半日活动教案
  34. 五四青年节搞笑祝福语短信
  35. 大学会计实习报告怎么写
  36. 小学生简单对联大全
  37. 古诗阅读答案和赏析
  38. 《兽王》儿童故事
  39. 美人鱼故事情节
  40. 我在学习那也是一种状态实习报告范文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5 16:44:53
本页面最近被 804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上海,TA在页面停留了 150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