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千古东流赏析
《满江红·千古东流》作者为宋朝诗人范成大。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击楫誓,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_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注释】
①清江:江西赣江的支流,代指赣江。
②帆腹:用苏轼《八月七日入赣过惶恐滩》“长风送客添帆腹”语。船帆因受风而张开,故云“腹”。惶恐滩,是赣江滩名。
③风初熟:用苏轼诗《金山梦中作》“夜半潮来风又熟”语。风起时方向不定,待至风向不再转移,谓之风熟。
④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当年”指乾道六年(1170)作者出使金国,交涉收复北宋陵寝及更改南宋皇帝向金使跪拜受书之礼的事宜,表现出大无畏的民族气节,赢得朝野上下称道。“呼禹”,呼唤大禹。“乱黄川”,渡黄河。意谓恰似当年追想着大禹的业绩横渡黄河一样,快如飞梭。
⑤击楫:用东晋祖逖事。《晋书》载:祖逖渡江北伐苻秦,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复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用以比喻收复失地的决心。
⑥休拊髀,都生肉:用三国刘备事。《三国志》本传载:刘备寄栖刘表幕下,一次入厕,则大腿(髀)肉生,慨然流涕。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名不建,是以悲耳。”这里用此抒写作者被投闲置散,功名不就的激愤。
⑦荻笋:荻,芦苇。笋,蒌蒿。
⑧弦:指琵琶。
⑨凤吹:指箫。《列仙传》:春秋时萧史善吹箫,能为凤鸣之声。
作者于乾道八年(1172)冬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次年春过此并填写了此词。
上片落笔先写清江水流风高浪急,赣江之水,滚滚东流,千古不变,巨大的波涛声如席卷地,翻腾的波浪又如涌起重叠的房屋,江水浩渺,无边无际,十丈高的危樯,也承受不了张开的帆腹。由于夜来春雨,水势增大,水位增高,风向刚定,便命击鼓开船。此时,风急浪高船快如飞,就如当年出使金国追想大禹业绩横渡黄河一样,令人振奋。顺风急驶,作者心情轻快。与客人痛饮船上,填词佐酒,意气洋洋,潇洒风流。但表面上的轻松难以掩饰他心中沉积的愤懑,览物之情带来的开怀,无法替代报国无门,理想破灭的悲愤,作者只有借酒浇愁,以释胸中苦痛。
下片起首四句用祖逖击楫和刘备抚髀感叹的典故表达自己满腔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希望都已化为烟云的悲哀。因与朝廷政见不合,受到冷落外放为地方官,无法实现理想,他看透了一切,并表示不以此为意,不管把自己放到南方或北方,不管能否建功立业,一切都无所谓,不在乎,唯有与友人举杯同饮,才最为快乐。以下写他的豪纵行为,吃着新鲜的菜蔬美味,听着美妙的音乐,何等的惬怀。此时此刻他感到,人间还有什么事情比把酒尊前、开怀畅饮更令人高兴呢?作者这些话看似旷达不羁,实则悲恸难抑,他把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失意都化作一腔激愤,貌似豪爽,实为悲哀。全篇用典丰富而贴切自然,写景壮阔,情感激荡。
拓展阅读
1、《两宋词·洪适·满江红》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春色匆匆,三分过、二分光景。吾老矣,坡轮西下①,可堪弄影。曲水流觞时节好,茂林修竹池台永。望前村、绿柳荫茅檐,云封岭。蜂蝶闹,烟花整。百年梦,如俄顷②。这回头陈迹,漫劳深省。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③。尽三觥④、歌罢酒来时,风吹醒。
注释①坡轮:夕阳。②俄顷:形容迅速。③焚琴煮鹤:也叫“烧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上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④觥(gōng):兽角做的酒器,后泛指酒杯。
访隐图 【明】 居节 日本私人藏
鉴赏洪适晚年闲居盘洲十六年,这首词即是此间所作。全词清新明媚,充满了田园风情,但始终有浓浓的愁思在其中。
开篇即是春逝的图景。“春色匆匆,三分过、二分光景”二句并不是作者的首创,苏轼《水龙吟》就有:“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叶清臣《贺圣朝》:“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春色有三分,却已过了二分光景,剩余的一分呢? 仅余残红而已,又是一个凋零的时节,又是一个破碎的春。“吾老矣”是作者的感叹,春之将逝,人之迟暮,只有面对夕阳,细看剪影一抹。北宋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而此处金色的余晖笼罩着词人,“可堪弄影”似乎也别具风情,但已是风烛残年,哪还有此种兴致呢? “可堪”犹言“哪堪”。
“曲水”两句出自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所谓“曲水流觞”,即选择一风雅静谧之所,文人墨客列次坐于潺潺的流波边,各自盛满酒杯,并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魏晋时,文人雅士喜尚古风,常饮酒赋诗,寓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曲水流觞”自然是不可或缺之举。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兰亭集序》中的那次聚会。“流觞曲水无多日,更作新诗继永和”(苏轼《和王胜之》),可知这一习俗已是文人高雅逸洁气质的象征,这也是作者援引这个典故的目的所在。有曲水流觞,有茂林修竹,将盘洲装扮成清新静怡的居所,盘洲先生的高士形象不语自现。
“望前村、绿柳荫茅檐,云封岭”又增添了几分田园风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里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与世隔绝之地,而是具有农家恬韵之所,山、水、云、竹、柳、茅屋……巧妙结合,构筑成一派自然意趣,丝毫不亚于五柳先生的东篱、南山之乐。“蜂蝶闹”又给画面带来了几分生机和灵动,“烟花整”也平添了一丝馥郁气息,虽是春色匆匆,尚有烟花弄情。
“百年梦,如俄顷”二句作者笔锋陡转,将思绪拉回了现实中。作者经历了宦海沉浮,洞察了*险恶,最后选择了归隐盘洲,一“梦”字便将人生的虚幻、缥缈全然透露,这一梦太过匆匆,瞬间就烟消云灭,所有的抱负好似一枕黄粱终成空,这一切都令作者黯自神伤。而大宋王朝呢,不也似杨花春梦?所有的繁华艳丽,所有的富饶太平,都在靖康之变的践踏中消逝无踪,辉煌的帝王大厦瞬间崩塌,带给世人太多的伤痛。抚今追昔,作者惋惜不已,“这回头陈迹,漫劳深省”便是作者的无奈感喟。
“焚琴煮鹤”原是李商隐之语,后为宋人常用,如无名氏《沁园春·寿长斋友人》“煮鹤炮龙烙凤麟”,苏轼“破匣哀呜出素虬,倦看鶂鶂听呦呦。明朝只恐兼烹鹤,此去还须却佩牛”(《乔将行烹鹅鹿出刀剑以饮客以诗戏之》),邵雍撰《古琴吟》“长随书与棋,贫亦久藏之。碧玉琢为轸,黄金拍作徽。典多因待客,弹少为求知。近日僮奴恶,须防煮鹤时”。作者貌似在表示对音乐、仙鹤等高雅之物的自觉认同,但是“谁不爱”“人何肯”便将作者的语气展现殆尽,言外之意就是宋朝统治者过于沉溺于此,暗含讽刺,流露出作者对当局的斥责。《左传·闵公二年》:“狄人伐魏,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苏轼《杂书琴事》写道:“卫懿公好鹤,以亡其国。房次律好琴,得罪至死。乃知烧煮之士,亦自有理。”明人董纪的《煮鹤》诗:“山人偶劈琴,寂寞九皋音。借问缠腰想,何如食肉心。青田真易写,赤壁梦难寻。恐袭乘轩弊,防微意亦深。”其实宋朝帝王不一定最好此物,作者只是以此比拟,宋徽宗崇奉道教,自称道君皇帝,他穷奢极侈困竭民力,其愚昧无度和卫懿公似乎也没有多大区别,所以亡国是必然。
“尽三觥、歌罢酒来时,风吹醒”是作者采取的解脱方式,借酒消愁,以歌酒来缓解内心的疲惫痛楚,但是风又“吹醒”,忘却,终归不能。全词在深沉迂回中收笔。
这首词语言直朗,格调清刚,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上阕明丽可感,下阕悲凉凄切,以宏阔的手笔展现了一己之愁和家国之忧,其中有对山河沦陷的思索,警惕着世人的心。作者虽身在乡野,但爱国之心丝毫未泯灭。(张雅莉)
链接酷嗜金石的洪适(kuò)及《隶释》和《隶续》。洪适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他酷嗜金石碑刻,尽数十年之力大量搜集整理,编写了一系列考释研究汉隶的著作,其所著《隶释》《隶续》是仅存世的两种。相较于以前仅仅著录金石目录和跋语的金石著作,洪适在这两部著作中完整地集录石刻上的文字,他将汉碑上的隶书改用楷书释定写出,至于碑文中的异体字则照原样摹写;在录文之后,洪适还附有相关的考释文字,其中既有对石刻中涉及的历史史实、人物的考证,还有对石刻形制、收藏处所、汉隶文字释读等内容。这两部金石著作内容丰富,考核精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曰:“自有碑刻以来,推是书为最精博。”洪适的《隶释》《隶续》为后代石刻的著录开创了集录碑文的传统,具有极强的示范性,自此以后,尤其是明清时代的金石著录多依照洪适这两部书的体例。
2、满江红写怀赏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满江红·写怀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勃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致不肯一泻直下,方见气度渊静,便知有异于狂夫叫嚣之浮词矣。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倘是庸手,有意耸听,必定搜索剑拔弩张之文辞,以引动浮光掠影之耳目——而乃于是却道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真个令人迥出意表,怎不为之拍案叫绝!此十四字,微微唱叹,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悲绪,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可为见证。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轻;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之必然反映,莫以现代之国家观念解释千年往事。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痛语,说与天下人体会。沉痛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寄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盖金人猖獗,荼毒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将军而言,“匈奴”实不难灭,踏破“贺兰”,黄龙直捣,并非夸饰自欺之大言也。“饥餐”、“渴饮”一联微嫌合掌;然不如此亦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千里万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即以文学家眼光论之,收拾全篇,神完气足,无复毫发遗憾,诵之令人神旺,令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人谗害,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复可望眼见他率领十万貔貅,与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此种词原不应以文字论长短,然即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致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3、满江红写怀赏析
原文: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 一作:壮士;兰山缺 一作:兰山阙)
注释
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1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