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拜师》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几年后,不久又奉上礼物拜师,请求作(我的)徒弟。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没有接受(礼物)。(景偁)说:“我师从您,并不是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是希望能做您的学生啊.”
注释
1.余:我,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
2.北面承贽(zhì第四声):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
3.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
4.庶几:有希望。
5.偁之从先生:偁之所以跟随您。从:跟从,跟随。
6.为:成为。
7.为:写。
8.为:做。
9.既:已经。
10.弟子:学生,门徒。
11.谢:拒绝。
12已而:不久。
阅读练习
1、 解释:①既 ②弟子 ③从
2、翻译:①余愧谢,不获
②某则愿庶几焉
3、上文有四个“为”,请依次作解释:① ② ③ ④
参***
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
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
二:
翻译句子
余愧谢,不获。
答: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没有接受(礼物)。
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答: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是希望能做您的学生啊.
拓展阅读
1、秦观《鹊桥仙》原文翻译及赏析阅读答案
纤云弄巧,飞星流恨,银汉迢迢暗渡。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事。始见欧陽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纤云弄巧:片片云朵作弄出巧妙的图案。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飞星传恨:牵牛星、织女星流露出终年不得见面的离别之恨。飞星,指牵牛星,织女星。
银汉迢迢暗渡:在黑夜里渡过辽阔的天河相会。迢迢,遥远的样子。暗渡,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一相逢:指七夕相会。金风玉露,指秋风的气候。金风,秋风。玉露,晶莹的露水,古代诗词中常将金风和玉露并用。
忍顾鹊桥归路:怎么忍心回头看那从鹊桥回去的路呢?忍顾,怎忍回视。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双方的感情若是牢固、长久,又怎么在于是不是朝夕相处?朝朝暮暮,在这里指朝夕相聚。
天上中的云彩不停地变幻着奇巧的图案,牛郎、织女守候在宽广的银河两岸,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的夜晚才相会一次。可这如同秋风、露水般的短暂相逢,却要胜过人世间那些伴侣的**夜夜长相厮守。
这缠一绵的情思,仿佛银河里经年流淌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最终还是要结束,如何能忍心回头看那从鹊桥回去的路哇!两个人的感情若是能致死不渝,地老天荒,又何必在乎是不是能够卿卿我我,朝夕相处呢?
秦观(10xx---11xx),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时期扬州高邮人,著名词人。由于苏轼的推荐,秦观做过太学博士,并整理国家藏书。因一*一派之争,在*上再三遭受打击,被贬斥到遥远的西南。死于赦免后北归途中。
秦观出于苏轼之门,但诗词却自成一家,尤以词名为盛。他的词以善于刻画,用字精密,富于情韵见长。词集有《淮海居士长短句》问世。
本词是根据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写的。词人突破俗套,以全新的独特手法反映出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复杂心情,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尤其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扫陈腐,翻出新意,成了千古绝唱。
上阙:写佳期相会,感叹相逢之艰难与可贵。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以极其简约而又经济的笔墨,以轻一盈明快的笔触,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了气氛。在作者的笔下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不禁感动了天上的*和尘世间的人们,仿佛也感动了世间万物为之动容,在这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足见词人对牛郎织女坚贞不渝的爱情所持的态度。“银汉迢迢暗渡”写的是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的夜里悄悄地渡河相会的场景,是情节的推进。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这里,作品由前三句的描写与叙述转为议论,进而直接表达作者对爱情的态度:他们虽然难得见面,每年才能有一次难得的如“金风”、“玉露”般短暂的相聚,然而她们却千百年来守候在遥远的银河两岸,经年守望,心心相印,至死不渝。难得的一年一度的聚会,难得的互诉衷肠,互吐心中无尽的思念和柔情,却要远远胜过人世间那些伴侣的**夜夜长相厮守。
下阙:写依依惜别之情,揭示爱之真谛。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这三句话极言牛郎织女情之缠一绵,相聚之短暂,离别之苦痛难忍。“柔情似水”,一年才难得一次相聚和倾诉,这缠一绵悱恻的柔情,婉如这天河中的悠悠流水,短暂的一个夜晚怎说得完呢。“佳期如梦”,这相聚梦一般短暂,梦一般转瞬即逝,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如幻的难以名状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巧妙地表现了牛郎织女临别时的依恋与怅惘。一年才有这短暂的一聚,又要匆匆惜别,各回其岸边重新守候,那分别的路,看不忍,不看也不忍,复杂、痛苦、无奈多种感受跃然纸上。读之令人揪心,思之催人泪下。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词人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直至地老天荒,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同时也是词人对真爱的深刻感悟。这一感悟之笔,使全词升华到了一个新的思想极致高度。
作品以写景、叙事、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独特手法,以构思的奇巧,以新颖的意境,以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的风格,将古老的题材,古老的爱情故事,绽放出了新鲜耀眼的火花,是对传统的言情作品的一个挑战。
2、《青玉案·元夕》原文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
①花千树:千树开花,此处形容花灯之多。
②星如雨:指焰火纷飞,洒落如雨,形容烟花满天。星,指焰火。
③宝马雕车:装饰华美的骇马和[**]彩车。
④凤箫声动:指笙、箫等乐器演奏,乐声嘹亮,此起彼应。凤箫,箫的美称。
⑤玉壶:白玉灯光旋转。玉壶,一种用白玉制作的灯。
⑥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⑦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⑧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⑨暗香:本指梅花,此处借指美女。
⑩千百度:千百遍。蓦然:突然,猛然。阑珊:零落稀疏。
仿佛春风在夜间吹开了千树繁花,又像吹落了满天的星斗,如雨点般缤纷坠落。豪华的车马往来如梭,满路脂粉飘香。凤箫悠扬,四处回荡,白玉灯光旋转,光耀夺目,彻夜鱼灯、龙灯不停歇舞动,如鱼龙闹海一样欢腾。俏丽的仕女浓妆艳抹,头上都戴若闹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地飘然走过,留下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我在人群中千百次地寻找她,猛然回头,她却站在那灯火的零落之处。
辛弃疾以荥放词驰名文坛,但《青玉案。元夕》却是一首经典的婉约词。这首词先铺陈元宵夜灯火交映、歌舞并作、游人如织的盛况,下片聚焦于孤芳高洁、自甘寂寞的美人形象。作品中的美人,是作者刻意创造的艺术形象,她自甘寂寞,独立不移,不同凡俗,分明是怍者矢志追求、决不同流合污的*理想。全词以欢闹起笔,以冷清作结,以欢快热闹反衬冷落孤寂,造成境界上的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了人物形象和词作的主旨。元夕,即元宵节,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故称此夜为元夕或元夜。
作者介绍
3、《青玉案·元夕》原文及翻译赏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焰火像是被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上元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28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