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的几个故事
愿诸公还读伤寒
某年,著名西医江逢治患“夹阴伤寒”而卒,太炎亲书挽联志哀,联语曰:“医师著录几千人,海上求方,惟夫子初临独逸;汤剂远西无四逆,少阴不治,愿诸公还读伤寒。”细心品味,此联含蓄而有雅讽之意。同时章太炎却对民间医生并不轻视,曾说:“取法东方,勿震远西;下问铃串,勿贵儒医。”以章老夫子恃才傲物之辈,犹能屈尊“下问”于走方铃医,可见他对民间医药的重视了。
诚邀治病
章太炎与名医既为文朋又是医友,亲朋*经常介绍到处就诊。有一次,太炎之兄章椿柏生了一场重病,年纪已76岁,呃逆六昼夜不止。手足肿胀,头面亦肿,舌干,烦躁,病势颇险。太炎邀诊之。当时,医生们均主张用治呃常用方柿蒂汤治之。恽氏诊后,坚决反对。认为病人呃逆系由年高久病,津液涸干所致。不同于一般呃逆,用柿蒂类套方必然无效。主张用犀角汤凉血润燥。椿柏亦通医,认为用是方不合常理,不敢服用。但碍于太炎先生的面子,勉强吃了一剂。孰料,当夜即酣睡通宵,翌晨呃逆亦轻减,浮肿亦渐退,继经调理而愈。
较真“第三”
章太炎是训诂学大师,能全文背诵《说文解字》、《尔雅》,以如此深厚的功底诠释经典医藉,自是轻车熟路。上海某富商患病,群医束手,认为不治。有一位不甚知名的中医,诊视后独认为可救,处方数剂,竟告痊愈。富商很感激,慕章太炎书法名气,奉千元求先生为题一匾,想借重以扬其名。太炎手书四个大字,曰“第三”。富商大惑不解,请教于他人,都认为“第三”显含贬义,可能是“第二”之笔误。富商乃婉求太炎先生改写。太炎大发脾气,说:“所书无误。医之誉,无过于此者,彼果为名医,必知其义。”且补署落款“章炳麟”,以坚其信。富商不得已,才将书法制匾奉送。医者收到后,喜出望外,高悬于厅堂。原来《史记》上的,姓秦,名越人。《史记正义》引《八十一难序》云: “秦越人与轩辕时相类,仍号之为”,已经是“第二”,故誉“第三”并没有错。章太炎满腹经纶,焉能不知此等学问。
拓展阅读
1、回乡偶书编一个故事400
贺知章今年八十五岁,刚辞官。他决定回家乡安度晚年。他身穿一件长衫,胸前飘着长胡子,一头灰白的头发,精神矍铄。
坐船缓缓靠在树头的小码头上,他慢慢下了船,先坐在一棵大枫树下休息,边看着孩子们在玩捉迷藏。他看见孩子们那张张笑脸,他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忽然,有两位小朋友跑到贺知章面前,其中一位小朋友问:“老爷爷,请问您是从哪里来的?”贺知章一听,伤心极了,他感到十分忧伤,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想:我本来就是这里人,虽然口音没有改变,但时光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也难怪现在的孩子们全不认识我了。于是他低着头,一步一步的朝前走着走着。
他终于回到原来的家,坐在凳子上,他想着刚才的事,越想越忧愁,越想越痛苦,为了排遣自己的忧愁和伤心,他提笔写了这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回乡偶书编一个故事400
“啊!终于到家了,都六十年了,变化真大啊!咦?我小时候经常爬的白杨树还在啊!真让人怀念啊!”
一位两鬓斑白,满面风霜的老人站在村口,只见他牵着马慢慢走进村里。他到处寻家,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个角落,有一座老屋被拆了,他以为是他的房子,就连忙走过去。他用手摸了摸房子的柱子,眼睛里全是眼泪,突然一颗晶莹的泪珠滚落在地。他一边坐在台阶上哭,一边自言自语:“唉!是我不好,没能经常回来,房子都没了。”
可是就在他放弃想走时,突然来了几位小朋友,走到他跟前问道:“您是谁?我怎么没见过您?难道您是这栋房子的主人?”只见他摸着胡子说:“我也不清楚,可是我却怎么找到找不着我的房子。”孩子们对他说:“我家旁边也有一栋六十几年没人住的房子,听我爷爷说还是他朋友的。”(“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笑”和“从何处来”没有表现,另外孩子们的衣着外貌也可点面结合地写写!)
说到这里,沮丧的贺知章把眼泪收了回去,慢慢地跟着孩子们走。到了,那孩子赶快跑进家里和爷爷说:“爷爷,外面有一位来找家的老人。”爷爷听了连忙走了出去,贺知章见了赶紧介绍自己,可老爷爷听见“贺知章”三个字时格外惊讶,他拥抱着贺知章说:“啊!我的老朋友啊,我们有多久没见过面了。你这一走就是六十年。来来来,今天我请你喝酒。”
贺知章十分感谢孩子们,于是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就这样,贺知章回家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3、回乡偶书编一个故事400
一天清晨,一位老人回到了家乡,他两鬓的头发已经变白了,他的胡子也白了,但精神矍铄,他就是大诗人贺知章。
他到了村口看见了那棵柳树,它垂着长长的枝条,宛如绿帘子,绿得耀眼。他想起了《咏柳》那首诗。他拍拍那棵老树说:“老朋友,你还年轻,而我却老了。”他再往前走,看见一群孩子,其中有个孩子跑过来问贺知章,说:“老爷爷,你从哪里来?”贺知章说;“我从朝廷来啊!”但他家乡的口音还是没有变,小孩子觉得很奇怪,他怎么会回我们这的方言呢?说:“我听我爷爷说过,有一个朋友是朝廷的。您是不是就是他的朋友啊?”贺知章说:“我就是来自朝廷呀。”小孩子说;"您在这里等一会儿,我去给你找爷爷。”小孩的爷爷出来了,一看是老朋友。老爷爷跟贺知章说了半天的话,贺知章说:“我的老房子呢,带我去看一看,”我爷爷说:“那好吧,我领你去看看你的老房子怎样了?”
到了贺知章的老房子,贺知章进了屋,左看看右看看,说:“我的老房子也没有什么变化呀!”
这时,他拿起了毛笔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回乡偶书编一个故事400
抬头望着皎洁的月光,又勾起了我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不知家乡的月儿也似这般明亮吗?也是时候该回去看看了。”我捋着胡须,喃喃自语道。
第二天早上我毅然决定回家乡去看看。坐在马车上,我归心似箭,心情无比激动。少年时便离家,如今我已是白发苍苍,日思夜想的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带着满怀的期盼,路途的颠簸也变得不再那么难耐了。
终于,经过长途跋涉,马车停了下来。我赶紧走下来,家乡那条清澈的小溪远远地映入眼帘,天空还是那样的湛蓝,树木还是那样苍翠……眼前这绵绵不绝的美景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
正在我陷入回忆的时候,一声甜甜的童音飘入耳畔:“老伯伯,您从哪里来啊?”我定睛一看,只见两个穿着嫩黄色衣裙的小孩正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的看着我,我弯下腰笑着用家乡的口音对他们说:“我从很远的地方来,但我以前也是这里的人啊!”他们不解地摸了摸小脑袋异口同声地说:“你也是我们这里的人吗?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呢?”听到这里,我的内心汹涌澎湃,十分伤心,一时间不禁老泪纵横。我亲爱的故乡啊!我应该早一点回来看你的!
5、30个智慧小故事欣赏
蜗牛六六在全城的蜗牛爬行比赛中得了第一名,顿时骄傲起来,他开始到处嚷嚷:“谁敢和我比爬行?我是最快的。”
其他蜗牛听后纷纷缩回了头,六六更得意了,脑袋仰得老高。
“我来和你比一比。”一个很小的声音从墙根传来。
“是谁这么大胆?”六六循声找去,发现了一棵细细小小的绿芽,原来是她在说话。
六六忍不住大笑起来,说道:“你这么小,又不能移动,怎么和我比啊?”
“我们就比爬竹竿好啦!”小绿芽指指旁边立着的竹竿。
“没问题!”六六爽快地答应了,心想:这根本不是比赛,不过是我一个人的表演而已。
六六与小绿芽的比赛正式开始了。
第一天,六六爬得很快,把小绿芽远远抛在后面。
第二天,六六有点儿偷懒,他爬一会儿歇一会儿,到傍晚时,小绿芽已经快追上他了。
到了第三天,早上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六六只好原地休息。他暗自庆幸:多亏我有厚厚的壳可以避雨,这下,小绿芽可惨了。
雨停后,当六六从壳里钻出来,眼前的景象吓了他一跳:小绿芽的茎牢牢地缠在竹竿上,长得好高好高,已经把六六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由于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小绿芽长得更快了。不久,她就爬上了竹竿的顶端,还开出了许多漂亮的花。
小蜗牛呢?他还在后面慢慢地爬着。他哪里知道自己遇到了植物界的“爬行”高手——牵牛花。
牵牛花心里也明白,自己是借助竹竿的支撑、雨水的浇灌和阳光的照射,才在这场比赛中获胜的。她使劲儿亲了亲竹竿,然后向白云和太阳微笑表示感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3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