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4、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5、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6、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案。
7、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8、表演课文内容。
9、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10、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拓展阅读
1、小学五年级下语文《语文园地 七》优质课教学设计
1.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试着写一写。
2.读例句,初步体会烘托、渲染的表达特点。
3.朗读并背诵《乡村四月》。
[教学重难点]
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试着写一写。
第一课时
一、学习“交流平台”
(一)教师导入,明确学习内容及目标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部分的“仿写”,请同学们看看在学习目标中哪些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
(静态美、动态美)
2.启发学生思考:从学习目标中,可以看出我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预设: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试着写一写。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请同学们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各找出几句有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2.小组交流阅读体会,再全班汇报。
(1)动态美:在《牧场之国》中,如“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人们的活动融入祥和、静寂的景象中。
(2)静态美:《威尼斯的小艇》中的“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写出了威尼斯的静态美。
虽然不是直接写人,但能从中感受到人们的活动:如,“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中有关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语句,并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4.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能使我们更好地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
二、词句段运用
(一)学习第1小题
1.(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例句。
2.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句子一:这句话运用了动态描写,写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句子二:这句话运用了静态描写,写出了车船过后,荷兰静谧、安详的情景。
3.指导学生仿写句子。
(1)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课本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情景仿照例句说一说。
(2)指名学生分享成果。
(3)课件出示范例:放学后的校园
叮铃铃……教室的音箱中放出欢快的音乐,同学们随之手舞足蹈起来,老师见状,也不好拖堂,匆匆布置下作业便离开了教室。只见同学们飞快地收拾书包,拉链声,欢笑声,说话声,不绝于耳。灯一盏盏地灭了,门一扇扇地关了,嘈杂的校园顿时安静了,在暮色中沉静下来。3.仿照下列例句,写一个动态描写的句子。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2小题
1.(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例句,注意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下面的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表达的特点。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指名分享答案。
3.师生共同明确。(烘托、渲染)
句子一:选自《金字塔》片段。作者不厌其烦的,反复地渲染、烘托金色,用这样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塑造一幅瑰丽、宏阔的画卷。
句子二:节选自季羡林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在写泰姬陵的时候也反复用白色去渲染泰姬陵的美。
句子三:选自朱自清的《绿》。中途再写西湖的时候反复用绿字,所以我们会感受到作家的独特的文学化的表达手法。
4.请你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写一处景物。
例:周日,我要去拜访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远远望见一扇浅蓝色的门,很快就知道这就是朋友的家了。叩响了门,穿着蓝色套装的朋友出现在眼前,走进去,看见了湛蓝色为主的壁画;书柜也是偏蓝色的;我坐在蓝白条纹的沙发上,捧着蓝色的茶杯,眼前的这些倒也搭配得很令人舒服。
二、日积月累
(一)课件出示《乡村四月》及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借助图片了解乡村的美、四月的美。
2.引导学生提出这首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山原:山地和原野。
(2)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3)子规:鸟名,杜鹃鸟。
(4)才了(liǎo):刚刚结束。
(二)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引导学生把握词的大意,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小组交流。
1.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茏。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又马上要开始插秧了。
3.全班交流: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预设: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乡村四月》。
5.全班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本次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与词句段运用第1题所涉及的内容,都是针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总结与拓展运用,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语句段运用第2题中所涉及的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学生对于季羡林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和朱自清的《绿》比较陌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较为陌生的课文或语段应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
2、小学六年级下语文《语文园地 五》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1.交流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相关词语的意思。
3.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
4.从整体布局、运笔风格、结构安排等方面欣赏书法家赵孟的楷书作品。
5.积累有关革新、发展的古语名言,大致了解这些古语名言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交流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推想成语的意思。
1.交流平台
围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话题,以孔子的名言谈话导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总结,强调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运用这些好习惯来提高学习效率。
2.词句段运用
引导学生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相关词语的意思,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以谈话引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名人名言,让学生通过比较引用名人名言的句子和去掉名人名言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再联系课文内容和例句深入体会引用的好处。
3.书写提示
通过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拓展交流他们所了解的其他有名的书法家,引入书写提示。引导学生从整体布局、运笔风格、结构安排等方面来欣赏赵孟的楷书作品,并谈谈对自己今后写字的启发,达到提高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和指导学生写字实践的目的。
4.日积月累
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古语名言,通过自由朗读、练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语名言的意思。学生交流自己对名言的理解,教师引导总结四句话的相通之处,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最后拓展交流这四句名言对自己的启示。
多媒体课件。
第1课时
1.交流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相关词语的意思。
3.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
一、
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汉书·贾谊传》
谈话:孔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今天我们来围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板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读一读,结合实际交流。
(1)启发引导:同学们,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你们会怎么办?
预设:遇到问题,随时向人请教,或者读书、查资料,琢磨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结:对啊,勤问勤查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让我们学到不少知识,也能让我们获得好的学习方法。(板书:勤问勤查的习惯)
(2)自读交流。
①同学们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一边读一边思考:除了“勤问勤查”,还提到了哪些学习方法?
l
重点的句子做标记。
②学生交流学习方法,读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l
勤问勤查的习惯
l
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l
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
l
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3.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1)引导交流:在学习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你们还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请大家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课前预习的习惯、举手发言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
(3)小结:同学们,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的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怎样通过“交流平台”的教学,让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呢?首先,谈话导入,引入交流主题;接着,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谈到勤问勤查的习惯,以及其他三种学习习惯;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交流自己的好习惯。
二、
词句段运用
1.推想词语的意思。
(1)设问引入。
师:同学们,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的。理解成语意思的方法有哪些呢?
预设: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抓重点字等方法。
引导:今天我们来学习联系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成语意思的方法。
(2)举例说明。
①出示成语:赴汤蹈火。
②引导:请联系文言文学过的生字,说说成语“赴汤蹈火”的意思。(指名说)
③回顾:《两小儿辩日》中“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汤”是什么意思呢?(热水)
④学生试着解释成语。
⑤教师小结:跳进热水之中,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3)完成练习。
①学生根据刚才的方法,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成语的意思,完成课本第91页的第一题。
课件出示:
你能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下面成语的意思吗?
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
过犹不及
②学生交流。可以运用泡泡提示语中的句式交流。
走马观花:走,奔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自愧弗如:弗,不。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声泪俱下:俱,一起。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
不以为然:然,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过犹不及:及,达到。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引用名人名言。
(1)谈话引入:请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名人名言。(可指名回答,也可小组内互相交流)
过渡:同学们知道的名人名言真不少。在文章中引用名人名言,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2)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
①读下面的语段,体会引用的好处。
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比较引用名人名言和去掉名人名言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l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l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
②教师归纳总结。
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具有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练等作用。而在文章末尾引用名人名言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启迪读者的作用。
(3)联系实际谈体会。
教师提问:你在习作中引用过名人名言吗?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举例说明,谈体会。教师予以肯定和鼓励,并提出要求。
【设计意图】如何让学生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呢?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作比较。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习作中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因此,设计了“联系实际谈体会”的教学环节。
第2课时
1.从整体布局、运笔风格、结构安排等方面欣赏书法家赵孟的楷书作品。
2.积累有关革新、发展的古语名言,大致了解这些古语名言的意思。
一、
书法欣赏
1.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
师:这是谁的作品?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书法家?
学生:这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知道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书法家。
师: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是指唐代欧阳询(欧体)、唐代颜真卿(颜体)、唐代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赵体)。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的书法作品。
2.书法欣赏。
(1)指导欣赏的方法。
可以从运笔特点、结构特点、整体感觉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
(2)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的楷书作品《三门记》。
①课件出示作品:
课件出示:
②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示: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③师:欣赏完《三门记》,你对今后的写字有什么想法?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由“楷书四大家”引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常识,还对书法家赵孟的成就心生敬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提高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而本环节突出了方法指导。最后,引导学生从书法欣赏中受到启发,指导自己的写字实践。
二、
积累古语名言
1.读一读,了解大意。
(1)考考大家:比喻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可以用哪一句古语名言来形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读一读下面的古语名言。
课件出示:
l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l
苟日新,**新,又日新。
——《礼记》
l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l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
自由朗读,教师教读,练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大致意思。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只有发生变化,事物的发展才不受阻碍,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说明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必须要改变现状,进行变革。
②苟日新,**新,又日新。
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不停地革新。这句话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要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创新不已。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常用以比喻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④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如果对人民有好处,
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
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4)这四句话的共同意思是什么呢?(*创新,发展超越)
2.背一背,畅谈体会。
(1)引导背诵。
(2)拓展说话:学习了以上四句古语名言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对于这四句名言,重点是让学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这四句名言都是文言古语,有些拗口。老师要教读几遍,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读熟了,“其义自见”。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老师只适当点拨指导。最后,力争让绝大部分同学把这四句古语名言背下来。
语文园地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语文的核心素养。本次语文园地教学,注意到了以下三个方面:
1.巧妙导入。
成功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次“语文园地”设计了设问导入、谈话导入、图片导入等,效果不错。
2.方法指导。
千金在手不如掌握“点金之术”。例如,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而是以此为例教给学生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即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理解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并解释成语。后面的“书法欣赏”也是从鉴赏方法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的。
3.培养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名人名言的能力,培养学生书法鉴赏和书写的能力。
3、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人教版
一年级一班有29位小朋友。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生活还不适应,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都没有形成,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总复习。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认识立体图形,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六、课时安排。
4、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人教版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有学生55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纯真,善良的本性。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应用题都存在困难。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本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其中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三、本册教学总目标及要求:
1、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工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3、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实际意义。
4、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5、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人教版
认真落实校长办公会关于新学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以《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围绕“教学”这一中心点,紧扣“质量”这一立足点,加强研究,大力实践,抓实教学常规工作并有所创新,积极稳妥地推动我校的课改工作,形成具有一中特色的办学风格,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学生为本。备课组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点,集体探讨一种学生易接受、易掌握的教学方法,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并保持集体备课的持久性、二次备课的艺术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抓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知识与能力并举,在教学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并强化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开发课程资源,以在到活跃课堂的目的。
三、工作措施。
1、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备课组的建设,充分发挥好老教师和各级骨干老师的带头作用。
2、备课:以集体备课为主,形成统一的有本校特色的讲学稿,保管好所有教学案、课件,供下__届使用。
3、每周备课时,确定下周每节课的内容及每节课的重难点,以及每节课的教法和策略,严格把关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每章开课前,我们先阅读全章内容,确定全章的重难点,做完全章的课后习题。
5、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在二次备课时重新修改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掌握知识,力求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6、让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更好的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数学实验的环境。所以我们组上课时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以此强化课堂交流、探索、创新、提高效率。
7、各教师及时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8、合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阵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能力的训练。
9、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注重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10、加强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作业习惯、听课习惯,严格把握作业的质量,控制数量,及时批改,及时调控教学。讨论和交流上周的教学体验,互相促进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9ppc.cn/articles/3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