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老鼠》教学设计范文
本次教学重点是要让孩子熟悉寓言的形式。以往我们在处理寓言时较严肃,对寓意把握抓得很紧,其实态度上可以放得轻松些。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提…自己对故事的看法,让学生慢慢学到掌握主旨与批判思考的能力。
1.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大意。2.能从阅读的材料中,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3.能依主题表达意见。
四年级
一、阅读前:
唤起相关经验1.跟学生谈谈寓言故事和一般故事有什么不同。2.请学生讲一件自己想做的事。3.请学生思考这件想做的事.有人支援吗?做这件事会遇上什么困难?
二、阅读中:段落阅读及理解、整理
(一)朗读文章第一到第四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
(1)读出紧张的语气
“快打消这个念头吧!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危险.我们怎么能放心呢?”
(2)读出坚定的语气——“我从来没见过大海,而且现在正是看海的好季节,我一定要去看看,我足不会改变心意的!”
(3)读出关际的语气
“看来我们是没办法阻止你了,你自己可得多加小心啊!”
2让学生谈从文本中所读到的信息。
3教师同步做故事整理。
(二)朗读课文第五到第十自然段
1.让学生谈从文本中所读到的信息。
2教师同步整理小老鼠的历险。
(三)读者回应:做选择,谈思考
读到“又累又怕”.请学生想想如果是你你还会继续旅行吗?说说为什么。
三、阅读后:读结局,谈寓意
(一)师生共读文本结局
(二)思考寓意:请学生想想作者想用这个故事传达什么信息
1请用句话写下来。
2.跟邻座的同学谈谈。
3.修改后与全班分享讨论。
(三)教师归纳统整,引出本课寓意
四、延伸思考
l就不同的结局,思考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结局一:看到一片义臭又脏的大海。
结局二:有许多的猫咪、灾难在等着它。
2.教师总结。
在追求心愿、梦想时,结果可能不如自己所预期的完美,但在过程中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拓展阅读
1、《新型玻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1、通过“新型玻璃展销会”这一形式,引导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激活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出*的“小推销员”。
2、能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进行读写迁移,写一写自己的小发明,把它的特点和用途写清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能熟练阐述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争当优秀“推销员”。
能灵活处理“展销会”上的突发事件,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信息资料】
“新型玻璃展销会”横幅、新型玻璃公司聘任书。
一、“我说你猜”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自主进行“我说你猜”口语交际训练。
2、师:现在“我来说”、“大家猜”。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
请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记住了《新型玻璃》一课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学生畅所欲言。)
师适时板书5种新型玻璃的名称。
二、创设情境,拓展思维
1、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新型玻璃公司的董事长史密斯先生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他将在明天来福安举办一次“新型玻璃展销会”,他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伶牙俐齿,特别想邀请我们班的同学担任推销员,为他们公司推销产品。
你们有信心吗?
2、怎样才能成为出*的推销员呢?
⑴学生自由说。
⑵师小结:
出*的新型玻璃推销员应:说话大方,语速适中,能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3、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一种玻璃,认真读一读。
4、找你的学习伙伴,小组内讨论讨论如何推销你的新型玻璃:
小组讨论,师**点拨。
三、争当推销员,深入探究
1、现在咱们班就是展销会会现场(张贴“新型玻璃展销会”横幅),你们看,来宾真不少,连听*也来了。哪个推销员最能干,能把他们说得心服口服,愿意把钱掏出来买玻璃,那么你们就成功了!
2、学生们百花齐放,尽显其能,争当“小小推销员”:
在讲述推销过程中,师适机点拨,强调要讲清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
3、变换角*,评议举荐推销员:
⑴如果你们是史密斯先生,你会选谁担任“新型玻璃公司”的推销员,为什么?
⑵学生评议,举荐。
⑶师向“出*的推销员”颁发“聘任书”。
四、读写迁移,张扬个*
过渡:刚才,大家都成功地把自己的产品介绍给了顾客。真棒!
1、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上起着重要作用。
2、作为小发明家,你们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或者什么样的新型房子、桥梁、道路……把它的特点和用途写清楚。
3、学生练笔,师**指导。
4、对写得快的学生,可以选其练笔,与大家交流。
5、总结提高: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同学们,勤奋请从今天开始,你们会是未来出*的发明家!
五、作业设计
阅读《补天》这篇课文,说说你想到什么。
夹丝网防盗玻璃
2、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范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暗等14个字;
2、积累本课优美词句,并会简单的运用。
3、在课文的语言中,感受想象的艺术魅力,发挥自己的想像。
4、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神话故事,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开课激起导入
小朋友,每天我们抬起头会看到蓝蓝的天空,每天,我们踩着脚下的土地。我们会看到高山,会看到河流和湖泊,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的祖先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时科学技术不发达,还不能解释这些种种现象,所以就有了很多有趣的神话故事。你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一看,远古的人们的眼中,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
2、生小组自学生字,看看谁的识字方法好。
3、交流识字。
4、汇报。
5、教师用卡片检查识字效果。强调“血”“宗”的读音。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6、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能读好吗?学生自己练习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三、写字教学
1、“肢、肌、肤”:
观察这几个字的结构,学会把结构相似的、想近的,结合起来学习。
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写一写。
2、“丈”:
注意与大字区分,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丿”要在田字格中间位置其余几字都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注意提醒学生组词和字音。
3、练习写字,老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新课学习
1、通过上节课的阅读,谁能大概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2、天和地倒底是怎样分开的呢?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小组读。找一找这一段里意思相反的词语。大家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3、读一读你找出来的词语。
4、天地分开了,世上的万物又是怎么来的?齐读课文3、4自然段。
5、说一说,盘古的身体是如何化作世界万物的?指名说,同桌说。
6、仔细读一读文章中写盘古变化时的句子。
7、注意多音字“倒”,自己查字典,学一学这个多音字。
8、文章最后为什么说盘古是人类的老祖宗?
3、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范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混沌等词义。
3、体会盘古的勇敢、伟大、奉献精神。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先辈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你们的书读得真多,知识真丰富,老师要把下面这个神话故事奖励给爱读书的孩子们。
二、由喜闻乐见的动画过度到课文的学习
2、谁能说说这个神话的名字是什么?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感悟大意
打开课本,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哪儿特别感兴趣,就多读几遍。
自由朗读。
四、紧扣神奇,品读课文
(一)、故事神奇在哪儿?找找并用笔做上记号,读一读。
(二)、学习劈开天地,体会盘古的伟大。
1、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2、找出反义词和近义词。
3、朗读这一段。
4、天地劈开后,盘古又是怎么做的?
5、做动作理解盘古的艰辛、伟大。
(三)学习创造世界,体会神奇。
1、盘古用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地形成了,盘古却累得到下了,盘古倒下后,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课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下来,再抄到积累本上。
4、学生勾画、摘抄。
5、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填。
6、同学们读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盘古到下后身体变化的画面,你看到了吗?
7、那再让我们把这雄壮而动人的画面转化成饱含深情的语言,读出对盘古的崇敬之情吧。
五、拓展练习
盘古的()变成了()。
六、总结全文。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伟大
神奇
第二课时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分工,拥有一定的人际效技能,收到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2、随文识字、写生字、词;
3、策划下节课的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体会神话故事充满想象的特点;
3、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CAI课件
一、确立问题
1、回顾学生自行策划的学习活动,提出师生一起过中国神话日的想法。
2、引出为什么邀请盘古这一问题。
二、自主阅读
1、自己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理由。
2、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表格提供的程序及内容来完成)
三、汇报交流
1、分组汇报,感情朗读。
(点拨引导理解混沌、创造)
2、组内讲述故事,合作评价。
(利用讲故事评价表)
四、想象创编
思考
1、提供思路:我想把手接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2、生写诗句(我想)
3、深情呼唤。
五、总结
板书:
(学生板书)
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39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