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小时候故事
在世界的名人们的故事,你知道有哪些?这些名人的故事是什么样子的?
他的名字响亮而辉煌,他那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的声音,感动了全世界的观众,他就是当代最着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
帕瓦罗蒂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做着卖面包的生意。帕瓦罗蒂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他的嗓音嘹亮而独特,有人预言他将来肯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但是在那个年代,帕瓦罗蒂的父母仅靠卖面包根本无法让他进入音乐学院学习。
一所专门为贵族学生开办的音乐学校的校长看到帕瓦罗蒂很有天赋,破格让他进入学校学习。帕瓦罗蒂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因此他比任何人都努力。为了回报校长,他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学校,为同学们把开水烧好,每天放学,他都是做完清洁以后才离开。
校长对学生非常严格,一次期末考试,只有帕瓦罗蒂一个人通过了考试,其他学生都非常不服气,他们嘲笑帕瓦罗蒂是卖面包人的儿子,帕瓦罗蒂被羞辱得满脸通红。校长知道后把帕瓦罗蒂叫进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卑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求上进,我相信你将来肯定是最优秀的。”
帕瓦罗蒂没有辜负校长的期望,二十五岁时,他因为演唱《波希米亚人》的主题曲而荣获国际声乐比赛一等奖,从此开始了他光辉灿烂的歌剧演唱生涯。
卑微并不可怕,它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有利于成就伟大的事业。但有的人却因为放大了卑微而不思进取,最后只能一事无成。
967年3月,波兰华沙第一中学初中一年级某班,体育老师波尔正在为大家布置今年的体育任务。由于年底要进行铅球项目的统考,因此,他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上报铅球的完成距离。
下课时,同学们上交了一份目标单。大家所报的目标十分保守,有的甚至比基准分还要低出许多。波尔一边看着,一边皱着眉头,觉得大家的体质和心理明显存在问题。
但接下来,他看到了一份意外的目标单,上面赫然写着目标距离:11米。
要知道,男子铅球的达标距离是8米,所以大家报的目标都尽量靠近8米的距离。但这个孩子所报的目标值却是如此之高,这不得不令波尔感到吃惊。这一定是个调皮的孩子,因为这是个世界冠军才敢报出的目标距离。
他看到了孩子的名字篇二:科莫罗夫斯基。
他示意他留下来,他有话要与他讲。
他看着科莫罗夫斯基的脸。他十分瘦弱,带着这个年龄段孩子少有的成熟与深沉。在交谈中,波尔了解到,他家境一般,父亲与母亲离异,是个典型的缺少关爱的孩子。他可能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这个目标值虽然不是基准测试值,但需要备档,会影响到孩子的年底成绩。目标值报得过高,就意味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他不想让孩子承受太大的压力。
老师将想法告诉了孩子,劝慰他应该从实际出发,但孩子却意外地说道:“目标值如果定得太低,我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我想我可以接近目标值的。”
接下来的几堂体育课,这个孩子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他给出的其他项目测试值依然比其他同学要高出许多。波尔想起孩子说过的话后,选择了鼓励而不是阻挠。
孩子在体育课时加倍努力,他目光炯炯,仿佛有用不完的智慧与力量。
但他的成绩实在太糟了,身体瘦弱,有些正确的姿势还没有掌握好。
这个叫科莫罗夫斯基的孩子,没有因困难而浅尝辄止,而是利用休息时间来到操场上练习。波尔有好几次看到他将铅球一次次掷向目标值,虽然与目标值仍然有太大的距离。
年底考试时,这个孩子破天荒地将铅球掷出了9.5米的距离。这个成绩,在所有初中一年级学生中是最好的。
波尔兴奋地告诉了大家这个孩子成功的秘诀:将目标定得更远大些,让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而不是停滞不前。目标定得越远,成功的概率就会越大。
这个叫科莫罗夫斯基的孩子,从小就将目标瞄准了总统的宝座,他在小时候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将总统这个位子变成有爱有感情的角色。
*垂青于目标远大的人,心有多大,*赐予你的权利就有多大。
一向以温和著称的科莫罗夫斯基于2015年7月5日成功当选为波兰新一届总统。
瞄准月亮的弓箭手,总比瞄准树木的人射得高。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拓展阅读
1、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名人故事
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2、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名人故事
北宋大文学家、*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家。
3、小时候那张世界地图作文500字高中高三作文
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关系和我比较好的同学跟我说,他想要一幅世界地图。
后来我想都没想直接跟他说没有关系,我家有一张世界地图可以借给他看。但是说完之后我就有点后悔了,因为我家的那一幅世界地图是贴在墙上的,没有办法占下来,如果要是拿下来的话就弄的墙都很难看世界地图也很难看。
但是我已经说出来了,也没有办法反悔。
更何况那个关系和我比较好的同学,她也一口答应了还是开心。
然后我就跟他说等我把世界地图拿了之后就在学校门口附近的那个桥上等他。因为当时我们在聊天的时候就已经是周五了,第二天不上学,只是周六我们约出来一起玩耍。
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我为什么傻乎乎的就一定要在周六把地图拿给她看,因为她又不急着用,完全可以下周一拿给他嘛。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偷偷的把世界地图从家的墙上撕下来的时候,还挨了一顿骂。我当时还傻傻的以为爸妈不会发现,可是那么大的一张地图挂在那里。
突然就说说不见就不见了,怎么可能不会被发现。
我想我小时候可能脑回路真的有些奇怪。
后来我还是把那张世界地图拿给我的同学看,但是他再也没有还给我过后来,他和其他的小朋友玩的更好了就不怎么和我玩耍了。然后我就很委屈的想,他是不是因为我家的世界地图,所以才跟我玩的很好呢?
4、收集名人珍惜时间故事
爱迪生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一位青年画家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大画家柯罗请教。柯罗指出了几处他不满意的地方。 ”谢谢您!”青年画家说:“明天我全部修改。”柯罗激动地问:“为什么要明天?你想明天才改吗?要是你今晚就*呢?”可见柯罗是多么珍惜时间。
5、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随笔:记忆中的年味
不知不觉又到了年尾,广播、电视里不时地播报一条关于如何抢购火车票的信息或者夫子庙的扎灯艺人们今年又推陈出新了哪种花灯的报道;去商场、超市购物时,忽然发现,各类年货已经辟出了采购专区供人挑选;春节的脚步一天天近了,生活中、空气里“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
或许人到中年了吧!念旧的情节也日益加重。
记得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常年吃不到的食物和零嘴,还有父母和其他长辈一年一次封“耀眼”的红包,都是物资匮乏年代小孩子们心驰神往的东西啊!年,也就显得格外珍贵!而且新年里,孩子们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可劲地吃,可劲的玩,再淘气的举动,大人也会没奈何、好脾气地包容了。就算没有丰富的电视节目观赏、没有灿烂的烟花、爆竹可放,光节日里呼朋唤友约上几个小伙伴去秦淮河边的夫子庙转转,在喧闹的人群里嘻笑、扎堆,尝尝难得一吃的地道小吃,看看买不起的花灯,逛逛有趣的花鸟市场,那就是莫大的享受!至于我,能阔气地揣着够买几本小人书的钱去新华书店看半天的闲书,那感觉就像大富翁一般底气十足,心情舒畅。
那时候过年感觉很忙,兴奋的起点一进腊月就开始酝酿。大人们早早的开始准备过年的各种食材。拿出攒了许久的各种票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还是计划经济供给制,买食物与用品要同时用票据和钱*)与钱像小鸟搭窝一样一点点从菜场、供销社换成数量有限鸡鸭鱼肉和瓜果蔬菜,然后再煎炸烹炖制成半成品摆放起来备用,小孩子们也被家长们安排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而年的气氛就在人们精心劳作中慢慢发酵、变浓。
做熏鱼、炸春卷、炒花生、煎蛋饺,样样都要从头做起,至于杀鸡、宰鸭、剖鱼、腌咸货等活计皆得事事亲力亲为,因为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现成的,何况那时大家都没有多少钱!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的能力在过年时就能完全体现出来。多幸运,我有一个能干、好脾气的妈妈,不仅能烧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每年还很有爱心与耐心为家中的老人、孩子准备难得一见的甜点与零嘴。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至今提起我母亲,还会念念不忘她烧的“咸肉炖黄豆”、“红烧猪蹄”、“银耳红枣羹”。因为能干的母亲,我童年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过年前半个月,家中过道里那只小煤炉开始发挥它一年中最大的功效——有时炖着笋干烧肉,有时炖着糯米红豆蜜枣粥,有时炖着咸肉烧黄豆,往往满屋飘香时,我和弟弟就忍不住蹲在煤炉前迈不动脚,直到妈妈主动提出让我们挖一勺子尝尝鲜才罢休,而家中那只“可怜”的猫咪也懒懒地趴在炉灶旁不肯离去,大概它也被食物的香味熏迷糊了,就算吃不着,闻闻香味也好吧!
现在的人们靠手机、电脑、电话、快递将彼此的心意与祝福送到,却也少了面对面的欢畅地交流,那时候流行互相串门似的去拜年。三十多年前的部队大院,每排房子是以单位为编制的,于是过年那几天常常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两个要好的同事,相互邀约去某一家拜年,喝茶聊天后,这家的男主人再与来者一块出门去下一家,最后往往变成一群人去某家拜年,人一多就热闹,有时房子小,人都坐不下,大人们就索性开着门,有的站在屋里,有人站在屋外,不分彼此、笑眉笑眼地随意拉呱,那场景喧闹得快把房顶掀了,小孩子们也趁机像条小鱼一样溜到邻居家的饭桌上多抓一把瓜子、糖果放到自己小口袋里潇洒一回。这时候的大人们常常假装看不见,甚至主动将零嘴分送给起哄的孩子们。如果亲戚朋友多,关系又走得近,主人是要留饭的,可能直到小年,互相之间还没转完呢!
如今简单了,一个电话或者一条短信就搞定了,人与人的距离却反而远了。我想这祝福的传达可能不仅仅限于能看、能听,或许那一张张相互熟悉的面庞上质朴、真诚的笑容在彼此心间的流淌才更让人窝心、心动吧!
过年是什么?过年就是让亲朋好友有个相聚、沟通的机会啊!让由于地域而隔开的家族成员、老少爷们再次聚集,让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们有一个孝敬父母、陪伴长辈唠嗑的宽裕时间;让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以节日的名目放松、亲近,在家人精心准备的香味扑鼻的饭菜香中感受家的温馨与舒心。
中国人的过年,说白了,就是以家的名义招唤远方游子归巢的号令。所以过年了,就带着孩子回家看看吧!家乡的山水还是如小时候一样亲切吗?看到邻居叔、婶们日渐衰老而微笑的脸庞,好像自己再次回到当年活泼、可爱的孩童时代,让父母冷清了一年的老宅多了一份难得的热闹。而家家户户,因为有了老人与孩子的欢笑才更有年的味道。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16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