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一统六国》

发布时间: 2025-08-14 09:11:03

历史故事《一统六国》

秦王政杀了荆轲,当下就命令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着兵马抵抗,哪里是秦军对手,马上给秦军打得稀里哗啦。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秦王政又派兵追击,非把太子丹拿住不肯罢休。燕王喜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

秦王政又向尉缭讨主意。尉缭说:“韩国已经被咱们兼并,赵国只剩下一座代城(今河北蔚县)燕王已逃到辽东,他们都快完了。目前天冷,不如先去收服南方的魏国和楚国。”秦王政听从尉缭的计策,就派王翦的儿子王贲(音bēn)带兵十万人先攻魏国。魏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建没有理他。公元前225年,王贲灭了魏国,把魏王和大臣都拿住,押到咸阳。

接着,秦王政就打算去打楚国。他召集将领们议论了一下,先问青年将领李信,打楚国要多少人马。李信说:“不过二十万吧。”

他又问老将军王翦。王翦回答说:“楚国是个大国,用二十万人去打楚国是不够的。依臣的估计,非六十万不可。”

秦王政很不高兴,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样胆小?我看还是李将军说得对。”就派李信带兵二十万往南方去。

王翦见秦王不听他的意见,就告病回老家去了。

李信带了二十万人马到了楚国,不出王翦所料,打了个大败仗,兵士死伤无数,将领也*七个,只好逃了回来。

秦王政大怒,把李信革了职,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出来带兵,说:“上回是我错了,没听将军的话。李信果然误事。这回非请将军出马不可。”

王翦说:“大王一定要我带兵,还是非六十万人不可。楚国地广人多,他们要发动一百万人马也不难。我说我们要出兵六十万,还怕不大够呢。再要少,那就不行了。”

秦王政赔笑说:“这回听将军的啦!”就给王翦六十万人马。出兵那天,还亲自到灞上给王翦摆酒送行。”

王翦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攻。楚国也出动全国兵力抵抗。

王翦到了前方,要兵士修筑壁垒,不让出战。楚国大将项燕一再挑战,他也不去理睬。

过了一段时间,项燕想:“王翦原来是上这儿驻防的。”他就不怎么把秦国的军队放在心上了。没想到在项燕不防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起攻势,六十万人马像排山倒海似地冲杀过去。楚国的将士好像在梦里被人家当头一棍子,晕头转向地抵抗了一阵,各自逃命。楚国的兵马越打越少,地方越失越多。秦军一直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

项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造了不少战船,训练了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觉得大势已去,叹了口气,拔剑*。

王翦灭楚之后,回到咸阳。由他的儿子王贲接替做大将,再去收拾燕国。燕国本来已经十分虚弱,哪里抵挡得住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22年,王贲灭掉燕国,还攻占了赵国最后留下的代城。

到这时候,剩下的只有一个齐国啦。齐国大臣早已被秦国重金收买过去。齐王建向来是不敢得罪秦国的。每回逢到诸侯向他求救,他总是拒绝。他满以为齐国离秦国远,只要死心塌地听秦国的话,就不用担心秦国的进攻。到了其他五国一一被秦国并吞掉,他才着急起来,派兵去守西面的边界。

可是已经晚了。

公元前221年,王贲带了几十万秦兵像泰山压顶一样,从燕国南部直扑临淄。这时候,齐王建才觉得自己势孤力单,可是其他诸侯国已经完了,往哪儿去讨救兵呢?没有几天,秦军就进了临淄,齐王建没说的,投降了。

六国诸侯只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彼此之间互相攻打,想拿别国的土地来补偿自己的损失,企图维持小规模割据的局面,给秦国以各个击破的机会。秦国当时不但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占了优势,更重要的是符合统一的历史趋势,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把六国一个一个灭掉了。

自从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起,各诸侯国经过*十多年的纷争,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王朝。

拓展阅读

1、戚继光巧树军威中

明隆庆二年,着名的抗倭英雄威继光被调往蓟州担任总兵,负责守卫大明的边境。

被委以重任的戚继光怀着兴奋又喜悦的心情到蓟州走马上任。可是,到了蓟州,戚继光就傻了眼,朝廷派他来这里带兵,可是这里的兵哪是兵呀,完全是群乌合之众,不但不会拉弓射箭,骑马格斗,就连简单的操练.,也提不起点精神来。把这样的兵,拉到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对敌作战,那还不等着吃败仗吗?

看着这群散兵游勇,戚继光又气又急,茶饭不思。身边的谋士看不过眼,给戚继光出主意说:“将军何不拿出您抗倭时的气魄,来个杀儆百,震慑下他们!”

听了谋士的话,戚继光却摇头叹息说:“那样做,是会起到点效果,可是恐怕也要把不少兵士吓得当了逃兵啊!”

经过反复思考,个可以整顿军威的好方法在戚继光的头脑中闪现了出来。

那天早上,大雨滂沱,雨水溅起泥水,天地混沌片。这种天气,人们巴不得能待在屋里,可是大清早,戚继光就传令下去,无论是他带来的戚家军,还是原来蓟州的兵员,都到练兵场集合。

接到命令,所有的兵将都集合到练兵场上,在暴雨的袭击下,蓟州的兵员缩着头,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可是跟随戚继光的戚家军却在雨中有板有眼地操练起来。雨下了天,戚家军就在雨中站了天,练了天。

看着脸上淌着雨水,身上裹着湿衣的成家军在雨中操练天,还依然是副精神抖擞的样子,蓟州的兵员们都从心底里对戚家军产生了股敬意,这才叫兵啊!他们虽然没有说出来,可从他们个个饱含崇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被戚家军的军威震撼住了。

从那天起,蓟州的兵员们也都学戚家军的样子,听从戚继光的指挥,认真操练,不久就练成了另支英勇善战的戚家军。

戚继光面对散漫的蓟州军,没有采取强硬的治军措施,而是巧用戚家军给蓟州军树立了榜样,既没有让蓟州军失了军心,又在全军树立起了军威,看来这位大英雄,勇猛之外,也不缺乏睿智。

2、北大荒兵团情欲件中

2012年8月20日,原兵团54团第任团长章某病逝于辽宁,享年86岁。5师的上海知青陆建东给我介绍了篇回忆他的文章,是现居美的原54团章团长的警卫员、北京知青俞晓阳写的,读来令人感叹。这里节选部分内容如下:

团长是方的太上皇,38万亩土地,2.8万人的吃喝拉撒睡,**备战生产,都是他肩挑。他的军人风度很足,处理情自信心十足,动不动就发脾气,*,让大多数人害怕,少数人又敬又怕。他精力十足。在团部人员修红光湖水库的时候,我白天跟他天,累得筋疲力尽。到了晚上,他还要从工地带回**进办公室谈工作。通常我要到管理排打好开水,准备好麻花或面包类的夜宵,然后就回去睡觉了,不知道他们熬到多晚。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对号(首长)的感觉只能用“敬畏”二字形容。

突然有天,兵团颜副司令员驾临54团,召集全体现役**在小会议室开秘密会议。我们连送水的任务都给免了。晚上,警通排通知我到小招待所陪颜副司令休息,无非是帮他收拾床铺,打点水洗脸洗脚。他临睡前还和我聊了天。当警卫员的第素质是嘴要严,我没敢造次乱打听。颜副司令员问了问我对团长的看法,我实话实说,不过是诸如能干、刻苦但有时有点“粗暴”之类的话。他没说什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对首长要正确对待,首长有优点,也有错误等等。

不久参谋长向警通排传达:团长犯了奸污女知青的错误,已被撤职关进小号(看守所)。晴天霹雳,五雷轰顶!我不敢相信,又不敢不信,连续几天头脑里点思绪都理不出来。

冲击波带来的震荡平息了之后,我开始了生中最痛苦的经,那就是自发地去回忆团长的生活细节,还有就是我这个警卫员该对他的行为负什么样的责任。

我想起来他文件柜里时常有知名与不知名的中药,如鹿茸之类,我醒悟到了它们的真正用途。有次他偷偷溜进卫生队女宿舍,我以为他是想来个微服私访。有天他把手**女知青的棉衣,问人家衣服够不够厚,当时我还为他体贴入微地关心知青而感动。他请知青女排长或女副指导员去夜谈,我背着枪跟着,以为他是在做调查研究,现在我都明白了。

几天后,我们警卫班受命解押团长去师部,听说由师部还要派专人押他去军法庭。那天我穿着件皮大衣,腿上横放着冲锋枪,对面是昔日神采奕奕的首长,今日手上带铐的罪犯。他的领章帽徽已被除掉,眼光直在回避我,双手围住个红红的烟头,不时拿出来抽口来抵御寒冷和恐惧……

他离开几年后,我当了兵,驻防地正是他的老家辽宁瓦房店。有天我在县城的大街上意外地遇到了他,于是我探望了他的家。在和他夫人的谈话中,我读懂了什么是失落,知道了这个家是如何凄切地熬过了男主人服刑的那三年时间。这会儿他在县城的个工厂上班,当工具保管员。失去了领章帽徽的他,面对着身穿军装的我叹了口气说:小俞啊,我对不起你们!他什么都变了,唯没变的是抽烟的那股狠劲。后来我再没见过他。

其实他很幸运。他和48团的邵团长都是在1970年被查处的。两年之后兵团又查处了16团的团长和参谋长。那两个人在案发后接受监督改造期间赶上了1973年的全清查迫害知青的形势,在同样的罪过下,他们被执行了死刑。

旁观者的眼光

知青作为兵团*的旁观者,这些问题是怎样呈现的呢?

从下面节选的陈述可以看出,他们只能谈论看到的、听到的和感觉到的,却无法对全局的情况做出判断。这样很容易给人造成个印象:这种问题在兵团无处不在。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值得当年的兵团*者们反思呢?

68 团的上海女知青倍放说:“我们团也发生过女知青受迫害的。有个女孩子和个老职工司务长起出去办,路上被司务长*了,因为她反抗,头都被踢肿了。司务长走后,她在半昏迷状态下取出自己的红围巾挥动,被路过的车辆发现。后那个司务长受到严厉制裁。”

4团的天津知青扈其泽说:“我们的第任连长姓赵,是个留大胡子的‘66.3’转业兵,少数民族,他对有姿色的女人都不肯放过,特点是‘5分钟完儿’。这家伙先后搞了5个女知青,外带3个职工家属。情败露后,团里开会批他,他抽着烟言不发。审查期间团里撤了他的职,让他赶马车,把受害的女知青都调走了。审查结束后,他被判刑劳改。此人现在已经*。”

52团的北京女知青陈文慧说:“有个姓张的北京男知青是卫生员,晚上见政委在自己屋子里和女孩子聊起来没完,就直通通地来了句:政委,你让她们走吧,我要睡觉了。结果他转天就干不成卫生员了。当时只要不下大田,都是好活儿,小张就因为句话不会说,把好活儿丢了。”

24团的佳木斯知青赵立民当年在团组织股,参与过几起“迫害知青”案件的处理。

“我处理过29连副连长和个天津女知青的。这个副连长是山东人,是有家属的老职工。那个天津女知青在下地搞计时,两人就搞上了。24 连的余连长是从山东支边来的,他在和个哈尔滨女知青苟且时,因为不能*,那女的还骂他没用。调查他的时候,我们让他留在团部不许回家,派警通排的两个战士看着,刚和他讲政策,他就全招了,然后我们又去和那个女知青谈。材料整理出来后,我向团政委做了汇报,政委的脸很阴沉,听完后嘱咐我:以后写这种材料时不要交代具体情节,像黄***似的,太难看!

“经我调查的所有迫害女知青件,原因都是双方面的,没有女方被男方*的情况,但处理时,收拾的都是男方。对这种地看、人性地看。地看,就是说女知青年轻,远离父母,缺少社会经验,通常又是男方的下级,属于弱势方,男方对这种不正当的性行为应该负主要责任,而且当时对这种现象不加制止也确实不行。人性地看,就是说这种是两厢情愿的个人行为,视为罪行并且都怪方是不合适的。1968、1969、1970年这三年很少有这种,为什么到1970年以后就多起来了呢?因为知青成熟了,高中生都二十三四岁了,到了有性要求的时候了。在这时,教育知青们如何处理男女关系就成了项需要重视的工作。但那时谁敢公开谈感情和性生理啊?我们团3连在厕所

3、中名人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根绳子,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

时期,有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个方法,准备把锥子,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4、中名人

刘备借得荆州后,压根不想还给东吴。孙权派鲁肃讨了几次都没讨到,非常恼火,就采纳周瑜的计策,用妹妹做诱饵,打算把刘备骗到东吴,扣为人质,逼他归还荆州。

定下计策后,孙权就派人到荆州,说得知甘夫人去世后,刘备直单身,十分同情,愿将妹妹嫁给刘备,请他到东吴迎娶。刘备可不傻,听就知道孙权不怀好意:“我已年过半百,孙权的妹妹却是妙龄女子,他怎肯将妹妹嫁给我这个老头子?恐怕是想把我骗到东吴去做人质,逼我还荆州吧?我才不上他的当。”

诸葛亮却摇着鹅毛扇说:“主公但去无防,我自有妙计,包你既娶到孙权的妹妹,又不用归还荆州。”

刘备问:“军师有何妙计?”

诸葛亮的妙计是到紧要关头才能给人看的,他微笑着说:“我已将妙计装在锦囊里,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着喝主公的喜酒呢。”

刘备终于动了心,决定去东吴迎娶孙权的妹妹。关羽和张飞都说万万不可,大哥这去,恐怕就回不来了。刘备安慰他们说:“你们什么时候见军师失算过?有军师的妙计,十个孙权再加十个周瑜,我也不怕。”

刘备带着赵子龙去东吴。临行时,诸葛亮交给赵子龙个锦囊,说妙计就装在里面,叮嘱赵子龙定要到东吴后,才能拆看。

刘备行乘船顺江而下,很快就到了东吴水面。风浪很大,船晃得厉害。赵子龙想等风平浪静后再看军师的妙计,刘备却说,现已进入东吴地界,危险重重,万东吴水军袭击,想看妙计都来不及了。

赵子龙觉得刘备说得有理,就将锦囊拆开。不料股旋风袭来,顿时巨浪滔天。赵子龙站在船头,纵然武艺高强,也因船只颠簸摔了个嘴啃船板,幸好双手抓住船帮,才没掉到水里。可诸葛亮给他的妙计,连同锦囊起掉到风浪里,打个转就不见了。

风浪平息后,赵子龙行人划着木船,在江面上转了好几圈,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士兵到水里寻找,都不见妙计的踪影,倒是那个漂亮的绸缎袋子还挂在船底的颗钉头上,装了袋子的脏水。

丢失了军师的妙计,刘备不敢去娶孙权的妹妹了,他决定先回荆州。可他们正要掉转船头,就听到有人喊:“刘玄德,你走不了啦!”

艘大船飞快地驶来,船上站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仔细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刘备,逼他归还荆州。赵子龙带领将士拼死抵挡,才得以脱身,但刘备的左腿中了箭,赵子龙也被周瑜的长枪刺伤了右臂。

回到荆州后,刘备拐地走下船来。诸葛亮吃惊地问:“主公,你没有采用我的锦囊妙计?”

刘备生气地说:“妙计被风浪卷走了,锦囊还在。”他把脏兮兮的袋子扔到诸葛亮的脚下。

赵子龙捂着手臂上的伤口问:“军师,你那妙计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捡起锦囊说:“我想让你们到了东吴后,就沿路宣传孙权是请主公来娶他妹妹的。这闹得越大,孙权就越下不了台,你们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孙权的妹妹。”

赵子龙埋怨说:“不就是几句话吗?军师为什么不预先告诉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秘秘地装到袋子里,还必须到东吴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点儿丢掉性命啊!”

诸葛亮追悔莫及:“我没想到江上风浪那么大。”

此后,诸葛亮有什么妙计都当面讲清楚,再也不敢装到锦囊里弄玄虚了。

5、中名人

提起鲁迅,人们的第感觉往往就是严肃和沉重。在我看来,这是受了*宣传的影响,是种误会。

诚然,鲁迅的小说杂文都有种使命感,是呐喊。但鲁迅并未总是用凝重的,本正经的笔法去表达,而是不乏以轻驭重,以喜剧的笔法来写悲剧,通过悲喜交叉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严肃的内涵。

譬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单是名字起得就惹人发笑,其举止则更是令人捧腹,这让读者在捧读这本书的时候,无不觉得好玩儿轻松,以至当我们从头至尾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才领悟到其沉重的面。

再譬如,鲁迅笔下的阿Q,其“精神胜利法”,诸如自我解嘲,自我陶醉等,无不都是用喜剧的笔法写就的,但从这些戏剧性的描述当中,读者领悟到的却是阿Q的自甘轻贱,自甘受辱的憋屈和奴性!

显然,鲁迅并非总是本正经的,其作品也并非总是让人觉得那么严肃和沉重,实际上,鲁迅有举重若轻的本领,他的作品既有重的面也有轻的面,兼而有之,兼收并蓄,且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生活中的鲁迅呢,有许多有趣的小,其中个是这样的:

天,鲁迅穿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点击查看更多历史故事《一统六国》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53686.html

热门阅读

  1. 小学课文《小小的船》的教学设计范文
  2. 人员的意思和造句
  3. 宁娴的“水平”美文
  4.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
  5.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
  6. 江上吟·木兰之枻沙棠舟原文及赏析
  7. 负责人身份证明书示例
  8. 家乡的环境变化作文
  9.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10.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优秀教案设计
  11. 小学课文《看雪》教学设计
  12. 学校家访的活动总结
  13. 201年小年祝福语短信精选
  14. 三年级过中秋作文
  15. 2018春节的对联带横批
  16. 泊船瓜洲古诗
  17. 201年关于长辈生日祝福语
  18. 归家过年的唯美句子
  19. 草船借箭读后感范文
  20. 情人节的感人说说
  21. 关于暑假的计划推荐
  22. 高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发言稿范文
  23.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优秀教案
  24. 用杯弓蛇影如何造句
  25. 经典好签名
  26. 有关201情人节祝福语大全
  27. 感谢有你作文2500字
  28. 关于《念奴娇》教学设计
  29. 201年5无烟日祝福语
  30. 元宵节可以发给亲朋好友的祝福语句
  31. 设备招标合同范本
  32. 辞旧迎新展望未来句子
  33. 相思的诗句大全
  34. 鸡年本命年祝福语
  35.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的论文
  36. 青年节送客户祝福语短信分享
  37. 《崔景拜师》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38. 自创编剧以名言的名义
  39. 春节那些事儿优秀作文
  40. 小学家访的工作总结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