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古诗

发布时间: 2025-08-13 09:09:51

泊船瓜洲古诗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赏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社会一位身体力行致力于*的杰出的*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据史料记载,王安石1069年开始推行新法,数年后,因新旧*争十分激烈,宋神宗终于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辞官。晚年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

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小憩时,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运动,他深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怎奈朝廷内部*尖锐,自觉前途迷惘,不由又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特别喜欢“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因为春风暗示了他推行的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用得还不够生动,他想改成“入”和“过”,后来又想到了“满”,又都觉得不满意。整整想了一夜,却没有结果。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江岸一片葱绿,于是心中一亮,这个“绿”字就此诞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因此成了千古名句,这首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从诗题中我们又知道,诗人的立足点是在长江北岸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是远眺所见,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 “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水,由此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不过隔了几座大山,也不远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钟山只隔数重山”。前者写的是所见,而后者写的是所想,这一想,就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再塑空间。同时,“钟山只隔数重山”不仅写了瓜洲与钟山之间并不遥远的距离,也流露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浓浓的情怀。

“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仅点出了时令已是春天,也不仅仅是描绘“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个“又”字,又深深地蕴含了诗人多年的企盼。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思乡之情也在,可是诗人自己又身在何处?再看句中的 “绿”字,它也不单单是今年吹绿了“江南岸”,而是年复一年,不止一次地“绿”遍千山万水,就连整个江南都被染出了灵气,却终究难以染绿游子此时的思乡情结。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由 “春风又绿江南岸”触动诗人的思乡情怀自然引发而来,诗人满目新绿,想起春风已经不止一次吹绿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不觉寄情于明月:皎洁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陪伴着我回归故里呢?再一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诗人在诗作中十分注重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形象化,“绿”字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可在诗中却是“吹绿”的意思,这在古汉语中叫做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足见诗人遣词造句的非凡功力。

拓展阅读

1、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一,据说是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全的大意是:从京口到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写的是人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的大意,对学习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有描写春天的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以、以、创设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意。

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句、明月的句;搜集王安石的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创设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句进行师生对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理解“”。

(二)、初读文 感知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人此时人在何处()。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句。有利于创设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 书写亲情 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句辐射到其余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2、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理解句意思,体会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句的优美,品味人用词的精妙。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停,停,指停靠岸。

: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歌,整体感知。

1、出示,看图读,想想: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抒发了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过渡:的第一、二句写人路经,发现天色已晚,在此。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人用字之精妙。其实,人刚写这首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人们亘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词。

写景

抒情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3、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的大意是:从京口到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写的是人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默写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的韵味,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导学重难点:

1、理解意,积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准备:课件

导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背诵关于思乡的词:天净沙秋思

2、导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绕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看看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的意思,“”现在长江北岸,

4、了解作者,生交流,师小结。

二、互学

1、初读,初步感知的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注意读好停顿。边读边想每一句的意思。

2)检查读情况:指2名学生读,教师范读,自由试读,2个小组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和大家交流。

2、小组合作:

1)、用画一画的方式学习前两行句,感受京口、州、钟山的位置。

2)、用想象画面的方式学习后两行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点播学习第一句:

小组展示画图:

人把停在看到什么?

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了解地理位置。

作者这两句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其实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真离得近吗?

从哪些词中看出王安石认为近?(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看到的实际距离很远,但在王安石的心中认为特别近,这是为什么?

练习读感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在他心里一水之隔,确是近在咫尺,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数重山也不远,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家乡就在眼前,读第一句

人太思念家乡了,多想回去呀!再读

点播学习第二句:

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的美景,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第三行。

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江南春天的美景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感受江南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人离家多长时间了?哪个词看出?“又”

人离家很久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绿了家乡也绿了,江南这么美,家乡也一样美丽,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思念。

因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他发出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你就是人,站立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

小组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家乡在钟山,山高水远,但在作者心中却很近,他太想回故乡,还知道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教师小结:作者,感受到了近在咫尺的家乡,看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勾起了他对家乡无限的思念,再读,感受。

三、评学

1、把这首改编成小故事。

2、从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思乡的,送给同学们。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随堂作业

4、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一、知识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文;

2、会默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文大意;

2、查资料,揣摩意,理解意;

3、反复读文领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思乡情怀和舍小家为大家的报国精神;

2、学习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知道学生准确理解文的意思,感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准确背诵文、默写文。

五、教学难点

品位句,感悟情感,积累语言。

(一)激情导入

人多有寄明月思乡情之作,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之《静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之《水调歌头》)不管是借月思乡也好,或是借月思人也罢。请同学们翻开书读读(一、大声朗读,读通顺;二、默读,查资料,初步感受。)《》这首,说说读后的第一感受。

(二)初读感知思乡之情

1、学生初读文,查资料。

2、交流:(1)抽读,正音,说意;(2)感受人思乡情。

a人的思乡情是通过哪个词或哪句文表露出来的?

词:直接——“还”;间接——“明月”,“又”。

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人思念家乡的什么呀?

3、思乡景

a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人通过这句描绘的应该是江南的美景吧。美丽的江南人通过一个字就一览无余的透露出来。“绿”。“绿”是吹绿的意思。这个字人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刚开始用的并不是“绿”字,他先后改动了十多次,什么“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最后选定了“绿” 字。这一“绿”,就“绿”了江南岸,这一“绿”就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苏轼描写江南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绿”,就让人浮想联翩,这“绿”就不在只是“绿”,还有花的红,水的蓝。

b你能用“ 又 江南岸。”来赞一赞江南的美景吗?

c老师把这句改作“春风绿了江南岸”,读一读,说感受。

一个“又”字,道出了人离家之久,也道出了人思家之久。一年年,一月月,一夜夜,斩不断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就连睡觉也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飞回了家乡。

d生读王安石之《忆江南》“城南城北万株花,池面冰消水见沙。回首江南春更好,梦为蝴蝶亦还家。”

4、思乡人

a江南美景让人久久驻足头不愿离去,这不愿,更又对家乡人的思念和留恋。句中哪个词透露了人对家乡人的思念和留恋。(“明月”。人睹月思人,如果你是人驻足头,你会对家中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说,感受思乡之切。

5、朗读指导略

(三)思家切,不能“还”。

1、读一读“京口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说文意思。画一画“京口”、“”和“钟山”地理位置。

2、人离家这么久,可离家又这么近,被思乡之情缠绕着的人却为什么不回家一趟呢?能“还”吗?为什么?

简介背景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写这首时,正是皇帝宋神宗第二次任宰相,推行新法的时候,而且是他上任的路上。体会人的迫不得已,身不由己。

这一走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了。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人也只能独饮思念之苦了。

3、读全

5、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一、知人,解

1、板书》,简介作者

启发谈话: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教师简要介绍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是有名的*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这首

2、解题

(1)这首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经长江前往京城*,途经——?(

简介,地名,在长江的北岸,在今江苏省邗江县南,离南京不远。

(2)题中的“”我们在哪首中见过?(杜甫的《绝句》)在本题中何意?(指只停靠)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意,悟

过渡:此时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他写下这首,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

1、初读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间(jiàn)、数(shù)、重(chóng)、还(huán)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意,读中感悟

(1)“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京口,地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和长江北岸的隔水相望)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2)、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钟山,即紫金山,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东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3)齐读前两句,指名说意。(前两句意:京口和就在这一水相隔之间,钟山也只隔几座山。)

过渡: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人身在,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5)谁能把这首完整的意思说一说?(意:京口和就在这一水相隔之间,钟山也只隔几座山。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6)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7)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表达了人什么情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境,悟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人的环境,见人之所见,听人之所听,想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人用字之精妙。其实,人曾用过“满”“到”“过”“入”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请大家看课文后面学习链接的内容。

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一个“绿”字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神奇力量,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名句,读。

(4)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

1、总结全,归纳学法,如何去欣赏

(1)我们了解了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题的意思;

板书:知人,解

(2)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

(3)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人的感情;

板书:入境,悟

这就是欣赏歌的方法。板书:欣赏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七、课后作业

1、布置学生收集赞美春天的,抄到自己的采集本上。

2、布置学生收集表现思乡的,抄到自己的采集本上。

附:板书设计

京口//一水间,知人,解

钟山/只隔/数重山。抓字眼,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入境,悟

明月/何时/照我还。

点击查看更多泊船瓜洲古诗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52683.html

热门阅读

  1. 2019年小年祝福短信
  2. 六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日记:大树有多高
  3. 鲁迅经典语录集锦
  4. 关于 古诗擂台赛300字作文
  5. 小白兔和小灰兔语文教学设计
  6. 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
  7. 关于梦想旅程的句子
  8. 有趣的粽子节高一作文
  9. 元旦贺词祝福语大全2016
  10. 2016年搞笑的冬至祝福语
  11.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读后感范文410字
  12. 法学社会实践报告的范文
  13. 梅花的诗句图
  14. 小学一年级关于夸家乡的作文
  15. 爸爸我想对您说作文550字
  16. 激励的经典句子
  17. 201毕业温馨的祝福语
  18. 马致远《拨不断菊花开》原文翻译及赏析
  19. 健康总动员活动教案范例
  20. 黄子佼名言14条
  21. 你是可以失败的散文
  22. 201年6亲吻情人节微信祝福语
  23. 描写山水诗词
  24. 漂亮的叶子半日活动教案
  25. 五四青年节搞笑祝福语短信
  26. 大学会计实习报告怎么写
  27. 小学生简单对联大全
  28. 古诗阅读答案和赏析
  29. 《兽王》儿童故事
  30. 美人鱼故事情节
  31. 我在学习那也是一种状态实习报告范文
  32. 岸口中学高一新生军训活动总结
  33. 精选201六一儿童节祝福语
  34. 国庆节的文艺活动总结
  35. 课文狐狸和乌鸦的教学设计范文
  36. 关于勤学立志的对联
  37. 描写思乡感情诗句
  38. 有关清明节扫墓的诗句
  39. 诗歌乡间小路
  40. 美丽的罗浮山作文2000字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9 11:51:33
本页面最近被 463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天津,TA在页面停留了 98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