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冬古诗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4 10:48:43

天净沙冬古诗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冬》作者为元朝文学家白朴。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昏,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前言】

《天净沙·冬》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小令。这首小令运用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构成了诗的意境。此曲选择一个**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通过冷月、**昏、雪山、水滨、淡烟、衰草、茅舍、孤村等清寒凄迷的意象,表达出一种悲凉和无望的孤寂心境。

【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天净沙:词牌名,入越调。

⑵画角:古代军中用以昏晓报警的号角。谯门:建有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盗和御敌,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门建有望楼。

⑶水滨:靠近水的场所。

⑷淡烟:轻淡的烟雾。

在一个冬天的**昏,城门一声轻响,一轮新月挂在半空,带着雪的山前水流缓缓。竹子做的篱笆和篱笆内的茅舍,在孤村之中一片安详的和谐。

这支曲子运用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构成了诗的意境。王夫之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白朴的这首小令,在情、景之间,正追求着“妙合无垠”的境界。

此曲选择一个**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开篇首句,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气氛苍凉的环境之中:在暮色中显出轮廓的谯门,萦绕在谯门内外悠远而哀婉的角声,这是画面的一侧。接著作者将视线转向四方:随着**昏夜幕的降临,新月冉冉升起,月光斜照着半个庭院;山坡上覆盖着白雪,山前溪流蜿蜒。水边有着竹篱茅舍的孤村,升起几缕轻烟,在衰草暮霭中弥漫着,扩散着。冷月、**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平添一分悲凉,虽然画角声打破了这冬季**昏的寂静,却又于凄清中平添了一种肃杀森严的气氛,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

它与《天净沙·秋》的写法上相近。其一,都是字字写景,全未直接抒发、陈述作者的情感。作品所要表现的情绪意蕴,是在对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来的。其二,也都是通过一组自然景物的意象组合,来构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画面。另外,这支曲子所表现的情感,也不是一时一地有特定具体内容的情感,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意绪,一种内心状态。从时序上说,《天净沙·秋》写了落日残霞,而这首曲子写的是落日已经隐没山后,新月已经现于天际。从“秋”到“冬”,从“情”到“景”,都是从寥落、凄清进一步发展为悲凉和无望的孤寂。人们或许可以把《天净沙》四首,不仅理解为对季节更替的描绘,而且进一步理解为对情感和人生体验,从欢快而明净到寥落、孤寂之间的发展。这样,这四支曲子所构成的便是内部情感联系的整体了。

拓展阅读

1、高中词鉴 末怀李白》

【**--阅读答案】

末怀》由创作,被选入《》。李白于至德二载(757),因永王之罪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眷怀李白,设想他当路经汨罗,因而以喻之。其实,此时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因凉风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怀思。文人相重,末路相亲,跃然纸上。更多唐敬请关注“习堂国学网”的唐三百首栏目。

这一首和《梦李白二首》当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中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人对李白深切的怀念和同情。《唐宋醇》:"悲歌慷慨,一气舒卷,李杜交好,其特地精神。

作者:杜甫

凉风起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赠汨罗。

【注解】

1.末:的尽头。当时杜甫在秦州,地处边塞,所以说末。

2.君子:指李白。

3.鸿雁:比喻书信。

4.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5.文章句:意谓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这句意思是:老总是妒忌有文才的人,文章好了命运就不好。

6.魑魅:传说中的妖魔鬼怪,它喜欢有人经过,以便吞食。这又是比喻李白行程凶险。

7.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旧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8.汨罗:汨罗江,屈原自沉处,在今湖南湘阴县。

【韵

凉风习习来自边的夜郎,老朋友啊你心情可还舒畅。

鸿雁何时能捎来你的音信?江湖水深总有不平的风浪!

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鬼怪正喜人经过可作食粮。

你与屈原有共冤共语之处,请别忘了投祭奠汨罗江!

宝初,青年杜甫在齐赵一带初遇当时已名满下的谪仙人李白,“醉卧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从此结下了唐史上俩位泰斗的不渝友情。李杜之交,既有文的同好,更有命运的同怜。生性沉挚的杜甫,既对才不羁的李白钦仰备至,又为他傲岸不驯的性格深切忧虑。十数年过去了,当此李白西南流放之日,正是杜甫辞官向蜀,行经秦州时。类似的才高不遇、中心获咎的经历,使杜甫对李白的思念更为强烈,以至到“三夜频梦君”(《梦李白》)的地步;了解也更为深刻,“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当京师收复,贵盛煊赫,攀龙附凤之时,何以命运对才如此不公?本就作于这种心情之下。

当第一阵秋风从边吹来时,人陡然想起了流贬途中的故友:季换时移,凉冷侵入,你感到的是什么呢?是萧瑟的寒意?是望乡的悲思?还是才的不比寻常的兴感?人多么希望传书的鸿雁能捎来李白的音讯,“几时到”轻轻一问,显示了人的盼切是如何的殷恳,然而江湖万里,秋水荡荡,连鸿雁也难以度越,适足以引动人同样茫茫的忧思。

前四句,忧思同末来风油然而起,经过两层设问,更似秋水般地浩浩荡荡涌动不已,既见出了人对故友出于心愫的关切,也见出了这忧思业已化作了不尽的长恨。由末联可见,人已将对故友的怀念,升华到了对千百年来不平社会现实的责问:从屈原到贾谊到李白,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为什么总是才士不遇,志士遭谗?于是我们也更深地体会到了这联警策的深意。“憎”字、“喜”字用语极险刻,悲愤极深刻:文章佳好,本应为造物所喜;却为何反而被“憎”厌、“憎”恨?可见出世之才必不为世人所解:而水那边窃“喜”才人经过的魑魅,当然是影借伺机谗人的宵小,越是“喜”,则越见得他们心地的卑鄙*。屈原流放湘南时,曾因悲愤不可遏,作《问》以自抒,我想,“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联警策,正可为屈子的悲问作答。

情名作。

2、《己亥杂》的原文优秀

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人的代表作品。是年,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这组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则表现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献身*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这首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人本色。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将*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人复杂的情感。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人离京时,他目睹了清王朝的*,不愿意与*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涯。”用晚景衬托离愁。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人离京之愁。涯是指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人虽然脱离*,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3、《己亥杂》的原文优秀

在这首中,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风雷”,比喻**风暴。鲁迅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中“惊霄”、*“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中“风雷”,都是这个意思。“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挽救危亡,振兴国家,急风惊雷而外,别无他途,足以见出人的敏锐眼光和*梢神。“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人于1810年到北京*,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像人这样先进的思想家、*家,面对此情此境,必会痛心疾首。

“我劝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两句,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爷。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爷来了,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这个自注说明了人写这首的具体环境,看出了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人开阔*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于事的,所以人劝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人处于踞离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人变革的信心。

整首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是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着*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寓意深刻,气势不凡。

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荐,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具有很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4、《己亥杂》的原文优秀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统名曰《己亥杂》。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

五、对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

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人的马鞭所指,东即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

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人*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5、望洞庭全文意思全解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望洞庭》,“洞庭”:即洞庭湖。“洞庭湖”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处于长江中游荆州南岸。“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一片,洪水滔,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那么这又为什么改叫“君山”呢?【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君山”。】因“君山”与千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刘禹锡应该是站在岳阳楼上“望洞庭”的。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据唐辞典(周笃文,高志忠)的分【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秋。】所以本应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任和州刺史,经洞庭湖时所作。好,来看原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字词典故 “和”:和谐。“潭”:水深之处。

刘禹锡说,湖水的波光和秋空的月亮两者相互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么大的湖如一大潭水,潭面上没有风,非常平,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一般。

代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字词典故 “翠”:本意是翡翠,翠玉(青绿色)。“青螺”:这里指“君山”。

刘禹锡说,遥望洞庭山于洞庭湖水中的苍翠,简直就像一个巨大的白银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实在是太精彩,白银是因为月光,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面,就像一个银白色的盘子,而那湖中的岛山就如一颗青青的螺。地间竟有这样的银白大盘与巨螺,那不是造地设的大造化吗?

现在君山已经和陆地连接了,恐怕不容易再看到刘禹锡描写的如此美景了。

点击查看更多天净沙冬古诗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58682.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学习红墙意识心得体会
  2. 送崔九归山深浅去原文及鉴赏
  3. 汪国真《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原文及赏析
  4. 四月一日愚人节作文
  5. 冬至祝福语简短精悍
  6. 描写心痛的优美句子摘抄
  7. 初三优秀学生的家长会发言稿精选
  8. 元宵节给亲人的短信祝福语
  9. 201年最新送给长辈的妇女节祝福语
  10. 浣溪沙停留在诗歌的女子散文诗
  11. 小学三年级描写人物的作文
  12. 幼儿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2000字
  13. 奋斗心灵鸡汤人生语录
  14. 快乐阅读手抄报素材
  15. 早晨和晚上问候语集锦
  16. 2018新狗年新春对联
  17. 问世上相依有几人的情感美文
  18. 妇女节的口号
  19. 友谊万岁的句子
  20. 望庐山瀑布古诗背景
  21. 大学教师个人总结
  22. 幼儿园圣诞节活动总结范文
  23. 关于七夕节的诗句精选
  24. 联合典当协议书范文
  25.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赏析
  26. 给别人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美文
  27. 小学六年级上学期工作总结范文
  28.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的报告
  29. 高中生自我介绍五分钟
  30. 小学开学家长会的发言稿范例参考
  31. 我的姐姐高三写人作文800字
  32. 行政服务中心学习廖俊波心得体会
  33. 201年母亲节英语短信祝福语
  34. 《Let’s learn A 》优秀教案
  35. 201年给长辈的生日祝福语
  36.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一》赏析
  37. 会计岗位责任承诺书
  38. 九九重阳节慰问祝福语短信
  39. 《树叶剪贴画》教案与反思范文
  40. 男生过生日搞笑说说祝福语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2 03:19:42
本页面最近被 554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上海,TA在页面停留了 61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