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临江仙》宋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9-05 15:25:24

李清照《临江仙》宋词赏析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翠更雕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即1129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

起句直接采用欧阳文忠公《蝶恋花》词首韵“庭院深深深几许“全句,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貌写闺情,实蕴国恨。第二句:”云窗雾阁常扃“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靖节《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柳梢梅萼渐分明“一句,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着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老“字,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悲恸欲绝的境界上片造境,下片言情。”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建炎之初,清照抒写了许多语悲意明的*诗,希望朝廷能以社稷苍生为重,谁知中原恢复大业竟至蹉跎。词人面对着南渡偏安的悲剧,既伤北宋之亡,又痛平生所业尽付东流,百感交集。”谁怜憔悴更雕零“破碎山河无人收拾,词人憔悴瘦损、流落江南。”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以写实结。元宵北宋是万民同乐的灯节,试灯,乃北宋官民预赏灯节之俗,今则”试灯无意思“;清照初到建康,踏雪登石头城,北望中原,今则大势已去,恢复无望,而金兵日炽,惨酷的现实哪里还有心情去预赏花灯,踏雪寻诗呢。

南渡以后,清照词风,从清新枯,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只能用曲笔婉达。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

拓展阅读

1、《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释

【乍】忽然。

【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

译文

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我)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逗引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轻轻揉碎。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我)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冯延巳这首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由于*社会妇女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女依附于男子,女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有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女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平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寞苦闷。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据说与冯延巳相谐谑,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鸳鸯是水鸟,雌雄成双成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 《孔雀东南飞》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用“鸳鸯”来比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这两句是倒装句,女主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引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这多少给她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成双成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古代有以鸭相斗为戏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阑,颇施小巧。”古代小说《赵飞燕外传》中也说过:“忆在都时,阳华姑畜斗鸭水池上,苦獭啮鸭。”晋代蔡洪、唐代都作有《斗鸭赋》。这里的“斗鸭”有人认为就是看斗鸭,有人认为是看水中的鸭子嬉戏,实际上是栏杆上的一种雕饰。从句式和意境看,理解为雕饰合适。女主人公心绪不佳,独自靠着栏杆站着,头上的簪随便斜插着,快掉下来。勾画出女主人公懒散的心情,《诗经·卫风·伯兮》中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从早到晚心中想到的是心上人儿现在何处?何时才会回到自己身边?喜鹊的再次鸣叫,又勾起她的期待,但谁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无须过多语言,只这一句“举头闻鹊喜”就够了,如池塘的涟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个较高的波浪,定住作结,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一句是整篇的画龙点睛之笔。

冯延巳擅长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蕴藏个人的哀怨。写得丽、细密、委婉、含蓄。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尤其“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传诵古今的名句。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下片以抒情为主,并点明所以烦愁的原因。

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本是春日平常得很的景象。可是有谁知道,这一圈圈的涟漪,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别看她貌似悠闲,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过一会儿又倚身在池栏上观看斗鸭,但只消从她懒洋洋的神态上,我们就知她的心思其实全不在此。随着几声喜鹊的欢叫,她

2、《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首》其二)诗意可见。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首句貌似平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立的形象。开门,点出作者原在室内。或许他本已就寝,而因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明月,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作者独立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体肤之适,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了。

第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凉》诗亦云: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虽设问风从何来,但既然桂旗不动,可见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过因静而生。人们通常说心静自凉,其理相若。因此,范诗实可与这首诗参读。

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陈衍《石遗室诗话》早就指出: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恰恰也就在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大概这就是《石遗室诗话》所称道的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3、无名氏《满红》

斗帐高眠,寒窗静、潇潇雨意。

南楼近,更移三鼓,漏传一水。

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

也不管、滴破故乡心,愁人耳。

无似有,游丝细;聚复散,真珠碎。

天应分付与,别离滋味。

破我一床蝴蝶梦,输他双枕鸳鸯睡。

向此际、别有好思量,人千里。

这是一首咏雨,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把雨滴声贯穿全篇。作者敏锐地捕捉住这一听觉形象,并且别出新裁地联想出相似的人生感受。

上片写雨滴声造境。一顶小帐,形如覆斗,人安卧其中。夜,静悄悄地,本该睡一夜好觉。不料一阵萧疏带凉的雨意,进了窗户,醒了人。住处地近城南,此刻听得城楼上更鼓敲了三响,已是三更天了。室内夜漏滴答、滴答,有节奏地连成一支水滴之声。

窗外雨点潇潇阵阵,从杨柳叶尖上滴响,在芭樵叶片上溅响,奏成一场雨滴的交响乐。树有远近,叶有高低,故其声亦有远近高下。往远处普遍地听,是淅淅沥沥,连成一片;往近处仔细地听,则滴滴答答,点点分明。“不离”、“只在”是强调深夜雨声唯有植物叶上滴响之商,最为打动人心。这两句,紧紧衔接上面“漏传一水”,就把雨滴声和漏滴场连接起来,在睡意朦胧的.人听来,似乎就感到四面八方有无数的漏滴作响。失眠的人,情何以堪?无情的雨滴,一个劲儿地滴,也不管要滴穿这一双愁人的耳,要滴破这一颗思乡的心。滴,是全篇之眼。

下篇书写雨滴引起的更多联想与感伤。雨丝真细,若有若无,飘飞在空中,如缕缕游丝。雨丝有时也加大而形成雨点,洒在植物叶上汇聚起来,又如颗颗真珠。叶子承受不了而珠落,滴答一响,碎了。雨珠的聚而复散,与人生的悲欢离合,是多么相似呵!真该是天意吧,让我从雨滴来咀嚼离别的滋味。再说那雨丝吧,若有若无,又与梦思的飘忽断续多么相似。可不是吗?刚才一晌好梦,就让雨声绘打破了。梦一醒,不由人不羡慕那些雨夜双栖的伉俪。梦,做不成了。

可是,在这潇潇夜雨中好好想念一番,不也是很美的吗?让我的精神飞过无边的雨丝,与千里之外的人相会吧!无可奈何语,也是痴情语。这样结笔,仍与全篇妙合无迹。

4、之八声甘州的语文

年代: 作者: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天,[2]一番洗秋。

渐霜风凄紧,[3]关河冷落,残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4]苒苒物华休。[5]

惟水长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远,望故乡渺邈,[6]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7]

想佳人妆楼颙望,[8]误几回天际识归舟。[9]

争知我,[10]倚阑干处,正恁凝愁。[11]

【注释】

[1]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因全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2]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3]凄紧:一作“凄惨”。

[4]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

[5]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6]渺邈:遥远。

[7]淹留:久留。

[8]顒望:凝望。一作“长望”。

[9]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树”。

[10]争:怎。⑾恁:如此,这般。

[11]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这首望乡通篇贯串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

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

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颙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

另外,此多用双声叠韵,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5、西平乐

作于终前夕,中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以深沉有力的笔触,描写重经天长道中所见所感所思,刻画出自己垂老羁旅,飘零憔悴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人生旅途上凄然伤痛,怅惘迷茫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吧。

周邦彦

元丰初,予以布衣西上,过天长道中。后四十馀年,辛丑正月二十六日,避贼复游故地。感叹岁月,偶成此

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觉春赊。

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

叹事与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争知向此,征途迢递,伫立尘沙。

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

道连三楚,天低四野,乔木依前,路攲斜重慕想、东陵晦迹,彭泽归来,左右琴书自乐,松菊相依,何况风流鬓未华。

多谢故人,亲驰郑驿,时倒融尊,劝此淹留,共过芳时,翻令倦客思家。

周邦彦作鉴

起笔三句写天气的由雨而睛。细雨中,星星柳芽,含着雨珠,忽然映出放晴的阳光。旧时游过的溪流,水面上,霎时雨花消失了,可是,正月里,辽阔的北平原上,还感到春意未多。于是逗出下面三句,写气候的冷暖不定。料峭春寒,直透驼褐,正好,初春的太阳出来替人努力驱扫寒气,但是,轻云却拼命地把初日遮住。真是无可奈何。这三句把通常情景委婉写出,描绘老境不堪叹事与一句直至歇拍,从天气的阴晴冷暖,变幻不定,转写人生的今昔盛衰,变化无常,情景相衬,转换自然。事与句化用杜牧诗恨如春草多,事逐孤鸿去(《题安州浮云寺楼》),一笔带过四十余年情事。接入下句身与塘蒲共晚。人夙擅文,与庚肩吾同‘;此时年老失官,避兵乱道间奔走还南京不同,故用身与塘蒲晚一句,概尽贺为瘐肩吾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之意,借以自况。运前人成句只添一尽字、共字,语省而意丰,可见用典之妙,造语之工。争知即怎知,下言此番长途远征,又经此地,凝神独立风沙中,实出意料。不由人追念起初来时,是以布衣西入都门,求取功名,正当红颜黑发的'英年,而今地犹此地,人则已憔悴非复当年,令人无限嗟伤!这八句,领以叹字,结以嗟字,感喟何其深沉。

换头四句,写眼前景物依旧。天长,位于古代东楚(三楚之一)的南北之交,平野寥廓,四望接天。乔木依前,依前应上曾到处,旧时所见乔木尚:路攲斜,则已非复日之挺然直立,比喻自己朱颜翠发时曾到此地,今以颓唐暮齿,犹困于道途。合时地景物,上下片衔接过渡紧密。重慕想领起的五句,重,深、甚之意。借说深慕召平、陶潜以表己身出仕的自悔。召平原是秦东陵侯,秦破后,隐迹长安城东,种瓜为生。陶潜曾为彭泽令。他初次出仕为州祭酒,不堪吏职,不久辞职归里,州官召为主簿,亦不就,躬耕自活。这几句主要用陶潜事,写及召平只是陪衬。陶《饮酒》诗也称美邵生瓜田的事,言通达知命的人了解荣枯寒暑代谢的至理,就将毫不犹豫地退隐。陶潜引召平为同调,故中一并写入。作者仕途不达,宦移南北,晚年又避兵流离,故转生何不早隐之念,从慕想召、陶背面托出。下片两韵九句,续写天长道中所见所感,含意深入一层。

人饱经了宦海飘泊,神宗、徽宗三朝的剧烈*争,尤其是目击了多谢故人六句一韵,一气贯注到收尾,写天长故人殷勤好客,比得上西汉郑当时,郑曾安排车马至郊外迎送宾客;又比得上东汉孔融,融宾客盈门,东度春天,故人的盛意,使老年遭遇乱离的人感激不已,可是最后,人反而倍加伤感:翻令倦客思家!这结句反跌愈发有力。

中言志极可注意。人自己生命的暮年,同时也是北王朝的暮年,深情地尚友着两位古人,一位是亡国后晦迹民间的召平,一位是弃官归隐的陶渊明,这就透露出对当时*局势的不祥预感,和对几十年*生涯的厌倦。南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下记载:(徽宗)以近者祥瑞沓至,将使播之乐府,命蔡京微叩之,邦彦云:某老矣,颇悔少作!可见,中慕想召、陶之志并非虚语。

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作者写情,曲折盘旋,逐层深入,由景物感触而引入情绪,产生联想,回忆往昔,审视现实,展望未来。展开幻想,把一腔怅惘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点击查看更多李清照《临江仙》宋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61685.html

热门阅读

  1. 春节短信201年祝福语
  2. 琼瑶小时候的故事
  3. 跑过冬天散文随笔
  4. 香樟树的情怀作文2000字
  5. 满庭芳秦观名句
  6. 水中的鱼随笔
  7. 种植水稻小学日记
  8. 2016农历三月三祝福语锦集
  9. 经典人生励志语录
  10. 绿色出行的口号
  11. 婚礼女方父母贺词
  12. 传统节日春节手抄报文字
  13. 网络安全报告心得体会
  14. 201年大学军训心得体会
  15. 圣诞节的欢乐开心祝福语
  16. 缘份天注定婚礼策划方案范文
  17. 狗年企业拜年祝福语
  18. 公司10周年庆贺词大全
  19. 描写灯塔的句子
  20. 五一送同事的短信祝福精选
  21. 形容豁达的句子精选
  22. 班级春游活动总结
  23. 拍花箩教案
  24. 那是一次快乐的尝试四年级作文400字
  25. 2016猴年祝福语句子精选
  26. 中秋望月七年级作文
  27. 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优质课教案模板
  28. 三字经读后感1500字
  29. 亲爱的安德烈小学读后感
  30. 母亲生日快乐的短信祝福语
  31. 章太炎的几个故事
  32. 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33.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集锦
  34. 学生节约用水的手抄报
  35. 公司财务部员工述职报告范文
  36. 游子吟 古诗
  37. 图书约稿通用合同范本
  38. 描写春雨的优美句子集锦
  39. 立冬的祝福经典短信
  40. 关于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9 02:21:46
本页面最近被 636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台湾,TA在页面停留了 96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