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不曾远去情感散文欣赏
这个浅春,有点微寒,三月的北方依旧温润在一片寂静洁白的世界里。独自静默在清寂的小院,任丝丝微风轻轻吹过脸颊,多少不可触及的人和事,已渐行渐远;多少不离不弃的亲情,已成追忆和怀念。记忆是流动的风景,总是在失去后才渲染出温暖的曾经。那些美好的片段,那些温馨的话语,那些无私的关爱,会在亲人离去的一瞬间浮现在脑海。一梦花开,一梦花落。
当我听到姨妈去世的消息,大哥**已在赶往姨妈家治丧的路上。放下电话的一刻,湿润的泪水早已倾巢而出,晶莹玉润,瓣瓣泪珠都雕琢有姨妈曾给我温馨的爱。遥望夕阳沉默西山的余晖,心情再也无法平静,温良贤德的姨妈,终于走完了她平凡而又让人敬仰的一生。
印象中的姨妈总是面带微笑,慈眉善眼,温言少语,干着永远也干不完的活。姨妈的贤惠梓里皆知,小时候我经常去姨妈家玩,一住就是十天半月,记忆中姨妈家有一大家子人,除了姨妈的两个孩子,还有姨妈的小叔子一家也一直和姨妈他们生活在一起。
长大后才知,原来姨夫同父异母的弟弟,在一岁多时母亲就去世了,姨妈那时已和姨夫结婚一年多了,自己的孩子夭折,就把她的奶水喂给小叔子吃,一直把小叔拉扯长大成人。自己受苦受累在小镇上买饭供小叔上学,小叔最终没有辜负姨妈的养育之恩,考上大学做了医生。所以,即便小叔成家立业后也一直和姨妈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和和睦睦,不离不弃。
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姨夫去世后,表哥把姨妈接到城里,才和小叔分开各自生活。常言道:老嫂比一母。更何况姨妈的无私奉献精神*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小叔一直把姨妈以长辈的身份孝敬着,直到她百年。
母亲比姨妈小十几岁,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因病丢下年幼的我们撒手西去。不善言辞的姨妈因母亲的离去而苍老了许多,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用默默的行动和付出帮扶着我们兄妹长大成人。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里,姨妈宁愿自己吃野菜,啃窝窝头,省下米面供我们吃。冬冷了早早给我们缝好棉衣,夏热了用满是老茧的双手给我们做好千层底的布鞋,默默无闻的为我们做着她力所能及的一切。
记得哥哥小时候经常咳嗽不止,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特效止咳药,唯一的办法就是喝甘草与杏仁熬的汤水。姨妈急在心里,不知从哪得来一偏方,在柿子成熟的季节里,用身上仅有的钱买上一大盆柿子,去皮捣烂之后撒上白砂糖放在一个大坛子里密封,埋入地下一个月后再取出来便成了柿子酱,每年制作好让姨夫给哥送来,哥哥每天会吃上几勺,三年后,哥哥的咳嗽奇迹般的就好了。姨妈那不动声色的爱,在多年以后,依然温暖在我们兄妹的心里。
小时候的记忆一直停留在心海,几年之后,我们长大,立业,忙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偶尔会想起姨妈,也因为种种借口很少去看望她。直到那一年我毕业在市医院实习,那时的姨妈已被表哥接到城里,学习妇科的那半年时间里,我一直和姨妈生活在一起,她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已快七旬的人了还保留着她勤劳节俭的作风,从不乱花一分钱,也从不浪费一粒粮食,每天早睡早起,做饭,洗衣,偶尔也会出去走走,总是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知道我在医院忙,每天按时做好饭等我回来,吃着姨妈的手擀清汤面,让我尝到了血浓于水的母爱的味道。
日子在平淡中悄然走过,正是因为姨妈的言传身教,才造就出知书达理的表哥,姨妈的晚年生活也在表哥事业的蒸蒸日上中安然度过。直到去年二月,当听到姨妈突然跌倒,因中风而偏瘫失语的消息后,我们兄妹第二天便匆匆去看望姨妈,病床上的姨妈看到我,用唯一能动的右手紧紧地拉住我的手,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看到昔日慈祥的姨妈变成这个样子,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知道姨妈有好多话要对我说,可是她再也说不出来了,她只是一个劲的用右手比划着让我们去客厅喝水,此刻我们哪有心情喝水,我在姨妈身边坐了好久,心里祈祷上天能出现奇迹,让我可亲可敬的姨妈能快点好起来。
善良的姨妈在病床上瘫痪的一年多时间里,受尽了病魔的折磨,可她始终不呻吟一声,默默承受着,忍耐着,尽量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可是儿女再孝道,也替代不了她身体的病痛和内心说不出的煎熬。
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姨妈最终走完了她八十二个春秋岁月,姨妈的离去对我们是无奈,对她也是欣慰。因为她终于可以解脱,可以轻松地上路了,天堂里,还有我的母亲,我知道,在那里她们姐妹一定会团聚,也一定是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一个春风和煦的季节,因为我相信:阴阳两隔,姨妈给我们的爱,予我们的暖,一直会在我们温热的心底,不曾远去。
人生如梦,年华似水,一转身便是一个光阴故事,一眼回眸便是又一处风景。生命是一幅水墨丹青,岁月带走的是一笔留白,生活的风,还会吹皱一池春水。愿生命之树,常青不衰。
拓展阅读
1、《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黄庭坚曾经写过一首《寄贺方回》的诗:
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
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主要就是针对贺铸这首《青玉案》而发的。
贺铸,字方回。他本是赵宋皇室的后裔,又娶宗室女为妻,但因为性情耿介,不媚权贵,所以在仕途上极不得意,最后干脆退隐苏州,啸傲山水,但是,他的心中其实是非常苦闷的。
古人寄托愁思的手法之一,是写芳草美人。贺铸采用的也是这一手法。词一开头,“凌波不过横塘路”,就把一位美人推到了我们面前。许多赏析文章都说是贺铸路遇一位美人,有感而发。这是不对的。这位有如曹植《洛神赋》中描写的宓妃一样“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美人,是贺铸理想中虚构的人物,正如曹植心目中的洛神一样。正因为此,她才可以象征许多美好的东西:爱情、高贵、纯洁、理想等等。但这位美人并没有走近,反而是一步步远去了,诗人只能“但目送,芳尘去”。
美人的离去,也带走了诗人的思绪。他在遐想,她是和谁共度如此美好的“锦瑟年华”。她去了哪里,哪里是她居住的“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大概只有“春”才知道。
过片以后,则是着力描写诗人因此而生的“闲愁”。“蘅皋”,就是长满香草的高地,出自曹植《洛神赋》“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彩笔”,用南朝江淹的典故。据《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曾经梦见郭璞对他说,有一支彩笔在他那里多年,现在要收回了。江淹就从怀中拿出彩笔还给他。从此,江淹就再也写不出好的诗文了。成语“江郎才尽”说的就是这件事。贺铸用此,并无深意,关键还在用彩笔“新题断肠句”上。为什么会写“断肠句”呢?是因为“闲愁”。
这“闲愁”有多少?这是一个看似无理的问题,就像李后主《虞美人》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样。李后主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遂成千古绝唱,此后几成绝响。能与之相埒的,大概就只有贺铸这首词结末的比喻,而且不是一个,是一口气说了三个:“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真是精彩绝伦了!无怪乎他会得到一个“贺梅子”的雅号。要知道,贺铸长得奇丑,他的另一个“雅号”叫“贺鬼头”。
2、温庭筠《菩萨蛮》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评点
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①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②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③
【注释】 ①宝函:奁具,即首饰盒。钿(dian)雀:镂刻成雀形的金银首饰。钿:以金翠珠宝雕刻成花朵形之首饰。鸂鶒(xi chi):水鸟名,类似鸳鸯。沉香阁: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杨)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为泥饰壁。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于此阁上赏花焉。禁中沉香之亭,远不侔此壮丽也。”词中盖夸饰楼阁之精美。②驿(yi):古时供递送公文者或往来*途中歇宿换乘之处所。
③“鸾镜”二句:语本《说苑·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枝、知为谐音双关语。鸾镜:背面刻有鸾凤图案的妆镜。鸾(lua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译文】 珠镶玉嵌妆镜台,金色鸳鸯雀形钗。妆罢独上沉香阁,吴山碧翠眼中来。陌上杨柳又如丝,萧萧驿桥春雨时。芳草萋萋江南岸,画楼犹然音信断。花面玉枝映鸾镜,此情此景对谁言?
【集评】 明·汤显祖:“‘沉香’、‘芳草’句,皆诗中画。”(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一)
清·陈廷焯:“只一‘又’字,有多少眼泪。音节凄缓。凡作香奁词,音节愈缓愈妙。”(《白雨斋词评》)又:“‘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又‘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皆含深意。此种词第自写情性,不必求胜人,已成绝响。”(《白雨斋词话》卷一)
现代·唐圭璋:“起句写入妆饰之美,次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亦‘春日凝妆上翠楼’之起法。‘杨柳’两句承上,写春水之美,仿佛画境。晓来登高骋望,触目春山春水,又不能已于兴感。一‘又’字,传惊叹之神,且见相别之久,相忆之深。换头,说明人去信断。末两句,自伤苦忆之情,无人得知。以美艳如花之人,而独处凄寂,其幽怨深矣。‘此情’句,千回百转,哀思洋溢。”(《唐宋词简释》)
【总案】 此首写登高怀人之情,在写法上颇近似于王昌龄的七言绝句《闺怨》,然章法更婉转错落,境界亦更幽微凄清。唯人物身份并不说明,而是通过居处,妆饰以透露,此乃温词之一贯手法;人物情感之抒写,既于动作,景色中轻挑暗逗,又于结束作直挚显豁之表露,此与《菩萨蛮》诸章又稍显不同;尤为明显者,除起首一句描写妆饰因而色彩浓艳外,余皆以江南春景作渲染,又采用乐府民歌谐音双关之手法,故显得清新明丽,而较少脂粉气。
3、你的笑容我的曾经散文欣赏范文
文/弱水
如果,夕阳偶尔会朝着另一个方向落下,那么是否昭示着我可以等到你?
如果,很多年以后我还能记得我们曾经在一起的点滴,是否你也会和我一样释怀过去?哪怕只是不经意间的回想,我也心满意足。
漆黑的夜,落寞的灯,孤零的人,像是塞尚画里的景致。细细揣摩过,却得不出什么;凭空想象着,最后无情的否决自己……
思念当真就像一根红线,我在这头,那头的你渐行渐远,而我依旧苦苦等待。
无休止的等待犹如黎明前的那段漫长的黑夜,无尽的黑暗把你湮没,仿佛让你觉得一切都化作了混沌,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唯独还有我,恐惧着,忐忑的面对着前方的诸多未知,迷茫,彷徨……
牵缠挂肚的情感往往被一个百无聊奈的日子所稀释了它本身丰富的感情成分,显得捉襟见肘。有时候,我懦弱的问自己,你凭什么念念不忘?
时光像一把锋利的刀刃,快到可以划破任何东西。而我以前一直不相信,直到今日,它撕碎了我的内心,我感觉的到我的心在滴血。就这样,陆陆续续的感慨,痛并快乐,我还在那里,那里也只有我!
想过未来,想过往昔。期盼过自己可以成为一位忧伤的诗人,骨子里透出的苍凉,浸没在我与你的十四行诗中,不能自拔。
似曾相识的昨天,那一天,那一年,你的背影,承载着我的遗憾,一如既往的由衷、木然,但却清晰,发人深省,就像刚放过的幻灯片,让人油然而生出一丝怀旧的感觉。
后来,我渐渐发现,那些矫情原本就无可后非,一样的矜持,直到很久以后,暮然回首……
我不敢保证,多年以后,我还能记住你的容颜,乃至一颦一笑。到那时,你在哪?我又在哪?你的笑容早已风化,剩下的是我悲伤的曾经,依旧在尘埃里封存,直到发霉、消失不见。
我变得胆怯,这些不是我所想看到你,不是我没有勇气,而是我会后悔,我会撕心裂肺。
我的世界原本五彩缤纷,慢慢的趋于黑白,静静的看待身边的花开花谢,直到色彩被掩盖,一切都显得像个轮回,无能无力。
就这样吧,任凭它随风而逝,那些往事,那些阳光下的碎碎念,都一并忘却!也许这会是最好的结果。
原创:
4、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初次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后来也到洛阳参加过科举考试,仍未考取。此外他还游历过两湖与江浙、江西等地。他通过这些社会活动扩大了视野,也结识了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储光羲、崔国辅等许多诗人与朋友。这些社会活动丰富了他的诗歌内容,也使他在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所有这一切都是一般的庄园主望尘莫及的。
袁拾遗,据《元和姓纂》卷四可知,他的名字叫袁瓘,也是襄阳人,曾担任过“膳部郎中同直左拾遗” 。《全唐诗》收了袁瓘两首诗,小传称他“明皇时官赣县尉”。孟浩然还写过《送袁太祝尉豫章》、《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赣县西汉属豫章郡,所以一名豫章,可见袁太祝也就是袁瓘,而袁瓘在担任赣县尉前还担任过太祝。综上所述,孟浩然与袁瓘是同乡,曾在洛阳专门拜访过他。袁瓘被贬为赣县尉时特地为他送行,之后又特地去探望过他,离开后还特地写诗寄给他。可见两人的友谊非常深厚。从标题看,这首诗主要抒发失望之情,并借以表达两人的深厚友谊。
起句扣题写孟浩然拜访袁瓘的地点,以及袁瓘的才华。孟浩然在开元十四年(726)曾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接着就在洛阳与长安从事一些社会活动。孟浩然与袁瓘交往,不仅因为他是同乡,在洛阳*,还因为他是个才子。储光羲在《贻袁三拾遗谪作》一诗中也称之为才子:“如君物望美,令德声何已!高帝黜儒生,文皇谪才子。”
次句承上写“访才子”而未遇,因为袁瓘被流放到江岭地区了。不过这是道听途说,实际上袁瓘被贬谪到赣县担任县尉。“江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的交界处,赣江的上游章水即发源于此。章水与赣江交汇处的赣县就是袁瓘所要去的地方。
三、四两句写作者对朋友遭贬的惋惜与同情。大庾岭也称梅岭,白居易《白氏六帖·梅》说:“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寒暖之候异也。”袁瓘所处的赣县虽不在岭南,但是与洛阳比起来要暖和多了,因此能早日见到梅花开放。第四句中的“北”字,通行本多作“此”字,为形近而误。因为袁瓘能早日见到梅花,是因为地处南方,所以“北”字正好能同“南”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句诗是说洛阳虽在“北地”,梅花没有赣县那么早,但是这里有老朋友,所以这里的春光比赣县要明媚得多。
储光羲对袁瓘遭贬是同情的,从上述引文中可见,他写得直截了当。孟浩然对袁瓘遭贬也是同情的,但是他写得非常含蓄,起句写他满怀希望去拜访老朋友,结果没见到,当然很失望。没见到的原因不是偶然外出,而是被流放到遥远的大庾岭去了,则对老朋友的同情也就溢于言表了。他没有像储光羲那样把责任直接推给“高帝”与“文皇”,但是一二句诗显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没有写朋友在江岭一带生活是多么的寂寞与艰苦,甚至还写了那里的梅花早早的就开放了,但是诗人又用“何如北地春”这个反问句将其否定掉了,并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远离*、经济、文化中心和老朋友,气候再温暖,心也是凉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6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