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秒的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建立1秒及几秒的时间观念.
3.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及学生的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学习兴趣,明确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具:钟面、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一套.
学具:口算练习纸每人一张、自备水彩笔、剪刀、白纸、蜡光纸等.
一. 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 新课
(一) 钟面上的秒
1、你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请你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告诉大家.(秒针走5小格)
揭示: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2、(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
(从数字6走到数字8)这一次表示经过了几秒?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看的.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上来指一指.
3、(播放动画“60秒”)这次表示经过多长时间呢?
从钟面上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呢?你是怎么看出来1分=60秒的?
4、1分就是60秒,那我们平常说的"半分钟"呢?(30秒)
(二) 体会1秒
1、1秒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再来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2、请小朋友来做一个拍手练习,每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先自已试一试.
3、谁来试一试? 谁还能不看钟,来拍一拍,其他小朋友可以提醒他.
4、每秒数一数,看看数到10的时候,是不是正好10秒?又相差了多少?
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比一比.
5、刚才哪些小朋友数得比较准,你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吗?
6、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就是1秒,拍下手是1秒,数一个数也是1秒.你能做一动作来表示1秒吗?(小组讨论)
7、1秒钟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1秒钟却能做很多事情呢.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上一秒钟可以生产出成千上万个零件.有的电脑一秒钟可以完成3万亿次运算等等.
所以,你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呀,几个1秒钟连起来就能做更多的事情啦.
(三) 体会几秒
1、现在就给你30秒钟,请你测一测你的脉搏跳了多少下.
2、我们平时每天都要来做口算,口算的要求是又对又快,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半分钟口算比赛".比一比谁作对的题最多,我们将评出今天的"口算之星".
3、其实呀,做每一件事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就连我们在不经意间作一次深呼吸,也要花好几秒钟呢,你知道怎样是一次深呼吸吗?
做一次深呼吸,看看用了几分钟.
4、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秒来计算时间吗?
请小朋友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你最拿手的事,看看你用了多少秒钟,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5、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播放视频“王丽萍”) 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选手王丽萍荣获女子20公里竞走的冠军,你知道她夺冠的成绩吗?(1小时29分05秒)
三.总结
到现在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时间单位?
四. 练习
1、在( )里填上小时.分或秒
(1) 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2) 夏天我们午睡的时间是40( )
(3) 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在一些国际比赛中,竞争就更加激烈了.(播放视频“男子100米跑”)这是悉尼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的时间1秒钟都不到,只有0.12秒.
3、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文具整理好,放在文具袋中,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板书设计:略.
拓展阅读
1、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
1.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美。 2.选点品赏,品意境,悟情感。 3.发挥联想、想象,描绘画面。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美。 2.选点品赏,品意境,悟情感。 【教学难点】
发挥联想、想象,描绘画面。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卡片
活动要求:学生默读,提取重点信息;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做旁批。 知识卡片一 :《沁园春•雪》的作者*(1893——1976)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诗人、书法家。 知识卡片二:《沁园春·雪》的创作
1、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确立*在当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2、《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陕北红军渡河东征,出师抗日期间。
3、1945年8月,*赴重庆与国民*谈判,柳亚子索句,*手书此词以赠。11月,此词在重庆发表。(“索句”,文人之间相互的邀请,你的诗作给我看看。)
知识卡片三:《沁园春·雪》的文体特点
1、 词:由古诗发展而来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言诗歌体裁。
2、“沁园春”是词牌,词牌表示词的格式,这种格式规定写114字。
3、“雪”是词题,词牌下表示词的内容。
4、曲终叫“阕”, 《沁园春·雪》分为前后两片。 知识卡片四:《沁园春·雪》的表达特点
1
1、 领字:在词中起呼领下文,形成层次的字叫“领字”。《沁园春·雪》有两个领字,“望”“惜”。
2、 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对仗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沁园春”格式一般都用较多的对仗。
二、美美地读
这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学习的第一乐章诵读感悟。 活动一:读得正确流畅
1、大家先把诗歌读一读,我提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2、学生自愿站起来试读
3、引导:大家认为朗读诗词要达到哪些要求啊?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活动二:读出音韵美
1、读准了节奏和重音,我们就能将诗歌读得抑扬顿挫,感受到它的音韵美。以前三句为例,分析停顿、重音。
2、同学们和同桌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讨论,力求读准重音和节奏。 活动三:读出豪迈情。
1、引导: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词要读出怎样的感情啊?
2、观诗人柳亚子读后评论:(PPT)咱们一起读一遍。
3、生放声诵读。
4、欣赏唐国强朗诵这首词。
5、学生向唐国强挑战 。
三、细细地品
这是又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下面我们进入诗歌学习的第二乐章:细读品味。
2 活动一:品壮美雪景
1、词的上阕描写壮美雪景,品读这一部分,我们要找一个领字品一品,找一种手法品一品,还要找一幅画面品一品。
2、诗人动用各种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可谓“诗中有画”,现在就请大家拿出笔,给我们描摹一幅你脑中呈现的画面。(说明描摹不等同于翻译,而是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反映成画面,描写必须生动形象。)
3、齐读上阕,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活动二:品壮志豪情
1、师生对句。教师出出句——“上阕写景,情景交融”学生对对句
2、老师用“文学的语言”,进一步概说文本内容,老师再给学生一联: 上阕描写无边雪景,展现山河的壮丽; 下阕纵论历代帝王,抒发诗人的豪情。 老师再换一个对仗: 上阕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下阕议论,上下千百年,气雄万古。 老师最后抛出自己对《沁园春·雪》内容的简评,都是短语,并让学生做笔记,教师饱满而有力地读着:
登高望远,视通万里,画面壮美,意境开阔;俯仰古今,思接千载,历史画卷,风流豪壮。
四、诗词荟萃
活动要求:学生读一读,背一背,比一比。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采桑子·重阳》
3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人民*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
2、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沁园春》是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的第二首词。第二单元作品都是名家之作。但是作品的风格迥异。*的词奔放豪迈,大气磅礴时柔美细腻,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则通过现代派的诗歌表现手法记录了诗人在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的独特的个人体验 <外国诗二首》前者浅显,后者朦胧抽象,但有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包含比较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积累人生的经验,陶冶自己的性情。 < p>
《沁园春雪》是首写景抒以之作。制定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水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1、重点:朗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本词充沛的感情优美的意境。。
2、难点:领悟景象外非凡。情与景,议与论,高度融合的风格和境界。
二、目标确定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结合这首词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读这首词,读出节奏,韵律
2、说出本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说出词中运用修辞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体会词的风格和境界。
三、教学方法
运用“朗读课型”教学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诗词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这种朗读课型的要点是:
1、通过范读、诵读、巩固朗读知识
2、让学生反复诵读,训练朗读技能
3、让学生自己品读,讨论朗读体会
本词气势磅礴,首先听朗读蝶子,教师范读再由学生概括出语调,语速、节奏,侧重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九年级的学生对朗读很熟悉,通过两年多的训练,学生们已具备了基本的朗读知识与技能,他们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需加强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鉴于此,教师要能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本词是名家的词作,更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诵读法,充分体会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五、教学流程 课时安排:1课时 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学习朗读知识 第二步:读课文,训练朗读技能 第三步:读课文,讨论朗读体会 下面具体说明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学习朗读知识 10分钟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欣赏《沁园春雪》图片导入
1、朗读课文(听配乐朗读)
2、介绍朗读知识
3、运用朗读知识,确定句子的语速,语调、重音等。 第二步:读课文,训练朗读技能, 5分钟
1、根据以上知识,学生自由朗读
2、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第一句,用 的语速, 的语调朗读 要重读 教师示范
第1句,用稍慢的语速浑厚的语调朗读,千里、万里要重读。
3、学生训练,教师点评
第三步:读课文,讨论朗读体会 18分钟
1、朗读、理解词的内容 按句式说话、朗读
第 句,朗读时按 读出
第 4 句,朗朗时要舒缓、雄壮,读出对美好未来的展望。(教师朗读) 学生训练,说话、朗读、教师点评
2、朗读,品评词的语言 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认为 朗读时要 因为 教师示范:
我认为“顿”这个词朗读时要雄浑有力,因为它表明黄河迅速封冻,极为夸张地写出了严寒的威力。
学生训练
1我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朗读按突出“千里、万里” 因为它运用互文的修辞,描写天地之辽阔。 3课堂小结
《沁园春》大气磅礴,景象非凡,睥睨六合,纵横八荒,情与景,诗与论,高度融合,崇高的现实主义与崇高的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4作业布置 朗读背诵. 仿照本词写一首词. 板书设计:
*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欣赏《沁园春·雪》歌曲结束全文。
3、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匆匆》
教材分析:
第一组教材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了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匆匆》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结构精巧,层次清晰,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紧扣“匆匆”二字,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滔滔逝水,急急流年,时光转瞬逝,弹指一挥间”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巧妙的大量叠词、短句的运用,使文章简朴、轻灵,读起来轻巧、婉转,是一篇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学习语言的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以读为本,以说写相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和美的*,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读后辅以“说、写”体会作者反复表达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光阴易逝的无奈,体会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每一天。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诵读感悟法,读说写结合法。
一、导入新课,引出“匆匆”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出了好多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丢了。
(板书课题:2.匆匆)
二、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1、(生齐读课题。)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又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2、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4页,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3、读过课文,你心中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咱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你的问题和作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一去不复返?)
5、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几次?都在什么位置?
6、作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中心。
三、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1、作者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课件)“燕子……再开的时候”
自由读一读。你能看出什么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2、除了课文中的事物,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是燕子、扬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这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3、请看屏幕,我把这一句话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像一首小诗)
4、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美美的读,(读出作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5、读的真美,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课件)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作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6、那么,作者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对比)。正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无奈、惋惜)(板)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7、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多大年龄?(20)
8、你是怎么知道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你很会思考!作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24岁不到,就已经对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
9、(课件)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比作“大海”。)通过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按常理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生活中有几个人能活到90多岁呢?),但是,作者说: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四滴水)。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太少了,同学们,请你思考,你的人生里大约有几滴水,现在用了多少了?(半滴),你感到了什么?(生命太短暂了)。
10、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已的24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怎么样?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11、其实,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还不仅仅因为这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五自然段,找出还有什么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呢?做上标记(生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我们的疑问理解。(痕迹,游丝,两个赤-裸裸)生解答。
12、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他一问自已?
(课件)(在逃去——做些什么呢?)
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二问自已?(课件)(在八千——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过去的日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他三问自已?(课件)(我——这呢?)
是呀!到底有没有留下成就呢?他四问自已
(课件)(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
难道像蛛丝一样的成就都没有留下就得离开这世界吗?他五问自已?
(课件)(我赤——回去罢?)
愤愤不平呀!他六问自已?
(课件)(但不平的——遭啊?)(课件)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不想赤-裸裸的离开这个世界,不想自已走这一遭。)
(作者不甘愿虚度此生。)(作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一生交流,一生补充)。
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
13、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流逝的八千多个日子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请你来读第三自然段。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14、作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生读文)
15、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生读文)
16、“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玲玲俐俐”,读起来是那样轻巧婉转,那么无奈惋惜,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四、课内拓展,深化“匆匆”
1、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走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课件)。
2、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
3、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张老师的一万四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白白地走这一遭啊)。而去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已活得更有价值)。
五、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1、同学们,我们也可以像鲁迅一样事事走在时间的前面,也可以像林清玄一样与时间赛跑。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感到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课件)
2、美文推荐《春》、《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课件)
?
一去不复返
无奈
惋惜
4、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
导入:
师:老师想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呀,这样少。
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其实诗歌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歌,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希望大家今后多读点诗歌,养成自己纯正的文学趣味。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
*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的吟咏诵读、写诗填词。据中南海*图书馆员统计,*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的翻阅、欣赏至少在2000首以上。泱泱诗国的甘露,滋润哺育了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雪》
一、诵读诗歌
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可以小声跟读。
1、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 明确:豪迈、气势磅礴
这首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师)
2、我们齐读一遍再来感悟一下,好吗?(生齐读) (指名一位同学):你认为你们刚才读出感情了吗? (生)不好,读起来缺乏力度,没有读出感情。
过渡: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3、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1 明确:自豪、豪迈的感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在朗读本诗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此外,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你知道诗歌朗读一般要注意什么吗?
明确:停顿、重音,还有节奏、语调、语速等
5、(1)请看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应在哪里停顿? 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试读)
(2)那么重音呢?应放在哪几个字上? 明确:千、万
为什么? 明确:“千”“万”只有作重音处理,才能让听众感受到雪景的广阔,作者的视野与意境的开阔。
(3)还有需要重读的字吗? 明确:封、飘。“'封”有“冰冻、封闭”之意。“'飘”'则突出雪轻盈的特点。
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二、研读诗歌,体悟情境
6、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确:望。
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视野非常开阔,
可这些景象也远远不是诗人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些景色加上了诗人的想象。
7、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脑海中绽开的想象之花最美丽,老师给你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8、同学们的描述很精彩,想象力也很丰富。这里有两个比喻句很精彩,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腊象。诗人这样写让山、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精神奋发的感觉。
联系当前的**形势与情形,我觉得诗人是在暗示中国**将会蓬勃发展。
“舞”、“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
“欲”和“比”,把群山和高原人格化了,不仅突出了它们之高,更显示了其无畏气概和*精神。言近意远,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过渡:同学们说得不错,*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
2 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著名作家吴祖光称《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大屏幕出示《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
9、这幅画就是根据《沁园春 雪》的肢体画下来的,你觉得它最能体现那几句诗词?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0、作者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河山,想象到的却是雪后初霁祖国的艳丽美景,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
坚信中国**必定胜利的感情。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走进这首词,真正领会诗人当时的感情。诗人王过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这种**的豪情好吗?
男、女同学分读,展开朗读比赛。
1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联系上下阕的内容,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前句总括写景,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后句总领下文抒情 ,指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壮丽河山而倾倒。
12、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些英雄的呢?
明确:惜„„射大雕
13、你了解这些帝王吗?能不能介绍一下他们的业绩?(生介绍大屏幕展示)
14、这些帝王都曾立下赫赫战功、风云一时,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既便如此,在伟人*的眼里,作为一国之君,他们仍有不少缺憾,都表现在那些方面? 明确:文学才华、治国本领。
15、 由哪个字领起?(惜)“惜”字包含哪些意味?
明确:这个字首先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也委婉的指出他们的缺点。含有惋惜之意。看出作者没有拜倒在前人的脚下,因为这样才能雄视千古,表现出诗人的自信。
16、从诗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过渡:*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
3 明确:*、无产阶级领袖、人民群众
小结: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下阕,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一齐朗诵下阕,注意把握激情。 (生齐声诵读)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是一代伟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他也成为了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人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新时代,创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你能说一说吗?
明确:*实行*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还提出“一国两
制”的伟大设想,在***的领导下,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
那么,近几年呢?我们又有哪些震惊世界得成绩?
明确: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 永远也忘不了那让每一个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得时刻!
我们历尽阻难,2001年11月10日加入了世贸组织。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之后神
六、神七„„
总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 雪》。
板书:
*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4
5、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词。它描写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率部准备渡河东征。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这之前的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亲赴重庆,与国民*进行了43天的谈判。在此期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向毛**“索句”,毛**手书《沁园春雪》赠给他。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由此可见,这词的写作、发表俱在新的**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语文素养,对诗歌的学习、鉴赏能力也有一定的积 累。学习本篇诗歌,要让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学习。其中熟读成诵是关键,特别是要强调在此基础上理解、探讨、感悟本诗。九年级的同学对对历史知识的 学习也有了很多的积累,要让学生在学习前先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创作源动力的基础上,感悟诗人博大*怀与高远的理想境界。
三、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 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
学习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 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1、 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
学习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2、 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背景、把握大意、背诵课文。
2.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二、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过雪景吗,请谈一谈你的感受。
2.师:古往今来,描写雪景的诗词也不少。现在,我请同学起来说一说。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雪的名篇,请大家齐读题目《沁园春 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品背景(投影)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亲赴重庆与国民*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 基础字词(投影) 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
3.诵读课文
范读全词,学生想像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请学生个读、齐读一遍。
四、研读课文
1.找出你认为重要的地方。
2.请看课文内容,上阙分为几层?
上阕写景共分三层。前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具体写眼前之景,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设想雪后初晴的美景,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3. 第一层总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北方雪景图,请找出体现动景、静景的词语,说说这些词的好处。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4.“须晴日”中的“须”是什么意思?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像。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5. 上阙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要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导入
三、 研读课文
1.下阙分为几层?
三层。一层承上启下,过渡句。二层评价历史人物,三层歌颂英雄人物。
2.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3.“惜”字包含作者什么情感?“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表明对这四个英雄人物并不一概否定,他们并非全无文采风**,而对成吉思汗的评论,则先扬后抑,一代天骄,四字气概高远,“只识”二字,则不但有惋惜之意,几乎近于嘲讽了,对他的文治一方的批评比前四位就要严厉一些。 “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
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师: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 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生:柳诗充满苦恼、孤寂和愤懑,而*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师: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位“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是面对**的胜利充满积极乐观飞态度,所以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 质疑
1.文章非常讲究炼字,有些字用得极为精妙,请结合词句赏析妙处。
(1)品味动词、形容词。
封、飘:“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折腰——非常简练的一个动作词语,将每个英雄为江山倾倒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了眼前。
(2) 品味副词:
略、稍:表明对这四个英雄人物并不一概否定,他们并非全无文采风**,而对成吉思汗的评论,则先扬后抑,一代天骄,其气概高远,至
“只识”二字,则不但有惋惜之意,几乎近于嘲讽了,对他的文治一方的批评比前四位就要严厉一些。 “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势奇伟而雄浑。
“顿失滔滔”写了变化之速,照应“千里冰封。” (3)品味叠词:
莽莽: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滔滔: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品味富有(4)色彩的字词: 红装素裹:红、素——比喻手法,生动描绘出阳光映照大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雪后景象更加壮观,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这两句巧用比喻,化静为动,生动形象且传神的将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的生机勃勃,生动活跃。
欲与天公试比高。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大雪茫茫,天低野阔,上下相接,一片银白,渺无际涯的景色。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运用夸张,突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
五、总结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ppc.cn/articles/62180.html